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央视财经评论

《央视财经评论》 20151112 “银色经济”撬动消费的新兴产业

来源:央视网2015年11月12日 22:58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主持人(张琳):各位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播出的《央视财经评论》,我是张琳。今天我们的节目来聚焦医养结合,医疗和养老应该说是当下中国人最关心的两个话题,那有不少年纪大的老人,对他们来说如果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就再好不过了。11号国务院常务会确定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在全国每个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区来开展医养结合的试点示范。那么什么是医养结合?医养结合的推进如何做得更扎实,更好地保障老有所养?我们现在就跟随记者的镜头到江苏的一些地方去看一看,那里已经在进行医养结合的试点。

  (小片)

  解说:年纪大了,就想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成为了许多老年人的期待。 

  家住南京的郭金龙老人今年73岁,5年前因为脑梗偏瘫。去年,离家不远的一家社区护理院,依托社区的卫生院,提供康复和护理服务,开通了 “家庭病床”服务,老人办理手续后,不仅有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在家就能享受各种康复训练、护理服务,费用还能纳入医保直接报销。 

  马春香(郭金龙妻子 74岁):家庭病床就这一点好处,不要把老头带到那边去了、现在家庭病床我不花钱,我现在自己不花钱都是从医保里面走。 

  解说:目前,南京已经有100多名长期卧床的老人享受到了社区护理机构的“家庭病床服务”。 

  除了“家庭病床”服务之外,“医疗加养老”的护理院也在快速兴起。 

  今年63岁的蒲必红老人,因为双腿不能走常年卧床,每次感冒引起肺炎住院,都要全家总动员。每次住院花费都要5000元以上不说,而且还不一定能马上住进病房。现在,老人住进了苏州一家新型的护理院。每天不仅有护工照顾饮食起居,还有医生护士查房,对她的健康状况跟踪监测。现在得了感冒,护理院的医生就能开方挂水,不用再跑医院了。 

  蒲必红(苏州阳山镇护理院老人 63岁):又能看病又能养老,(每个月)2250,包括护理,包括我晚上阿姨来两次帮我翻身,洗澡,像我这样要请一个在家的(护工),最低也要3500,而且你要包吃包住。
 
  解说:在江苏护理院发展最早也是最集中的苏州市,民办机构也能和公办机构一样,纳入医保定点单位。为爷爷办理护理费结算的小李,大概花了十分钟就走完了现场报销流程。

  李国栋(苏州福星护理院老人孙子):大概半年,这是两万多,现在我交了162块,以前不是在医院直接报销,还要拿着发票收据什么的,再到一个机构才能报销,这样最起码你不用到处跑了。

  解说:在11号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并明确在全国每个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区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

  主持人: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两位评论员是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和财经评论员张鸿,欢迎二位,那过去我们谈到养老,往往就是养老就是养老,无非是你是居家养老,还是到养老机构去,那医疗就是医疗,就是要去跑医院。但是我们刚才像小片中看到的,对于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一旦他有了病就特别的不方便,那像江苏这种尝试,这种医养结合的这样一个模式,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最好的方式或者说一个必经的方式?

  杨燕绥(清华大学教授):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大家都跑医院,医院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费用也比较高,医院有临床路径,费用相当高的,所以现在讲医养结合,其实就是对养老来讲就是嵌入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病后康复还有护理,还有临终疏解,嵌入这五大类服务的养老。对于医疗来讲,医养结合就是要增加老年病区、老年病床和老年医疗护理,所以两个结合,其实是健康长寿和人类老龄社会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主持人: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那这样的一种方式,我们说和以往的养老模式相比的话,打破了一些什么东西?

  张鸿(财经频道评论员):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说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个时候,你在观念上就把这两个事给分开了,但其实对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这两个事儿是一个事。

  你比如说从去年底的时候,我们看统计数字,我们国家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2.12个亿了,这已经占到百分之十五点几了,老龄化非常严重,然后这其中超过一半的是慢性病患者,又有三千多万,将近四千万差不多是失能半失能,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人来说,起码超过一半的人他需要经常去医院,不光是生活照料,生活照料是我们传统说的养老,对吧?老有所养。但是老有所医,怎么办?老有所医,这个医是医疗的医,这个怎么办?这个需要到医院去,所以在空间上,我们看江苏这个它是解决了一些空间的问题,如果老年人在社区里边,那我们社区里边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医疗队来给你做医疗。如果它是几个社区,小片里第二部分其实讲的是把这两部分合到一块儿去了,就医养融合,但其实背后它涉及到不光是空间的问题,可能是杨老师说制度上的安排。

