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909 精准扶贫在行动: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来源:央视网2015年09月09日 22:15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四川巴中是典型的贫困地区,经历了“八七扶贫攻坚”、新世纪十年扶贫后,巴中的贫困人口大大减少,但到目前仍有87.1万人处于贫困线下。而且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只有精准扶贫,把水浇到根上,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为此今年巴中市派出了699名机关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支部书记。根据精准帮扶不漏一户一人的原则,这些第一书记的帮扶活动一定三年,按照既定目标、既定措施,真帮实扶,不脱贫不脱钩。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深度贫困的群众脱贫呢?一起来看。

  “第一书记”带领村民修路  妻子身患癌症半年都没陪着去过医院

  9月1日,在空山乡青龙村唯一的一块水泥地上,村小学的同学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天。14个平均年龄不到8岁的孩子分别属于三个年级,但总共只有一个老师,他们就是这个村级小学的全部。拿到新学期的课本,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这个偏僻、贫瘠,靠种土豆、苞谷为生的大山深处,读书上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而如今更让村民们看到希望的是,一条通往大山外的路终于要修通了。

  9月1日,在空山乡青龙村唯一的一块水泥地上,村小学的同学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天。

  空山乡青龙村,是四川省东北部大山里的一个小村庄,位于川陕两省的交界线。而青龙村七社是散落在这条交界线旁边的村民聚集点。这里距离空山乡场镇16公里,其中有5公里完全没有路,原来去一趟乡上至少要花5个小时。如今,随着巴中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和驻村干部刘泽训的到来,打通最后五公里已不再是奢望。这条祖祖辈辈都没有走过的公路,只剩下了最后800米。

  刘泽训:放炮啦,往那边走。往这边儿来往这边儿来,马上要放了啊,马上要放炮了啊。

  随着巴中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和驻村干部刘泽训的到来,打通这条公路的最后五公里已不再是奢望。

  刘泽训,曾在空山乡林场担任过副场长。2015年3月,他被派驻到青龙村担任第一书记。空山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蓄不住水而得名“空山”。干旱缺水、再加上道路不通,多年来,青龙村里的小伙子娶媳妇都很难。为了挣钱养家,村里的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

  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青龙村第一书记刘泽训:我没想到在当今,还有这样的地方,我们老百姓还要过上这样的日子,心里很揪心。当时来了之后,回到路上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问题,一定要让这些人,也跟我们过上一样的幸福生活,改变他们的贫困面貌。

  刘泽训来到青龙村后,这里贫困的情况出乎他的想象。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在青龙村7个合作社184户836人中,留守儿童和老人有100人,精准扶贫识别对象41户180人。对于这个村来说,修路是摆脱贫困的第一步。  

     村民:没有这条路很辛苦,你卖个东西卖不出去,走路也恼火。你得背着。两头黑(早上出门晚上回家)。

  村民:想喂个肥猪变钱,你喂一条肥猪要找十几人抬,你抬过去路太远,有时候抬在路上猪还抬死了,你找上十几个人,你生活方面,你烟酒,你要摊一两百块钱,你卖这条猪根本变不得钱。  

     没有路,什么都不方便,而且国家暂时也没有山村公路的补助政策支持。但是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刘泽训还是坚定地迅速行动了起来。他四处奔波,终于从空山乡政府和县扶贫局申请到了15万元资金。他的一举一动乡亲们都看在了眼里,而此时乡亲们的所作所为,更让刘泽训为之动容。  

     刘泽训:我们老百姓的钱,吃烟的钱(都拿出来了),老百姓戒烟了,娶媳妇的钱,都拿出来修路了,我们把路修好了,就能找到好姑娘,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道路通百业兴。乡亲们心里很清楚,打通这条“生命线”的巨大意义,全村人从紧巴巴的日子里抠下来的钱,东拼西凑了11万1千两百块钱,义无反顾地投到了修路上。对于一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30元的小村庄来说,这111200块钱,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

  为了修通这条路,这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30元的小村庄每个人东拼西凑了11万1200元。

  村民:我拿了五六千,家里没钱了,买烟的钱都没了。只要把路修通,就可以慢慢挣了买烟。

  村民:想着慢慢把这个难关度过,以后慢慢挣钱,管他挣一分一块。

  2015年6月13日晚,刘泽训召集了村干部和七社的十户村民一起开了一个村民大会,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会议一直开到了夜里11点,会议的结果是,大家在这份倡议书上签了字、按了手印,共同决定:开始修路。  

     刘泽训:当我们决定第一天挖掘机开上路的时候,老百姓一片欢呼,不由自主地把盆都敲响了,真的那时候心情很激动,我想了,做了就不后悔,建,一定要把这条路修起来。  

     修路、引水、搬迁,大大小小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压在了刘泽训肩上,忙完一天下来,他时常觉得腰杆都直不起来,但他知道村里的百姓对他寄予了厚望,因此不管工作多累、多难,他从来不抱怨。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去干什么了,刘书记?

