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央视财经评论

《央视财经评论》 20150202 消除粮价的“天花板”

来源:央视网2015年02月03日 00:55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主持人:这里是正在播出的《央视财经评论》,欢迎您的关注,我是沈竹,今天我们关注备受关注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那这是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了今年的主题,那在新常态背景下“三农”问题出现了哪些新的挑战、又有哪些新的机遇?加快农业现代化又为未来的农村、农业发展勾画出了怎样的蓝图?农民的增收又会得到哪些政策支持?今天邀请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李国祥老师和张鸿一起来参与我们的讨论,在节目一开头,我们先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点。

  解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年锁定“三农”问题,文件主题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此次一号文件是在去年基础上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细化。

  今年一号文件共有五方面,被分为32个小点。归纳起来有四大亮点:1)粮食安全更强调质量安全; 2)农垦改革首次纳入一号文件并成为改革重点; 3)土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 4)力推农业产业化、信息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很多。怎么很简洁地看懂它?有人总结出三个关键字,简称“强、富、美”,就是“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融合一二三产业,涵盖生态、文化、历史等内容的乡村旅游,也做了前所未有浓墨重彩的描摹。文件提出,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4年乡村旅游新增收入400亿元,新增就业约20万人,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

  农业现代化是此次“一号文件”的首要议题。在农村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农业作为发展重心的农业企业,有望受到更多政府支持和资金青睐。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土地改革提供了最核心的制度方面的支持。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指出,一号文件之所以仍然关注农业,主要在于农业是新四化同步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在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发展要主动适应这一转变。现代农业要向科技创新、集约化方向发展。

  主持人:应该说这一号文件是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问题,大家也说“三农”问题说明对我们国民经济太重要了。那今年这种现代化的提法和创新提法两位觉得跟往年的这种重点有什么样的不同?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应该来说今年的重点跟往年确实不太一样,过去我们针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当中的短腿,那么我们只强调了这种现代化,那么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就是用现代这种物质生产要素,像什么化肥、农药、薄膜、农业机械来改造这种传统的农业,那么这就是现代化。

  那么今年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了,我们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那么主要的就是针对我们现在的农产品的质量,还不太完全尽如人意,以及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的资源,那么仍然面临着比较大的这种压力。那么怎么样来让我们的农业在农产品供给的保障,农业生态,甚至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发挥更好的这种功能,那么我们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一种新型的农业现代化,这种新型的农业现代化我们在学术界,或者在西方都认为叫后现代化。

  主持人:李先生着重提出了转方式,原来重视量,现在开始重视质。

  张鸿(央视财经评论员):就是改革,你说十二年,其实我们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关注一号文件快出来了,然后我们这些年关注的其实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一年都是李老师说的一个具体的,相对具体的,所以原来每年的时候我们能找到一个焦点,说今年关注的是水利问题,第二年是流通问题。

  李国祥:有一个突出的主题。

  张鸿:主题非常突出,它解决的是某一个单方面,精准的解决单方面的问题。但今年这个我觉得更全面,更宏观,更像是一个全面的,或者是战略的这样一个部署,因为你几乎找不到一个说今年就拿这一个点来说,不是的,它是一个改革,因为你说那几个新,比如说这个五个新,它其实就意味着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农村工作也进入到一个新常态,所以这个新常态是什么?是靠改革来实现的,无论是调结构还是转方式,还是整个的农业增产等等,它是靠改革来实现。

  主持人:能不能用很简短的话告诉我们这五个新突出了什么?

  李国祥:实际上就是我们进入新常态之后,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我们一,还是要靠改革,那么靠这个其它的不太可靠,或者说解决不了,那么当然我们在今年一号文件里面我们提出来要法制保障,那么主要靠这两大抓手来全面落实我们的这种“三农”工作。这“三农”工作那么如果要说它五个新,那么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农业现代化当中要有所新,那么这个具体来说就是要我们在粮食增产的潜力上,或者说我们在未来藏粮于田,藏粮于科技这方面要有新的挖掘。那么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上,那么我们要能够要有这个新的途径,那么我们在发展方式转变上,我们要有新的突破,过去我们也讲这个农业结构调整,我们也讲这个转变发展方式,那么结果是什么?把粮食产量调下去了,变成我们的粮食变成紧张了,那么调结构,转方式又停下来了,就是说老是在打转转。