  杨燕绥:因为这是个新的事情,因为社会不够老龄化的时候,人们过去叫人活七十古来稀,高龄失能这个阶段是很短的,所以这种护理服务需求不是很大,现在老龄化了,大家寿命都在80岁、90岁、100岁,所以高龄失能这个阶段延长了,所以他就需要这几大类服务跟上来,如果我们的床位只能睡觉、只能吃饭,那老年人不需要,他可以在居家养老,但一旦他离开家,他就需要这些服务了,如果这些床位没有这些服务,他就没办法去,一面就是床位空,一面就是老人找不到护理的地方,所以随着老龄化这就变成越来越明显的一种趋势和需求。

  主持人:一个刚需了。

  杨燕绥:刚需,对。

  主持人:对,没错,我们说医养结合这种模式未来如果要在全国去推广的话,市场潜力是巨大的,那从推动的角度出发,在体制机制上需要突破的瓶颈有哪些?稍候回来,我们接着聊。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央视财经评论》,那目前社会上的各类养老机构有很多,但是在一些地方,有些养老机构是住不满,有些却是排不上队,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记者的调查。

  (小片)

  解说:在江苏省淮安市的一家乡镇敬老院,新建的5栋大楼,空着2栋。一共207张养老床位,目前只住了30多名老人,入住率只有七分之一左右。 

  养老院的自理型床位闲置,这在江苏省1100多家乡镇敬老院中,还不是个别现象。 

  李文举(江苏淮安市淮阴区民政局副局长):老年人,如果不是失能半失能的,他是不会到养老机构去的、在我们区里边、有22个敬老院,总共有2400张床位,实际入住的老人是1100个人,空置率超过50%。

  解说:和自理型的养老床位不同,这种能够调节位置,或者在紧急状况下能够推出去的床叫做护理型床位。因为配备了一定比例的医护人员,这种护理型床位往往是一床难求。 

  杨勇(常州市福利院院长):现在我们这里全护理和半护理的床位是206张床位,登记的人大概是400个左右吧,按照正常每年流转50张床位的话,就是要等到8年以后。 

  解说:在我国,需要护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已接近4000万人,从记者的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到,普通的养老床位,大多只提供生活照料,不提供医疗服务。但是现在养老院里的老人,大多患有一定的疾病,或者是处于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状态,他们亟需在养老院里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那能不能把闲置的普通床位转化为抢手的护理型床位呢?各地想了不少的办法。
 
  钮学兴(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从2011年开始决定,只对护理型床位进行补贴,不对其它的(补贴)一般性床位不再进行补贴,就政府鼓励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 

  解说:另外,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还通过政府部门提供土地、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发展护理型床位。在南京,有的高档餐饮会所在八项规定后停业,通过改造建成了康复护理院。在常州,民办的医护养康结合机构还成功上市,在苏州,民办的护理院,享受公办机构待遇,同样能纳入医保定点。

  主持人:刚才在江苏这家福利院,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冷热不均的场景,一方面护理型的床位要排队排八年,自理型的床位空置率是超过50%的,杨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为什么不多挪一些床位,比如说到护理型那边去?

  杨燕绥: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作为养老来讲,我们一个床位可能几百块钱就建立了,但是作为医疗,三甲医院一个床位的建设它可能需要一百五十万,因为医疗它有很多功能的划分,还有很多高科技的服务,风险责任比较大,所以这两项服务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过去只是建床位,建床位作为老年人如果仅仅是睡觉、吃饭,他可以居家养老,但他一旦没办法要离开家,他就需要医疗服务的,这时候,如果我们的床位是低成本的,民政部准入的床位,它不带这些医疗服务,所以这样你建起来也是空着。在居家养老的老人,现在高龄化以后,很多人需要服务了,可又找不到带医疗服务的床位,所以就出现了一面是床位空着,一面是需求找不到床位,所以现在国务院出文件医养结合,就是让这个床位有两种服务。

  主持人:那就像您刚才说成本应该是一个瓶颈,一个限制,那除了成本方面,还有哪些瓶颈可能是造成这种情况?

