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610 生态文明建设前沿报告:水污染治理进行时(六)

来源:央视网2015年06月11日 01:35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河口众多,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作为当地最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太湖的水污染治理问题一直受到关注。2007年,太湖蓝藻超标,出现严重水危机,一时间造成多个城市没水喝。从那时起,国家下大力气整治太湖。那么八年的时间,现在太湖的水污染情况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关注水污染治理。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河口众多,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作为当地最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太湖的水污染治理问题一直受到关注。2007年,太湖蓝藻超标,出现严重水危机,一时间造城多个城市没水喝。从那时起,国家下大力气整治太湖。那么八年的时间,现在太湖的水污染情况如何呢?我们了解到,每年5月到11月都是太湖蓝藻爆发的时间,我们的记者前不久赶到了太湖进行调查。

  每年七千万 每天打捞2万6千吨 为何蓝藻还是疯长?

  蓝藻,是太湖污染的风向标。5月14号,周国良所在的蓝藻打捞队今年作业的第一天。

  无锡市渔港蓝藻打捞队周国良:要把草先捞掉,捞掉了以后再吸藻。

  央视财经记者:现在您是通过这个管道把这个藻水吸进去?

  周国良:吸上去,吸到那个船上去,引到上面

  由于地处下风口,太湖蓝藻大多聚集在无锡的湖岸。老周他们今天出动了8条打捞船,20多人在船上打捞,另外10多人在平台上作业。一个多小时就装满一船蓝藻。这个打捞点每天打捞的蓝藻都在4000到5000吨。

  无锡市渔港蓝藻打捞队蔡福英:太阳热,要30几度就要臭了。

  记者:就开始发臭了?

  蔡福英:就打了,天天打,每天打,不打这个蓝藻,太湖水不好。

  无锡市渔港蓝藻打捞队在这个打捞点每天都能打捞4000到5000吨蓝藻

  每年蓝藻打捞时间都需要持续半年,无锡全市94个固定打捞点,1000多名专业打捞员,120余艘机械化打捞船,每年夏天都严阵以待。蓝藻处理费用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无锡市蓝藻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铮惠:每年光打捞人员的工资,我们的油料消耗,我们的水电费用,我们的藻水、藻泥运输,堆场的租赁费用等等,每年要花掉我们财政上面七千万元左右。

  记者:建这么一个打捞点要多少钱?

  张铮惠:这个打捞点我们花费了120万元,其它的打捞点,有随着它的规模的不等,这个属于比较大的打捞点,但是小一点的打捞点也在二三十万元的样子。

  通过这台电泵,蓝藻被抽取到岸边的处理站,再拉到专门的“藻水分离站”进行藻水分离再利用。大大小小的藻水分离站,无锡有八个,每天24小时满负荷运行最多能处理蓝藻1万7千吨左右,而蓝藻生长高峰期,无锡市平均每天打捞的蓝藻量达到2万6千吨。

  张铮惠:现有的八个站的处理能力,还是有一些跟不上我们前端的打捞能力,这个是我们目前的一个瓶颈。

  无锡有八个藻水分离站  每天24小时满负荷运行最多能处理蓝藻1万7千吨左右,而蓝藻生长高峰期,无锡市平均每天打捞的蓝藻量达到2万6千吨。
  为什么会爆发蓝藻?简单地说,就是湖水营养过剩,水里的氮磷浓度超标,蓝藻过量繁殖,如果不抓紧打捞,死去的蓝藻厌氧发酵,就会产生有害物质。要知道,太湖周边的无锡、苏州居民们喝的都是太湖水,上千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可是大事。这些年太湖治理也有惨痛的教训,2007年就曾因为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影响到无锡市的饮用水安全。虽然蓝藻的爆发面积在缩小,但还是在一些区域年年出现,那么供养蓝藻生长的氮和磷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2007年就曾因为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影响到无锡市的饮用水安全。

  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徐兆安:因为现在温度高了,藻类生长很快,经常有蓝藻的爆发,所以我们对太湖相关的监测频次要增加。

  徐兆安,长年监测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在他看来,今年蓝藻到5月中旬才开始生长,范围也比去年小,水质的改善还是很有成效的。徐兆安今天首先要去的取样点,是位于太湖北部的梅梁湖。

