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331 来自创新一线的报告:东莞变“型”记

来源:央视网2016年03月31日 22:13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来关注来自创新一线的报告。调整产结构,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是党和政府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但是,如何转型,如何升级,可能是许多地方都在摸索的问题。在珠三角,这样的问题也曾非常普遍,但是几年间,这里的创新求变,已经令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到曾经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强大的加工、制造和出口能力而闻名的东莞,去看看他们的转型之路。

传统制造业发展受挫,“机器换人”展现新气象

2016年1月26日,是东莞市发布2015年度GDP的日子。看到8%的增长数字,贺宇终于松了一口气。作为东莞市主管工业和金融的副市长,贺宇这几年一直压力巨大。2014年,东莞市的GDP增速只有7.8%,2015年,在这个经济最为困难的年度,东莞止跌回稳向上,让贺宇看到了东莞发展的新曙光。

东莞市副市长贺宇:东莞的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东莞转型升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并非只是贺宇自己的判断。2016年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也对东莞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东莞稳住了,并逐渐保持了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作为东莞经济的决策者之一,贺宇最清楚今天的局面是如何的来之不易。

贺宇:我感受到,转型升级,我们政府和社会面临着很大的课题,就是有许多以前的劳动密集型的和低附加值的以及缺乏研发自主品牌的这样的企业,我们叫做低水平的存量型的企业,需要转型升级。

东莞,曾经是广东对外开放的“四小虎”之一,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的企业,就是在东莞开业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位于广东省南部的小城,每年的经济增长都像是搭上了高速火箭,以年均18%的惊人速度领先全国。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对外依赖严重的东莞遭遇到了经济发展的寒流。2009年,东莞的GDP增速从2008年的14%狠狠跌落到5.3%;其中,制造业增速更是只有可怜的0.3%。外商撤资、企业倒闭,成了国内外媒体对于东莞报道的关键词。东莞的明天,在哪里呢?

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东莞GDP增速从2008年的14%跌落到5.3%,外商撤资、企业倒闭现象频发。

五株科技董事长蔡志浩:当时我们到东莞这个厂里面,应该是叫做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蔡志浩,五株科技董事长,2010年当他接手眼前这座企业的时候,破败凄凉的景象,他至今印象深刻。这个面积多达21万平方米的巨大厂房位于东莞石碣镇,以前是一家规模不小的电路板厂,因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没能挺住,这家企业于2009年不得不宣告破产。倒闭的企业远不止这家电路板厂,仅仅在2008年一年,东莞在册的倒闭企业数量就多达857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是东莞凤凰涅槃必须经历的烈火试炼;但对于企业而言,怎么调结构,往哪里调结构,却是实实在在的考验。

五株科技以前是一家规模不小的电路板厂,因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没能挺住,这家企业于2009年不得不宣告破产。

东莞市联驭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振华:你如果没有规模效应的话,你订单就会断断续续,断断续续你就会产生经营困难,你一经营困难,就形成恶性循环,你的管理,你的技术团队都不稳定,你不稳定,你就肯定容易就出风险。

2009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东莞,在册的有10万多家企业,大多数都是劳动力密集、科技含量低的生产加工型企业。人员成本逐年在涨,设备升级困难。东莞政府决定,转型升级,就从提升存量做起。

从 2013年起,东莞市委市政府每年对外发布的“一号文”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产业发展这个主题。2015年的“东莞制造2025”战略和2016年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的两份文件,更是直接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这里是五株科技的研磨车间。坐在手动钻针研磨机前的工人,正透过一个类似于显微镜的放大装置,观察和打磨手中细小的零部件。

五株科技的研磨车间,工人使用传统的老设备,即手动钻针研磨机观察和打磨手中细小的零部件。

蔡志浩:像这个就是传统的老设备,一人一机,

收购这家台资厂后,蔡志浩陆续投资了十多个亿,对生产车间进行了改造。东莞市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政策以来,他又追加了2个亿,专门用于“机器换人”。

东莞市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政策以来,蔡志浩又追加2个亿,专门用于“机器换人”。

蔡志浩:你看,换一个磨一下,换一个磨一下,磨完以后就拿回去又换一个又磨。

《经济半小时》记者:它这个精确度可以达到比人更精确是吗?

