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浓烟,人们难以正常呼吸,河流污染;农作物产量大减,良田被弃荒。】5000万亩土地被中中毒污染,鱼米之乡与有色金属之乡不可得兼,两者结合就是当地的农田受害,地下水污染。这些污染逐渐与人成为一个污染圈,不仅是自然受害且人类自身也无法独善其身。
今天我们继续聚焦粮食安全。在刚刚公布的一号文件里,专门指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12月30号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也重点指出,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消息发布后,关于耕地污染的话题立刻引发热议,我国耕地污染到底是什么状况,这5000万亩中重度污染耕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的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赶赴东北辽宁进行了调查。
浓烟污水环绕农民生活环境劣质低下 矿场冶炼导致粮食重金属超标近百倍
2013年12月底,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车窗外,几十座高耸的烟筒一个接一个连成了片,附近天空被染成了灰黄色。尽管车窗紧闭,我们还是能闻到一阵阵刺鼻的异味。
出租车司机:就这个地方,晚上天黑以后, 味咱玻璃摇上受不了,就像酸不酸狗臭那味,熏人。
司机师傅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片地区是葫芦岛工业企业最集中的区域,污染也最为严重。
出租车司机:这地方,就是致癌物太厉害了,锌厂、化肥厂、化工厂,都是葫芦岛的,多了。
从这片大烟筒区域向东大约两三公里,我们来到了龙港区的稻池村,根据当地人讲,稻池村是葫芦岛受污染最严重的村庄之一。
烟筒排放的浓烟将天空染成了黄色
葫芦岛市龙港区稻池村村民:人上不来气。没看我戴着口罩吗。假如风往这边刮的话,我也要戴口罩,我们都要戴口罩,不戴特别呛的慌。
村民:现在污染到啥程度,稻池种菜都不能吃了,买菜都没人买。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是吗,为什么?
村民:一说稻池得癌症人多,菜有毒,你说这是什么造成的。
根据村民们自己的统计数据,2011年到2013年稻池村总共有26位村民因患癌症死亡。其中,2011年罹患癌症死亡11人;2012年罹患癌症死亡12人,另有3名租户因癌症死亡;
村民:确实有这个情况,癌症比较多,我们姑爷才50岁死,姑爷儿子30多岁也死了,都得癌症。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都是癌症?
村民:都是癌症。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也是你们这一个稻池村的?
村民:都是稻池村的。
村民们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污染不仅威胁着村民的身体健康,他们赖以生存的耕地,也已经被污染殆尽。在稻池村,村民们种植的玉米,亩产也只有正常地区产量的一半。
村民:亩产也就是六七百斤,去年我们家是6亩半地,才打了4000斤玉米,你算去。
村民:其它地方一亩地都产一千五六百斤,我们产五六百斤、七八百斤。
村民们给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算了笔账:一亩地化肥、农药总共需要300元,种子100元,翻地100元,不算人工的情况下一亩地成本就得500元。按照目前一亩地六七百斤的产量,如果算上人工费的话,对于村民们来讲种地就是亏本。
村民:我1亩八分地,打1300斤粮食,都在这儿呢。单产也就600斤,卖六百元钱,种子化肥最起码得去五百,去掉五百块钱剩一百。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等于是亏的。
村民:哎,那地也不能扔了啊。
据了解,稻池村有村民5000人,土地约10000亩。村民们说,稻池村几乎被工厂包围,周边有锌厂、药厂、化工厂,这里的空气、水以及耕地都已经被污染,而最大的污染源就是和稻池村相邻的葫芦岛锌厂。村民带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地头上。
村民:你们看看雾霾,你看看这空中。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都是烟子。
村民:都是。
不远处烟筒林立,浓烟滚滚的地方就是葫芦岛锌厂。村民的耕地距离锌厂也就几百米的距离。
村民:咱这块的污染,空气污染,这是第一大问题。第二,它(锌厂)所落的粉尘,必然漂流到你的地块上,造成土壤(污染),他排污以后,排到河里头,河水是跟地面是连的,地下水污染,就这三块污染还小吗?
