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央视财经评论

[央视财经评论]两评招工难(二):机器人,破解招工难?(20130301)

来源:央视网2013年03月01日 23:29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CCTV2《央视财经评论》:机器人破解招工难?

  有着近40万工人大军的深圳富士康今年春节后是停止招工,据称这与富士康董事局主席郭台铭宣布的“三年内要造百万台机器人”的计划有关系。机器人来了,持续十年的用工荒现象似乎悄然迎来拐点,机器人的使用真的能够彻底改变用工荒状况么?在中国使用机器人技术代替人工,完成企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到底会有多长?可能面临的最大难题又会是什么?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

  机器人真的来了!最大员工企业富士康宣布,三年内造百万台机器人,产业升级路上,这股机器人浪潮能否取代农民工,大规模用工荒难道会因此消失,机器人技术真的能解决招工难问题吗?

  苹果公司在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公司今年有了一些新变化。春节过后,富士康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了招工计划。在深圳龙华富士康厂区门口招聘处,记者看到,有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暂停招工的广播。

  (现场广播):因为我们这边的招工,目前还不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招,所以请大家回去之后,还是先不要因为只想进富士康,先做好其它的准备,另外我们到时候,这边招的话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这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富士康首次大规模暂停招工行为,不少应聘者感到失望。

  小张(应聘者):实在不行就换个小厂。

  有媒体报道,富士康最近暂停招工可能和老板郭台铭此前宣布的机器人计划有关。在经历了2010年员工“坠楼”事件后,2011年7月底,郭台铭提出富士康3年要引入100万台机器人的战略,让机器人从事既有生产线重复、枯燥的替代劳作。

  在浙江绍兴一家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车间,记者发现,全封闭的生产车间里,只有几个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卖力地组装显示屏,而10多个工人只需做一些辅助工作。

  李进(浙江天乐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我们这个工作站标准配置是6个人 ,那现在导出机器人之后我们标准配置是3个人 ,配置3个人以后我们的产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了30% 。第二个好处就是材料的损耗得到了大大降低 。

  除了生产制造业,机器人也在被引入劳动力密集的餐饮业。在广州的一家餐厅,为了应对年后招工难,服务员难请问题,餐厅老板就自己制作了一个“上菜机器人”。

  在格兰仕电器的这条空调压缩机生产线上,我们看到了和很多企业一样的情形,由于用工紧张,几乎一半的机器没有人操作,但负责这个工厂的总工程师却好像并不是那么担心。

  葛申生(格兰仕压缩机生产公司总经理):过了春节,人员招聘也比较困难,一个这个线用人比较多,暂时我们就停在这边。

  记者:为什么用人多呢?这个?

  葛申生(格兰仕压缩机生产公司总经理):比如这个,焊接这个压缩机的泵体,要从这个流水线上把它拉过来,拉过来以后,然后要靠人把它推进去。推进去,焊接以后拉出来,再拉到生产线上。那这个我们一共有四台机器,每一台机器要一个人,那就要用四个人。那比如说这台机器就是跟刚才那台机器是工作的内容是一样的,它就是用机械手从生产线上,把它的加快进来,再转到里边去焊接。焊接好以后它又出来,出来以后它又跟流水线交换一下。这个设备我们就是,目前来说是一个人看两台。以后,慢慢熟练以后,就有可能是四台机器一个人来看。

  既然机器人设备这么好用,为什么不干脆把所有的设备都换掉呢?在主管这条生产线的邓武楷看来,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邓武楷(格兰仕磁控管制制造部副总经理):我很多地方都要做这个改造,因为目前那种普通工人,稀缺是一个趋势,那我就必须用机器代替这些人员,但是用机器代替这些人员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高级技工来实现这个过程。但这个高级技工很难找。现在作为我们搞生产来说,是最痛苦的事情。

  让邓武楷感到痛苦的就是,尽管一方面用机器人可以减少一线工人得用人压力,但谁来维修保养研究这些机器呢?这会给他带来更大的用人压力。

  邓武楷(格兰仕磁控管制制造部副总经理):目前来说,我只有十几号人,我觉得远远不够。要三十、五十,越多越好。我希望用那部分人员,取代我现有的这部分人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陆骥烈(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真正的招工难,并不是理解为现在的招农民工难。而是未来应对企业的发展,要招更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产业技工的难度。