  徐兆安:蓝藻分布的范围主要还是北部湖岸的,特别是我们这个季节的,下风向的湖岸里面比较多。

  处于太湖北部的梅梁湖,因为处于下风向,全湖生长的蓝藻都会随风聚集到这里。根据经验,徐兆安目测这片蓝藻聚集的水域,每升水至少含有一亿个蓝藻颗粒,属于重度污染。

  徐兆安:你闻闻我们新长出来蓝藻的味道。

  央视财经记者:是一股青草的味道。

  徐兆安:蓝藻它活着的时候,基本上味道是和青草味很像。但是一旦蓝藻死亡以后,就会发出一些很浓的臭味。

  蓝藻活着的时候,味道和青草味很像。但蓝藻死亡后,就会发出很浓的臭味

  今天徐兆安要取样监测的六个点,四个在太湖湖区,另外两个在太湖上游的两个内河河道,其中之一,就是这条常州境内的太滆运河。

  我们发现,越往里走河水越浑浊,河道两侧,垃圾、腐烂的鱼虾随处可见。家禽就圈养在河边,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河中。

  徐兆安:现在我们这条河就是入太湖的主要的一条河道,太滆运河,这条河的水质常年基本上在(劣)五类,有时候会变差一点,低于五类。还是和它沿途有污水进来有关系。

  回到监测中心,徐兆安和同事立即对六个水样进行检测。在监测中心干了20年,徐兆安每月都要检测一次太湖水质,任何一个样品水质的改善,都会让他涌起一丝成就感。6号样本取自贡湖锡东水厂,检测结果显示,属于三类水,这样看来,跟2007年相比,太湖部分地区的水质已经明显改善。然而,接下来的结果却让他十分揪心。这次检测的六个样品中只有两个属于三类水,一个属于四类水,一个属于五类水,而太滆运河和漕桥河仍然是劣五类。

  记者:氨氮是2.05,你们想要达到的数字是多少?

  徐兆安:这个河道所在的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是三类水,所以按照三类水的要求,它的氨氮应该要达到小于等于1。

  记者:等于这个超标一倍了?

  徐兆安:对。

  氮和磷是蓝藻最喜欢的“食物”,以氮为例,当一升水中的氮含量小于1毫克的时候,蓝藻吃不饱,无法生长起来;但是当一升水中的氮含量大于1.5毫克的时候,蓝藻的食物就多起来,就会喂饱更多的蓝藻,让他们大量繁殖起来。

  徐兆安:目前我们太湖的水质,进入太湖河道的这些水质,我感觉距离我们的期望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苏南模式曾是中国经济飞速成长的一个样本,每年为全国贡献14%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太湖流域占了五分之一,前十强太湖流域占了七席。然而经济的繁荣、人口的聚集,也让这里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在太湖边上,我们认识了在水处理公司工作的蒋介中。

  企业关停阻止不了污染的速度  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新难题

  水处理公司负责人蒋介中:你像以前我们小时候的话,太湖可以直接(喝),渴了的话,直接跳到湖里面游泳、喝水直接都可以的。你像现在的话,别说喝水了,跳下去都不行了。

  20世纪80年代初,太湖水质还很良好,以二类、中营养、中富营养水体为主,已经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根据1981年的调查,太湖水域属于二类水的面积占总体的69%,三类水占30%,四类水只占1%; 然而,近20多年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由原来的二类水为主到现在的以四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1.5至2个等级。为了治理污染,政府关停了大量的污染企业。

  蒋介中:你看这一片以前全部是集中规范的一个生产琉璃瓦的一个整个区域,这个全部是关停的,现在你来拍都是拆掉了。

  为了治理污染,政府关停了大量的污染企业。

  然而关停工厂并未能阻挡污染的脚步。2000年,太湖流域工业污水排放量是8.47亿吨,当时还没有生活污水的统计数据。此后十年,太湖流域工业污水排放逐年上升,2009年太湖流域工业污水排放量增加到17.93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5.44亿吨。经过艰苦治理,2013年太湖流域的工业废水减少到14.04亿吨,然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却增加到20.43亿吨,成为更加严重的太湖流域污染源。

  宜兴的村镇星罗棋布,丁蜀镇双桥村是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却居住着3000多人。平时生活污水怎么排放,村里人都不大愿意讲,只有这位殷大爷愿意面对镜头。