这条河名叫五里河,从稻池村的耕地上穿流而过,曾经是稻池村主要的灌溉水源,但是现在这条河已经成了周边工厂的排污河,村民带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河边的一个排污口,这里正排放热气腾腾的污水,臭气熏天。
村民:我们这石化化工和石油两家的(污)水。
化工厂正在排放污水
河边上,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碰到了一位正在给果树修枝的村民,他告诉》记者,因为土地受到污染,玉米产量低,他早些年就改种了果树,不想现在果树要不不结果,要不结果了全部掉光。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等于说这果树现在没法种?
村民:没人侍奉,谁侍奉它啊?这地都荒着呢,不结果。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地是没人管了。
村民:谁管呢?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长深草这个。
村民:对,人家都不管了。不结果,到时候一污染就完了,谁侍奉它啊!
村民:现在村上已经在网上查,有砷超标的,有汞超标的,又是铜超标、铁超标,多种金属超标。
村民们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稻池村耕地的主要是重金属超标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就是这家全国最大的锌冶炼厂——葫芦岛锌厂。那么,稻池村以及周边区域耕地污染究竟有多严重呢?从中国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多家机构公开的研究资料显示,葫芦岛市的龙岗区、连山区等地的土壤,都存在着严重重金属污染,部分地区像锌、镉、汞、铜、砷这些有致癌性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这份报告显示,葫芦岛锌厂周围土壤中砷的平均含量高达64.77毫克每公斤,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40毫克每公斤的含量,而最高含量高达492.61毫克每公斤,是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100多倍。这份报告得出了这样的研究结论,葫芦岛锌厂周围土壤的污染情况极为严重,其中,尤以镉和锌的污染面积大,污染程度深。葫芦岛市龙港区和杨杖子矿区土壤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的水平,不再适合于农业生产。而根据《辽宁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葫芦岛市废水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量占全省的比例高达47.8%,是辽宁省废水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量最大的地区。
稻池村村民们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针对污染的问题,他们多次和葫芦岛锌厂以及当地政府交涉投诉,但是这么些年来,污染依旧。
村民:我们是个农民,我们当地环保(部门),能不知道吗?他们管过我们嘛?没人管过委们,不是说这些(污染)东西他们不知道,而是他们知道没有管我们,我们一个农民又没地找说理地方,我们找谁说去。
看着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污染成现在这个样子,稻池村的村民们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他们既无助也很无奈。
村民:我们一个庄稼人,有什么能力想逃脱这种(污染的)方式方法。我们逃脱得了吗,我们子孙,我们以前的人在这个地方居住,这个地方能生存,后来周边建成厂矿,最后造成我们这一代子孙不能生存,我们有啥办法。
虽然并不确定主要的污染物有哪些,但在现实中,人们还是更多地把耕地污染的元凶指向了重金属。诸如铜,镉、锌等等重金属。它们无法被生物降解,还具有生物累积性,在这样的耕地上出产的粮食,对人体的影响值得警惕。近年来,经济半小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一直保持关注,再来回顾一下2013年我们在东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调查采访的情况。
5000万亩土地中中毒受染,天能沭阳基地小麦金属含量超标400多倍
2013年初,湖南镉超标大米在广东被查的消息,引发了民众对于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关注。2013年3月,被爆出大米镉超标的湖南大米,在广东市场受到严重冲击,湖南粮食加工和流通企业开始出现大米滞销;
湖南省益阳市佑林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彭佑林:基本上我们这边至少是70%的米场都被迫停产。
镉超标大米事件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米加工企业,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既是大米加工基地,也是当地的水稻主产区。兰溪镇村民曹应文,2013年承包了250亩水稻,但是直到2013年4月份,因为价格低,这七八十吨稻谷还没能卖出去,堆满了好几个屋子。曹应文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看今年这个行情,去年产的这些稻子肯定是要亏本。
兰溪镇村民曹应文:那也没办法。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今年还包吗?
曹应文:今年没包,行情不行了。
采访中,不少种植户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水稻肯定不会像往年种的那么多。
兰溪镇水稻种植户:去年有一二十亩田。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呢?
种植户:今年只有三四亩田。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不想种了?
种植户:不想种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什么呢?
种植户:因为稻子不好卖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地空着不也空着吗?
