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40719 村庄创富记:“草柳村”今昔

来源:央视网2014年07月19日 22:39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柳编之乡”,到了今天,却穿梭着熙熙攘攘的物流大军,凭借着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力量,传统手工制品远销国际,这其中电商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面临工艺失传的困境到到如今产业化经营、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就业和发展的平台,山东博兴县的柳编手艺是如何绝处逢生的?】代代传承的古老技艺如何历久弥新?又如何变废为宝,成为时尚?不会电脑没有文化却玩起了网络销售,柳编艺人又是怎样紧跟时代的?保障特色经济的发展,这其中的关键又是什么?

  柳编工艺走向世界,物流大军功不可没

  山东博兴县是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柳编之乡”,这里绿柳丛生,柳编技艺不断传承发展,到了今天,这项传统工艺展示出了新的生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来到这里,首先进入眼帘的,还不是这里的柳编产品,而是车水马龙的物流大军。

  七月初,记者赶到了博兴县锦秋街道社区下属的湾头村,时至下午,村子里面的三轮车、小型机动车、电动车装满了箱子穿梭在村子里面的大街小巷,而他们的目的地就是散落在村子里各个角落里面的物流公司。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6点半最忙是吗?

  物流公司工作人员:5点左右。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不就是吗?

  物流公司工作人员:一般这个时候才开始来货,越来越忙。

  这位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平均一天就要装满一个货车的货物,有些货物因为装载的空间有限还要等到第二天才能运走,这些货物绝大多数都是村子里面自己生产的草柳编制品,发往全国各地。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您这是发哪儿的?

  物流公司工作人员:河北。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都是恩草柳编的是吗?

  物流公司工作人员:是啊。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今天这六个箱算是多的算是少的?

  物流公司工作人员:算是一般吧。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最多能达到多少?

  物流公司工作人员:四五十个。

  一些在村子里面没有建立门市的物流公司,只有将车辆停在路边,即使是这样,生意照样很好。

  物流公司工作人员:本来准备关门走了,他不来的话。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没有点是吧,等于您这一个车来了就在这儿等着?

  物流公司工作人员:我们两个车,然后走了一个车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每天两个车?

  物流公司工作人员:对。

  走进湾头村,路边就可以随处见到堆满的草柳编制品,等待着装车运输,在这个山东普通的村庄里面,集中了快递网点20余家,国内主流物流商均在村内设有分拣点。

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点货物,准备装车运输

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点货物,准备装车运输

  安宝忠 山东省博兴县湾头村支部成员

  安宝忠:现在村里有20个快递公司的网点,它每家都有一台车,车子的容量一般在20个立方左右,基本上每个车都能装满,这样算起来的话也有四百个方左右。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每天基本上都是?

  安宝忠:每天都有这个量,而且如果赶到比如说搞活动或者其他一个节点的时候,好多公司还要加车。

  安宝忠告诉记者,因为草柳编制品属于手工制品,现在每天的产量也就能达到400个立方,近年来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些产品不但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国际市场上也同样非常抢手。

  赵云松 山东省博兴县天龙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天龙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松:这是到法国的,这是坐箱,纸绳的坐箱和屏风,坐箱就是咱刚才看的那些用纸的做的那些坐凳,第一能储物,第二能坐的东西。这批是走到澳大利亚的,这是去澳大利亚的,就是报纸的那种篮子,报纸的篮子像这种篮子都是咱们最新的设计。

  在天龙公司的仓库里记者见到,工人正在将成品搬运上车,准备出口,赵云松开心的告诉记者,草柳编制品现在已经走向了世界。

天龙公司的仓库里的工人正在将成品搬运上车准备出口

天龙公司的仓库里的工人正在将成品搬运上车准备出口

  天龙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松:经过这几年我们销售模式上的变化,通过一些电子商务,电子平台,还有国外的展会,我们都会去吸取一些最先进的一些销售手段,我们这几年销量是一直是每年都要递增,从一开始的20%到30%,有的时候递增50%,就是这样不断的递增,有我们比较多的有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还有日本,都是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

  伴随着手编草柳编制品交易量的迅速扩大,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快递、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这个传统的产业逐渐成为博兴县一个不可或缺的经济动力。

  王志强 山东省博兴县网络文化办公室主任

  山东省博兴县网络文化办公室主任王志强:这个产业,2013年达到了全县销售额达到7个亿,其中有两个亿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

  山东省博兴县网络文化办公室主任王志强:草柳编及其相关的产业全县从事这个行业的粗略统计一下有五万人,延伸到全县400多个村庄。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所有的村庄?

