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央视财经评论

《央视财经评论》 20160602 两院院士谈创新 航天创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来源:央视网2016年06月02日 23:29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今年7月,我国将发射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目前,量子卫星已完成总装,进入到了出厂评审前的关键阶段。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2003年,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又一个里程碑,那一年浩瀚的太空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到2013年,神十发射成功。迄今为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发射了99颗科学卫星、10艘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10位中国航天员安全送上太空。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再到神州十号飞船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回,我国共发射了多少颗卫星?造卫星、发火箭难在哪儿?一个个难关是怎样攻克的?翱翔太空、科技成果对百姓生活将带来哪些改变?未来几年航天大国竞技点又在哪里?
 
昨晚(6月2日)央评演播室邀请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弹道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钱学森实验室卫星专家刘乃金,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一评航天科技:跟跑,并跑与领跑。
 
换个视角看经济,CCTV2《央视财经评论》周一至周四,每晚21:50,准点开评。

央评说

航模背后的故事
 
昨天在现场,两位航天专家特别带来了自己心爱的私藏航模,这些模型对嘉宾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它们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余梦伦(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五号火箭有望今年下半年发射

大家看到这个白的,就是我们今年下半年在海南发射场要发射的长征五号火箭,运载火箭。它是一个缩比模型,实际上火箭整个长度大概有60多米,是当今中国运载火箭里运载能力最强的一种火箭,比发射杨利伟的神州五号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要大2倍多。它的运载能力达到25吨左右,代表了我们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当中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阶段。
 
刘乃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中国已经履约完成8枚卫星的出口。

这颗卫星,是我们国家出口到白俄罗斯的一颗通信卫星,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的通信系列卫星在国际上的地位。这是一个民用的卫星,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出口像这类的卫星,完成履约的已经8个,还有两个正在履约,应该说这代表了我们国家在通信卫星领域的国际的地位。
 
中国航天一甲子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飞船的上天,天宫一号的对接,再到后来的嫦娥探月工程,从1956年开始,我国的航天发展经历了60年的风雨历程。那么,在这一甲子的路程中,中国航天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余梦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的航天事业后来居上。

1970年4月24号,航天日诞生的那一天,我们发射了世界上重量最重的人造卫星,当时苏联是1957年发射的,美国在1958年发射的,后来法国,紧接着日本,中国是排在第五,到1970年才发射。但是我们这颗卫星是最重的,是173公斤,当时美国的卫星只有大约8公斤左右,日本这个卫星9公斤左右。我们国家航天从1960起步,但是后来居上,到1970年,航天水平已经成为世界比较先进的国家。
 
张鸿(财经评论员):航天科技更多商业应用,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近。

我们刚刚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里边就专门提到了航天航空装备的大发展,提到要建立自主的完整的相关的产业链,所以我会觉得这个事情离我们越来越近。过去,我们对航天事业是有距离的,一直是崇拜的。近些年,航天越来越成产业、成商业。我们对产业,包括资本市场,航天的概念股也越来越熟悉。
 
航天科技:产业拉动力很强
 
说到航天,很多人就会联想到 “高精尖”,“高大上”等词汇。但是事实上,航天科技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在日常生活中,航天科技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改变。快来看一看身边都有哪些东西是源自航天科技的吧。
 
张鸿(财经评论员):航天科技可以转化成相关民用产品。

现在全球的航天的经济总数是3300亿美元左右。除了梦想以外,航天科技是完全可以转化成相关的民用,比如天气预报,GPS的导航。许许多多的日用品都是航天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相关的技术比如说尿不湿最初是给航天员设计的,解决他们在太空里边小便的问题。还有方便面里边蔬菜包,最早都是给航天员。
 
余梦伦(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技术对提高文化教育起大作用。

航天技术对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中国农村人口比例相当高,如果利用通信卫星,把高质量的教育传送到农村去,可以大大提高农村的整个教育水平,所以通信卫星的出现,不仅仅是我们纯粹的通信,而且我们对教育事业,通过远端的教育,使得整个国民的教育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这个作用是无可计量。
 
刘乃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航天对国民经济辐射作用大
 
国外的专业机构有一个测算,航天的投入产出分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投入产出,还有一种是间接的。直接投入产出比大概是1:2,间接的可以达到1:7到1:14。航天对相关产业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现在在航天研发过程中的一些最新科技,现在已经开始应用在各个方面了。
 
航天事业如何释放新活力
 
60年,中国的航天事业从原来看着别人在赛道上奔跑,到如今成为航天技术竞技赛道上的主力军。一路走来,中国克服了许多困难,经历了许多坎儿。那么目前,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怎样做才能使航天事业散发新活力呢?
 
余梦伦(中国科学院院士):民营企业应该更多加入航天发展领域
 
今年要发射的这个火箭,按计划上世纪90年代就要搞出来,因为国家在资金上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整整推迟了15年。国家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在航天上。所以我想民营航天如果加入到这个航天环境来,那么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资金困难的问题。
 
刘乃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民营企业或民间资本的介入能够给航天事业带来新活力。

应该说民营企业的介入或者民间资本的介入很大程度上释放了航天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活力,其实像航天强国美国一样也碰到了政府投入越来越大,创新越来越乏力的一个问题。后来他们选择了就是让民间资本介入,盘活整个民间人力技术。
 
张鸿(财经评论员):发展航天事业可以从金融手段上进行创新。

事实上,长期来看,我们需要金融来助推,我们国家的航天经济资本化率是比较低的。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说,除了要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来,我们在金融的手段上,应该有更多的创新出来。
 
央评君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逐步从高精尖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未来我们如何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依然任重道远,企业应该更多承担创新主体的任务,让航天产业持续发展。央评君代表广大的观众朋友们向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航天工作者们致敬!]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6月02日 23:29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节目将邀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余梦伦院士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卫星专家刘乃金主任,做客央视财经评论,在历史回溯与科技、产业发展中为广大观众深入解读我国航天科技产业的跟跑、并跑与领跑时代。这是老一辈航天人与年轻航天人在航天领域如何创新的思想对话,也是一次让广大观众了解高端航天技术如何影响生活的接地气的探讨。(《央视财经评论》 20160602 两院院士谈创新 航天创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