  那么这次我们希望我们就要新,就是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或者方式的转变不要再重蹈覆辙,要新。那么除此之外,我们的农民增收,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这方面也都要有新的推进,新的这样一个成效。

  主持人:跟着我们整个一个新常态,农业的发展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调整,而其实我们对于农业的一个价格改革也一直做着尝试,我们再来通过短片梳理梳理。

  解说:这里是安徽北部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门做粮油批发生意的老崔正忙着给客户发货,清点数量。自从去年,东北大豆实行目标价改革后,老崔去东北进货时,明显感觉到了变化。

  老崔:现在没有这个保护价我们目标价就要跟国际基本上接轨了。我讲这个情况。比如国际低我们这边不可能太高,国际整体高我们这边可能要随着要高一点,按理说这个比较公平一点。

  解说:老崔旁边的另外一个经营户告诉记者,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应该让市场定价,如果这样的话,前几年的炒大豆、生姜等现象会越来越少。尤其是杂粮等副食品,除非是天气原因造成减产,资金很难再进行操纵。
 
  同期:杂粮这一块应该国家放开,我们对这个市场,反而宏观调控还好一点。

  解说:这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需要承担平抑物价的功能。未来在制定粮食价格时,不能仅仅看国际粮价,还要借鉴日韩等国的经验,否则会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甚至会引起粮价大幅波动。

  去年国家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并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今年1月起,国家放开了烟叶收购价格。烟叶是农产品领域最后一个实行政府定价的品种,业内认为这标志着由政府对农产品定价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产品价格改革就完成了,事实上,农产品价格改革仍处于一场长跑的加速期。国家正着力推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转变,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央把农产品价格改革作为农业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持人:应该说无论是农产品的价格改革,一系列价格改革还是我们关注的土地难题这样一个破题,还是我们说到的农业工人这样一个概念,也就是职业农民的概念,还是我们说到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目的都是想让农民他们的收入连续的提高,农民增收。

  李国祥:持续快速增长。

  主持人:这几个命题跟我们的农民增收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么样的改革才能促进我们农民收入的增加?

  李国祥:我们农民收入的增加,那么一是,当然了,就是要靠提高效率,就是把成本用的少少的,把价格搞得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当然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成本比国际高,所以说我们这个价格调整的余地非常小,那么未来必须要提高效率,把成本降下来。

  主持人:这是一个难题。

  李国祥:这个确实是一个难题;第二个我觉得,那么我们就是要通过规模化经营,那么过去我们在侧重于土地生产力,就是每一个农民老是想来增产,结果不增收。那么未来就是说通过这个规模化经营,或者适度规模化经营,一亩地虽然增得不多,但是规模大了他整体收入也还是比较高;那么第三个途径当然了就是我们希望能把一二三产业融合,把过去不能实现的价值,比如生态价值,文化价值,通过农家乐,通过休闲农业。

  主持人:青山绿水。

  李国祥:把这些价值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把它实现过来,让农民能够分享,当然如果其他途径当然我们希望把劳动力的素质要提高,那么希望他出去打工,能够赚得钱更多,那么这个我们就多途径来解决农民增收持续快速的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主持人:这里面还有土地这个要素,这个去年我们连续做了这个节目,就是沉睡的资本的一个激活,就希望盘活生产要素,让农民获益,那怎么能够继续深化改革?