蔡志浩:更精确,一致性很好。

《经济半小时》记者:它误差范围在多少,这样的机器?

蔡志浩:这个几个丝吧。最重要这个用它没有情绪,也不吃饭。哈哈。

在电子行业,人工研磨钻针的主要问题在于员工之间的技能差异,磨出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每天专注于这项劳作,人眼容易疲劳,极易导致工人视力下降。在这种国产的全自动钻针研磨机上,《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设定好参数后,机器会快速打磨出整齐划一的成品。

而在车间的墙上,《经济半小时》记者发现一张海报,清楚地记录了自动化生产为这道工序带来的质变。

蔡志浩:这个改造前,24个人,一般24个人,之后只有8个人,少了很多。然后这个产能一天是七万二千支,现在是十一万七千支,这个增加这个(四万五千支),这个效率,非常明显,合格率也是,你像原来90.2%,现在98.5%。

而在另一个车间,《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机器自动作业,整条生产线上几乎已没有多少工人。

蔡志浩:这个以前是员工一个一个放的,这样子放进去,这个是比较明显。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样会快吗?

蔡志浩:省人,它不是快慢的问题,是不要员工了。一个人可以看几台机器。

《经济半小时》记者:以前这条线上有几个人?

蔡志浩:以前要一个人,现在这个两三条线一个人。它这个自动就放过去了。

蔡志浩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实施“机器换人”以来,企业实现了“减员增效”。工人减少了212人,产能却从11156件/天显著提高到244000件/天,劳动生产率也提高近6倍。在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时,单位成本下降6.5%,让企业摆脱了订单量逐年增长和招工难之间的矛盾。

在自然界,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样是优胜劣汰,强者衡强。具体到企业来说,就是需要不断创新,求新,在转型升级中壮大实力、提升能力、强化竞争力。可是,东莞“星星满天”的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而“机器换人”动辄就要购买数百万、上千万的设备。要求众多的中小企业像蔡志浩那样一掷千金、改头换面,这现实吗?

统筹统贷机制创新,以需引供扩大行业规模

曾振华进入3C产业已经有16个年头。他的企业加工手机壳,规模一直维持在100台设备左右。这个不大不小的规模,在过去16年的时间里,让曾振华大单不敢接,小单吃不饱,很是尴尬。

曾振华:这个3C产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像特别是手机产业,因为它的销售期限很短,那么它就对它的规模,对它的交付(期)要求的很严格,没有规模,很难有稳定的订单;可在资金压力下,曾振华想要做大规模,又非常困难。

曾振华:首先要付30%,然后其余的全部要分两年,然后等额等息去付利息,这样差不多就有占到40、50%的资金成本的负担,对于企业来讲,就是完全重资产,企业负担过重,中小企业来讲负担非常重。

面对沉重的资金负担,曾振华不敢轻易谈转型。

曾振华:在这个手机3C产业出风险的企业,都是在转型时间出风险,大部

无独有偶,就在一些中小企业主因无力增添设备而烦恼时,另一些企业也在琢磨如何拓宽自己产品的销路。大连机床是一家老牌的机床生产商,2015年,因看好东莞市大力推广“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的势头,与东莞市签署协议,共同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基地,并积极开发出了针对东莞市场的产品。

大连机床与东莞市签署协议,共同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基地,并积极开发出了针对东莞市场的产品。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南区域总经理孙欣裕:根据东莞这块工业的特点,主要是以五金件、小件为主,特别是围绕在东莞的手机、平板电脑这块,我们现在针对这种产品,这种机遇性的产业,我们对着这种产品主要生产一种高速加工中心。

大连机床很快占领了自己的一片阵地,但是,产品决定大幅度提高产量时却发现,东莞的市场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做。

孙欣裕:我们在销售当中也遇到一些瓶颈,就是我有很多用户买了一百到二百台,几千万的设备,他也很难付款,

2015年10月,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积极更新设备,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关于省市共建发展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试点工作方案》,提出2016-2018年,每年由省市财政各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以共建方式设立“省市共建发展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专项资金”。同时,东莞市政府还和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融资租赁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统筹统贷机制,以贷款形式批发承接国开行的低成本资金,再以融资租赁模式向“机器换人”企业提供所需资金。“统筹统贷机制”让大连机床看到了新的销售模式。2015年12月,大连机床创业孵化基地一期正式运营。

