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623 夏收一线报告:合作的“钱途”

来源:央视网2015年06月23日 22:22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1

      【河南商丘今年的麦子大获丰收,然而由于成熟时间早导致了收割机“一机难求”的现象,于德峰是商丘市宁陵县的种粮大户,他承包了附近300多户村民的1000多亩土地,还组织成了一个专业合作社。今年的夏收,他们的合作社又会是怎么个收法呢?】

  一年中,与秋收相比较而言,夏收因时间周期短、受天气影响大而让农民备感压力。所以,夏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抢收。记者在河南省商丘市安楼村采访时,认识了一位名叫张德树的村民,眼看着沉甸甸的麦穗丰收在望,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的夏收到底遭遇了什么难题?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丰收也有丰收愁 商丘农民:收麦跟打仗一样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冯桥镇安楼村村民张德树:这一片是我的地,这一片是四亩地,那片也是四亩地,有我兄弟的,一共是八亩地。

  今年63岁的张德树,是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冯桥镇安楼村村民,家里有四亩多地,弟弟常年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四亩地也留给他耕种。张大爷说,今年总体来说算是风调雨顺,8亩多小麦收成应该比去年好。

  张德树:长势差不多,比去年强,差不多,很饱,很大。 籽饱得很。 去年合六七百斤(每亩),今年比去年强得多。

 

  眼下,正是麦收的时候,从昨天开始,村民们就已经陆续开始收割小麦了。可是,张德树今天等了一个上午都没找到收割机,这可让他犯了愁,因为眼下,地里的小麦已经不能再等了。

  张德树:你咬咬。一咬嘣嘣的声音,没有水分了,不能再晒了。

  看着自己辛苦大半年耕种的小麦还在太阳下暴晒,张德树心急如焚。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孩子常年在外打工,老伴儿早年去世,张德树因为很多年前得了场病,落下了残疾,平时家里和地里的活儿都要靠他一个人来干。

  现在正值麦收,也没有人能帮他,只能靠自己。看着隔壁一大片麦地的那台正在干活的收割机,张德树计算着,今天天黑之前怎么也轮不到自己。

  张德树:从清早到现在,才收多少地,收不多少地,慢得很。

  想了半天,张德树打算到马路对面的麦地里去问问,看那台收割机能不能在收完之后,也给他收一下。

  张德树:你们这还有多久能收完?

  村民:还有好多呢

  记者:这一时半会儿收不完是吧?

  张德树:那收不完。

  村民:那边还有那么多呢,到骑摩托车那条路那里。

  张德树:现在机器到哪里都不好找。这一块都18亩地呢。

  好不容易赶上个风调雨顺的年景,张德树不希望到最后出现任何意外。他打算再到隔壁村去问问看。

  张德树:找收割机呢。这是谁的收割机,等一下能收一下不?

  村民:这收完还多着呢,才开始收,因为啥,都是一个时候。

  村民:不得闲,俺这个还有八亩多呢。

  村民:去不了。

  村民:这好几家呢,光俺一家8亩多,她这边是13亩。

  村民:一点没收呢,光着挨边的邻居十几亩呢。

  张德树:那不用说事了?

  村民:整不成整不成。

  张德树:得等到黑吧。

  村民:等到黑,等到明天你也使不到这个机器,这正抢收的时候。

  现在,每家每户都在抢收抢种,一旦抢着一台收割机,谁也不舍得放。一连问了附近好几个地块儿的村民,都没找到可用的收割机,张德树有些失落。

  张德树:哎,难找得很。

  在张德树的兜里,还揣着今年政府部门发放给村里贫困户的300元夏收救济款,专门用来收割小麦的,可现在却是,张德树想花都花不出去。
  张德树:政府给我的钱,给300块钱,还没花出去呢,还没收到麦呢。

1

  无奈之下,张德树打算去找村支书问问看。

  张德树:王书记,找你呢。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冯桥镇安楼村村支书王义德:啥事?

  张德树:收麦,困难。

  王义德:现在机子太少,等会我给你联系联系。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从村支书王义德那里了解到,附近几个村都是刚刚开始收割,安楼村3000亩小麦也才刚收了几百亩。今年因为天气原因,安楼村和南阳等地收割时间都凑到了一起,这也是造成眼下收割机紧张的其中一个原因。

  王义德:跟去年不一样,去年咱这边跟南方差一个礼拜,它那收晚,每年都是安徽的,有南阳的过来的,今年可能晚一点,今天夜里可能就过来了。农业跟农机部门都在帮忙为我们这个麦收联系机器, 可能这两天,我们整个村三千亩地小麦很快收完。

