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829 抗战财经记忆:困境中壮大的根据地经济

来源:央视网2015年08月29日 22:48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战争,历来既是军队、武器、战术的较量,更是经济实力的较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负责敌后战场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大力发展经济,为抗战胜利夯实经济基础。抗战伊始,面对根据地和侵华日军在经济上的差距,面对双方在军事装备、战争物资、后勤补给上实力悬殊。贫困落后的根据地,怎样在危机关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英勇抗日呢?不屈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展开了哪些行动,缩小了经济差距,充实了前线抗战的物资呢?】

  经济实力是战争的基础 面对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 抗日战争该如何取得胜利?

  2015年的8月15日,这是我们摄制组在延安宝塔山下,大桥广场上记录到的一组画面。延安市民用着中国北方最传统的秧歌舞,庆祝着8月15号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

  70年前的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宣读了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20万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了胜利。

  同样是在70年前的那一天,延安的宝塔山下,庆祝胜利的秧歌也同样欢庆。抗日根据地百姓的情感,在艰苦抗战了八年之后,在那一天,宣泄得格外猛烈。

  不仅是延安,在中国19个抗日根据地的土地上,那天庆祝胜利的红旗,在蓝天下,飘扬得格外鲜艳。

  然而,在这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全面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背后,中华民族,依旧有着今天也不能忘却的一组数字,抗战八年,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经济损失超6000亿美元。

尽管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全面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但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十分惨痛。

尽管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全面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但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十分惨痛。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讲解员俞笑月:像这个是日军对冀中进行疯狂扫荡,兽蹄所至,杀人盈野,庐舍为墟。这张照片是被日军先奸后杀的中国妇女。每次看到她们之后呢,就心里特别难受,有的时候情绪失去控制,我会差点就掉下眼泪。

  今天回望这场战争,八年的抗战,首先是军队和武器在战场上最终对垒的结果,但这场战争考量的,还有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生死较量。

  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刘波: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战争它的支撑的作用,它起支撑的基础是经济实力,战争的目的也是经济目的的。因为日本侵略中国是为了要获取中国的资源,所以八年全面抗战,还包括前面的六年的局部抗战,日本它是为了夺取我们的资源。我们呢,也要利用我们的资源来对抗日本的侵略。所以在经济领域里面的一个较量,它是贯穿了十四年之久的全面抗战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八年的抗战较量的不仅仅是军队和武器,还有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

八年的抗战较量的不仅仅是军队和武器,还有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

  中国和日本在国力上的差距,可以追溯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了这个东方岛国的近代化进程,它在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强国的道路。而在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连基本的现代工业体系都不完备。

  在1937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为60亿美元,而中国仅13.6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4.4倍;钢铁产量,日本是580万吨,中国是4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45倍;石油,日本为169万吨,中国仅1.31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29倍;铜,日本为8.7万吨,中国为700吨,相差124倍。

  在军事工业上,日本1937年生产的飞机数量达到了1580架、火炮数量达到了744门、坦克330辆、汽车达到了9500辆,而中国在这几项上的生产数量,几乎为零。

 中国和日本在国力上的差距,可以追溯到1868年,在战争的一开始,两国实力悬殊。

 中国和日本在国力上的差距,可以追溯到1868年,在战争的一开始,两国实力悬殊。

  中日之间国力上的差距,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如此的悬殊,而两个不同量级的对手,却要在战场上展开对决。在1937年的那个冬天,整个世界都在发出一个疑问,中国人究竟要靠怎样的力量,才能战胜这个强大的侵略者?一个贫瘠的国度,如何在危难之时,凝聚人心,汇聚实力,英勇抗战呢? 

  到敌人的后方去!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逆转亿万中国人命运

  这是山西的五台山,在今天很多人的心里,这只是一个著名的佛教胜地,而在 1937年的11月,五台山的山路上,走来了一支穿着灰布军服的军队,他们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115师。就是这支军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的抗日,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到敌人的身后去,建立抗日的根据地!

