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7 科技苑

[科技苑]塑料膜带来的旱作革新(20131112)

来源:央视网2013年11月12日 19:17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导读】:这块土地,十年九旱,粮食低产,老百姓吃饭面临危机。可有个人和他的技术团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破解了旱区靠天吃饭的难题,方法竟然是给土地盖上块塑料薄膜。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

塑料膜带来的旱作革新

  【主持人】: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这里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粮食产量低。从2004年开始,这块土地却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地还是原来的地,气候也什么大变化,可粮食产量却一年比一年高。到底是什么让这块土地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解说】:秋天,地里的庄稼还没收完,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农民们带着饱满的热情,开始了一项历史上从没有的举动——铺膜。这些裸露的土地,满满当当的都被塑料膜严严实实得盖了起来。

  【采访】:

  记者:这都10月份了,咱们怎么还铺膜呢?

  种植户:种玉米啊。

  种植户:种玉米呢。

  种植户:种包谷。

  【解说】:10月,已经到了深秋。甘肃这边海拔高,温度低。这个时节,最冷的时候,温度能降到零下了,玉米根本就出不了苗。

  我们的记者和同行的专家一聊才知道,农民们说的种玉米,不是现在种,是要等到明天春天才种。这眼看着就要入冬了,离种玉米,还有小半年的时间,大家伙现在忙活着铺上这个东西,到底能给来年种的玉米起什么作用?

  要解开这个谜,咱还得从甘肃这边的气候说起。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地方的老乡,依然要靠天吃饭。

  【采访】:

  记者:咱这儿连着下多长时间的雨才能积这么多水啊?

  孙爱红:这个窖的话,15天我这个小院子才存满。

  【解说】:在这里,老乡家里的人畜饮水,都要靠这种人工挖的水窖,集雨供给。孙爱红人勤劳能干,家里条件还算不错,所以他家有两口水窖。就这样,饮水还是比较紧张。

  【采访】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襄南乡种植户 孙爱红:它放不满水,生活用水一直也就供不上。

  【解说】:如果一连几个月不下雨,水窖没水了,要就得走上几十里的山路,去找水。

  【采访】:

  张蓉:山沟里一般都有泉水的,拿个这么大小勺子,舀饭那个小勺,小小的一点泉,完了一勺一勺的往桶里灌,等到它冒眼出来了然后舀上灌上。

  记者:多长时间才能够一家人吃的水?

  张蓉:半天能弄两桶水回去,一般都是很稠的,还得沉淀一下才能喝。

  【解说】:张蓉现在是通渭农技推广站的农艺师了,离开农村,在县城里生活了十几年,但一和记者说起找水的话题,感触依然很深。

  【采访】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 张蓉:水都是真是看成命。

  【解说】:干旱缺水,在这些地方不是什么新鲜事,是这里的常态,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采访】:

  种植户:十年九旱。

  种植户:多年大旱。

  种植户:没水吃,实在是困难。

  【解说】:诗词里的春天,总是那般的诗情画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可在这里,春天往往是最残酷的季节,似乎连春姑娘都有些望而却步,姗姗来迟。

  【采访】:

  种植户:看不到绿。

  种植户:就是黄土一片。

  张蓉:过辆车路上尘土多得就瞅不了人。有时候三四个月一滴雨都不下,土地干涸。

  【解说】:干旱,让这片土地几近绝望。要生存,找到水是唯一的出路。就连这些牲畜都知道这个道理。一贯胆小的麻雀,看到人家院子里的水桶,也不管不顾的飞下去,找水喝,为抢到水,还打了起来。下雨,在许多人眼里不过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却能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希望和欢乐。

  【采访】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襄南乡种植户 孙爱红:下雨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

  【解说】:这里不光人要靠天吃饭,庄稼的命运也是如此。甘肃有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分布在旱作农业区,这些地方没有灌溉条件,只能依靠老天的降雨来维系农作物的生存。

  【采访】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 杨祁峰:年降雨250毫米到550毫米,靠天吃饭,基本上低产不稳产,养活不了人。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11月12日 19:17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这块土地,十年九旱,粮食低产,老百姓吃饭面临危机。可有个人和他的技术团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破解了旱区靠天吃饭的难题,方法竟然是给土地盖上块塑料薄膜,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科技苑》 20131112 塑料膜带来的旱作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