种植户:没办法,种的话反正还是亏本。
种植户:没人收就没人种了。
因为收购价格低,当地农民仓库里积压的大米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局长李新华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就他们区来说,目前究竟有多少农民少种或是弃种水稻,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现在的大米行情,肯定会影响农民积极性。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局长李新华:价格下降,人民种粮积极性严重的影响,如果这个事情不解决,不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政府怎么行政推动也没有办法,农民会弃耕,大面积出现抛荒。
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站站长尹丽辉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湖南大米镉超标的情况确实存在,镉超标的原因,他认为还是和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有着直接的关系。
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站站长尹丽辉:因为湖南本身是个鱼米之乡,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另外一个我们也是有色金属之乡。这两个合并在一起,就形成了湖南产地的背景。特别是有色金属的开发带来了污染,特别是湘江流域这一带,这也是一个现实。
湖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水稻主产区。2012年湖南省水稻播种面积6142.7万亩,占全国水稻面积的13.5%;2012年水稻产量2631万吨,占全国水稻产量的12.9%。湖南镉大米事件已经过去近一年时间,但是直到今天,在湖南,究竟在哪些区域、具体有多少面积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污染程度有多严重?依然没有答案。
不仅是湖南,在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同样是耕地重金属污染的高发区。去年4月份,我们的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徐庄村采访发现,村庄附近的天能电池沭阳生产基地周边,出现严重的铅污染,很多的孩子都出现了铅中毒。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大的(孩子铅)也超(标)啊?
村民:超铅嘛!我问(医生)怎么办?(医生)说排铅,就只有排铅了。
2013年4月16日,徐庄村的村民把从天能厂附近采到的地表水和土壤样本送到了江苏省苏环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四处取样点的地表水铅含量都超过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限量值,其中在天能路北面排水口的地表水铅含量达到了1.99毫克每升,是限量值的199倍,而土壤的检测结果显示,四处取样点的土壤镉含量都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限量值,其中天能路北面排水口的土壤镉含量达到了32毫克每千克,是限量值的100多倍。面对这样的数据,专家们都感到震惊。
北京矿冶炼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汪靖:因为重金属污染,跟有机物质污染不一样,它没有环境中的自净化能力,它是累积的,即使达标排放,它排出去后,在环境中也是累积增加的。
在天能沭阳基地调查的几天中,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注意到,在天能厂区的周围种植着大片的小麦,小麦即将成熟收割。那么种植在天能厂区附近土壤中的这些是否也存在着重金属污染呢?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天能厂区外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50米的范围内,分别采集了四块地的小麦样品,于5月28日送到了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检验。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分别对小麦皮和小麦仁中的铅和镉进行检验,2013年6月7日,检测结束,结果显示,小麦仁中的铅含量为4.57毫克每千克,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限量值0.2毫克每千克的22.85倍;而小麦皮中的铅含量为85.9毫克每千克,是国家标准的429.5倍。
北京矿冶炼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汪靖:铅离子在水里,会进入到一些生物里面,进入到土壤里,稻米、蔬菜对铅的吸收比较高,还有一些蔬菜吸收量比较大。
受污染的玉米地
耕地污染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粮食安全,危及民众健康。2013年广东省率先公开的全省土壤污染数据显示,工业发达地区珠三角地区28%的土壤重金属超标,汞超标最高,其次就是镉和砷。其中,广州白云区、佛山、南海、新会等地区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超标超过50%。三级和劣三级土壤占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积的22.8%。
那么,全国究竟有多少耕地受到污染呢?2013年12月30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公开解答了这个疑问。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大数说,中、重度污染,这个相当量,是大体在五千万亩左右。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环境调查,在区位上,在整个评价上和他们趋同,这是一个总量来看。受污染的重点区域,都是过去经济发展还是? 比较快,工业比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有像湖南有一些地方,都是重工业的一些地方。
