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央视财经评论

《央视财经评论》 20150416 农业众筹 怎么赚钱?

来源:央视网2015年04月16日 23:43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主持人(沈竹):大家晚上好,这里是正在播出的《央视财经评论》。欢迎各位的关注,我是沈竹。无论身处传统农业领域,还是位居互联网行业,如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怎么讲呢?“互联网+”的旋风席卷各地,看起来很“土”的农业如今也站在了时髦的风口浪尖上。那如何借助新力量改变农业发展的旧模式、旧格局?农业生产体系会在互联网浪潮影响下发生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财经评论员包冉和刘戈来评说所谓互联网+农业诞生什么样的火花,首先来看看农业加互联网创业的故事。  

  江宇虹(北京阿卡农庄首席执行官):没想到会从云上掉下来做农妇五。

  解说:画面中正在收菜的女士叫江宇虹,拿过美国一所大学的管理学博士,是前戴尔大中华区的高管,原来一直从事IT业最火的云计算的工作与研究。2012年,江宇虹开始找地,最终选择了北京昌平一处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租下了16座大棚。由于种地效益低,当地农民一般都选择打工。这些大棚大部分都已经荒废了。租这16个大棚的时侯,江宇虹手里已经有了订单和客户预付费。因此她等于是零投入,她说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江宇虹(北京阿卡农庄首席执行官):我们传统农业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先去做生产,生产完了不考虑市场需求,再去找客户,我们反过来做。通过这些订单的资金带来良好的现金流,这就是一个逆向思维带来和传统农业不一样的地方,这个是很有生命力的一种做法。虽然你今天还在城里生活,可是这个农场就在你周围在你身边,消费者可以在家里拿手机点一下,就可以把菜在24小时之内送到家里,中间环节就被剪除了,这个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未来消费一定是体验式的消费,用户联系会非常高,在阿卡我们客户流失率每年控制在5%之内

  解说:2014年5月,江宇虹的互联网思维继续发力,借助互联网金融,她大胆推出农业众筹概念,每个家庭只要投入19800元,获得众筹农场股权就可以获得每周八斤的有机蔬菜,每年40斤的蔬菜采摘权,最终二百个家庭成为了农场的新股东。

  朱女士(北京阿卡农庄众筹股东):不用我每次都来,它直接可以冷链入户的,作为股东你还可以定期的每年送你几次采摘,这样我可以带着孩子来体会自然,体会农村生活,我觉得这个也其实是很多城里面的年轻人所向往的。

  解说:事实上,阿卡农庄不是唯一一家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来作农业的,联想做水果、京东种大米等等也已经不是新鲜事。有媒体指出,目前中国绝大部分还处于1.0的小农时代,而百姓期待的是精细化甚至个性化的种植,可以说是农业的3.0时代,之间还跨越了机械化的农业2.0时代。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实现精准农业,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单位产量。由于农业生产地域性、季节性和多样性都很复杂,未来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将空间巨大。

  主持人:互联网+农业现在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想象,似乎一下子从一个很土很土的行业变成了一个很洋气的事,生产销售,然后包括很多环节,无处不渗透到互联网,两位怎么看待现在互联网渗透到农业它的潜力?

  刘戈:对,其实可能在三年前,大家会认为农业是距离互联网最遥远的行业,但是就是这几年的时间,大家发现农业可以和互联网很近,刚才看到这样的例子,农业本身虽然它在我们GDP里面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是在中国去年10几万亿这样一个大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它互联网的话对它的开发的话,刚刚开始,所以很多在各行各业的人,他现在都想起来,哦,农业其实农民干的这些事情,有很多他们原来这些经理人也好,原来其他行业一些人,都可以干得很好,然后在这个案例里面,你看她原来有管理的经验,同时她原来在戴尔卖电脑,这样的一个地方,他肯定有很多的客户资源,然后关键一点是什么,搞一个众筹模式,也就是他在金融方面搞了一个自己的切入点,她可能自己其实可以拿得到钱,或者可以搞风险投资人,但是她没有,她搞一个众筹,就是大家来一起来办这个农场,一人掏一万多块钱,所以她在金融上进行了一个切入点,这是我看到的是一个新的现象,那现在呢其实有一个很热的名词农业供应链金融,其实这个词现在慢慢热了起来,也就是在之前,我们农村的土地也好,农业技术也好,甚至农村房屋都没有办法成为银行的抵押品,但是实际上农产品本身,和农业在交易上面,积累下来的信用,都可以成为一个资金链来,资金的来源。

  主持人:包先生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看到不一样的尝试还有哪些好玩的?   

