CCTV节目官网-CCTV-2 央视财经评论

《央视财经评论》 20140306 两会财经观察

来源:央视网2014年03月06日 23:16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解说: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政府工作报告人的城镇化描绘新蓝图。
  邵先梅(求职者):在外面工作时间长了,像我们年龄也大了,需要回家来照顾小孩。

  解说:离土不离乡,就近城镇化好事怎样办得更好?《央视财经评论》两会系列节目,正在关注。

  主持人(沈竹):大家晚上好,欢迎您关注我们今晚的《央视财经评论》两会系列节目,我是沈竹。在昨天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地解决好现有的“三个1亿人”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关注。哪三个一亿人呢?第一,就是促进约1亿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二,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第三,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那如果您是这三个一亿人当中的一员,您最关心的是什么?您最期待的是什么?今天我和两位评论员,一位是国务院参事马力女士和老朋友马光远,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节目开头呢,我们先通过老陆和小陆的故事开始我们的话题。

  解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一亿人的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对普通的农民来说,他们眼中的城镇化是怎样的呢?

  家住安徽蚌埠农村的老陆,今年64岁,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出门打过工,去过上海等大城市,也算见过世面,说起城镇化以及土地流转的大趋势,老陆觉得像他这样年龄的人还是有点舍不得离开土地。

  老陆(村民):城市人,像我们这么大年龄他都属于退休工人了,他有退休金,他有医疗保险,他一个月有2000块钱,他生活不成问题。如果说我们把这个地要承包了,流转了以后,每个月1000块钱,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价也高了,比如讲我家是15亩1分地,就是15000块钱,就是我跟你大姨两个,我俩吃就在这吃。

  解说:老陆有着自己的乡土情,他的儿子小陆却有着城镇梦。几年前,小陆带着媳妇去过江苏打工,2008年企业效益不好就回家了,返乡后他买了辆小车,平时跑跑周边村子的红白小事,或捎带乡邻进城办事,购物,每天入差不多100元。媳妇在镇上的一家玩具厂打工,每个月也有两三千元。

  小陆(村民):工作好找的话,我们那边园区里面好找得很,到处都是工厂,现在务工也不是难事。

  解说:小陆说,村子里很多跟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但想在一些大城市扎根却很难,一个是落不了户口,一个是买不起房子,所以他选择守着家门口打打工,只希望有一天能搬进离城市近一点的镇上住,孩子能在城里读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工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主持人:看了老陆和小陆的故事真是挺典型的,老陆是老一代的这样一个进城务工人员的代表,而小陆呢,真的有一个城市梦,原来是有大城市梦,觉得太难实现了,改成了一个城镇梦,希望自己能够住的离镇上近一点,孩子的读书也能解决。但是户口,住房依然是他困扰的一些焦点的问题,那两位认为,小陆的这样的后顾之忧,是不是现在很多的这样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最担心的,最割舍部下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马光远(央视财经评论员):事实上我们看到在这三个亿里面,其中第一亿是要把已经落户到城镇的人的户籍要解决了,我们现在到2013年年底,我们的城市整个城镇化率是53.7%,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常住人口概念,按照真正的户籍人口去算的话,差至少17个百分点,是没有进入户籍人口。

  那么小陆的目标是什么?要从一个常住人口变成户籍人口,享受城市居民的,在医疗,教育,养老等等方面的这种待遇。但是对他来讲,他这个选择是什么呢?我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我的镇上来?那么留在大城市的话,现在的整个户籍制度改革的趋势来看的话,难度比较大;那么留在他的那个镇上的话,他的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也就是说,他可以变成一个真正的所谓的城市人口。

  所以我觉得在这三个亿里面,其中我们第一个亿要解决什么呢?已经形成的这个存量,把存量坐实,把常住人口都变成户籍人口,大家一体化,平等;那么第二个城中村,棚户区解决什么呢?提高他们的品质,让在城里面的所有人享受真正的城市文明;那么第三个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有的人是不是应该都到东部去?那么西部的城镇化应该怎么走?西部的,以前的农民工是不是可以留在西部?我觉得这三个亿事实上提出了三个出路,三种命题。

  主持人:三个出路都是现在典型的一个新变化和新趋势,马力女士你了解到的一些三个亿代表的人群他们的故事和典型性,小陆和老陆身上你看到没有?

