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1-每日农经-快乐生财(3)闯入山林 山里人的“吃山”新招
导游:小张,这演出怎么样?
记者:我觉得这些演出很丰富,而且都非常的精彩,不过,既然是五一劳动节,是不是应该劳动起来,这个假期才比较有意义呢?
导游:其实你的想法完全可以在我们这边实现,我们这边有很多参与性的项目,比如说采茶、挖笋、打糍粑等等,太多了,你想体验哪一项?
记者:你这么一说 这些我都挺想体验的。
导游:口气不小 到时别喊累啊
记者:没问题
导游:好 那我们走吧
位于西天目山脚下的千秋村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村,别看全村总面积只有9.7平方公里,20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说起来这可是一个富裕的村。在这里张苑能体验到什么项目呢?
记者:您看大家手里都拿着工具,其实是去体验挖笋,我也是第一次挖,能不能挖出来,我还不知道。
挖过笋的人都会知道,挖笋的难度在于如何在竹林里寻找到埋在土里的笋,而这些笋,一目了然,实在是太好找了。
记者:是什么笋啊?
种植户:这个叫雷笋,每年一开春打雷, 它就出土了叫雷笋,这个壳薄,肉厚,味鲜,拿来加工笋干是上等的材料。
在所有的竹笋品种中,雷竹出笋最早,一般在3月出笋,5月初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挖笋季中,徐大妈每天都会充当一回老师。
记者:阿姨,这大大小小那么多笋都可以挖吗?
种植户:大的不能挖。
记者:为什么呀?
种植户:那个养种子的,短的太嫩了。像这种都好挖。
记者:那您给我们示范一下,怎么挖?
种植户:就这么撬起来了,这样就可以,一撬就撬起来了。
游客:到底是老经验了,是吧,这样学的也快了。
游客:第一次挖,体验一下,慢慢来,学嘛。
记者:这个挖不出来。
种植户:笋锹放的太直了,斜一点,角度低一点,好,可以了。
记者:出来了 看起来挺容易的 但实际上挖的话还是需要一点力气和一点经验的。
对于远离农村的都市人来说,挖笋似乎变成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撸起袖子,舞动锄头,挥洒汗水,收获着一根根带着泥土清香的雷笋。对游客和种植户来说,抓住这一个月时间,都有不小的收获。
游客:高兴,愉快,很幸福。
游客:很新鲜,又一次来到了,好像我们又回到了那个青年时代了。
游客:毕竟自己挖的,回去做起来,做菜的话会很香的。
游客:今天主要是带小孩过来,让他们来完全接触大自然。
游客:就是快乐,回忆童年,就是回忆一下童年,对不对。
种植户:挖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乐趣,虽然有些笋挖的不是十分好,但他们自己感觉到已经非常满足了。
种植户:像我们夫妻两个人,请人家剥笋,一季笋干出来两万元钱。
就在游客们热火朝天挖笋的时候,3公里以外黄岗村的潘峰正在忙乎着挑黑猪,为中午即将举办的烹饪体验做准备。
潘峰:这头猪膘肥体壮,活动力比较强,体质,包括它的体型都比较好。
皖南黑猪是黑猪中的优良品种,生长周期要12个月以上,当地人称之它为“年猪”,这种猪不易长肥膘,就是养两三年,猪身也不会贴地前行。
技术员:活动范围平均一头猪达到一亩地,这座山的面积有五百亩,现在总体存栏猪有500多头。
因为超长的生长周期,皖南黑猪才有充分的时间吸收各种天然营养元素,从而形成独特的鲜美肉质,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还有些活也是急不来的。
游客:感觉我采摘的速度非常慢,我们这个阿姨的速度好快,阿姨很辛苦,采了满满一篓子了。
游客:看我们的就这么一点点。
种植户:一上午能采到一斤七八两,下午采一斤七八两,一天三斤多,差不多。
种植户:时间采长就好了,刚采不会采,只能采到一点点。
游客:熟能生巧。
种植户:熟能生巧,时间采长了就采多了。
1斤茶青平均有10000颗芽头,采3斤茶青,就需要3万次采摘动作,这还真不是一般人吃得消的。莫家村,是有名的茶叶村,主产黄花云尖,茶园多分布在300米以上的山坡地。每到采茶季节,游客们也会来帮点倒忙。茶农莫家宏会不厌其烦的教游客怎么采茶。
种植户:你们看好,我来教你们啊。
游客:好。
种植户:把这个芽头采摘下来,把老叶子去掉,就剩一个芯,就要这个芯。
鲜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品茶品质的优劣,采摘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茶园产量的高低。这么细致的活,交给毫无经验的游客,是不是有点冒险啊?
游客:从来没采摘过茶叶,这位阿姨,她是当地人,她是茶农,然后她教我怎么采摘。
种植户:一个游客我们配一个茶农教他们采,不会采坏的。他们采不了多少的。
茶农莫家宏的帐算的精着呢,游客体验以后,很少有空手而归的。
游客:体验了我们茶农采茶的辛苦,感觉是很不容易的。
种植户:很好很好,标准的。
游客:标准的。
刚采下的茶青不能放久了,一但水分跑掉,不利于杀青及做形。而刚挖出来的笋,也是等不得的,加工成笋干是很需要时间的,这第一道工序就是剥笋。
记者:这怎么剥的呢?