  包冉:挺有意思的,因为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是渗透到各行各业,渗透到每一个行业的各个环节,我们就以互联网+农业为例,它其实有这么几大改变,第一大改变就是品牌再造,过去谈到农产品,不是没有品牌。

  刘戈:基本没有品牌,你那个叫食品品牌,它已经不是农业。

  主持人:产地,也有地缘品牌。

  包冉:终归还是农副产品的品牌,他一想无非是菜市场,那些东西,现在不一样,比如说互联网有三只松鼠,不知道你们买过没有,也不是做广告,它实际上是坚果,就是各种各样的坚果,松鼠吃坚果,三只松鼠听起来比较萌,比较卡通,比较Q,他们就拿到了二期的融资了,融资的估值还不少。他的特点这样,第一他所有的销售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第二他通过各种各样的APP,公众号,朋友圈,聚集自己的社区和社群,这和小米手机的玩法很像,找到自己的粉丝,我先不说我卖什么,我先找到自己的粉丝,找到粉丝之后,大家有共同的喜好,然后大家通过口口相传,建立一个品牌,今天他卖坚果,明天是不是还可以卖别的,对吧?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就是品牌再造,这种品牌再造,其实是将互联网比较时尚的,洋气的一种品牌思维模式,引入最为传统的农副产品,农牧产品,这点就使得农产品在品牌上升级,第二点是什么,流程全称监控,工信部以及农业部它们其实在全国各地开展很多试验项目,据我所知比较有意思的,口外有几千亩地,搞的大规模的物联网,其实这个农业互联网+农业基本支撑技术物联网,全程通过物联网传感芯片,摄像头,来监控这些大米生产全过程,从第一颗种子播下种,到每天的浇水,天气的变化,施肥,然后质量变化,除虫除害,也就是你要敢兴趣的话。

  主持人:你可以自己监督自己的米,从种到你嘴里。

  包冉:对。

  主持人:其实我听你说完我有点激动,我就觉得这个互联网怎么那么适合农业,我不知道电视机前的观众怎么感觉,因为传统农业在我们看起来,整个层次相对比较低,而且质量很不可控的,但现在互联网似乎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我们再来看看,镜头中我们拍摄的对于用大数据互联网来监控整个农产品的质量有什么样的启发。

  解说:冯金玲是北京市通州区台湖乡的一名普通农民,在种了近三十年的大田之后,如今她也赶了一回时髦,管理起了新型农业科技大棚,这种现代农业观光大棚是集观光游览、技术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像无土栽培、水培都是观光大棚的看点,不仅如此,她还可以运用手机同时查看另外一个西红柿生产大棚里的实时状况。

  冯金玲(农民):我看我那52号棚温度不行,高,我得过去看看。

  记者:这能看见什么呢?

  冯金玲(农民):温度,湿度。

  解说:冯金玲告诉记者,西红柿大棚有多项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比如说放在土壤中的水分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把数据传递给中控系统,当土壤中的湿度达不到正常值的时候,水的电子控制阀就会收到系统的指令,滴灌系统会自动开启。另外还有一个可以移动的电子传感器,能够同时监测五项环境指标,保证数据的及时和真实。

  科技大棚技术员:现在咱们正在找这个技术人员,然后给咱们安上电机就可以自动的转了,您就省事了。

  吴文彪博士:它给农业带来的最大的帮助就是,信息的及时获取。这样的话,第一,品质会相应提高,第二产量会相应提高,第三省时省工省力。

  解说:如今,农业物联网技术让冯金玲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的农民,她说,从前自己一家几口人都种地,又受累产量还低,现在学了新技术,既省了人力,作物的病情也能及早发现得到治疗,产量大大地提高了。

  郑文刚(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未来五年吧,基本80%以上的标准化园区,物联网技术多多少少都在这里面进行应用。

  解说:今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前沿重点和热门领域,农业互联网+正在迎来重要的发展时机,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主题投资的核心,是价值千亿元的蓝海市场。

  主持人:确实从土壤到水,从温度到湿度,什么都可以控制,而且什么都可以遥控检测,似乎多年农业信息化梦想,被互联网倒逼,改革革命性更强大。

  包冉:大踏步。

  主持人:对,而且我觉得将来会有一种农产品专门叫互联网产品,互联网西红柿,互联网大米,互联网小米。

  包冉:我在北京郊区实验基地吃过互联网西红柿。

  刘戈:+互联网的话就是说一块钱东西卖到10块钱,而且你还很高兴吃了它。

  包冉:对,为什么它会卖到10块钱呢,用户不见得买的那是一个西红柿了,你买的是参与感,体验感。

  刘戈:是买的一种生活方式。

  主持人:怎么像打游戏似的。

  包冉:是的。就是说你如果只是买一个西红柿那是什么,民以食为天,果腹而已,对吧?但是如果你买的是参与西红柿全过程你买的是一种体验,用户体验当然要增值。

  主持人:我互动了,我产生感情了,我吃西红柿味道,本来是酸的能感觉到甜的,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是故事似乎成为某些人的现实,那我们再来看看,其实传统农业有很多瓶颈,似乎在质量监控包括病虫害上面呢很难找到很好的解药,尤其在食品安全问题这么突出的今天,我们似乎特别需要互联网能够给我们加把火,有没有可能性解决我们曾经在传统方面棘手的问题。