孙欣裕:这样我们成立一个,跟政府一起打造一个工业园,我提供工厂,工厂这个厂房,包括所有的设备,让业主拎包入住,带着他的团队,带着他的技术就能实现他的理想。这样我既能把业主孵化企业孵化起来,又保证我的资金、设备的安全,

2015年底,苦于无处寻觅资金的曾振华,率先带领团队入驻了大连机床孵化器,通过零首付、融资租赁的方式,在不到半年内就将企业的设备规模从100台扩张到了 1200台。

曾振华带领团队入驻大连机床孵化器,通过零首付、融资租赁的方式,在不到半年内将企业的设备规模从100台扩张到了 1200台。

曾振华:初期投入是没有的,大连机床会把所有的设备安装好,把厂房装修好,弄好,这样对我的企业来讲,就是零入住,相当于跟房地产一样,零入住的,免首付的这种合作模式。

《经济半小时》记者:您现在弄了多少台设备?

曾振华:一共是1200台。

《经济半小时》记者: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的方式,您这1200台资金负担大概是多少?

曾振华:刚开始最低要一个亿。

曾振华为我们算了笔账。按照目前融资租赁的方式,一台标价28万元的设备,分三年等额等息租赁,每个月只需要出8500元,和过去分两年还,每个月12000元相比,一台机器每月就节省出了3500元钱,还不用掏首付的30%。虽然从总价看,相当于每台设备多支付了9600元,但抛开首付压力和每个月沉重的还款金额,企业的资金压力会显著减轻。

东莞市针对融资租赁的政策,并非拍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细致严谨的论证。一家本土融资租赁机构回忆,在方案的讨论过程中,他们时常被邀请去座谈,提出专业意见。比如融资租赁合同的回溯制,即从2015年1月1日后发生的合同,都有资格申请融资租赁,享受相关补贴,也是他们当初根据市场的实际提出的切实意见,并在《操作规程》中得到了体现。

广东融通融资租赁公司总经理李雪军:就是说只要是符合机器换人的条件,不管你是通过直租的形式,还是售后回租的形式,开展这个租赁业务,那我们都认可它是符合机器换人的条件。

据统计,2014年,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规模达3万亿,同比增速50%。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将融资租赁业务纳入产业链条中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东莞全市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1262个;实施了“机器换人”的企业,其产品平均合格率提高到了94.6%。

贺宇:我们利用东莞的市场需求,然后吸引一批的投资研发集成运用的,还有综合服务的企业,到东莞来集聚。也就是说我们的战略叫做以需引供,以需求来引投资和供给,然后让投资和供给在东莞扎根,然后就变成了东莞的新的增长点。

数据显示,东莞全市已集聚相关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近200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约400家,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

根据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驱动下,2014年,我国本土工业机器人销量在12000台左右,到2015年上升至21000台,增幅超70%。不过,2015年,中国机器人整体销售量75000台,国产比例不到30%。

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李进科:本体制造的话,它一个是面临着一个国际企业的一个,毕竟他们在这个行业沉淀了很多年,因为面临了这样的一种竞争。就是说你做出来的产品,首先要性价比各个方面要比他们的好,而且在价格方面,肯定要比他们的低很多。但是我们现在做出来的产品,在我们可靠性各个方面,跟国外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差距的根源是核心技术的薄弱。2016年的两会上,来自安徽的全国政协委员万宝年就指出:“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方面比较薄弱,国外大公司卖的减速器成本不到国内三分之一。甚至导致国内企业做的机器人比买的机器人还要贵。”打造自己的创新基因,已是中国机器人行业面临的首要挑战。针对这样一个现实,东莞的策略是,先鼓励应用,让需求带动国产机器人质量的提升,本体制造、集成应用两手抓,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东莞的策略是,先鼓励应用,让需求带动国产机器人质量的提升,本体制造、集成应用两手抓,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在采访中,《经济半小时》记者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转型升级正在让这里的经济变得有底气,也让创新求变成为这个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最活跃的氛围。就像东莞市的有关负责人所说的,他们在战略上就是要一手提升存量,另一手加大增量的引进和培育,用这样的两手抓,让东莞的经济在升级中调整好结构。那么,打造增量方面,东莞又是如何实践的呢?