1937年11月,一支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115师的军队来到了五台山,就是这支军队的出现,标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11月,一支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115师的军队来到了五台山,就是这支军队的出现,标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虽然在当时210万中国军队中,这是一支毫不起眼的队伍,但谁也没有料到,在随后的抗战中,这支军队成为了'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支开创者“,晋察冀根据地也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当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中国人今天耳熟能详的八路军,就由此而来。

  眼前这个地方,就是洛川会议的遗址。1937年的8月,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20多位中共领导人,云集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就在这片黄土高坡上,领导人深入分析了中日战争敌强我弱的局面和战争的艰苦性、持久性。会议正式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和展开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总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实行抗日的军事,抗日的政治,抗日的财政经济,抗日的教育和抗日的外交,使现在开始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要到敌人的后方去,在敌人的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洛川会议的这些决定,奠定了中国抗日战场上的一个全新走向,正是这个决定,亿万中国人的命运,在抗战的战场上由此逆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在洛川会议上面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要在敌人的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那么这个敌人的后方是什么呢?也就是敌人的占领区,也就是在敌人的交通要道的两侧,广大的农村区域,我们要依靠群众开辟这样的根据地。

洛川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洛川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刘波:因为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就是红军时期,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没有根据地你就没有办法打仗。根据地给我们提供经济支撑,给我们粮草,给我们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开辟抗日根据地,像在敌人后背插上了一把把尖刀,让日军不敢全力投入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牵制了日军的兵力,但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异常艰难。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中国抗日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于侵华的日军。抗战的初期,敌强我弱的局面一时间难以逆转。侵华日军的一个师团,配备的坦克数量是24辆,而中国军队一辆都没有,为了保证军队的机动性,日军每一个师团都配备262辆汽车,而中国军队,则只能依靠急行军保证部队的机动。

  抗日初期,八路军很多部队平均三名战士才有一杆步枪,每杆步枪只有三发子弹。炮弹则更是奇缺,以至于当时新四军第二支队曾经专门规定,打一枚炮弹,必须得到副司令粟裕的批准,方可发射。

中国抗日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于侵华的日军。

中国抗日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于侵华的日军。

  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刘波:日本军队它认为,自己是一个现代化的军队,部队基本上是机械化的,有飞机大炮,有装甲车,有那么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它敢放肆地来入侵中国。当时的中国军队,本来整个国力很差,连国民党军队的装备都比较一般,甚至连一门火炮都不能生产。那八路军就更差了,我们八路军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陆军部队,武器弹药奇缺,我们主要的枪支,主要是来自于红军时期缴获国民党部队的一些装备,可以说是一个万国牌的展览馆。

  和武器一样落后的,则是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既然要避开敌人锋芒,打山地游击战,抗日武装往往选择山高林密的偏僻地区建立抗日的根据地。这些地方历来经济落后、灾害多发、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是当时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这个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支撑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大后方。当时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东靠黄河,北起长城,西连六盘山,南临泾水,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边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150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10个人,农作物则以小麦、谷子为主,平均亩产连100斤都不到,欠收年份每亩产量只有四五十斤。

和武器一样落后的,则是抗日根据地的经济。

和武器一样落后的,则是抗日根据地的经济。

  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刘波:我们都知道陕北是非常贫穷的,所以像李季写的作品《王贵与李香香》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了,三边没有树石头少,庄户人的日子过不了。普通的农民生活都难以为继,那何况蓄养一个几万人的大军呢?那么我们的陕甘宁边区的部队生活水平是非常差的,差到什么地步呢?我们红军时期甚至有规定,哪一个级别的干部呢可以用一根灯芯,哪一个级别的干部可以两个灯芯,哪一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开会的时候,可以用几根灯芯。

  一边是烽火连天的战场,一边却是食不果腹的艰难境况,抗日根据地怎样才能改变贫瘠萧条的面貌,快速弥补与日本侵略者在经济实力上的鸿沟呢?

  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刘波:根据地太穷了,就说粮食吧,我们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呢,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到了1938年的六月份左右,咱们的八路军就一下子发展到二十五万,那么军粮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国民党只给我们是三个师的装备,给我们经费也就是这三个师,而且是时断时续,给的也不够。所以说这个供和需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

  这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保存至今的校址。1936年,毛泽东在给抗大的指示中指出:”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就必须大大增加抗战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强弱的对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番话,道出了现代战争决定胜败的一个核心,即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较量,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次全面对抗。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持久战战略相一致,抗日根据地在开辟之初,就把经济建设放在了首位,人民生活改善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就能从根本上扭转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比,最终实现抗日战场上的胜利。  

  减租减息 鼓励开荒 四年时间陕甘宁边区耕地增加30%!