  包冉:刚才沈竹有个词你提的非常好,倒逼,什么叫倒逼,你看互联网+农业,它对于我们最终的我们的用户来说,还有一个很好的倒逼的方法和手段,任何食品,只要包装上有二维码,或者IFID射频标签,手机一扫一感应,就可以马上追溯到它生产的全流程,是不是合法的产品,什么产地,什么时间,有没有过期,不要拿前年冷冻东西骗消费者,对不对?那这样的话就是消费者如果不消费这个东西,自然倒逼着整个链条,你最后要安全健康科学。

  主持人:这里面有诚信问题,诚信问题不存在问题,就这个东西它有特定的码,不能乱贴。

  包冉:不能乱贴,当然不能乱贴了。

  刘戈:当然,互联网解决信息沟通问题,其实这对于农业来说,一个问题是有没有问题,也就是这个东西你是要搞有机,或者一种新的模式有没有的问题,另外知不知道的问题,有的东西很好的东西,比如我们看《舌尖上中国》,很多东西在非常好的东西在很偏僻地方吃不到,通过这样一种互联网+电商这样来获得。另外解决敢不敢吃的问题,现在互联网吃到这些产品,从哪块土地,经过什么样的生产流程出来的那你就敢吃的,除此之外,这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其实在农业生产环节,现在互联网业也在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农业生产资料的问题,买化肥的问题,以前农民买化肥骑着三轮车,或者拖拉机到镇上店上卖,现在有的叫云农场,就是说它在有一个平台,农民在网上可以下单,我买几袋二氨,还是美国二氨,还是什么化肥,买完以后,我到村里面他的下线,去提货,这样的话就真样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O2O,那么这样的一种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非常显著。

  主持人:两位能不能告诉我这样答案,无论互联网+公司+农户,还是互联网+农户,似乎我们这个销售环节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扁平,那会怎么改造我们曾经的农业生产流程,产前,产中,产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流程再造?

  包冉:第一消除种余,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的中间环节没有它的存在价值了,就像互联网在其他的行业被颠覆传统的环节一样,对吧?你像电商起来以后,很多传统的百货商场没有它的价值,除非你大量的商场,互联网+农业起来之后,很多传统的可能是中间的渠道商。

  刘戈:原来化肥批发商…

  包冉:批发商没有价值,你现在可以直接了,但是会再造出一大堆的新兴的工作岗位,以及新兴的企业。

  主持人:比如说呢?

  包冉:品牌再造。比如说我提到联想农业,柳传志先生,柳老去年也是这么大岁数了,也冲上阵上了,通过手机微信卖柳桃,猕猴桃,柳桃,你想那么大岁数老爷子,录一分钟的语音,宣传他的柳桃。从生产选种育肥都是在互联网的全程监控下。

  刘戈:有一个知名公司给他的产品做背书。

  包冉:所有的用户你买了这个柳桃之后你还可以追诉他的生产流程等等等等,当然这个跟我们说的差不多,关键问题产生什么样更多新的工作机会,全国有那么广袤的农业生产土地和基地,有那么多品类农产品,有那么多农户,农庄,他们不可能在专业分工的时代自己完成品牌再造的全过程,需要大量的其他的公司的协助,这是一方面吧,在另一方面,互联网农业,意味着物联网基础设施,物联网的设备,物联网监控,大数据产生的分析,需要很多合作伙伴共同来完成,所以它带来新的机会,要远远大于它颠覆掉的取消掉的那些传统中间渠道。

  主持人:确实互联网+引爆了很多传统行业想要转型升级的一股浪潮,农业上爆发什么样的火花,展开什么样的想象,我们稍事休息继续回来。

  主持人:欢迎各位回到我们今晚的《央视财经评论》,我们关注的是互联网+农业会让我们吃有什么样不一样,会让中间赚钱的人,包括我们农民,我们农民怎么增收怎么赚钱,怎么参与进来呢,我们先来看看大数据怎么影响到今天的土地。

  李屹(本台记者):我现在就是在安徽南陵的一家标准化的育秧工厂里,您看,400多亩的水稻秧苗正在培育的过程中,正是通过这些科技化的手段,也为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做好了保障。