  马力(国务院参事):现在应该讲流动人口,他的流转的趋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现在流动人口由这个摇摆型,就是大家所说的钟摆式的向稳定式转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有相当多的这个农民工,现在我们的农民工的性别比由过去的125已经降到101,也就意味着什么?有50.7%的农民工是女性,女性出来她就把孩子带回来,那么就是举家迁移,现在我们举家迁移已经占20%,3000万家庭已经举家迁移。

  主持人:这意味着什么?

  马力:那就是她希望稳定,她希望能够生活在城市,全家都生活在城市,她们的整个的生活和城市相融,这是第一批;第二批呢,就是劳动社会保障部已经公布的去年年底的一个数据,就是讲的现在我们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回乡创业,那就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见了世面以后,拿着资金,拿着技术,拿着能力然后回乡创业。

  那么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讲,他们是  希望能够发展,那么对于小城镇来讲呢,对于这个他们家乡来讲,他一个是成本低,就是进入的成本低,第二个,他的稳定性强,第三个,幸福感强,因为他有乡土情,在这个幸福感强。

  那么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它进入小城镇的成本也低,那么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又比大企业多6倍,也意味着农民工在家乡,在自己的这个小城镇里头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所以我想一旦农民工能够过上这个城镇化的生活,能够参与到工业化的劳动之中去,那么小城镇的吸引力要大于大城市。

  主持人:也就是说让这些进城务工的人员真正的留下来,有归属感,我们经常会探讨到他们缺几个东西,比如说相应的公共配套服务,相应的一个户籍,或者说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等等。今天我们也跟数字100做了一个调查,我们听听他们到底缺什么。排在第一位的,要想真正留下来,缺的就是我们说的像医疗这样的一些公共配套的服务资源;而排在第二位的,25%的是住房问题,住在哪里,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留住人才;而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紧随其后排在第三位,占到了19%;最后一位是落户城市,也是关于户籍问题,只有14%。

  也就是在前面的公共服务配套、教育、还有医疗等等的相应问题解决之后,可能户籍问题是一个,不是那么重要的一个概念了,那网友的一些呼应,两位怎么看?

  马光远:我觉得这个,就是这个调查本身,因为排第一的是各种各样的福利了,那排在最后的是户籍。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恐怕要倒过来,就是因为福利也好,住房也好,孩子的教育也好,都跟户籍它是相关的。也就是说,你有了户籍以后,这些问题事实上可以解决,但是你没有户籍的话不能解决。

  所以我们未来整个城镇化,比如说解决第一个一个亿,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解决他们的户籍问题,把他们从常住人口变成户籍人口,同时,享受这些待遇,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大城市,比如说在解决住房,它有公租房,廉租房,但是公租房跟廉租房完全是跟什么挂钩的?是跟户籍挂钩的。也就是说,他没有讲你是常住人口可以,而是告诉你,你必须是哪个市哪个市的户口才可以,那么这样的话事实上是这种对福利的需求,对一个平等市民权利的需求倒逼我们的户籍改革。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排重要程度的话,户籍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未来我们真正一个亿解决的就是去在户籍这个坚冰上面去破局,让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真正成为市民,而不再有农民工。我们希望有一天,如果说整个中国城镇化完成以后,农民工这个词就不存在了。   

  主持人:不能够说是流得出,留不下,又退不回去。我也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用了几个这样的一些定语,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的差别化落户政策,而且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的,经商的农民工以及家属,逐步的转为城镇的居民。逐步的,有序推进,差别化政策,按照能力、意愿,这个层次是非常的鲜明,而且时间表并不是特别的具体,那两位如何判断这样一个节奏?