  张鸿:这里面其实是有制度带来的效率的提高,因为刚才咱们说的,如果你要是既增产也增收,可能需要科技等等,规模化,土地集约什么的这样。但这个基础是你制度环境也改革了,才能带来更好的效率,所以和刚才这个硬效率相比这是一个相对软一点的效率,就是制度环境改革带来的这样一个效率的增长。比如说刚才李老师说你集约化你得让这些土地,你得流转,你现在流转现在遇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在土地这上也有改革。那农产品价格,农民卖得积极性到底在哪里,这个买卖双方能不能有更好的市场化的这样一个进展,我们现在有目标价格的这样一个试点,相对来说它就效率更高了,因为它相对走向更加市场化,而且政府不用全部掏钱了,它其实是用你相对少的资金杠杆,不需要全买你的。

  李国祥:农产品价格改革上,那么我们的目标价格现在,2015年基本上是采取稳定的态度,因为现在很复杂,但是我们提出来了,不干预市场价格,让效率能够发挥作用,好的你就进一步的扩大生产,不好的你就少生产,甚至是你不生产,这个没关系,通过土地流转把这个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当中去。

  主持人:这给增加农民收入带来什么好处?

  李国祥:就是实现规模化经营,就扩大收入规模。

  张鸿:成本就降低了。

  李国祥:同时我们在价格改革上今年我们就特别提出来了,要通过加快这个价格保险试点,那么就是说不干预市场,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市场这个就是优胜劣汰,所以就让效率高的生存,效率不高的就淘汰。

  主持人:但是有保险在那托底。

  张鸿:这个保险更多的也是靠市场完成,而不是政府完成。

  李国祥:政府给一点补贴。

  主持人:应该说我们的农业很多时候取得了很大的收获,通过政策的突破,也通过我们的努力,应该说农业的生产产量达到了十一连增,而且农民的收入增收也是十一连快,那未来怎么通过调结构,转方式继续让农民的收入加快增长?我们稍事休息,继续回来。

  主持人:欢迎各位回到我们今晚的《央视财经评论》,我们关注的是最新的一号文件的内容。而我们看到,在重点突出的词当中,我们继续看到了创新和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那如果通过科技的翅膀能够加快我们的生产方式转变的话,农民的收入是不是能继续提高呢?我们接着来看记者的调查。

  解说:冯金玲是北京市通州区台湖乡的一名普通农民,在种了近三十年的大田之后,如今她也赶了一回时髦,管理起了新型农业科技大棚,这种现代农业观光大棚是集观光游览、技术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像无土栽培、水培都是观光大棚的看点,不仅如此,她还可以运用手机同时查看另外一个西红柿生产大棚里的实时状况。 

  冯金玲(农民):52号棚温度不行,有点高,我得过去看看。

  记者:这能看见什么呢?

  冯金玲(农民):温度,湿度。 

  解说:冯金玲告诉记者,西红柿大棚有多项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比如说放在土壤中的水分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把数据传给中控系统,当土壤中的湿度达不到正常值的时候,水的电子控制阀就会收到系统的指令,滴灌系统会自动开启。另外还有一个可以移动的电子传感器,能同时监测五项环境指标,保证数据的及时和真实。
 
  科技大棚技术员:现在咱们正在找技术人员,给咱们安上电机就可以自动转了,您就省事了。
 
  吴文彪(博士):它给农业带来的最大的帮助就是,信息的及时获取。这样的话,第一,品质会相应提高,第二产量会相应提高,第三省时、省工、省力。 

  解说:如今,农业物联网技术让冯金玲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的农民,她说,从前自己一家几口人都种地,又受累产量还低,现在学了新技术,既省了人力,作物的病情也能及早发现得到治疗,产量大大地提高了。
 
  郑文刚(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随着未来五年吧,我想基本上80%以上的标准化园区,都会实现物联网技术多多少少在里面进行应用。

  解说:昨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前沿重点和热门领域,农业信息化正在迎来重要的发展时机,而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主题投资的核心,是价值千亿元的蓝海市场。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等领域都值得重点关注。

  主持人:技术撬动这个资本实在太大了,价值千亿的物联网我们在片子当中已经看到了,很多农民摇身一变变成了现代化农民,温控也好,疫情也好,病虫害也好,都能够控制和得到有效地缓解,最后提高了率。那我们就想问了,比如说片子当中的物联网也好,包括我们现在鼓励的物流,电商等等等等,就这种结合将来爆发的潜力,农民怎么能够从中受益?