  宜兴市丁蜀镇双桥村村民殷牛大:没有管道,哪里有管道,哪里有管道。

  央视财经记者:那怎么排呢这些污水。

  殷牛大:有的也没有,有的有阴沟,阴沟不通河。

  这些就是殷大爷所说的阴沟,所谓“阴沟不通河”,其实就是污水现在不再直排到河里,而是通过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然而,目前像这样建起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村子,宜兴只有60%。

  殷大爷所说的阴沟,所谓“阴沟不通河”,其实就是污水现在不再直排到河里,而是通过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即便建起来,也依然存在管网运行不充分的问题。离殷大爷家不远,我们就发现这样一个垃圾池,这个排放洞口与河道是直接相通的。

  记者:我看周围的人好像都把垃圾往那里面扔是不是?

  殷牛大:往里面扔。
  记者:都往里面扔的?

  殷牛大:大多数粪桶都往河里放。

  记者:粪桶都往河里倒?

  殷牛大:自来水冲一下。

  记者:自来水,就是用过的水也往河里冲?

  殷牛大:嗯。

  以前,人们还在这条河里衣服,现在大家嫌河水太脏,一般只涮涮拖把。

  殷牛大:洗拖把都在河里。

  双桥村只是一个缩影,整个太湖流域,目前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1985年太湖流域常住人口是3260万,但2013年则增长到了5971万,30年人口增长了近80%,现在这里每平方公里居住着1628人,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1.4倍。

  吴舜泽参与了国家“水十条”编制工作。在他看来,治污绝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很多河流湖泊的水体的改善是个长周期的过程,可能不能短期来看,要对未来水环境质量改善,尤其是湖泊的治理,富营养化一定是久久为功的。

  过去人口少,河水流动就能自然净化,而现在,大自然的净化速度,在污染排放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尽管2008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实施以来,太湖流域几乎每个乡镇都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但因为生活污染太严重,即便处理过的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仍然是劣五类。
  吴舜泽:所以我们经常讲农村污水排污,就是个分子分母的问题,分子就是排放量,要把分子做减法,把它尽可能降低下去,分母要把自净能力给它提升上去。

  太湖流域的污水排放量,目前已超出水域纳污能力及限排总量的1倍还要多。除了顽固的生活污水,是不是还有一些巨大的污染源没有堵住呢?

  周铁镇养猪大户彭国兴,刚开始拒绝我们拍摄,因为他的养猪场就建在一条河道旁边。今年他养了10多头母猪,再过几个月就会有近四百头生猪出栏。粪水会不会流入河道呢?

  宜兴周铁镇养猪户彭国兴:像我们,我们就是大不大,小不小, 每个月来查,我们要求做到零排放。

  作为上规模的养殖场,这里一直在当地环保部门的监控中。这个挖好的池子,是用来放干粪的,这些猪粪会作为肥料卖给附近的果农,而粪水则引入彭国兴自家的池塘用于莲藕种植。污染物循环利用。不过下雨的时候,粪水池塘如果满了、溢出来,也会流进附近的河道。正是这个原因,让彭国兴这两年一直不踏实。因为养猪场距离河道太近,当地政府通知他这里迟早要拆。

  这个挖好的池子,是用来放干粪的,这些猪粪会作为肥料卖给附近的果农

  宜兴周铁镇养猪户彭国兴:通知已经下来了,但是具体什么时候实施不知道,就是拆的时候,我向政府提两个意见。一个养猪不犯法,那是我的行当。我说这样子一个你们给我选个地方,要求你的设施,我达到零排放或者经过什么环保处理,你实际一点。还有一个你造好了,以你的设备全部造好,多少钱一平方我来租,我就向他们提两个意见。

  虽然做好了搬迁的准备,但彭国兴心里还是有点委屈,因为在他看来,造成污染的,并不只是他们这些养殖户。

  彭国兴:那个田也是污水,化肥撒在里面,一下雨水全河里去了,这个怎么解决?我就是以为就是既然污水,现在太湖里有污水什么,人的污水也很大,你不可能把人都赶掉吧。

  周铁镇紧邻太湖西岸,这里既是粮食高产区,更是江苏的蔬菜特色镇。这些蔬菜种植田,距离太湖大堤不到50米。

  央视财经记者:现在咱们种蔬菜都用什么肥?