  霍德明:机器人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作业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我想应该是分成两个层次来讲,机器人取代一般员工,和企业竞争这肯定是不同的事情。我记得大概五、六年前我们在开谈招工难的时候,我们的重点是,譬如说在沿海的这些厂商,他会搬到越南去、搬到泰国去,国内的员工在上涨,其他国家的便宜。今天我们的话题改了,厂商的确搬到越南去过,不是没搬,又回来了,而且甚至不到沿海,不到郑州,到了郑州以后它还是面临到机器人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企业竞争永远在那里,没有不竞争的企业,但是竞争的形势甚至他最后怎么样产业升级,这就是很多千变万化的东西。50年代、60年代的,美国的工人太贵了,于是搬到日本,后来搬到四小龙来。今天中国大陆的员工也开始贵了,搬出去又搬回来。机器人到底会不会取代正式的员工,我觉得不仅要看产业,甚至要看产业不同的阶段。所以这个问题分析起来相当的复杂,但是整个大的方向来讲,人工越来越贵,逼着这个产业在竞争、升级上面必须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第一个,沿海用工荒已经出现很久了,而且我们企业家也曾经用脚投票,移出去。但是现在发现外面的世界,不见得比中国的公共服务要好,他又搬回来了。所以对中国来讲这个用工荒,应该是沿海用工荒,但是如果说是用内地可以补足的话,那么没有问题了。第二个,当90后开始就业,他们的要求和80后、70后的这些工人是不一样的,他需要的工作是他这一辈子能够引以为傲,甚至说有持续发展的空间。所以我觉得包括他的子女,他的家庭的配置,这就不是我们以前的所谓用工荒简单的问题,甚至我们城镇化,甚至机器人啃起来就是整个这个用工荒中间的一个小小环节而已。

  上次还看到有个削面的机器人,多牛啊,但是它是在一个餐馆,餐饮业肯定是服务业,它不算一般制造业的行业,餐饮业里面也有一块是可以用机器人来处理的。但是餐厅里的服务员,不管怎么样我很难想像一个机器人怎么样取代他。所以像这种劳动力密集行业,虽然我们一般常讲说,机器人会不会取代它,但是劳动密集行业有很多种,月嫂肯定是劳动密集行业,你怎么用机器人取代?小区的保安也不太可能用机器人来取代。但是一旦全部用上保安所用的这些监视的东西,那是可以用一些机器来取代的。所以也不可能用劳动力密集行业从此就日落西山,机器人起来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现在看起来,既使像美国、日本,或者欧洲这些所谓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至少在三四年前就开始讲,所以机器人革命不是咱们中国才开始的。大规模的富士康或者制造苹果的代工厂,搬回美国去,靠机器人来工作。我觉得可能还是象征上的意义,但实际上跟美国整个工会或者是劳工使用、劳工应用、劳工生活状况来讲,中国还是作为一个生产大国,肯定还是要维持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里,所以机器人能够取代一些事,就算是最简单的削面的机器人,我们可以省掉一般揉面的普工,但是将来也会有人专门去研究,怎么把这个面做的更好吃,这个方面可能不是一般普工的问题,你就像以前师傅级的东西,所以还是个成本问题。

  张鸿:现在的机器人只是完成一个简单的替代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机器人其实是两个方面问题,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迫的。这两天股市上,有一个概念股叫机器人概念股,涨的挺猛。为什么呢?就是这两个问题。一个是比尔盖茨最近说,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如果我是20多岁的话,我就要进入到这个领域里去。这就是我们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肯定要用自动的来替代更多的员工,尤其是那些简单的生产。但是另外一方面,在中国现在变成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有一些企业是被迫,被迫相对来说它就没有那么升级,它只是替代低端、简单的制造业,所以它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替代。但是这个简单的替代,你很难说我们未来的一个拐点就是机器人,完全替代了工人,产业的布局和产业的发展的阶段不同,它其实对机器人替代能力是要求不一样的。比如说简单的生产,生产一支圆珠笔,可能机器人的一个机械手就能做,但是端盘子这个事确实是机器人很难做的,服务业、金融业等机器人很难替代。

  张鸿: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需要精确的计算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那个刀削面机器人,其实那个算账也能算出来,就是它是省钱的。因为好多地方那个面馆都买了那个刀削面机器人,有一个老板算了,一个面点师傅一个月,所有的钱加一块包括住宿什么的,可能得六千块钱。但是一个刀削面机器人才八千到九千块钱,两个月其实就省下买一个机器人了,所以你这么算是值得。但是我们的制造业,它的机器人是分类的,设备的维修费他没有算,维修人的工资他也没有算,所以如果是简单机械手,可能维修不需要什么高智商,可能也是一个低端的,就像我们普工一样,它就能维修,所以等于一个人替代三个人,然后用一个机械手就可以。但是如果是智能机器人,或者是给企业的一个整个的自动解决方案,这个时候你需要的员工素质就要高,他的学历也会高,需要一个高级技工,那可能他一个人的工资,就顶你省下的三个人的工资,所以你这个成本其实也要精确的来计算。