  刘泽训:不是村民要看病吗,我去接过来了。

  这天上午,县里的精准扶贫医疗队要到青龙村给村民们看病,一大早,刘泽训就骑着摩托车去接来了两户家里没有电话的贫困户。

  刘泽训:今天来了一共9个专家,马上就要来了,先休息一下,楼上也有水,先弄点水喝。

  这块青龙村里唯一平坦的水泥地,此刻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


  这天上午,县里的精准扶贫医疗队要到青龙村给村民们看病,这块青龙村里唯一平坦的水泥地,此刻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

  村民:咳嗽,长期咳嗽,上次他(村里的医生)说他没法了,看不了了,医不好。

  村民:我主要是腰椎盘骨质增生,血压也高。就是缺钱嘛,外债都好几万。

  对这些贫困户来说,生活上的贫困还能忍受,但身体上的疾病,却是无法靠坚强去扛的。2014年,巴中市精准识别贫困人口128133户,其中因病致贫返贫人口60731户,占到了贫困人口总数的47.4%。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巴中市投入医疗卫生扶贫资金120余万,组建专家医疗队定期深入农村进行免费诊疗。截至目前,已经有1000余人得到有效治疗和救助。
  刘泽训:等他先来,行动不方便。

  医生:好多岁啊。

  村民:72岁。

  医生:有电话没得?

  村民:没得。

  刘泽训:你们没登记的暂时坐在那儿,我来通知,一个一个来。老陈,你先坐在那儿。

  接村民过来,组织大家有序看病,事无巨细,这个小山村里的第一书记都亲自过问。

  刘泽训:我登记一下,今天到现场来检查的精准扶贫户的名单,今天来了34个,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来,这一批检查过后,下一次再通知一批。

  免费诊疗持续到了中午11点半,刘泽训简单吃了午饭,骑着摩托车又出发了。

  在距离青龙村村委会大约7公里的地方,是五社和六社村民居住的地方。作为青龙村最偏僻、环境最恶劣的地方,这里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降雨了。对于居住在那里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村民来说,严重的缺水,已经让人畜饮水都变得困难。如何尽快说服那里的村民,搬离这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一直是困扰着刘泽训的大事。今天已经是他第四次来到这里做动员工作了。

  作为青龙村最偏僻、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五社和六社村民居住地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降雨了。

  刘泽训:我想我不管你们现在思考的怎么样,我想简单地问一句一个问题。就是说呢,我们这个五六社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吃水的问题怎么样?现在今年这种气侯,我们这个水还能不能供得上?

  村民:直接供不上。

  村民:供不上,都到沟里面去拉水,摩托往里拉。

  村民:摩托一天得拉几趟,最少也要一天三四趟。

  眼前这个蓄水坑是近两个月来五社4户村民取水的地方。干旱缺水已经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生活。之前的几轮动员工作下来,五六社已经有三十户村民同意搬迁,仅剩眼前这几户始终不肯点头。这一次,刘泽训并没有一上来就开始劝说,而是和村民们聊起了缺水问题。  

     刘泽训:根据我们这个地方的特点,想把大家搬到大雪坪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大家都晓得,是吧?很开阔,几百亩的大坪,我想把大家搬迁到那个地方去,脱离这个地方,那里的水有保障,丰富的水,我想我们上次已经把这个工作已经给大家做了,有一部分人心里现在还是想不通。  

     村民:我现在74岁了,我这辈子就不走了,不管那些孩子去哪里,过得好还是不好,我就在这安生了。

  村民:想创造一个好家庭、好条件,可是说老年人不走,我也走不了是不是,不现实,要安抚好这个家庭。

  村民:你还是愿意走。

  村民:我愿意走,关键是要把我爸说服,我爸不走,我必须在这。

  眼下村子里不肯搬迁的其实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故土难离,老人不肯搬,年轻人也没办法。但根据规定,集体搬迁的五社六社必须有至少85%的村民同意,移民搬迁工作才能继续开展。可任凭刘泽训怎么劝说,老人还是不答应。  

     刘泽训:你们年轻人要忙的话就忙你们的。

  黄菊香:要得。

  刘泽训没有气馁,他单独把不同意搬迁的几位老人继续留下来做劝说工作。

  刘泽训:你跟你的儿女跑到外头去耍没有?