  山东省博兴县网络文化办公室主任王志强:几乎是所有的,我们一共480多个村庄。辐射到周边的淄博、潍坊、临沂等地。

  博兴村的柳编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在2011年,博兴柳编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项传承了800年的民间工艺,是如何走出村落,走向世界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草柳编是怎样的一门工艺。

  工艺传承遭遇青黄不接,价格偏低是瓶颈

  安宝忠 山东省博兴县湾头村支部成员

  湾头村支部成员安宝忠:这是咱的蒲草,这个就是咱用的蒲草,编织用的,这个还没长成,后边这个蒲草根稍微长一点在水里,这是那个尖这块。其实这个就是都有用处,底下这块,你看我们编的。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最主要我知道原来最传统用的是。

  湾头村支部成员安宝忠:这一块,这个原来像编的,原来编织的时候……现在也有这种垫子做蒲扇都是用这个东西。

  站在麻大湖的岸边,安宝忠向记者展示了草编最基本的原材料-蒲草,这看着非常普通的野草,经过晾晒、加工、编制后就成为了一件件生活必需品,造就了当地百姓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

  博兴县草柳编有着800年的历史,经过代代的传承,沉淀了一批民间的工艺大师和一些编织能手,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大人大多会一些这样编织的技艺,每逢农闲时节,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三五成群聚在一块,编一些玉米皮的辫子、草垫,边编边比赛,一天下来看谁编得多。像一些簸箕、簸萝、蓝筐,还有锅盖、蒸笼,几乎家家都用这些东西。

  依据王志强的回忆,我们依稀的可以了解到在他小的时候,博兴县范围内几乎每家大人都能够自己动手编制生活用品,时至今日,这种传承还在继续,在贾杨村的杨学金老人的家里,我们见到了一个为编织柳条特意挖掘的一个地窨子,跟随着杨学金记者进到了地窨子里面。

  杨学金 山东省博兴县曹王镇贾杨村村民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如果在上边会怎么样?为什么不在上面干呢?

  杨学金:上面很干,干了就吉拉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哦。

  杨学金:底下潮湿。

  杨学金:不潮湿不能做。

  由于柳条的特性,必须要在潮湿的环境里面编织才能够成型,传统柳编要求比较高的弥合性,要把线勒的很紧才能够达到效果,这就需要很大的手指力量,所以从事这种编织的绝大多数都是男性,杨大爷的手艺就是从小父亲手把手教会他的。

  杨学金:做了小五十年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五十年,您今年年龄是?

  杨学金:我今年65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65,从小就开始做是吧?

  杨学金:没上学,光做这个了,那时候生活紧,生活紧就靠这维持生活。

  地窨子里面环境潮湿,昏暗,杨大爷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已经编织了50多年,这也是他维持家里生活最重要的劳作,但是一天下来他的平均收入不到60元钱,他的儿子和村里面的年轻人对他的手艺都不感兴趣了。

贾杨村村民杨学金在潮湿的地窖里编织

贾杨村村民杨学金在潮湿的地窖里编织

  杨学金:有儿子干活去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他跟您学这个吗?

  杨学金:他没学,他不会干。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他不会这个是吗?

  杨学金:不会。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年轻一代有会干这个的吗?

  杨学金:有,有会干的嫌挣钱少,都干别的活了。干灯箱的,有干瓦匠的,就不干这个,反正是。

  杨大爷不无担心的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现在真正还会这门手艺的老人还有五位,专业的地窨子还有不到三个,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世代相传的技艺随时有失传的可能,柳编如此,草编的情况也几乎相同。

  付玉玲 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社区逯桥村桥村村民

  付玉玲:基本上编的有七八个人,五六个。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五六个,但是会编的已经不多了是吧?