  马光远:我觉得非常稳健。第一个我们看到,尽管我们提了三个一个亿,但是这三个一个亿它是交叉的,不是说三个一个亿都是增量。第一个一个亿解决以前的存量问题,也就是说以前我们的那个城镇化本身它是半拉子城镇化,人进来了,但是待遇没有享受,福利没有享受,把这个问题要解决了,这是以前的存量;那么第二个也是存量,把住在城市里面,生活品质比较低的人让他提升他的生活品质;那么再一个西部一部分人还得留下来。

  所以未来城镇化他提出说逐步,包括他用的这些限量的一些词汇说明什么?我们不再单纯的追求城镇化率,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城镇化率稳步推进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呢,要做到扎扎实实,让一个人进入城市以后,就真正成为市民。

  马力:我觉得现在我们为什么分成三个一个亿,就是有差别的。有些人已经流转出来了,而且长期生活在一个城市,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区,他对这个地区有贡献,而且他对这个地区有感情,他希望他举家迁移,他希望能够留在这,那么就要在这个地区最终解决他的户籍问题;那么还有一些人呢,他在不断的流转的过程当中,甚至有一些人刚刚要出来,刚刚要流转出来,所以就把另外的一亿人作为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城镇化,就是大城市的城镇化,我们7亿常住城市的人口,那么这7亿里头,就是四分之三全部都在大城市,那么我们国家的这个大城市是世界大城市的四分之一,就是世界特大城市四分之一,大城市是世界大城市三分之一,美国小城镇占99%,这个日本小城市占97%,法国也占98%左右,人家都是这样,当然德国低一点,60%,就是小城镇应该占最大的比例。

  我们现在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它因为这个城镇化它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村到小城市,到中城市,到大城市,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大城市无限的膨胀,就是快速的膨胀;第三个阶段,返回来了,就是要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这样子的三个阶段。那我们现在大城市,城市群已经基本上发展,那现在小城镇也具备了发展的条件,比如就说现在的小城镇的产业供应链已基本形成,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备,就是住建完备,那么它人口的聚集能力也大大提升,所以这就具备了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主持人:所谓三个一个亿勾勒出了我们真正理解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样子。而我们刚刚也特别关注到了,怎么引导一亿的这样一个中西部的人群能够就近城镇化,这也是大家特别关注的,怎么引导?怎么让中西部的产业集群能够调动这些人的就业,真正的让他们实现人的城镇化?稍适休息,继续评论。

  主持人:欢迎各位回到我们今晚的《央视财经评论》,我们关注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的三个一个亿,其中有一个亿呢,特别的重要,因为提到了中西部的这样一个人群的就近城镇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让中西部的产业集群能够让这些人真正有就业,留住人,让他们实现真正人的城镇化?我们先来看一组报道。

  应聘者:可能是回家那边找,广西那边。

  邵先梅(求职者):回家来照顾小孩。

  应聘者:跟外面收入都差不多。

  解说:一年又一年,新春招工季,返乡就业成为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留在大城市,住房租金贵、开销多、孩子上学不容易。

  这对夫妇叫邵先梅和江涛,他们在镇江打工有七八年了,随着孩子要上小学,两口子就盘算着回乡就业。听说家里县城有招聘会,他们一大早就赶到了现场。
  邵先梅(求职者):在外面工作时间长了,我们年龄也大了,需要回家来照顾小孩。

  解说: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叫于阳春,别看他还不到22岁,却有三四年的外出打工经历。往年是过完春节,小于就要背着行李外出打工,而今年回来,看到家里的路宽了、楼高了、车也多了,他寻思着在家找一份工作。封丘本地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现在发展很快,这次招聘会上,20多家本土企业提供了近千个工作岗位。离土不离乡,小于真的不打算再走了。

  在广西梧州,记者在用工招聘现场了解到,由于本地企业发展较快,不仅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也留住了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

  在离家近的地方就业,似乎正成为一种新的打工潮流,日前,四川成都武候鞋城的一家企业鞋业副总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企业的招工形势还不错。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中西部地区务工收入比东部地区低10%左右,但由于离家较近、生活成本低、便于照顾家庭等因素,农民工回流日渐明显。