以研发带动产业创新,实现发展可持续性

东莞所遇到的转型危机,让东莞市的决策者深刻地意识到,东莞转型升级的应对之策不应该是短期的、暂时的,而应该从制度层面给东莞注入一种长期的增长活力。贺宇副市长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在设计东莞转型升级的方案时,他们就希望东莞的经济能够发生气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要靠创新,让东莞具备永久的增长动力。

贺宇:由原来的传统制造向创新型经济的新形态转变。

杜锡九今年73岁了。在东莞做医疗加速器的研究,如今已是第六个年头了。直到现在,他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跟随考察团来到广东,大雪纷飞的那天。

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项目负责人杜锡九:到了广东以后下大雪,大家都是半夜到的,方院士晚上12点钟到的,我们凌晨4点到的,那天我记得非常清楚下大雪,让杜锡九没想到的是,尽管天气很冷,时间又是大半夜,东莞市的相关领导却一直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杜锡九:我们比较感动的就是说那个当大朗镇的书记和镇长半夜就到那边等着,半夜就去等。结果第二天一大早醒过来我们走了,那个村的书记和镇长就没碰到面,给东莞市的市长,冷市长把我们拉到松山湖来了。

事实上,为了把杜锡九团队正在研发的加速器民用项目拉到东莞来,时任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王亚明曾3次前往上海。杜锡九是上海人,大半辈子都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加速器的研究。退休后,他从北京回到上海,成为中科院院士方守贤带头的电子加速器民用化项目的小组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守贤:这个电子射线首先加速器是先进的电子医疗设备,刚好是一个这是个比较先进医疗设备里面比较有一定基础,或者说有一定基础,而且比较快地直接产业化这样的产品,但又很先进。

杜锡九的团队此时正准备将电子加速器技术用于开发肿瘤放射治疗仪。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肿瘤发病率位居全球第一,每年新增350万人,而我国百万人口拥有的医用加速器台数仅1.23台,不单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3台的标准,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动辄13.3台、8.3台的数字差距也很大。此外,我国医用加速器市场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国产设备所占份额不到10%。也正是因为这个产品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杜锡九团队“国家队”出身的背景,王亚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引到广东。

原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亚明:他真的是从一个技术开始,这样钻进去做起来,这种我们广东是非常缺的,你知道广东是外来拿来主义比较多,特别是早期。什么呢?就是引进外资,引进外资同时把那个好设备一买进来就做,短平快。

当时,广东省在引入高科技研发团队和国家级实验室方面下足了功夫。就在发现杜锡九项目的前两年,东莞成功从北京、上海手中“撬”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散裂中子源。广东当时几乎是举全省之力引进这个项目的。方守贤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时任广东省委的张德江曾专门就此事和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通电话。

方守贤:张德江当时广东省的这个第一书记,路甬祥跟他,就打电话,张德江欢迎这个项目,路甬祥就把这个科研项目弄到广东,这样他们(广东)要支持五亿(元)钱,国家给的钱以外,他还要给五亿(元)钱,还要给两千亩地,在松山湖这个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散裂中子源搬到了广东。

中能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入驻东莞,得到了政府4500万元的奖励资金和东莞市松山湖工业园特别划拨的一片100亩的土地,用于建造厂房。

眼前这些零零碎碎的部件组装起来就是加速器的核心:加速管。一台国外进口的加速管,价格高达100多万元。杜锡九告诉我们,之所以价格高,是因为国内还没有几家企业能够自主生产加速管,看似粗糙的零件背后对精度和生产工艺要求极高。

这些零零碎碎的部件组装起来就是加速器的核心:加速管,一台国外进口的加速管价格高达100多万元。

杜锡九:你看着这东西没什么,就像有人说,这有什么,一个铜疙瘩,看上去没什么,但里面不知道有多少工艺在里面。

比如这个加速管主体部分的腔体,体积误差不能超过0.2个司。但由于它形状不规则,没办法用一般的机械工具测量,而是要在生产时,不断通过频率来测量。为了攻克这样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就花去了研究人员8年的时间。现在,杜锡九的团队已经将第一批适合中低端市场的产品生产出来,售价只有国外同类型产品的1/3。

加速管主体部分的腔体要不断通过频率来测量,攻克这样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就花去了研究人员8年的时间。

杜锡九:这个产品已经拿到注册证了,可以开始销售了,现在大概已经有四台到五台的订单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适合什么样医院用?