  付玉玲:不多,太小……

  今年50岁付玉玲正在家里编织的是蒲扇,这也是蒲草制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项技术,她的一个蒲扇现在市场收购价格是7元钱,而另外一项技艺--草鞋的编织技巧就更加的复杂,里外两层,鞋帮与鞋底的技术还各有不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但是能够掌握这项技术的编工也不过五六位了。

  湾头村支部成员安宝忠:现在因为编工这个群体,它的主力是妇女跟老人,现在每天的收入也就是三十到五十。编工这几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年龄越来越偏大。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数量呢?

  湾头村支部成员安宝忠:数量是越来越少,像我们村原来那些很多年龄大的现在不干了,年轻的人接不上来,现在我们有些产品不得以就放到其他的村或者更远一点。

  如何吸引年轻从事这个行业,将这些传统工艺留住呢?这成为当地政府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山东省博兴县网络文化办公室主任王志强:最大的一个瓶颈,就是这个产品价格偏低,价格偏低导致了这项技术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就是编工人才匮乏,这是让人非常担忧的一件事情。让一部分草柳编产品从工艺品向艺术品收藏品转变,增加它的附加值。

  山东省博兴县网络文化办公室主任王志强:价格高了,利润自然就高了,会吸引很多的年轻人在从事这个行业,一些高端的网络销售人才,创意设计人才,他也乐意到这儿创业。

  草柳编技艺目前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人才的青黄不接,这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加大对传统产品的创新开发,包括原材料、产品品种以及样式都需要创新。如果市场对它产生巨大需求,那么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现在,在传统草柳编的工艺基础之上,博兴县的广大农民又逐渐开发出了很多新的原材料,变废为宝。

  多元化产业焕发活力,变废为宝引领时尚

  在姜韩村记者见到,村子里面也是云集了大大小小的商户,不过这里从事的不是传统的草柳编织,他们从事的是藤条的手工加工。

  韩振乐 山东省博兴县锦华藤业董事长

  韩振乐:1985年就是我是咱村的第一家,就时干不过来就招学徒,学徒的时候干了,干过一年半年之后他自己干了,再一年半年自己干了,就形成了的一个的村。

  采访时韩振乐不无得意的告诉记者,早在1985年他就开办了第一家藤编厂,之后在全村普及开,如今全村已经有了30多家藤编厂,是姜韩村最主要的经理来源。

  韩振乐:现在我们是递增,每年递增,逐年递增,现在我们的产量是供应应求,手工业,现在人都喜欢手工业,我这每年的产量是逐年递增。全村大概,我们30多户全村大概有多少,我也算不出来了,四个多亿吧。

  藤编之所以能够在姜韩村迅速发展,还是源于当地百姓对于草柳编技艺的传承,原材料的突破也就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韩振乐:草柳编的时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主导产品藤编它是提高草柳编的一个档次,所以我选择藤编。

  韩振乐:附加值高,但是它率需的销路也高,我们的经济水平高了。

  随着市场的一路走好,当地的从业者开始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原材料,让这个传统工艺演变出千姿百态的产品。

  天龙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松:这种是一个叫洗衣篓,在国外就是废旧的,脏的换洗的衣服放到里面去需要更换洗衣用的。然后这东西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左右,功能吧算是,因为它是草,天然的环保的,当它用的时间长了,以后,破损了以后,国外都有那种壁炉,冬天烧的那种壁炉,直接仍到里面就可以烧了,没有任何污染。

  天龙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松:整个这一个系列全部都是叶子。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就是原来根本没人用的。

  天龙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松:对,废物,现在全部做成换美金过来之后挣外汇了就。

  赵云松向记者展示了用蒲草叶子编织出的一个系列的产品,这些叶子原来是废物,只能用作柴火,如今他们在当地人的手里被编织成手工用品,还取得了不菲的手艺,赵云松从变废为宝中尝到了甜头。

  天龙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松:本身这种材质的出现就是为了代替柳条,因为柳条的价值非常高,做出这种效果,第一,你看,圆的,有径条,就纬条这样出来之后像报基本差不多形状,因为这种东西,报纸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染色,一会咱们会看到那些染色的一些产品。

