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环球视线

[环球视线]伊战十年·重返巴格达(20130320)

来源:央视网2013年03月20日 23:45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3月20号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十周年的纪念日,十年来不少人的命运因为这场战争而改变,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的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伊战的后遗症至今未愈,成为困扰伊拉克前行的障碍。这十年来那里的人民到底是如何生活的,战争到底给他们带来了怎样巨大的影响,伊拉克的未来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演播室请来的是特约评论员宋晓军先生。现在我们就来连线此刻就在巴格达本台记者水均益。水均益你好。

  水均益:春燕好、晓军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是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的天堂广场,这里就是刚才春燕给大家介绍的十年前,萨达姆铜像被拉倒的地方。

  劳春燕:所以也可以说是巴格达一个地标性的地点,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今天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十周年的正日子,是一个纪念日,今天的巴格达的局势怎么样?

  正在评论:记者经历伊战十年纪念日的巴格达

  水均益:是这样,在昨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及周边地区发生了近些年来非常,死伤人数非常巨大的一系列的汽车炸弹和爆炸事件,到今天伊拉克战争十周年这样标志性的纪念日局势显得稍微有所平静,但是尽管如此巴格达还是有两起爆炸发生。截止到目前为止消息大概有20人左右的伤亡,爆炸发生的地点其中一处是在巴格达西部的一个大型的居民区里面,伊拉克基地组织已经宣称他们对昨天的那一系列事件负责,伊拉克政府还是谴责了这起爆炸事件。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最新的反应,在伊拉克战争周年敏感时期在发生这么大的一系列的爆炸事件,在伊拉克社会各界特别是不同党派当中还是引起了一些振荡,比如说伊拉克的官方报纸《伊拉克晨报》在今天就发表了一篇社论,这个社论就指责是恐怖分子把邪恶和黑暗的魔爪指向了平民,他们指责伊拉克的这些恐怖分子是企图破坏伊拉克作为中东地区的民主进程样板的举动。作为反对派的报纸《伊拉克地平线》这篇报纸里面,有一篇社论,就指责马利基政府是反恐不利,对安全局势控制的不利,有一篇社论标题很有意思,叫做:马利基先生祝贺你,你安全了。在这篇评论里面是这写的马利基拿着一部电话管理整个国家,他吃着香、睡得着,但是他并不关心伊拉克百姓的安全,只关心自己的连任,这恰恰反映了在十周年这样一个纪念日里面伊拉克社会所存在的这样复杂自心态和矛盾聚集的现状。

  劳春燕:为什么伊拉克现在会爆发袭击事件还是会频频发生,昨天是两个小时20起汽车炸弹的袭击,究竟是马利基政府他们的安全措施不够还是现在恐怖组织他们的实力又有所增长?

  水均益:我觉得这个问题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如果单单指责政府还有安全部队、军警防范不利话也未见得,我们所看到整个无论是巴格达还是整个伊拉克这些地方,安检的严密程度,安全戒备的严密程度是非常非常的高,有时候让我们外国记者不堪其苦,也是不堪其扰,之前的节目当中也给大家介绍过,到一个关键部门或者一个单位采访,我们几乎作为外国记者都要做将近五六道非常严格的,其中包括狗要嗅,等等这样的检查,所以应该说还是非常严密的,但是反过来来讲,你像昨天这样20起的连环爆炸就发生在巴格达,而且发生在绿区那样一个非常敏感高度戒备的地区,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伊拉克人自己也在问题,说到底怎么回事,这么严密的东西还能把20起爆炸巨大威力的炸药运进伊拉克像铁桶阵这么一个城市,真是不可思议。

  劳春燕:为了防范这些汽车炸弹袭击,伊拉克还专门成立了一支拆弹部队,你也去那里进行采。

  水均益:没错,是这样,因为这次伊拉克的一种独特产品很多国家也有,但是伊拉克这支拆弹部队非常独特条件也非常艰苦,他们只有大概100来人但是24小时三班倒,然后一点都不能间断,你想伊拉克平均每年都会有在巴格达有1000多人死于各种各样的爆炸事件,仅仅在上个月2月份巴格达就有220人死于各种各样的爆炸事件当中,伊拉克警察局专门成立了特别的部门,就叫做EOD,简称就是拆弹部队,专门探访了这只部署的部队,我们这里有一个短片,一起来请大家看一下。

  战争爆发的十年时间里面,伊拉克一直处在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事件的阴云笼罩当中,在这当中巴格达是最为严重的,在这个城市里边每年至少有1000多人死于各种各样自杀式爆炸,路边炸弹等等这样的恐怖事件当中。介于这样一种情况巴格达警察局成立一支特殊的部队,拆弹部队。

  伊拉克拆弹专家 贾布尔:这些都是我的朋友,我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继续下去。

  劳春燕:我们刚才也看了一下,水均益,听得到我说话吗。刚才我们也看在拆弹部队那里的采访,这个不是毕格罗的电影,这可是真实存在的,伊拉克的拆弹部队这是一份风险很高的工作,是什么样的人从事这份工作呢?