  宜兴周铁镇村民:农家肥,碳铵。

  记者:大叔您好。我问问您种菜都用什么化肥?都用什么肥料,是有机肥还是用化肥?

  宜兴周铁镇村民:用尿素。

  这些村民有机肥和化肥同时使用,他们并不认为施肥打药会影响到太湖水质。

  记者:这个化肥其实植物吸收不了那么多,就会到水里污染太湖?

  宜兴周铁镇村民:不会的,这个不可能,不可能的。

  记者: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

  宜兴周铁镇村民:不会,它已经给作物吸收掉了。

  作物真的能把肥料都吸收掉吗?这里是中国环境科学院在当地设置的一個实验室。叶春他们刚刚取了几个地区的地下水样。

  工作人员:总体来说的话,有的地方地下水的氮浓度稍微高一些

  不能被作物吸收的氮和磷,会随着下渗的土壤水进入河湖,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疯涨。农田、养殖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统称为农业面源污染,2012年太湖40%的总磷和总氮来自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增加。

  江溢:工业点源和城镇污水处理这块总量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农业)面源比重有所升高,现在占到流域污染物比重大概能达到50%左右。

  中国环境科学院也在太湖流域尝试着进行湖滨带的生态修复。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衡量太湖生态修复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就是这种植物——芦苇。

  叶春:如果水生植物全部消失掉了以后,你看可能会影响到它这种藻类的堆堤,影响到它底栖的生物、影响到它附着的生物,整个一系列的生态状况都会发生变化。

  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作为挺水植物,芦苇和藻类的生长应该是平衡的。

  叶春:在1991年的时候挺水植物的覆盖面积在整个太湖大概有59.6平方公里。但是到了2002年只有13.3平方公里,到了2008年只有6.3几平方公里了,所以下降幅度非常大,经过20年左右。

  良好的生态条件下,芦苇和藻类的生长应该是平衡的。

  十年来,叶春他们一直努力在太湖流域重新种上芦苇,通过水土、植物对污染物的截留和过滤,建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周铁镇这片作为湖滨缓冲带的湿地,就是利用太湖疏浚底泥的堆场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叶春做过测算,50米宽的缓冲带,能让进入水体的地表漫流中总氮降低30%,总磷降低15%。

  然而,对于寸土寸金的太湖流域来说,这些地是用来建缓冲带,还是种农作物,一直都在拉锯。这片距离太湖20米的地方以前是缓冲带,但现在又种上了蔬菜。

  叶春:它到这个地方都属于生态用地,但是你看这一大块逐渐逐渐又被开垦出来了。

  记者:这个开垦是不允许的吧?

  叶春:按道理应该是。我也没办法,只是我觉得就是原来他们实施过,就是两百米全部退出来作为还湖的生态用地。

  生态湿地刚刚修复就被回垦。百姓的心情,叶春能理解,但治理效果这样反复下去,让人揪心。种庄稼还是种芦苇,正成为这里生态修复的主要矛盾,百姓生存、土地空间如何布局和利用,需要治本的长远之计。

  叶春:根据它的生态功能、生态敏感性的不同,划分几个不同的绿线、红线、蓝线,划分几个不同的等级的区域。在红线范围以内,要尽量,就是禁止人为活动的一些干扰,然后在蓝线范围里面可以有限的一些限制,然后绿线范围以外作为开发区域,这一条对湖泊空间的管理,湖滨空间的管理,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种庄稼还是种芦苇,正成为这里生态修复的主要矛盾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国际上其实一直都是个棘手的难题。发达国家的办法通常是多管齐下。在美国有一个《清洁水法》限制排污,政府对能够实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环境质量”双重目标的生产者,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在丹麦、挪威等国家,则是对“化肥使用”征收重税。我国2014年1月1号开始施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但仅限于对上了规模的养殖场进行监管。而太湖流域,大量小而散的养殖场,监管难度非常大。而在苏州的东太湖,我们看到了“守住空间利用的红线”所带来的希望。

  “立交河” 退渔还湖  东太湖整治成范例

  湖光山色,水壤交错,很难想象,仅仅就在五年前,这里还是太湖污染的重灾区。东太湖,曾是太湖流域最著名的鱼米之乡,五年前这里全是星罗密布的鱼塘,著名的特产“太湖三白” “白鱼、银鱼和白虾”的主产地就是这里。

  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副书记金红珍:原来都是,这边都是围网养殖,然后就是高密度的围网养殖,形象地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水场养殖场,连一条小的船开进来也很困难。密密麻麻的,养殖密度很高。

  东太湖,曾是太湖流域最著名的鱼米之乡,五年前这里全是星罗密布的鱼塘

  央视财经记者:养殖对水污染的危害有多大?