  天龙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松:这个就是报纸的本身的颜色,上面还带有很多汉字。

  赵云松告诉记者,利用废旧报纸加工出来的产品一经问世就获得了欧美市场的认可,于是他有开发出了新的原材料。

  天龙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松:这是那个宣传彩页,在超时,一些大型商场门口那些宣传单,宣传彩色,也很多废旧的浪费掉的,就把它收购回来之后,也是同样的东西拧成条,然后再做出这种有色彩的。本身这种东西报纸就是分文不值的东西,也就值几毛钱一斤的这种,现在就是卖大国外去。

一些利用废旧报纸、彩页编织出的一个系列的产品

一些利用废旧报纸、彩页编织出的一个系列的产品

  经过近来来的不断探索、开发,博兴县的手工编织早已不在是原来的草柳编织了,千奇百怪的原材料被他们发现、利用。

  原来的时候这些草柳编局限于蒲草和柳编,像刚才说的那些生活必需品,现在发展到这些有藤椅,藤编、纸编,还有竹编,还有从南亚进来的一些香蕉树皮编织的东西,种类能达到30个,上万个品种。

  博兴的草柳编技艺在不断地发展,特别突出的一个改变是,当地村民在这门技能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新的原材料,让这门民间工艺焕发了新的活力,那么,这些新产品在市场上能获得怎样的回报呢? 

  博兴的草柳编工艺,经过当地村民的创新,从原材料到品种上有了新的发展。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再好也得会吆喝,那么如何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呢?

  电商带来的新商机,政府搭建物流生产服务平台

  张洪文 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社区湾头村村民

  张洪文:指着庄稼,单靠庄稼不太行,庄稼不超过两千块钱。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还是好年景吧应该?

  张洪文:这是好年景,一般是一年收成一半,比如说全部卖的话有四千块钱玉米,一亩两千块钱。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还得留点口粮。

  张洪文:留点口粮,小麦一般留着,在秋季把它卖了,收入两千块钱左右。

  记者找到张洪文的时候,他正在自家的地里撒农药,他家的耕地只有2亩4,刨除口粮之外全年的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张洪文在所在的湾头村户均不足2亩地,人多地少,仅靠土地吃饭都吃不饱,于是和其他村民一样草柳编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回到家里后,他就忙乎起来。

  张洪文:我还没加工完,钉上布以后,有几个孔……

  张洪文是木匠出身,他能够依据客户的要求加工出特殊规格的草编制品,为了拓展生意2008年开始,这位没什么文化的普通农民开始尝试网上销售。

  张洪文::我不会拼音,瞎学,就买了学学,拼音表。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等于一点一点重新开始学。

  张洪文:一点一点学,开始b、p、m、f、d 、t、n、l。

  从最基础的拼音学起,这位58岁的老汉现在已经可以应付网上的交流了,虽然打字的速度还是有点慢,却并不影响他谈生意。

  张洪文:有些尺寸说不明白,有少样式的,有少颜色的,再就是他还得讨价还价,有时候好几单不一定成。

  在与张洪文交流时,记者注意到,他不但开办了自己的网店,甚至于页面都是他自己设计的。

  张洪文:就自己设计的,拍片也是我拍的。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都是您自己拍的。

  张洪文:都是自己拍的。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页面设计也是你自己做的。

  张洪文:拍了以后能插上照片,就成这个样了,开始比较麻烦,拍上照片还得上传,比较麻烦。

湾头村村民张洪文在家里经营着自己的网上生意

湾头村村民张洪文在家里经营着自己的网上生意

  张洪文几乎每天都要在网上谈生意,然后在家里的作坊加工,销售模式的变化直接带来了,现在他每年的收入能够到达3万元左右,事实上湾头村很多村民都像他一样买来电脑、装上网络、学怎么操作,在家里、店里做起了网络销售。现在,湾头村从事草柳编的有2000余人,实体店30多家,从事网络销售的有500户左右,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网店有十余家,草柳编淘宝店在湾头村很快形成规模效应,甚至吸引了一大批外地大学生来这里创业。