  张鸿:你看,刚才那片子里边,几次当他拍到护理院大门的时候,它上边都会写着“医保医院”,医保这个事非常重要,几乎说老年人他最看重的其实就是成本,这个成本,一个是杨老师说的如果国家补贴比较多,然后他收费是公立的那种,它相对来说成本就比较低,那就得排队,排好多年。还有一个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不能入医保体系,你住进去以后,你光说医保融合,它要融到一块儿的话,医养融合,但是你在养的那一块所有的护理,是不会医保给你报销的,但是这个区分很难区分,我突然一下感个冒,然后我的慢性病要长期吃药,我要成天去医院去,但是我在养老这边,我所有的费用可能就不能报销,那个体系就不认,所以你看它涉及到好几个部门,还有社保部门,还有卫生部门,还有民政部门。
  主持人:听上去就很复杂。

  张鸿:前面是医养的融合,背后其实是些部门功能的融合。

  杨燕绥:对,所以其实医养要想结合,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现在有三个部门,建一个养老的床位是民政部门的事情,但是你这个床位上一带了医疗服务,或者你医院里办老年护理区,或者你养老院里带医疗护理,当然这实际涉及两个部门,两个部门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标准,所以现在如果我们医养结合就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联合审批,分别监管,那接下来说到了谁付钱呢?所以民政部门可以给的是床位补贴,甚至补床位,还有可能补人头,对一些困难老人给一点点人头补贴,但是这个还不够,因为医疗服务由长期的照顾它是比较昂贵的,所以大家就想到了医保。作为医疗保险来讲,它是付医不付养,所以这样我们要想医养结合,还得先把医养分开,这老人躺在这里,帮他洗脸、上厕所、洗澡、喂饭、端来水、端来药帮他吃,这属于养,对吧?但是给他量体温,做记录,吃药每天那些检查,做量表这些属于医护了,所以作为医保来讲,你要把医和养先分开,医保付医不付养,所以现在我们做的研究就是怎么把老年慢病,不管你在家里病床,你在社区医疗,还是在医院里设的老年病区,还是在养老院里设的老年医疗区,要把老年慢病管理做成服务包,然后根据服务包来定价,再根据定价,医保付70%、80%还是90%,反正总之肯定比让老人住在大医院是要便宜的,这时候医保他才可以做预算,他才能知道怎么合理控制费用,怎么预算,怎么付这个费。如果这个服务包的技术问题不解决,标准、定价都没有,你让医保为这个付钱,结果他医没管了,把养老服务他也付了,医保基金他也是要进行风险控制的。

  主持人:所以体制机制上还是有很多需要解决的。

  杨燕绥:还一个大问题,一旦养老上来就不是睡觉、扫卫生、做饭,它是医疗。那我们是把医生请来吗?医生会巡诊的,但是要大量的护理员,所以这叫医养护理师,他们比真正的护士水平要低点,但绝对要比家政服务水平要高得多,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大量的这种医养护理师,还有需要大量的小型护理院,这种医院里建老年病区,社区里开老年病床,家庭里设老年病床,还有大量的小型护理院。那我们就需要培养非常专业的院长,培养专业的护理师队伍,他会成为我们十三五以后相当多的就业岗位,大龄人员。

  张鸿:大量的专业人才的缺口就在这。

  杨燕绥:其实人不缺,缺技术,就是那些从加工业出来的大龄人员,其实40、50、60人员是他很懂人情,很懂生活的。经过培训来变成医养护理师,是一个就业转移,从二产转向三产,这个也得赶紧做,标准问题、人员问题、薪酬问题,否则你床也有了,设备放在那,谁来提供服务呢?仨问题,体制上三个部门要合作;第二从队伍上、标准、人员培养,薪酬体系;第三医保付费标准。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这个才能真正结合起来。

  主持人:所以我理解这次的国务院的这个文件中,还提出了要社会资本更好地进入这个产业,我想也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那未来应对这个老龄化更好的保障,老有所养可以说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那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对于拉动内需将会起到哪些促进作用?稍候回来,我们接着聊。

  主持人:欢迎回来继续收看《央视财经评论》,目前我国60岁以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个亿,推动医养融合,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在进行着探索。

  (小片)

  解说:来自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显示,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甚至更多一点。
 
  近年来,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正在一些地方兴起。上海市提出要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通过医养结合方式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保障。

  2012年7月, 青岛建立了城镇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对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参保人,可以在定点护理机构接受长期医疗护理、医疗专护,或居家接受相关服务机构的医疗护理照料,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相关待遇。
 
  2012年12月投入运营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融为一体,除了养老服务,入住的老人还可以享受到医疗、护理和康复的“一站式”服务。 
 