  王义德告诉记者,每年麦收都是村里最忙的时候,因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市里、乡里的干部们都得忙着帮助协调收割机和劳动力,以及组织志愿者帮忙。

  河南省商丘市市委宣传部驻村干部谢芳:俺这是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在这安楼驻村呢,这村民说没有机子,在这路上也截不到,你给想想办法。

  等了一天还没等到收割机的张德树和附近的村民们,在麦地里也是心急如焚。

  村民:急着收没有机器,俺去截了没截住,你说你急得慌吗。

  村民:我还有四亩多呢,别管咋说,只要能有机子来把这个麦收了,这是共同的意愿,这个麦都收不了,只有把麦收回家才是咱农民的(心愿),农民熬那么长时间了就是靠这些麦,没有这些麦子你吃啥。

  下午四点,王义德终于给张德树和村民找来了一台收割机。张德树赶紧将用来装载小麦的拖拉机准备就绪。可正当他以为马上就要开始收割的时候,麦客们一看这边的地块儿地势低,收割机难下地,再加上他们跟下一站已经约好了时间,便直接赶赴下一站了。

  张德树心里刚刚燃起的希望,又再次落了空。

  张德树:收不成没法子,收不成不收,改时间,那你这没法子,难整得很。

  一连说了两个“没法子”,让心情沮丧的张德树,再也说不出其它的话了。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冯桥乡副镇长王云香:(打电话)有机器吗?你那边,你那边有机器吗,这边有100多亩还没找着机器呢。 能过来不,今天,现在,还没说好呢是吧? 那行,那商量好之后你再给我打电话呗,那抓紧时间跟他谈啊,好好。

  王云香:也是没谈妥,那边也是干着活呢,现在商量,商量好了以后才能过来。

  记者:现在都是抢收,都不愿意来。

  王云香:对。再等一会儿吧,看看啥情况。

  附近的乡镇也都在抢收小麦,收割机不好协调,现在只能等待。

  傍晚七点,乡里协调的收割机终于来了,张德树赶忙上前招呼着。

  张德树:在那边下。

  麦客:那边摩托车那边是吧。

  看着收割机进了麦地,张德树的脸上总算露出了笑容。

  张德树:这下总算是放心了,万一变了天,这都没法子。

  等了一整天,张德树终于把收割机给盼来了,当地的“跟我来”志愿者和张德树的弟弟也赶来帮忙。可是,在收割机刚收了一个多小时的时候,意外又发生了。

1

  麦客:主要是卡住了,你看掏出来多少秸秆。

  修了将近半小时,收割机再次启动。在收了两亩多地的时候,收割机已经出现了三次问题,张德树的心悬在了嗓子眼。

  张德树:这收个半截儿算啥,回头让人家(别人)来收,人家都不给收。

  修了半天还是没修好,麦客们预感到,今天晚上是彻底收不了了。此时,已经接近晚上十一点钟,张德树和麦客们都没来得及吃晚饭。

  麦客:不管收了,不管收了。

  张德树:那明天修好了再来收。

  麦客:我到明天肯定不来了,我家的麦也没收呢。

  张德树:那这咋办,人家也不会来收。

  麦客:这也不是说人为的,是机器不行了。

  张德树想收完再走,麦客们想拿钱走人,双方一直僵持着。

  麦客:120元,一点也不能少,两亩地。

  张德树:量吧在这,有两亩地咋说,这头短一点。

  麦客:那不行,这100块钱不行,那不行,不给不管,二亩地给你100还不行,俺的车毁了,俺不来了,你们的活不干了。

  因为机器故障,所有的人心情都不好,因为价钱的事还争吵了起来。到最后,张德树还是没能把这八亩多小麦收完。

  第二天一大早,政府部门调度过来的收割机来到了麦地里,在为留守老人和贫困家庭提供服务的“跟我来”志愿者等的帮助下,不到两个小时,张德树八亩多的麦地终于收完了。张德树说,今年这麦收就像是打了一场硬仗,但是好事多磨,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了八个月的粮食终于颗粒归仓,此时的他心里总算踏实了。今年,这八亩多地收了将近8000多斤小麦,他打算留一半作为家里的口粮,另外一半准备拉走卖掉。

1

  拿到今年卖粮的第一笔钱,张德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今年还增产呢,比去年多了几百块,今年是大丰收啊。

  像张德树这样的困难群众,在农村并不少见。由于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务工,家中的小麦收割问题,就成了留守老人们的一大难事。现在,在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志愿者的帮扶下,这些最发愁夏收的困难群众,也不那么发愁了。而记者在商丘采访时注意到,当地还出现了一些农民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他们都合作些什么?会合作出什么样的实惠呢? 