  李国祥:这里面实际上就是说农业里面有一个信息化的问题,那么这个信息化将来以后肯定跟农业会结合得非常紧密,特别是跟我们传统的,或者常规的农业技术会结合得更加紧密。

  主持人:您看到过很多这样案例,给我们介绍介绍。

  李国祥:我们在实际调查当中是看到了,好比说这个养猪的,那么在整个猪棚里面看不到任何人,整个猪这个最适宜的温度可以配给它10度配给它,猪的这种饲料,那么它随时,它想吃多少就可以。

  主持人:不用再喂它了。

  李国祥:不需要喂的,只要它发出一个指令,那么就是说信息化这个技术就能够知道这个猪想要什么。

  主持人:猪吃多少它也能控制,想让它胖忙胖,想让瘦让瘦。

  张鸿:可能还有猪的这个情绪的调节。

  主持人:还放音乐。

  张鸿:健康的检测,对,未来都可能做到。

  李国祥:这就是物联网技术,我们现在也知道,我印象很深,我们到那个甘肃陇南一个地方,一个很山区的地方,那个地方所有的农民都上物联网来销售他们的农产品,所以这个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过去我们知道这一个农产品经过多少环节,生产当中也不可控,那么带来多少这种浪费,那么未来就是说这是技术进一步来应用这种规模化的话,那么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那么下降的成本就会直接变成农民的收入,或者部分变成农民收入。

  主持人:天灾,病虫害都能解决。

  张鸿:李老师说这个我想起来了,他说陇南这个我想起来,最近快过年了,我收到不少朋友寄自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什么橙子,梨,苹果什么的。江西一个朋友给我寄来的橙子,就是他自己弄的,他自己弄了一个自己的品牌,当然没有储城那么有名,自己的品牌。你甚至在手机的APP你就可以看到你的这个橙子是产于哪块地上,哪一株上面,然后他会贴着自己的名字,因为他个人信用在上面,每一个上面都贴着一个包装,上面有自己的名字,包括你的物流环节到最后你拿到手里时候,相对来说你会很放心。

  主持人:非常踏实。

  张鸿:对对,安全。

  主持人:你能够追根溯源。

  李国祥:我们查实信息减轻这个可追诉体制建立不起来,就是因为这个信息化应用不够,未来如果信息化应用够了,那么应用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可追诉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主持人:两位举的这个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农业科技给农民带来的好处,那两位如何调动各种各样的创新手段来增加我们这种效率,来继续忙农民增收,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够普及让他们更快。

  李国祥:科技要长到经济当中,长到生产,农民销售的环节当中去,最关键就要改革现在的科技体制。过去我们的科技体制,科研单位搞一个科研成果,那么然后找政府部门他负责推广的,那么中间绕了一大堆,然后这个科技单位搞出来这个科研成果行不行,也不知道。

  主持人:让效率很慢。

  李国祥:这个效率很慢,然后搞出来是不是农民喜欢的,能不能给农民带来增收也不知道。所以说未来就是说我们怎么样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主持人:怎么改?您觉得怎么改?

  李国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来了,好比说我们的科技人员将来允许他用他的科研成果,用他的专利来入股。

  主持人:直接跟农民结合,然后怎么能够让农民和科技直接嫁接,李老师能不能继续深入地说说您对这个科技体制改变,然后进一步让科技跟农业结合得更紧,让生产效率更高,您的建议。

  李国祥:我们的科技成果并不少,但是应用率不是很高,那么我们农民,就是说往往他的需要的技术没有人去理他,没有人帮他解决,好比就一个机械,我们很多的农民买一台拖拉机,一年只耕一天两天,那么这样这个效率就非常低了,未来一台拖拉机我能不能把家庭里面所有的农活都能够用一台拖拉机来干完,那么这国外已经实行了。所以说将来以后,怎么样科技人员跟我们农民能够紧密得结合起来,从农民着想,农民想要什么技术我就给你研发什么技术。

  主持人:怎么达到呢?我们听着都特别兴奋。

  李国祥:特别兴奋,最关键问题就是让我们的……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2月03日 00:5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5年一号文件全文一共涉及五大方面,其中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农产品质量提高需要农业现代化,农产品价格改革,要让农民增收。本期特邀专家对此解读,敬请收看。(《央视财经评论》 20150202 消除粮价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