  金红珍:高密度的养殖一个就是它的饵料的投放,就是腐烂物都沉在湖泊里了。

  围湖造田、水边生活,这一片湖区当时已严重退化成沼泽地。整个东太湖湖区面积185.4平方公里,围垦区达50.55平方公里,水面养殖达112.7平方公里,80%的东太湖几乎都被“吃”掉。退渔还湖、生态修复成了当务之急。

  金红珍:退渔还湖就是整个东太湖,20万亩的水产养殖退掉了16万亩,保留了4万亩。

  保留的4万亩水产养殖,大多集中在湖心的位置,虽然还是围网养殖,但是养殖密度低了,水面开阔,有利于湖水交换,另外投放的饵料也严格要求是无公害的。五年,40亿元投入,超过1700户农民搬迁,碧波万顷的湖面终于重新回到人们眼前。

  这是2014年太湖湖区的营养状态图。东太湖的水质已基本达到了三类水标准,是太湖生态恢复最好的区域。

  金红珍:东太湖整治应该说在湖泊整治当中,应该说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湖泊就是江苏省的省保名录当中,我们吴江占了40%,就是有56个省级保护湖泊,应该说湖泊整治的工作量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东太湖的治理还在继续,而整个太湖流域的治理,也在提速。

  立交桥司空见惯,立交河却少见,这是另一项太湖治理重点工程——望亭水利枢纽。太湖之滨,两河交错,上面是京杭运河,下面是望虞河。

  太湖流域管理局望亭水利枢纽管理所所长周斌:我们看了前面那个有浮筒的这条河就是望虞河,这条河就是京杭大运河,它们是交叉的,从长江到我们这个工程是58.6公里,内侧就是我们太湖侧,到太湖是2.2公里,干净的水就经过我们望亭立交下面的倒虹吸一直进入到太湖。

  太湖治理重点工程——望亭水利枢纽

  根据国家水利部的监测,太湖属于平原浅水型湖泊,流动性差,换水周期约为310天。将水质为三类水的长江水源,经望虞河进入太湖,可以缩短换水周期,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而这个立交河也解决了江水长途奔袭,受到内河污染的问题。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没有整个区域流域的整体防控,没有整个区域流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很难取得湖体水质根本性的改善。

  【半小时观察】太湖治理要持之以恒

  经过艰苦治理和巨资投入,太湖的水环境质量正在好转。2014年,太湖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指标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6.7%、59.0%、6.8%、21.6%。像2007年那样蓝藻大面积爆发、水质出现大面积黑臭的情况再没有出现,上千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得到了初步保证。虽然太湖流域整体水质正在向好,不过距离“水十条”的要求目标仍有差距,比如,流域内还有相当一部分水体未达到地表Ⅲ类水,不少城市或区县仍有黑臭河流亟待治理。不过,“水十条”的颁布实施也为破解太湖治理的难题带来了契机。比如说,“水十条”明确“选择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研究纳入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体系”。这就为解决太湖治理短板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外“水十条”还提出了很多创新要求,第三方治理、投融资机制等,这些思路都为太湖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太湖治理是个长期项目,必须坚持不懈,必须持之以恒。但愿借助“水十条”发布的契机,太湖能重新恢复碧波荡漾的模样。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6月11日 01:3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河口众多,主要进出河流达50余条。作为当地最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太湖的水污染治理问题一直受到关注。2007年太湖蓝藻超标,出现了严重的水危机,一时间造成多个城市没有水喝,从那时起国家就下大力气整治太湖。如今一晃8年过去了,现在的太湖水污染情况如何呢?更多内容,敬请收看! (《经济半小时》 20150610 生态文明建设前沿报告:水污染治理进行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