  37岁的于德峰是商丘市宁陵县的一位种粮大户,2009年他和妻子从外地回到了老家,承包了附近300多户村民的1000多亩土地,还组织成了一个专业合作社。今年的夏收,他们会是怎么个收法呢?我们再一起去看看。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建华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峰:粮管所还不该收麦呢,收这个麦放哪?
 
  他叫于德峰,是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建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当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和社员们商量粮食存放的问题。

  于德峰:这个仓要是解决不了,你算算,要是卖给小贩,现在我问了一下,最多卖到一块一(每斤),(一般)一块零八分,零七分,国家收购价最低也得一块一毛八,这个仓,将近500多亩地呢,你算算产量,这一块儿损失有多大。

  社员:一斤差一毛。

  地里的小麦马上就要开始收割了,但收割后的粮食该如何存放,是摆在于德峰面前最紧要的难题。

1

     于德峰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他承包了附近300多户村民的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500多亩用来种植小麦。而在2009年之前,于德峰还是一个做服装生意的买卖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低价承包了60亩土地,这让他重新回到家乡,当起了一名农民。

  于德峰:当时就种了60亩香菜。结果一下子下来的时候,正赶上好价钱,挣了一部分钱。

  于德峰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他承包了附近300多户村民的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500多亩用来种植小麦。

  尝到了甜头的于德峰,开始琢磨规模化种植的可行性,他对附近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考察。

  于德峰:这周边这一块将近五个井,这样浇地非常方便,高压一压就到地里了,非常好。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在家留守的都是妇女,年龄大的人,他们种地不方便,他们种的都是小块,有的是几分几分,他种他不方便,机器他都用不上,非常不好种。

  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力不从心的小散户,让于德峰看到了机会。六年的时间,他经营的地,已经从最初的60亩,扩种到现在的1200亩。他先后承包了赵村300多户村民的土地。53岁的侯伯强,也把自家的18亩地承包给了于德峰。侯伯强的孩子一直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儿,种18亩的土地,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力不从心。

  侯伯强:孩子出去,地我也种不行了,年龄也大了,也不保收,旱了,涝了,一亩地也弄不了几个钱,帮忙需要找个人,也找不到。包出去它保险了,一亩地一千块钱,有保险了。

  如今,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将土地承包给了于德峰,侯伯强自己还被聘为农业合作社的经理,这样一来,不仅土地有了稳定的收入,每年还多了三万元的工资。

  侯伯强:对我来说,起码收入方面好一点。30亩地也种不了三万块钱。

  很显然,对于像侯伯强这样的小农户来说,跟着于德峰的专业合作社干,要比自己单打独斗好很多。

  于德峰:像老百姓他一块一块地住,一家一家都必须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想想咱流转到这一块了,有一个人到两个人,在地头上稍微帮忙一下,全部是机械化种,这就省了很多。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最低能节省多少?

  于德峰:一亩地,成本能节省,最低能节省200块左右。

  包的地多,效率是提升了,但也同时面临新的挑战。眼下这500亩丰收的小麦收割后该如何存放,就让于德峰犯了难。他一天要看上好几次天气预报,生怕下雨。

  于德峰:明天预报的又有雨,仓那边还没说好,卖的地方也没联系好,明天该咋办啊?

  往年,收下来的小麦都是直接按照保护价马上卖给粮管所,可今年粮管所开仓收粮的时间要比收割的时间晚一个星期,收下来的粮食到底该怎么办?于德峰打算到镇上的粮管所去问问,看粮食能不能提前放进仓库。

  粮管所工作人员:咱这过几天可能该开始启动了,现在咱全市还都没启动。

  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收粮单位不能提前开仓收粮,经过协商,像于德峰这样的情况,粮管所顶多能为他申请一个晾晒场。而无论在外面找仓储还是粮管所的晾晒场,都势必会增加多余的成本。

  记者:那这些大概粗略算一下得有多少?

  于德峰:要是按照今年产量要将近60万斤,1万8千块。

  傍晚七点,忙活了一天的于德峰来到村头,妻子侯霞正在这里领着收割机给村民收麦子。

  这台收割机是于德峰去年投资7万多元购买的,附近的街坊邻居们都是小散户,地块小,很多外地的麦客都不愿意过来,去年夏收开始,侯霞就带着自家的收割机帮村里的街坊们收割小麦。

  由于已经在麦地里连续干了三天,侯霞的嗓子都有些嘶哑了。在这个小本子上,记着今天已经收了60多亩小麦。侯霞说,在帮乡亲们收麦子的同时,也能给自家承包的500多亩小麦贴补一些油钱。