  2014年8月,中央财政下拨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4亿元,支持在吉林、山东等8个省份开展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 

  专家指出,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长久之计,也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主持人:就像我们刚才在短片中,专家提出的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是应对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那我们现在看是不是也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扩大内需,是不是也是一个刺激消费来拉动内需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杨燕绥:对,其实人口老龄化不等于社会老化,它恰恰是我们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的第三次叫健康产业革命。随着人们的健康长寿,人们对健康的投资、需求都在加大,尤其到60、70、80、90,甚至100,人们对养老,就说低龄老人是以养带医,主要养老,然后他需要一些服务补充,当然越来越高龄的老人是以医带养,他对医疗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谁都希望长寿,接下来谁都希望健康长寿,体面的长寿,那这就是一个消费需求。所以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年轻的时候就注意他的资产结构,到老年他的资产结构比较好,像农村老人有宅基地,国家好好保护,让农村老人的宅基地能换成养老资产。

  张鸿:能流转。

  杨燕绥:城市的老人有职工福利房,这个房要保护好,千万别给了孩子,这个房产还有他的养老金,和其他的财产能够有个好的资产结构,老年人购买能力强,所以需求大,购买能力强,这叫有效需求。这个有效需求一定会拉动消费,这个随着越是人口老龄化这个需求就越大,我们的GDP产值,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我们的就业岗位、我们的福祉越来越多发生在这个领域,所以我们把这叫银色经济,不是银发经济,老人经济,银色经济。

  主持人:银色经济,刚才就像我们说的,其实银色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刚需了,如果把这个社会资本引入进来,我们说如果把它这种服务价值和经济增长点的价值的最大化开发出来?

  张鸿:银色经济,我们其实现在完全可以说它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是针对老年人的,但是它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因为在中国这些年来,根本没有真正的撬动起来。那我觉得,如果我们单纯地说对经济的这样一个结构的调整的话,我觉得它可以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我们的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宏观上特别重要的一点,就像刚才。

  杨燕绥:你看你到香港、日本,什么台湾你去看看,它一个现象。护理院、小型医院比餐馆和银行还多。

  张鸿:对对,《桃姐》。

  主持人:对对对,《桃姐》那电影。

  张鸿:特别多,这样的服务都特别多。一个是我们年龄增长有了这样一个需求,越来越多养老需求,还有一个其实我们的消费,我们这一代人,到了老了的时候,和我们上一代人他们老的时候我们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我们需求不一样,可能我估计我可能我老了就不会去跳广场舞。

  主持人:广场舞。

  张鸿:我猜,并不是对广场舞有歧视,而是说我可能更愿意。

  主持人:我们消费观念也不一样。

  张鸿:对,消费观念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就需要整个的产业结构针对我们这一代老年人的新的需求,我们人均GDP已经七千美元以上了,我们有新的需求,它有整个产业链,其实养老产业的产业链特别长。

  主持人:对,而且我们对服务的这种要求特别高。

  张鸿:不光是我们说的养老、护理,然后医疗,还有文化,还有心理疏导等等等等,精神的慰藉等等,它其实产业链非常长,所以它有助于我们未来达到说我们的消费,第三产业服务产业能够占到我们的整个GDP增量的70%,现在已经是超过一半了,达到70%,我们靠什么?我们靠就是我们的服务这样一个领域来增长,带动我们接下来经济的增长。还有还能解决我们的就业,刚才杨老师,这么多,那我们这是一个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它有很多新兴的职位,需要我们人去给它填满,其实现在我们就应该已经或者在之前,我们就应该准备这些岗位,需要有人。

  主持人:提前进行储备。

  杨燕绥:举一个例子,在现在老龄化的国家有一个岗位,每天到一天的医疗过程结束以后,坐在那里输入健康档案,然后跟相关方面对接,就这样的岗位,就能占到他劳动力市场上的1%,一个岗位。

  张鸿:看上去很简单。

  杨燕绥:输入健康档案,把每天大家看完病健康档案输入,更新,再跟医保、医院、健康部门对接,就这个岗位就能占他劳动力市场1%,每个人都有健康档案。每个人,可能一百个人一天就有十个人去看了病,或者问了医生,这个档案要随时更新,如果有这个健康档案的话,不出三分钟看病,专家三分钟看病是可能的……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11月12日 22:58

视频简介:《央视财经评论》 20151112 “银色经济”撬动消费的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