  正在评论:巴格达的特殊部队:拆弹部队

  水均益:怎么说呢,其实这些部队里面采访的时候发现,构成很复杂,老老少少,年龄最大的可能有50多岁都有,年轻的可能只有18、19岁,其实我们在采访当中别人给我的一种感觉,可能很多拆弹部队的成员,他们有些人当然怀着一个要承担救护伊拉克平民的这样的理想,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还是觉得这个拆弹部队收入比较高一点,他们有点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加入这样的部队,这支部队在面对着伊拉克各地特别是首都巴格达此起彼伏的炸弹当中,他们其实也有点点捉襟见肘,因为他们实际上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拆除可疑的炸弹,这样的数目相对是比较小的,更多时候是在爆炸发生之后,他们被叫到现场搜集现场的一些残片,整理相关的证据,以便为以后追捕凶手做相应的铺垫。

  劳春燕:拆弹部队里的很多成员我听说都是以前效力于萨达姆的伊拉克的军人,他们位于时局怎么看,对过去十年是怎么看的?

  水均益:其实对于他们来讲这只是一份工作,很多人在采访时表示说我们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作能够救助或者能够避免更多生命的逝去,他觉得这份工作还是非常光荣的,还有一个信息要提供给大家,刚才我们短片里面没有涉及到,就是说在过去八年时间里边有一两百名拆弹部队的成员,在执行队伍过程当中倒下了,这个代价也是相当高昂的,他们的很多成员也有一些受伤的成员,受伤以后就不能够执行这种任务了,而政府给退下来拆弹部队的补贴仅仅是一个月非常可怜的大概200美元是这样的情况。

  劳春燕:他们等于是一群战斗在安全最前线的人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也是时时刻刻要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你跟当地的老百姓交流,比如说在跟阿布交流他是什么心态?

  水均益:春燕我猜你会问到这个问题,作为回应我们前几天专门摄制组几位成员去了一趟阿布贾,我们对他的生活进行了全过程的记录,我们也有短片请大家看一下。

  亲爱的朋友,你好,这是阿布,都认识吧。阿布跟中国的观众说几句话吧。

  阿布:你好,中国的朋友们。

  水均益:你买了新房子。

  阿布:没有,我只是装修了。

  水均益:这里真漂亮,真棒。

  解说:高高的椰树,伊拉克柠檬,院子里的鸽子,阿布的小院在巴格达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把外面混乱的局势屏蔽留下的是安宁与温馨。距离伊拉克战争后摄制组与阿布分别已经将近十年了,但是在这个小院里摄制组依然找到了当年一起工作时用过的发电机和梯子,这是阿布给我们的惊喜,也是阿布给我们的感动。

  阿布:那就是上次你们用过的发电机。

  水均益:哪一个,这一个吗?老冀,这是我们上次在伊拉克买的,战备用的发电机,我们当时因为走得急,留给他(阿布)了,作为一个礼物送给他,这个发电机还在这里。这个是不是不能用了。

  阿布:不不不,还能用。这个发电机还有门口的那一个,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因为开战后三个月这里一直停电。这是我们唯一的电源。

  水均益:老冀的梯子来了,这是当时我和冀惠彦我们(摄制组)带来的采访梯,他(阿布)还收着呢,当时带不走了,就说送给阿布了,这是中央电视台的财产,你看,当时我们用蓝笔写的,CCTV(中央电视台)这就好像是一个纪念品。

  解说:更让摄制组感动的是,十多年过去了阿布还保留着大家当年工作照。

  水均益:这是1998年我们来的时候(的照片),你看,这是我,阿布,这是现在新闻中心副主任盖晨光主任。

  解说:以及一面有摄制组签名的中国国旗,然而战争十年留给这位老朋友以及更多伊拉克普通民众的不仅仅是十年岁月的痕迹,更多是对不稳定的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恐惧。

  阿布:伊拉克现在没有安全,没有稳定,如果出门就要和家里人说一声,因为有的时候这可能就是你最后一次与家人问候,很有可能会不来了,每天早上当我出门的时候,我都会跟我的家人亲吻告别,你知道(巴格达)每天都有爆炸,汽车炸弹。

  解说:在摄制组离开之前,阿布把家人叫来,同大家合影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见到他们一家,不知何时才能像老朋友那样安静地坐下来聊天,希望下一次见面时伊拉克已经生活在安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而阿布也不用再用第二而感到担心。

  劳春燕:看到你们老有重逢的场面,感觉非常的温暖,刚才阿布也谈到了他还是非常担心时局,觉得不安全,也觉得不够稳定,除了安全方面的担心,他现象生活情况如何呢,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吗?