  村民:没有。

  刘泽训:我们长期都在这个地方没有见到外面的社会,没有见到外面的世界,其实外面的世界,比我们这个地方好多了。上个厕所,闻不到臭气,就是说不像我们现在那个板板,一走那个蚊子到处飞。你现在才七十岁,我们是把你转到那个地方去,是希望你活上一百岁,过上好日子,你七十岁现在还算年轻,是不是?

     村民:只要是居住条件,房屋建好了,我没有意见,可是如果不满意我就找刘书记。

  刘泽训没有气馁,单独把不同意搬迁的几位老人继续留下来做劝说工作。

  这最后十多户村民的搬迁工作终于有了突破,村民们相继离开之后。忙了一天的刘泽训趴在桌在上睡着了。

  村民(叫醒刘泽训):刘书记,要走了,怕路上滑

  刘泽训:下雨了吗?

  村民:嗯,下雨了。

  青龙村迎来了两个月来的第一场雨,淅淅沥沥的撒在村子里13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降雨不仅缓解了村民们的饮水难题,也给他们贫困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五社六社移民搬迁的事情有了眉目,这让刘泽训终于松了口气。可是眼下还有一件让他发愁的事,那就是七社通社公路最后的800米遇上了资金难题。

  刘泽训:好像我成功了一样,但是离成功太远了。修到现在为止,确实压力很大,政府和扶贫部门,我们也找了给了一部分资金,但是还是缺口仍然很大,到今天为止,可能还差两百多万,才能把那个路修好。  

     国家暂时没有社道公路项目补助政策支持,再加上县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资金缺口该怎么解决呢?开弓没有回头箭,刘泽训决定今天去县交通局想想办法。

  刘泽训:我来找我们的部门领导汇报一下工作,我现在是空山乡青龙村林业上派那里的书记,刘泽训

  交通局工作人员:你好。

  刘泽训:支干道到社的路目前还没有通,现在呢资金有很大的缺口,。我们想找我们主管部门,看看想点办法,能不能给我们解决这条路的(资金)缺口问题。

  交通局工作人员:因为这个没有项目的(支持),肯定难度很大。

  刘泽训:如果是在资金上一时得不到解决的话,我看看今年给我们纳入到规划当中来,纳入到这个大盘子当中来,现在我们那条路已经是还有800米就建成了。

  经过和交通局工作人员沟通,对方的态度也很积极,他们答应尽量通过把青龙村七社的路纳入国家项目扶持规划,争取资金,可是究竟什么时候能拿到钱,现在还无法确定。  

     刘泽训:也许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次性完成,一切都不是,跟生活一样,一切都不会很顺利,等下一次再来争取。再想其他办法吧。

  记者:回去你会跟百姓们说吗?

  刘泽训:现在不能说,他们就失去了希望。必须我自己知道就行了,下次我再来,等成功了我一定高高兴兴的跟他们说。

  从交通局到刘泽训的家并不远,这是他一个多月来第一次回县城,刘泽训打算抽空回家看看。

  刘泽训:在吗?开门。

  刘泽训的妻子陈会兰:晒黑了,他回来的很少,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在屋里头,他基本上不回来。本来我身体不好,他都没时间陪我去医院。

  妻子陈会兰患有乳腺癌,可是自从刘泽训成为青龙村第一书记之后的半年时间,他再也没能陪妻子去医院复查,想到这些,眼前这个晒得黝黑的第一书记面露愧疚。  

     刘泽训:她的身体不好几年,但是我也是晓得的,但是出于很多原因,根本没办法,有一种无奈的感觉。我是极力地想把手头上的事干完,能够放松下来,回来一下送她去(医院),但总是干不完那种感觉。

  刘泽训的妻子陈会兰患有乳腺癌,可是自从刘泽训成为青龙村第一书记之后的半年时间,他再也没能陪妻子去医院复查。

  陈会兰理解丈夫的辛劳,这顿晚饭,她特意做了刘泽训最喜欢吃的菜。一个多月来,刘泽训头一次吃了顿踏实的晚饭。

  在刘泽训的工作日记上,记录着他对青龙村脱贫的详细规划。2019年,那是他离开青龙村的时间。

  刘泽训:2019年完成,青龙村到空山场镇的街道绿化,我想到那个时候就离开青龙村了。

  巴中市从2011年发起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那么一些社道公路已经完全修通的村庄,现在的日子怎么样呢?我们再一起去看看。