种植户:从笋尖往下一点的位置,用指甲把它掐断,然后一扭,转个圈就可以了,把上面的老叶子全部弄去,就可以了。
种植户:非常棒。
记者:好好玩。
尽管游客们对剥笋很生疏,不得要领,有的甚至用笨方法一层层剥壳,但是看他们却都乐在其中。
游客:参与了劳动,这样自己买回去以后很开心。
游客:我觉得大家在一起剥笋 ,很开心,很温馨。
游客:现在好玩,在家做饭就不好玩了。
游客体验一下也就偷懒去了,而种植户却手不能停,毕竟时间不等人。
种植户:这个笋做笋干卖十几元一斤。
记者:那一天能卖多少斤呢?
种植户:一天的话要卖几百斤,有时候卖一百来斤 两百来斤都有的。一个月三四万元钱有,多的户头有的六七万也有。
剥好的笋,摆放到锅里塞实,然后加盐加水,用猛火煮3个多小时,而黄岗村用黑猪肉烹饪菜肴的体验活动,也准备就绪了。
记者:这边已经有四位游客参与到我们活动当中,接下来也希望我们在坐的好朋友,来品尝一下我们四位厨师做的菜。
游客:弄一身油味也无所谓,大家一起参与嘛。
游客:难得在假日出来轻松一下,放松一下。
游客:以前有吃过,觉得特别香,像我们配菜也特别好吃。
游客:这是我的拿手好菜,因为有皖南黑猪嘛。
游客:经常做菜,应该不会丢吧。
烹饪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多数人都愿意体验的一门学问,聪明的养殖户认识到这一点,让游客充分感受烹饪的乐趣,在这翻炒过程中,谁还能抗拒得了扑面而来的香味呢。
游客:红烧肉好吃
游客:很香。
游客:黑猪肉,回味无穷啊。
游客:很香。
一番品尝,挑起了游客的食欲,农家乐里备下了丰盛的午饭,当然,缺不了诱人的黑猪肉。太阳正当午,莫家村上午的采茶活动也告一段落了。
记者:你好,你好。你们这是刚采完的茶下来的?
游客:对。
记者:收获还不少。
游客:收获不少。
记者:你看我这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你们接下来干嘛去啊?
种植户:接下来带他们去制茶,看我们制茶。
采回来的茶青,首先进行杀青,也就是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以保持茶叶色泽和风味。然后在烘干机里烘干。
种植户:你们来看一看。
游客:真的好香。
游客:师傅这是几等茶?
种植户:这是二等茶。
游客:多少钱一斤?
种植户:这个要卖八百块钱左右。这个不多,就二两多一点。
游客:二两多一点,那就是一百多元钱,小二百元钱……
游客:这点我全买上吧。
种植户:行,可以。
游客:那你还有吗?
种植户:还有还有。
游客:那下一锅我包了啊
种植户:好好,可以。
新茶这还没出锅,就被游客预定一空了,在不到一个月的采茶季中,莫家宏每天都这样忙碌着。
种植户:收入很好,每天大概五六千块钱,能持续二十天,二十几天大概有十几万块钱左右吧。基本上都买走了。不用上市场去卖。
莫家村的游客在等着下一锅新茶,而黄岗村吃饱喝足的游客,下午还有项费体力的活动,等着他们参与,那就是走进皖南黑猪养殖基地,和黑猪来个亲密接触。
游客:没看到它这样跑过。一般这种经历特别特别少,今天很难得,而且非常高兴。
游客:以前从没这样玩过,也没想过猪会这在山上跑。
游客:印象中应该都是圈养的,应该都是关起来的,没有这么大的环境,没见过。
游客:看见猪这么灵活,到处跑,我们追都追不上。
看见猪满山撒欢的跑,不仅颠覆了游客们一直以来对猪好吃懒做的印象,养殖环境更让他们大开眼界。
养殖户:把游客邀请过来,他们也是变相的给我们做宣传,经过他们的宣传,我们的猪肉卖到138元一斤,我是把广告费花在游客身上了。
体验完各种苦与乐后,在美景下,冲一杯绿茶,享受“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情调,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游客:经过自己切身体会,感觉一方面很辛苦,一方面很充实。
游客:喝了自己亲手采摘的茶,感觉特别香甜。
茶的前期采摘很费时间,后期加工时间很快,而加工笋干却恰恰相反,前期挖笋很快,后期加工就很费时间了。
记者:哇 终于快要好了 您看其实从一大早的开始挖笋剥笋再到现在的煮笋 一会儿还要经过八个小时的烘干 其实做这个笋干的过程呢并不复杂 但是非常辛苦的。
种植户:累是很累的,主要我们笋干做好了 烘好了就卖钱 卖的就很高兴的
第二天一早,千秋村的徐大妈将烘干的笋干困扎成捆,就等着游客购买了,莫家村的茶农莫家宏,趁着游客没来,赶紧多采点茶。而养猪场的潘峰,正在策划着让游客认养黑猪的业务。
导游:体验的怎么样?
记者:我觉得我这一天过得非常的有意义,作为游客参与进来以后, 我发现虽然有一点点累,但是还是非常快乐的。
导游:是啊,其实像这样的参与体验活动,我们每年都要接待上百万人次,像农户都能在小长假中间获得不小的收入。
记者:那多好啊,两全其美。
导游:是啊,那接下来……
合:快乐生财,我们继续出发。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05月01日 23:18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位于著名风景区西天目山脚下的千秋村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村,全村总面积不大,但在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笋干和皖南黑猪成为当地致富的法宝。 (《每日农经》 20130501 快乐生财(3)闯入山林 靠山人的“吃山”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