  水均益:阿布今年已经50岁了,他告诉我他找工作很困难,你要找一些政府部门几乎是不可能,不光是原因他年龄大了,还有一个他没有关系,因为在今天的伊拉克社会当中人际关系包括一些不正常的腐败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由于阿布这么多年没有进行过再就业的培训,所以他个人的技能恐怕也不是特别高,所以说他只能临时找一些短工打一打,比如说他每年给一家法国公司在伊拉克搞一个展览,他帮帮忙,用这样打零工的散钱支撑着他一家的将近10口人。我觉得刚才在采访当中有一个问题,在我当时采访的时候给我留下了很大的触动,就是当我问他你的儿子已经25岁了,马上该结婚了,在伊拉克人讲这个年龄已经很大了,我说你对他有什么设计,有什么期望,阿布说没有,我说为什么没有?他说我都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我看不到前面的这种前途,我没有看到一种希望,所以说我没有办法为他们设计,我也没有办法为整个家庭设计。

  劳春燕:所以他们对于未来还是有一些茫然。宋先生也有问题要问您。

  特约评论员 宋晓军:小水您好。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看到一个数据,就是说现在伊拉克按说从数字上来说不错,经济发展比较快每天出口的石油大概250万桶,那么这些钱回来算下来应该还是不错的,可是另外一个数据是三分之一的人,处在失业或者准失业状态,就像阿布这样的,是不是他的产业结构太单一,所以大量的商品都是别人进口的,这样整个就变成一个死循环,尤其还有很多像阿布的儿子这样的,战后以后就是年轻人的生育率很高,这对伊拉克来说是不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水均益:其实晓军你提到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的确是这样,因为伊拉克国内的经济石油是它的支柱产业,或者说是它的唯一的产业,因为石油在他经济过程当中占到的比重有的数据显示达到90%以上,而由于多年的战乱和局势的不稳定,伊拉克其他的一些经济几乎在停滞状态,甚至在倒退,以前我们都知道伊拉克蜜枣,以蜜枣所代表的伊拉克相对的一些农业在这十年里边反倒是倒退,比如说我们当地雇员在说起伊拉克农业的时候说,我们现在农业是原始阶段的农业,我们在大街上采访的时候看到伊拉克一些市场,包括一些批发市场充斥着各种各样,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但是很少找到伊拉克自己生产的这样的产品,所以应该说这个是它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有一点尽管石油这几年逐渐恢复生产,收入也在进来,但是呢的确是杯水车薪,要解决这个国家的重建问题,不是几万桶日产量的石油能够一下子解决问题的。

  劳春燕:好的,非常感谢水均益从巴格达发回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丰富的关于伊拉克的最新信息,谢谢。最后一点时间还是要请宋先生给我们解读一下,你看伊拉克按说是一个富的流油的国家,但是为什么十年来还是没有发展起来?

  宋晓军:我觉得战争给它带来了就是两点分裂和暴力,这两点没有人敢投资,也没有人敢去把这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非常正常运行的国家,所以就业都不可能发展起来。

  劳春燕:所以美国虽然说这些年砸了600亿美元下去,但还是杯水车薪。

  宋晓军:对。

  劳春燕:好,我们稍候继续。昨天在美国的白宫前聚集了一群抗议者他们和普通的示威人群不一样,没有喊口号,也没有高举着标语,而是轮流走到队伍的前列,向围观者讲述他们过去十年的战争经历,反思在2003年3月20号开始的伊拉克战争,是的,十年过去了伊拉克的重建之路依然漫长,而对于发动战争的美国来讲也付出了金钱和鲜血的双重代价,这场战争的输赢和影响或许不能够以十年为单位来结算。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环球视线》特别节目,再见。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03月20日 23:45

视频简介:本节目主要内容: 1、伊战十年·重返巴格达; 2、视频连线:伊战十年·重返巴格达; 3、正在评论:伊战十年·重返巴格达: (1)记者经历伊战十年纪念日的巴格达; (2)巴格达的特殊部队:拆弹部队; (3)巴格达民众眼中的伊战十年。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