  以前这个从苟家坝村到火炬镇全部是泥巴路,还不是现在这个泥碎路,我来之后通过走访了解调查,老百姓都热烈的期盼把那条路贯通,反映非常强烈。我们全线是7.8公里,我们目前贯通了7.5公里,还剩下300米没有贯通,我们现在正在筹措资金。  

     就在10多天前,这条从通江县苟家坝村到火炬镇7.5公里长的水泥路全部贯通。这条路的开通把村民们从苟家坝村走到县城的距离由50公里缩短到了20公里。从泥巴路到宽6米的水泥路,苟家坝人仅仅用了2两个月时间,而带头做这件事情的就是苟家坝村的第一书记丁强。 

     半年前,丁强从通江县信访局来到苟家坝村做第一书记。在与村民们朝夕相处的半年时间里,他了解到大家对修路的渴望,为了从交通上改变这个贫困村出行不便的现状,丁强四处筹款、想办法,终于打通了这条通村水泥路。  

     村民:过去你看交通不方便的时候,走小路群众全靠背挑,东西还从小路,公路一通这个地方就好了。

  村民:舒服、舒畅。因为我现在能卖个好价钱了,现在8.5元一斤了,我就不求猪贩子了,前几年要盼望猪贩子来,现在哪里合适我就卖给哪里,我就不愁路了,是不是。  

     通路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丁强思考的是如何带领贫困户们脱贫致富。

  丁强:过去的传统式的救助帮扶,变成开发式的帮扶,我们要放项目和产业,来规划实施,这样我们可持续发展。

  在苟家坝村村委会的墙上,101户贫困户的详细情况一目了然。过去,缺乏资金、缺乏技术是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而其中,又以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的现象最为突出。

  在苟家坝村村委会的墙上,101户贫困户的详细情况一目了然。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巴中市在2015年由市、县(区)政府共同出资设立1500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为扶贫小额信贷提供政府担保,为建卡贫困户贷款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财政资金贴息等措施降低贷款风险,加大对建档贫困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15年7月底,巴中市已为1308户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2838万元。眼下,村民李会莲5月份贷款2万块钱买的牛很快就要生产了,这两天喂食的时候她都会格外认真仔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贷这两万块钱对家里影响大不大?

  李会莲:改变大了,有很大的帮助了。一般小牛三个月不养大就可以变钱,就是这个好处,你看这怎么变化不大。

  李会莲全家6口人,原来所有的经济来源就是儿子一个人在外打工的收入,除了负担全家人的生活,还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生活极度困窘。可是自从今年5月份贷款买了牛和猪开始发展养殖,一家人的生活很快有了盼头。她告诉记者,明年卖掉两头牛,再加上卖猪和鸡的收入,轻轻松松就会有一万块多钱的收入。想到这些,李会莲脸上露出了笑容。 

     李会莲:如果发展好了,早一点把帐还了,所以我就是想想就开心。

  在苟家坝村,像李会莲这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开始发展养殖的贫困户不在少数。截至目前,村子里的扶贫小额信贷已经发放25户贫困户共94.5万元。这些钱正在帮助这里的村民逐步改善生活状况。而伴随着村子里养殖业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丁强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接下来村里会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村民们实现规模化养殖,尽快脱贫返康。。  

     丁强:现在老百姓接受我们了。市里面要求我们2018年全面完成,我们走访老百姓党员干部都非常有信心,我们争取在2017年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我们的扶贫计划。

  半小时观察:

  今天节目中我们去的地方,都属于偏远山区。要对他们进行“造血”式扶贫,“处方”无疑就是先修路。从苟家坝村村民的新生活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意义。但是,扶贫并不是简单的修路,对于那些驻村干部来说,首先要修通的,是群众的观念。只有观念得到改变,眼界才能开阔起来,那些致富的项目,市场的机会,对他们才有吸引力,才有追求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驻村干部的长期蹲点,与贫困群众的长期交往,有利于了解他们的想法,也有利于改变落后的观念。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好的项目,配合扶上马再送一程的资金,才能让扶贫带有精准的属性。“减贫摘帽”、“脱贫致富”才不会成为空话。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9月09日 22:1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川巴中是典型的贫困地区,到目前仍有87.1万人处于贫困线下,为此今年巴中市派出了699名机关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支部书记,刘泽训就是其中之一。他来到空山乡后,带领村民们修路,组织村民们看病,帮助村民们移民,使处于贫困中的村民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经济半小时》 20150909 精准扶贫在行动:村里来了“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