1

  侯霞的这个小本子上,记着今天已经收了60多亩小麦。

  于德峰的妻子侯霞:这都是邻居都50块钱一亩,也就是说挣个油钱。

  侯霞今晚打算把附近街坊们的小麦都收完,明天,她家今年的麦收将正式拉开帷幕。

  第二天一大早,传送机、人员一切都准备就绪,但是收割机却迟迟没有到位。今天天气预报说有雨,于德峰显得有些着急。

  于德峰:还有多少那边?趁这会儿晴天,抓紧时间。

  原来,昨天,街坊们的麦地还差一点没有收完。

  记者:为啥不紧着自己的收,今天还有雨。

  于德峰:也是想急着收,但是家里边的亲戚、邻居,他们都是一点一点的,不好找机子,先给他们收完,再收咱自己的。

  中午十一点半,妻子终于带着收割机赶了过来,此时的侯霞也是急得满头大汗。

  记者:今天自己家收麦子的时间耽误了?

  侯霞:对,那你也得给人家收完,都是小块儿,二分二分的,一直收到现在。先在这收吧。

  接近中午十二点,这500亩小麦终于开始收割了。于德峰和社员们急忙张罗起来,而此时的侯霞已经在旁边的拖拉机上坐着睡着了,这几天,她每天都是从早上五点忙到晚上十二点。

  今年小麦颗粒饱满、水分也低,于德峰还比较满意。眼看着这一大车小麦马上就要装满了,于德峰赶紧联系了一个收粮的商贩,打算马上就去卖掉。

1

  今年小麦颗粒饱满、水分也低,于德峰还比较满意。

  下午三点钟,于德峰他们终于在地里吃上了今天的午饭,妻子侯霞忙着张罗。夏收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吃饭也都是站着随便扒两口。

1

  夏收的时候,村民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吃饭也都是站着随便扒两口。

  放下碗筷,于德峰他们又开始忙活起来,他们要跟天气赛跑。六年来,于德峰种地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麦收的时候,他总是在村民们收完之后再收,这样能够节省晾晒场地的费用。今天,于德峰另外雇了两台收割机同时收割,收割费用也比平时每亩少了20元。

  于德峰:打时间差节省成本,能节省自己的投资。

  除此之外,于德峰还在土地的种植周期上动脑筋,争取最大效率的提高土地利用率。

  于德峰:现在老百姓种地他就种一茬麦,种一茬玉米,咱现在种一茬麦,种一茬玉米,再种一茬短期的蔬菜,一年能种三茬,这一年下来也让土地产生了最大的价值。

  这几年,于德峰又开始带领社员种植了80亩的秋葵。和种植小麦每亩收益200多元钱相比,种植秋葵这样的经济作物每亩地的利润是种植小麦的20倍。去年开始,有心的于德峰还将秋葵做成了干果、花茶、酒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衍生产品。

  于德峰:一年比一年挣得多,去年秋葵这一块,附加产值这一块东西,卖了将近200多万元。

种植秋葵这样的经济作物每亩地的利润是种植小麦的20倍。

种植秋葵这样的经济作物每亩地的利润是种植小麦的20倍

  三台收割机同时收割了两天的时间,500多亩小麦就收割完毕了。第二天一早,于德峰夫妻俩就忙着开始计算着今年的收成。

  侯霞:还不错,合到了1100斤了,1091,一开始那60亩,合到1200多,高兴得不得了,我一看,今年肯定是大丰收。

  于德峰:满意。今天算是落地了,可能这个数字,也是忍不住想笑。

  顾不上休息,刚刚收完小麦的于德峰夫妻俩赶忙下地,抢种今年的玉米。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又播撒下新的希望。

  半小时观察:农业合作社“小舞台,大作为”

  当一些专业人士还在担忧“农民都进城了,谁来种田?”时,农业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已经悄然取代小农经济,展现出规模化种植的巨大优势。随着土地流转模式的日益成熟,传统的农业种植,正在走向真正的现代农业。与此同时,创新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又将一盘散沙的个体小农,按照符合国际通行原则的《合作经济组织法》归集起来,以合作经济法人而不是单个的自然人形式,出现在农业生产中。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作为职业农民所应该具备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这样经营管理方式,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尴尬。而这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律和方向。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6月23日 22:22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夏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抢收,河南省是我国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今年风调雨顺,小麦的长势非常旺盛。不过眼看着地里的小麦到了收割的日子,可不巧的是,多变的天气总在捣乱。怎么样跟老天赛跑,把丰收保住,成为他们在这个夏天里,最紧要的头等大事。本期节目记者来到河南商丘市进行调查,敬请收看。 (《经济半小时》 20150623 夏收一线报告:合作的“钱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