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1121 供给侧改革进行时:中国奶业的升级之路

来源:央视网2016年11月21日 22:37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产奶业遭受沉重打击,进口乳制品又对本土乳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对国内乳业而言,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散户结成合作社,养一头牛年赚一万

黑龙江哈尔滨林家窝棚,曾经是有名的奶牛养殖大村,村里有二十多户奶牛养殖户,都是单户散养。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奶企严格检查牛奶各项指标,而奶农各自喂养产出的牛奶细菌含量和营养指标不稳定,想要卖上好价钱很难。2009年,林家窝棚的奶农收入减少了两成,养殖户们不得不把牛都卖了。

林家窝棚的情况不是个案。仅黑龙江地区,当年大大小小有近1000家这样的散养户,关停的超过了70%。

距离林家窝棚150公里的长水河,也是传统的奶牛养殖村。在长水河农场一区牧旺合作社里,记者见到了负责人张世华,但这里500头奶牛,只有50头是他的。为了能达到奶企的收奶标准,生存下去,养牛户们一起出资近200万元,盖起了眼前的牧场,每家每户以自家的牛入股,共同组建合作社。饲料、挤奶设备,都是按收奶企业的要求采购的,防疫、卫生等标准,也都是按照奶企的要求来管理。

虽然标准严了,但牛奶质量比以前好,企业给的奶价也比以前高了将近三成。张世华他们现在每头牛,每天能产15公斤奶,一年下来刨掉养殖成本,每头牛都能赚一万块钱。

像他们这样的有一定规模的奶牛养殖合作社,现在整个黑龙江省有近2000家。根据农业部的统计,八年里,全国奶牛散养户减少70%以上,而奶牛合作社增加了好几倍,全国奶源地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剃毛求疵”,死守安全底线

为了守住安全底线,牧场也经历了相当痛苦的过程。比如为了寻找细菌含量超标的原因,这家牧场就费了一番周折。

每周,这里的工人们都要给奶牛的乳房剃毛,因为乳房周围的毛过多,就容易滋生细菌。但奶厅负责人邵宏超发现,尽管剃毛的技艺已经很到位了,还是有细菌不时出现。反复观察,邵宏超他们终于发现,问题就出在了牛尾巴上。

哈尔滨完达山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奶厅主管 邵宏超:发现这个牛尾有长的,及时对它进行清剪,否则的话就是牛尾过长就是粘上那个污粪什么的,就会甩到乳房上,对于我们在那个挤奶的过程中不够卫生。

但清理牛尾巴更困难,一来牛尾甩来甩去不容易剃干净,二来如果直接剪掉牛尾则会让奶牛心情不好,影响产奶量。

最开始,邵宏超他们考虑过把牛尾巴断掉,但断尾的牛,心情不好,产奶量低。查阅了大量信息和资料后,邵宏超发现德国人在用一种机器,专剃动物尾巴上的毛,于是将这种机器引进了牧场。

工厂全面改造升级,打造360度“零污染”

从牧场到工厂,光靠守住安全底线还远远不够,改造升级是非走不可的路。

灌装操作,是牛奶出厂前的一道关键工序。康健在就在上海一家工厂的灌装车间当操作工。今天的操作线上,康健发现,有些包装盒上两条折痕线不平行。这不仅会影响奶包的形状,也可能会导致运输中挤压破损。这条生产线采取的是无菌灌装工艺,这对牛奶生产的短停时间是有严格限制的。只用了10分钟,康健就排除了故障。

工厂里,很多的工艺流程在发生改变。

钱维胜专门负责酸奶在发酵过程中添加菌种。以前他们可以揭开奶罐的缸盖,直接添加,但添加过程中操作不当就容易造成污染。现在小钱工作的菌种添加工作间,无菌状态已经达到医院手术室的灭菌级别。

李学风负责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挑刺”。发酵车间里,凡是能够打开的设备她都要打开来检查。今天的质检后,李学风将所有意见都记录在册,要求一周内完成整改。

光明乳业华东中心工厂 质量经理 李学风:发现有个别奶缸的温度偏高了一些,比方说我们要求四度以下,现在大概是四点几度,超了一点。
按行政级别,李学风仅仅是个部门负责人,但是质量安全,她却有比厂长还要多的发言权。

高床软枕、营养配餐…这里的牛过得太逍遥

金山牧场,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牧场之一。

光明荷斯坦金山牧场 场长 金丹杰:我们牛床下面有一个橡胶垫,这个橡胶垫也是为了保护牛的关节,因为它每天起立很频繁的,为了更保证舒适度,我们上面还加了大概有10公分厚的木屑。