杜锡九:县级医院,地县医院用。

《经济半小时》记者:售价是多少?

杜锡九:售价全套配合500万左右。

未来,中能还将以每两年一个产品的速度推出符合中端、高端市场需求的放射治疗仪。

杜锡九:最紧急的问题认为就是我们下一步已经做了要走向生产,要面向市场,市场做完还有一个推销的问题,销售的问题你不用,你国产设备永远提高不上去,实际上,在放射治疗仪领域,国产设备曾经有过和国外设备比肩的技术竞争力。2006年,一则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的消息,却让行业内人士唏嘘不已。在放射治疗仪领域技术已十分成熟,并占有了一定市场份额的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被外资公司医科达收购。报道评论称:“医科达公司以较小的代价得到了中国放疗设备1/3多的市场份额”。

方守贤:我当时听说,每年的产量里面它已经占了三分之一了,一百多台每年,已经很有基础了。但是,国外就想办法,用高薪把你的人才,这个厂里面几个主要技术人员都吸引过去了。然后呢,把你的技术用挂上他的牌子,现在这个产品全变成医科达了,占领了中国的市场,

同样是从国家级科学研究所走出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样是苦苦钻研30年,刚在市场上打出一片天地,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就被外资买走,国产医疗加速器几乎是主动退出了这个高利润、发展空间巨大的市场。外资的经营策略奏效了,在之后的10年时间,高价售卖自己的产品,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杜锡九:比如说有的机器它在美国就卖五百万左右,四百五十万到五百万,四百五十万到五百万什么概念呢?就三千万左右。到了我们这儿就四千五百万(元)。

做了一辈子科学研究的杜锡九,如今的想法很简单:如果自己做的医疗加速器能够顺利推广,随着设备成本的降低,他希望,老百姓的医疗费用也能跟着降下来。

杜锡九:方院士说我们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如果做好了我们算划个句号,划个句号就成了。将来你如果要治肿瘤的话,如果能够普及到全国的话,很便宜普及到全国的话,大家都能看得起病,不像现在看个肿瘤,动不动就5万、10万的,对吧?

方守贤:国家关心它,广东省要关心它,让它真正能成长起来,这产品能够立足国内,立足国内将来再打到国际当中去,这是要下工夫的。

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思路指导下,东莞近年来在推动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建设和人才引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2015年,东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计986家,比2010年增长了193%;全市高企后备入库企业达到774家;省市创新团队数量分别达到了26个和18个,全省排名第三。

无论是机器换人、鼓励创新,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东莞从此具备一种持续发展的活力。尽管东莞2015年的经济数据已经显示出经济转型的部分成效,但是,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这一点,东莞市的决策者有着清晰的认识。

贺宇:我觉得这个转型升级是个进行时。东莞的转型升级取得了这个阶段性的成效。具体我觉得应该总体应该体现在这个东莞的经济效益在提升,结构在优化,动力在转化,后劲在增强的这个态势是形成的。

半小时观察:创新,是活力东莞的真正底气

过去30多年,东莞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也让东莞具备了一个工业强市所就有的积累。眼下,东莞正努力成为中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标杆样本,向“活力东莞、魅力东莞、创新东莞和‘不一样的东莞’”发力。充分发挥它毗邻香港、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低等优势,要在过去闻名中外的“世界工厂”的基础之上,向高端制造、精细制造转型发力。从东莞的企业家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也看到了他们调整存量,让传统制造业激发出新活力的作为。希望在他们的努力,东莞这张“中国制造”的新名片,能展示出更强的实力。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3月31日 22:1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东莞,曾经是广东对外开放的“四小虎”之一,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的企业,就是在东莞开业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位于广东省南部的小城,每年的经济增长都像是搭上了高速火箭,以年均18%的惊人速度领先全国。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对外依赖严重的东莞遭遇到了经济发展的寒流。2009年,东莞的GDP增速从2008年的14%狠狠跌落到5.3%;其中,制造业增速更是只有可怜的0.3%。外商撤资、企业倒闭,成了国内外媒体对于东莞报道的关键词。大连机床与东莞市签署协议,共同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基地,并积极开发出了针对东莞市场的产品。(《经济半小时》 20160331 来自创新一线的报告:东莞变“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