  返乡农民工“回得来”“能否留得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

  主持人:两位刚刚也说到了回流是一个趋势,所以我注意到第三个一个亿有两个关健词,一个是中西部,一个是就近城镇化。为什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马光远:我们现在看到整个在整个城镇化的比率上面,西部远远的落后于东部,那么如果产业转移以后,你比如说选择上,我们现在比如说我老家的很多农民工已经不愿意出去,为什么?他很简单的算一笔帐,我出去以后,大城市赚3000多块钱,我连什么都做不了,但是我要在老家现在赚3000多块钱的话,我还活的非常体面。再有一部分农民工,你比如说当地的一些特产起来以后,他直接可以在农村里面这个就业,然后在小城镇生活,这个都形成了一个新的一个生态。

  所以我觉得未来,如果说国家城里搞城镇化战略,一定要以中西部倾斜政策为主,特别是中西部的小城镇,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刚才马老师算帐说,一个农民工可能城镇化以后需要33万,那么这33万我认为有百分之七八十应该投到中西部去。

  大城市应该做减法,中小城市做加法,这个加法是国家来做,所以我认为未来这一个亿,如果说真的真金白银的实现以后,对西部整个城市面貌的改变,经济面貌的改变都是相当大的。

  主持人:对,您让我想起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的一个提法,叫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而且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这样一条非常具体的形容词摆在文件当中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充实也好,体面也好,就业的质量也好,就活生生的摆在我们面前,成了一个要求了。

  马力:是,因为这个三个一个亿,应该说最难一点,就在于最后这一个亿。那么现在呢就这个发展小城镇,甚至是就近城镇化,这个战略应该说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捷径战略,我们通过就近城镇化可以更好地,因为小城镇他一手牵着农村,一手牵着城市,他牵着农村的那只手,可以我们城镇化搞的目的最根本的就是人口城镇化,那么农村,我们搞城镇化可以使农村的人口尽量地减少,减少农村人口这是我们城镇化的本意,那么减少了农村人口农村剩下来的劳动力,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使得农业的产业规模,规模经营,然后使农业可以产业化,使得农村可以新型社区化,可以使农民真正的专业化,职业化。

  那么另一只手城镇,小城镇,如果能够在小城镇我们吸纳,现在我们这个产业,就是整个的产业转型的过程当中大量的产业是梯度转移,那么在我们的传统产业就可以转移到这些小城镇中来。落户到小城镇呢,使得这些小城镇,如果是老字号的这些老工业基地的这种小城镇,它就可以升级,改造,最终成为优质品牌的大本营。那么新兴的这些小城镇,就可以吸收一些民族的,特色的,也就是说我自我发展,发展一些民族的,特色的,还有一些优势的这些产业,然后使得更多的农民工能够转移出来,能够真的在这些小城镇可以就业,他只有就了业,他才可能在小城镇落户,最终成为城市人口。

  主持人:焕发出他们的潜能和潜质才是最关键的。呢就近城镇化的难点和问题到底还有哪些?今天我们也特别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山先生,我们现在马上来听听他怎么说。

  张晓山(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个问题就是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的获取,就近的城镇化,你要涉及到怎么样保证城镇的这种基础设施,公共品的这种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就近,就近的话就往往指的是中西部地区怎么样能进一步的落实,而且这些问题落实的话也需要有资金作为保障。

  另外一个,怎么样能够吸引资源,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发展产业,从政府来讲,他要理清自己的职责,定位,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另外一个,怎么样在现有的体制下能够发挥市场的决定性的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怎么能更好的结合,怎么样能够利用多种的,多元化的筹资机制,财政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金融体制的创新方面最终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城镇化的工作。

  主持人:三个一个亿勾勒出了具体的人的城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蓝图,而产业,就业最后才能实现我们真正的安居乐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最后我们来看看大家怎么说。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4年03月06日 23:16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报告2014年政府工作重点时指出,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包括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政府工作报告《人的城镇化》描绘新蓝图;离土不离乡,就近城镇化好事怎样办的更好?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国务院参事马力共同探讨。(《央视财经评论》 20140306 两会财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