挤完奶的奶牛陆续回到圈舍,有的立即就躺卧在了干燥舒适的牛床上。奶牛卧地,乳房四处摩擦,柔软的木屑相当于给乳房进行按摩。

从怀孕到产奶,不同阶段的奶牛需要的营养不同。专门用来给正在产奶的奶牛吃的饲料,则是整个库房最贵的。饲料中增加了15种原料,包括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来帮助产奶量的提高。苏衍菁负责企业所有牧场的饲料配方。奔赴奶源地,现场查验,修改饲料配比,是他的日常工作。

光明荷斯坦牧业公司总营养师 苏衍菁:我们上一批苜蓿草原料蛋白是19个蛋白,我们这一批原料它来的蛋白只有18.5个蛋白,我们为了让奶牛吃到的每一口日粮还是营养成分一致,所以我们会对苜蓿草做一些调整,把它调高一点

傍晚,最后一批奶牛的挤奶就要结束了。每一头牛的产奶量,会按照牛的编号,通过挤奶系统记录在电脑里。畜牧员夏玉梅检查挤奶数据的时候,发现了异常数据,显示一头牛得乳房炎的几率很高。夏玉梅赶紧通知了兽医,自己也赶往牛棚。

王超是这里的兽医,他建议这头牛隔离治疗。好在乳腺炎刚刚发现,不是很严重。

通过精细化管理,最近两年这个牧场的产奶量,年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0%。

金丹杰:现在我们奶牛单产达到10.7吨,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水平。

从牧场到餐桌:一杯鲜牛奶只需24小时

所谓优质乳,都是有距离和时效半径的。昆明试点工厂生产的优质乳,从牧场到消费者手上,只要24小时。

试点工厂的物流仓库里,牛奶的冷链运输车前来装货。段师傅的每一天,从凌晨三点开始。确定好当天的订单,段师傅把车倒进库房,让冷藏车厢与装卸站台无缝对接。

优质乳必须保存在4摄氏度以下的仓库里,温度如果超过10度,就可能变质。为此,整个站台和仓库都进行了改造,开放式作业改为全封闭。仓库也换上了自动门,只有货通过的时刻才会开启。

新希望雪兰公司司机 段晓明:像原来的话我们的配送车辆都是保温型的,它不制冷,外边的实际温度有多少,它里边就有多少,拉到形象店的时候还看不出来,摆几个小时或者摆一天的话,就发现这个奶有问题了。

跟段师傅一样,一大早很多辆运输车已经奔波在城市的各个地方。通过车载GPS,公司的调度室内,小邬可以实时监控这些车辆是否运行正常。

口感提升一点点,技术攻关一大步

上海的一家乳业研究院里,吴正军他们则在做着两项提升鲜奶品质的技术攻关。

专门培养菌株的无菌室里,吴正军取出了一个培养皿,里面的菌种,有望彻底替代化学合成的增稠剂。这也是全球奶制品产业都在努力攻克的难点。

光明乳业研究院科研中心首席科学家 吴正军:我手里面现在拿的这一个乳酸菌,它可以产生大量的多糖。那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外源的作为增稠剂使用的添加剂,外源增稠剂的减少可以让发酵乳制品或者说我们的酸奶可以有更优良的口感和质地。

在吴正军的菌库里,还保存着4000多种乳酸菌,这都是吴正军他们到世界各地去寻找和发现的。

旁边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想办法攻克牛奶高温灭菌但同时也会破坏营养的难题。用高压代替高温灭菌,是目前的国际趋势。

光明乳业研究院产品中心项目经理 肖扬:超高压杀菌方式,它是可以实现在常温或者低温状态下对食品进行杀菌。跟传统的热杀菌相比,如果能做到冷杀菌,那么这个工艺可能比巴氏杀菌更能够保留牛奶中的活性物质,而且也也尽可能的保留了牛奶本身的颜色和风味,口感更接近天然的乳汁。

半小时观察:全面提升竞争力 重塑中国奶业形象

供给侧改革不是一个宏观而抽象的经济学名词,供给侧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像今天我们关注的牛奶,提高产品品质,让国人自觉自愿自豪地选择本国生产的牛奶,供给侧改革才算成功。

目前中国奶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一是降低奶源成本,二是提高奶源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节本提质增效的“韬略”、还要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谋略”、更要有科技支撑转型升级的“策略”。改革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也将成为中国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1月21日 22:37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自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奶业遭受沉重打击,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降到低点,而近年来,进口乳制品又给国内乳企带来冲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对国内乳业而言,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目前中国奶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一是降低奶源成本,二是提高奶源质量,改革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半小时》 20161121 供给侧改革进行时:中国奶业的升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