  解说: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工室外插秧不同,从装土、播种到覆土、洒水,所有的育秧工序都由机械化的物联网作业完成,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产量。同时,温室环境下的秧苗培育,避免了室外恶劣天气下容易死苗和烂苗的情况,在提前插秧的同时,也为后茬种植腾出了时间。

  束小海(安徽省南陵县农技中心副主任):传统的播种要人工栽插,成本高,一亩田的栽插成本将近300块,这样的话,标准化育秧工厂育秧的话,栽插的话,一台高速育秧机,一天能栽到50亩左右,它的栽插成本大概在50元左右。

  解说:束小海还告诉记者,一旦通过后台数据,监测到室内环境的指标不适于秧苗生长,他们就会随时调节温度和湿度,保证秧苗质量。

  在安徽南陵县农委的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辖区内所有接入网格化管理的田块情况,秧苗的长势和生长数据都在这里得到及时和直观的反映,哪怕是秧苗上的小虫子也能一目了然地清楚观测。

  刘跃华(安徽南陵县农业技术中心高级农艺师):这实际上是个小型气象站,可以观测12项气象指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向、风速等等还有两组传感器,一组是土壤的湿度传感器,一组是土壤的温度传感器。传感器可以在通过网络连接控制室,在室内就可以观测里面的湿度和温度,并且可以查询以前的湿度和温度。通过查询,可以及时了解田里的水分状况和温度情况,为水稻生产可以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解说:正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农田的苗情、墒情以及灾情和病虫害的情况如今都能自动监测,让平衡施肥、精准施药、定量灌溉的绿色增产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普及。

  主持人:其实在生产环节内利用虫害气候还有土壤的大数据,能够完全控制好,我们整个生产的状况,然后包括它可能控制一些病虫害不再发生,可能控制食品的大小,所有的颜色,一切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两位能不能给我们说一下,这个互联网再造,将来我们想象的极致是什么?

  刘戈: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热潮,实际上把一些在发达国家现代农业里面,通常使用一些手段,比如现在我们说的物联网这个,大型设施农业的这样一种监控,其实早就实现了,20年前,30年美国法国英国他们的农业就用过,现在我们弯道超车,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些设施农业再和互联网手机在结合起来,比如在手机上,原来他们设施农业,还有办公室里面弄一个电脑,现在农民更方便,甚至在外面做生意的时候,他就可以看到他田间,他塑料大棚里是不是加点水,是不是有其他对农产品的照料,有这样的监控,所以我觉得可能这种后发优势,加上中国农业,加上互联网以后,会体现的非常明显。

  主持人:原来很多人去参观西班牙农场,西班牙号称欧洲菜篮子,这所有的辣椒番茄出来都一样的,而且个个都跟说是假的似的,就今天我们农业从粗放型一下子往这个目标走,或者还要超越他们,需要克服什么,需要解决什么?

  包冉:实际上你说的对,我们绝对不是停留在这个目标,我们一定是超越它,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农业的工业化目标,工业化就是大规模流水线标准化生产的,所以出来都是一样,现在工业化都要升级了,叫工业4.0,大规模流水线加上个性化,通过物联网,3D打印。

  刘戈:大规模。

  主持人:我要多大的辣椒它就给我大的辣椒。

  包冉:我要红的,黄的,白的。

  主持人:要紫的黑的都有。

  刘戈:而且我要谁生产就是谁生产。

  包冉:现在农业往这个转型升级,确实存在很大难度,但是互联网,也不是说互联网就万能,有了互联网+就一切OK了,不是的,这里面还有很多执行的步骤,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最重要的是预测功能,比如已经发生的事情使大数据可以进行处理收集源,比如说从现在开始每一天病虫害的情况,天气气候的变化,对农产品的影响等等,但是这个数据日积月累,以及广袤的土地大数据积累其他之后,对它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就能有效预测未来天气气候,病虫害,水,土壤等等各方面因素,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而这种预测,将会有利于指导什么,农业专家,因为你最终还要走到育种专家,农业专家身上,他们肩负着最终生产的重任,研发的重任,用这些数据作为研发的指导,从而能够…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4月16日 23:4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阿卡农庄的创始人江宇虹,曾经是戴尔公司的高管,她成功地把IT企业的管理思路、创新模式拿到农庄经营当中来,逐一破解了农业不受资本青睐、缺人才缺市场这些传统问题。互联网+农业改变了品牌再造,利用互联网监控农业生产经营。通州区台湖乡胡家垡村农民利用互联网监控自己的大棚农产品生长,利用电子传感器监测农产品的生长的环境。安徽南陵县的一家工厂利用机械化的物联网进行工作,提高了农业生产。(《央视财经评论》 20150416 农业众筹 怎么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