  霍德明:不为员工做长久规划的企业活不下去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不仅是高级技工,或者普工的问题,应该是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90后这一代新生的孩子们,他要求的绝对不只是今天的工资多少,明天的工资多少,他要求的是不要再做重复的工作,什么意思?他自己要能够提升,甚至今天我少拿点钱。但是明天、后天、以后当我的能够30岁、40岁的时候,我能够有比较高的水平,能够做到譬如说管理阶层,能够提升整个公司或企业的获利,这是我觉得所有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你能够给员工提供这么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或者教育的环境,让他有提升的环境。也会有一般的普工来应征,也会有所谓的高级工人来应征。而对于企业,如果你不能够做到这一点,组织上也不能做到这一点,甚至管理水平上还在想到一直雇佣重复的工作的普工,肯定要被淘汰的。所以责任不是在工人身上,因为毕竟是他人生第一个工作,他在讨价还价的环境上,他处在劣势的状态,而在企业本身要考虑到企业是要长存下去,如果你要长存下去,那你必须要把原来劳力密集行业中间这一块,技术密集而不是在重复,如果不能接受这样挑战的话,对不起,那你就走人了。

  此外,企业主或者是管理一层要注意到,产业升级不是技术的升级,其实这是人的升级。企业主本身自己思想观念上要知道, 90后他需要一些什么东西?他需要的东西,企业主能够事先替他预想到的话,自然而然你的训练的职工,四五年的职工就不会被人家挖走了,如果你不是考虑人力的升级上,一直还想要节省开支,或者成本尽量减少的话,我觉得这种企业活不下去。

  张鸿:企业要给员工做职业规划 让员工有奔头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企业要给员工未来发展有一个规划的考虑,很多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其实在权利里要求了一个什么?就是幸福感,他其实有职业规划的一个需求,就是企业能不能给我提供这样一个职业规划?如果企业真的是想升级,真的是想产业升级、生产效率升级。你要从普工、从技术工人来的时候,你就要给他设计一个职业规划,他觉得有奔头,怎么有奔头?我们《经济半小时》记者采访时候就看到,有的企业就很自信说,你猜我培养四年的技术工人一个月多少钱?记者说那是不是得五六千块钱?是一个月一万多块钱。

  就是企业能够把自己未来的发展,真的升级的发展和企业未来的一个职业规划升级、人生规划绑在一起,所以员工就更愿意和企业有这样一个互动,它愿意付出更多学习的努力来,因为你真的说让员工自己,这些90后的新生代自己去说,我去培训一下,我准备让自己变成一个技术工人,我觉得这种主动性的意愿其实不那么强烈,但是你给了他一个吸引,给了他一个前景,他可能就愿意往那奔。

  史炜:机器人核心技术在国外 中国的机器人技术处于初级阶段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我们现在在制造业当中,用的机器人在严格意义上,它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还不是真正的机器人技术,我们现在要注意的一个就是要解决好技术标准问题,第二要解决技术依赖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机器人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日本和美国。国内自主的关于机器人的技术,或者机器人的应用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省市都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发展机器人技术,或者相关的配套技术。个人认为,很多省市对机器人的技术,概念理解是非常模糊的,关键是政府主管部门或者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家们,能够冷静的看待这个市场的演进。而不要盲目把它作为简单的追赶目标。

  张鸿:现在主要缺的是高级的技术工人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因为我们现在讲用工荒,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讲企业升级,其实是一个结构的用工荒,就是相对高级的技术工人,现在是缺的。几年前,四万亿投出来,我们政府对农民工职业的培训是有补贴的,我们政府如果提供了这样一个广泛的职业培训的话,那么我觉得未来整个农民工的素质,这种蓝领工人能够变成金领饭碗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03月01日 23:29

视频简介:本节目主要内容:有着近四十万工人大军的深圳富士康今年春节后停止招工,一时激起千层浪,据说是与富士康董事局主席宣布的三年内要造百万台机器人的计划有关系。机器人来了,那持续十年的用工荒现象似乎悄然迎来了拐点,机器人的使用真的能够彻底改变用工荒的状况吗。在中国使用机器人技术替代人工完成企业产业升级和转型这个过程到底会有多长。可能面临的最大难题又会是什么。本期节目将分析机器人能否破解招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