正如刚才我们节目中对湖南重金属污染状况持有的疑问一样,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披露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后,人们的疑问更多了,这些污染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是被什么污染的?又该如何治理呢? 在前面我们看到,在东北、中东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都存在着重金属导致的耕地污染,根据国土部门最新发布的消息,全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那么,在这一数字的背后,是隐含着怎样的现实问题呢?继续来看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的调查。
国土部副部长:每年将有几百亿用于全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 亡羊补牢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一直从事三农问题的研究。郑风田认为,国土部这次公布的受到中度、重度污染的耕地大约5000万亩,大约占到全国18亿亩耕地的3%,仅仅从数据上看,这个比例相对比较乐观,但他更为担心的是,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耕地面源污染。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郑风田:所谓面源就是整个你的18亿亩耕地,我们现在为了追求粮食产量,可能使用了太多的农药和化肥。这个污染也是全世界的一个难题,当然我们国家比美国这些国家更严重。为什么?因为人家土地很广袤,然后人家一年可能只种一季,基本上有很多的粮食就是靠这个化肥给种起来了,所以这些化肥,农药它如果作物没有吸收,它基本上都进入土壤了,进入地下水了,对于人类实际上就是一个污染,实际这个问题就是最严重的。那么这不应该是仅仅是五千万亩,是整个一个国家的情况。
据了解国内农药滥用化肥的情况十分严重,使用的化肥中只有35%被作物吸收,而剩下的65%则以污染物的形势被排放,正在严重污染中国农田,含有氮肥的废水污染水源导致土壤酸化,作物产量下降,在郑风田看来这种污染潜在的破坏性非常大。
郑风田:污染不仅仅跟粮食安全相关,污染的土壤之后经过地下水,地下水进入河流再进入人的饮用水。水系他是连起来的,整个来讲污染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当地农民向记者展示因受污染产量低下的玉米
郑风田认为,盲目的靠农药化肥支撑我们的粮食安全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应该有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传统的农耕方式,提倡科学施肥,尽可能减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耕地污染。
郑风田:应该有个很好的激励,比如说怎么激励上农民用各种各样的农家肥粪便这些东西。因为现在都搞机械化,农机补贴,然后大量的农民都买了这些机械设备,牛啊、猪啊都不养了,都集中养了,集中养大的养牛场养鸡场粪便不可能还田,所以你得有一个很好的机制,去让农民愿意养这些东西,然后还能把这些东西还田,这样说呢,你的土壤就不至于退化。
郑风田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一次国土部公开耕地污染数据,只是一个整体上的数字,究竟这五千万亩被污染的耕地在哪里,污染程度有多重,还是一个亟待解开的疑问。郑风田建议,针对耕地污染,国家应设立相应的修复性基金,鼓励地方政府以及农民共同参与污染的修复治理。
郑风田:第一个核心应该是确认这5000万亩在哪,它是什么样的原因,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分类治理,确认这个地种什么都不行了,那就退耕还林。第三个国家实际上应该设立一个修复性的基金,比如你这个地方污染了多少亩,你治理了多少亩,给你一些各种这个向配套的激励政策,这样来说,按农民我这一点地,然后你不让我种,我干什么,所以你必须要设一个很好的激励政策,让这些土地被污染的农民,还有这些当地政府有积极性去做这个事。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采取的措施就是必须放下,这些地方都不能耕地,下一步在修复的问题上,国家要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和地方政府来修复,就是体现我们今后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负责,为解决透支的修复问题,我们每年要拿出,国家要拿出几百个亿,将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进一步也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这些方面的力度,这统一部署,我相信经过这些工作的努力,我们这些地的治理能取得更大的效果。
半小时观察:看完了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的调查,耕地被污染,不能种出合格的粮食,的确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同时,疑问也同样存在,国土资源部公布的5000万亩中重度污染耕地在什么地方?是被什么污染物污染的?人们期待着相关权威信息尽早发布。客观的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我们采访过的地方来看,无论是哪一个地区,耕地污染都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逐渐累积形成的。尽管近年来耕地污染事件屡屡见诸媒体,但却很少听说哪些部门和个人为此负过什么责任。这次国土资源部门再次明确提出,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投入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污染土地的人,企业,再次逃避了修复土地的责任,再次成了漏网之鱼。我们期盼,在加快污染耕地修复的同时,能早日完善针对耕地污染的预防和问责机制,没有规矩,成不了方圆,没有严厉的问责机制,保护耕地红线,难免会成为一句空话。这一点,更需要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4年01月21日 22:39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全国5000万亩耕地遭受中重度污染。世界8%的耕地,用掉全世界氮肥、农药的1/3;农村93%污水未经过处理,每年全国人均两吨的废弃物,这对粮食安全又意味着什么?本期节目与您一同聚焦粮食安全,警惕带毒的土地,敬请关注。 (《经济半小时》 20140121 聚焦粮食安全:警惕带毒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