  高鑫 山东省博兴县草仙居淘宝网店店主

  淘宝网店店主高鑫:办公室在屋里,因为地段受限,我们是办公加居住,都在一块的。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办公小屋,因为初期创业地方有限,我们就是把工作和休息都放到一个屋里了,然后这里有三台电脑,我们客服鲁宁同志自己有一台电脑,这台电脑是我的,主要是,像这台电脑是我来用的,主要是打单置单,发货一类的,生活上差一点,我相信这都是临时的,我们也在不断地在改善这种生活状态。

  高鑫是一位来自济南的大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他得知湾头村草柳编的产业后,2013年6月他和两个好朋友一起来到了这里,创办了自己的草柳编网店,现在他们临时租住的办公室也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地方,外面就是仓库,但是高鑫相信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他相信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

  淘宝网店店主高鑫:首先一个产品的质量是第一位的,有了客户的回评,老客户也在不断积累,新品才会更容易被一些老客户来接受,我们也不希望下一步走利润路线,因为这种东西,草编东西在全国看不到,我们目标是让更多人来接受这个东西,利润这个东西我们主要保证一个自己的生活保障,然后主要是以量吧,以数量来提升整体店面,提升自己的收入。

  为了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高鑫亲自挑选每一件客户的挑选的货品,这就需要他每天都要往返于湾头村的各个加工点。

  淘宝网店店主高鑫:首先一个产品的质量是第一位的,有了客户的回评,老客户也在不断积累,新品才会更容易被一些老客户来接受,他信任你的店了,你再上新品,哪怕没有销量,他也觉得你的店是诚信为本,才会选购这些新的产品。挑货主要是第一看它整体编织的那种细腻度,是不是很平均,很光滑,然后再一个就是说看看有没有发霉或者说草根断了或者其他一些地方。

淘宝网店店主高鑫向记者展示着他的产品

淘宝网店店主高鑫向记者展示着他的产品

  在湾头村现在有二十多位,像高鑫一样外地来这里创办网店的年轻人,2011年就来到这里,来自陕西的马耀飞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回报。

  马耀飞 山东省博兴县草艺居总经理

  马耀飞:一天大概在六千块钱左右,一个月的话三六十八,大概这么十来万的销售额。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20万左右。

  马耀飞:20万左右。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去年一年呢?

  马耀飞:去年一年做了160来万总计。

  马耀飞现在雇佣了六个人作为他的专业销售团队,销售已经不是问题了,他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是传统的手工加工产量无法适应电商销售的节奏。

  马耀飞:就这个产品来说,我们如果现在卖了500个,我们就发不出货,因为这个必须要存在纯手工编织,现在的工人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他这些货,比如十个工人,一个工人一天只能编一个的话,十个工人一天只能出十个,一个月下来也就是三百个,一个月十个工人只能编三百个,如果我们卖五百个,我们发不了货,而且一个月的期限就是在电商这个平台来说是不允许的。

  那么,如何才能将有着几百年的传统手工制品更好的于现代销售模式相融合呢?

  山东省博兴县网络文化办公室主任王志强:县委县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努力地去推动草柳编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现在实实在在做了一些工作,现在准备建设的草柳编创业产业园,这就是为草柳编行业搭建一个硬平台,这个平台融生产、销售、金融服务、仓库物流、创意设计、产品展示、生活服务于一体,通过这个硬件建设,能有效地解决这些存在的一些瓶颈。

  【半小时观察】 

  近年来,由于柳编工艺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工序复杂, 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导致一部分工艺失传,面临濒危境地。很多优秀的 民间手工技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博兴柳编的兴旺,再次看到了市场的价值,当地人尝试各种原材料,增加产品品种,并借助电商来推广产品,不仅让柳编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也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就业和发展的平台,当然传统工艺也就后继有人了。让市场合理地参与到传统保护中来,不仅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手段,也是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保障。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4年07月19日 22:39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山东博兴县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柳编之乡”,到了今天,这里却穿梭着熙熙攘攘的物流大军。凭借着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力量,传统手工制品远销国际。从面临工艺失传的困境到如今产业化经营,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就业平台,山东博兴的柳编手艺如何绝处逢生?敬请收看。 (《经济半小时》 20140719 村庄创富记:“草柳村”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