  今天听到的这首歌曲,是抗战时期风靡各个根据地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剧中,演唱者以妹妹的口吻激励着自己的兄长,在高高的山岗上开荒耕地。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浓郁的泥土气息似乎让抗战时期的生产生活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但看似轻松的歌曲背后,却是根据地艰苦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抗战时期风靡各个根据地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中,演唱者以妹妹的口吻激励着自己的兄长开荒耕地。

 在抗战时期风靡各个根据地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中,演唱者以妹妹的口吻激励着自己的兄长开荒耕地。

  在陕甘宁边区,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农业经济,中共中央从1937年8月以后,开始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同时开始推行减租减息运动,在抗战的前提下,矛盾被暂时的搁置在了一边。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通过减租减息,一个方面地主他就少收一点,少收一点就是说,我不是说不保证你有收入,但是你少收,实际上你是为抗战做了贡献。

  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刘波:我们就没有打土豪分田地了,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矛盾,而是建议他,你减租减息,这样他跟我们不是敌对关系,维护了统一战线,就会支持共产党。

  生产关系的理顺,极大激发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劳动热情,但怎样让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发,生产更多的粮食,各个抗日根据地依据自身的特点,推出了发展生产的各种措施。1938年,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提出”农业第一,提高产量,保障供给“的经济发展政策,鼓励农民加大在土地上的投入。1938年2月,晋察冀根据地颁布《垦荒单行条例》。条例规定,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土地所有权归垦荒农民所有。依靠了人民,依靠着抗日的决心,抗日根据地里原来荒废的土地,越来越多的被开垦了出来,抗日根据地里的经济,也开始了复苏。

  数据显示,陕甘宁边区1936年耕地面积为8431006亩,而到1940年,耕地面积扩大了11742082亩。仅仅四年时间,耕地面积增加了30%。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平山、阜平等9个县,1938年和1939年两年垦荒土地面积就达到了15000亩。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开垦荒地实际上就是要把无主地要开垦出来,生产出粮食,但是呢老百姓对这个问题也有存在一个疑问,就是我开垦出来之后这个土地归谁,所有权归谁,所以当时的抗日根据地就说了,你开垦了就归你,所以老百姓非常地高兴,这个在过去是没有的。

 1938年2月,晋察冀根据地颁布《垦荒单行条例》,数据显示,陕甘宁边区耕地面积四年垦荒面积增加了30%。

 1938年2月,晋察冀根据地颁布《垦荒单行条例》,数据显示,陕甘宁边区耕地面积四年垦荒面积增加了30%。

除了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在迅速的恢复,根据地其他的经济建设,也同样开始了走上了复苏的道路。在今天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里,竖立着这样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画的,是这所大学从延安走到北京的艰难路程。1939年的5月,一群带着满腔抗战救国热情的年轻学生,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延安,当时中央主管经济工作的财经部副部长李富春同志向中央建议,学生们的知识,就是发展根据地经济的最好武器,中央需要建立学术研究机构,将科技人才集中起来,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1940年9月1号,开设了物理、化学、地矿和生物四个系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正式开学,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研究自然科学的高等学府,正式成立。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馆长王民:自然科学院的办校宗旨,其实当时就是想为抗战建国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我们人才讲的是革命通人业务专家,它主要是为边区的工业战线、经济战线做出巨大的服务。就是边区需要什么,我们去生产什么,研制什么,这是当时一大特色。

  70多年前,照片上的这些年轻人,来到延安之后,并没有扛上枪走上战场,但他们在延安打响的,却是抗日经济战场上的枪声。从1940年开始,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实验室里。抗日前线所需的各种紧俏原料,每天都在紧张的生产试验之中,在今天回溯历史的过程中,眼前的这张研制手榴弹的照片,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故事。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馆长王民:自然科学院在军工生产方面贡献也很大,就举一个例子,就是灰生铁的生产。其实在延安有很多炼铁厂,军工生产像手榴弹,炮弹生产也不少,尤其以手榴弹为例,但它的手榴弹有一个问题,它这个爆炸以后,破片杀伤的片数不够,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铁它本身的含碳量各方面还不太科学。

延安自然科学院里的这些年轻人,打响了抗日经济战场上的枪声。

延安自然科学院里的这些年轻人,打响了抗日经济战场上的枪声。

  在1940年,根据地抗日武装配备的手榴弹,基本都使用白生铁工艺,这种工艺生产的手榴弹,爆炸威力小,在战场上的杀伤力不强,消息传到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师生们连夜展开了试验,在学院的钢炉里,师生们冶炼出了新的手榴弹钢铁原料灰生铁。

  延安自然科学院学员黎扬:那个是炼铁炉,一个高炉炼铁,用耐火材料,从边区外边进来的一些耐火砖,砌了一丈多、两丈多的高炉,一天产量设计是一吨铁。

 自然科学院的师生们连夜展开了试验,并冶炼出了新的手榴弹钢铁原料灰生铁。

 自然科学院的师生们连夜展开了试验,并冶炼出了新的手榴弹钢铁原料灰生铁。

  以灰生铁作为原料制造的手榴弹,威力大,杀伤半径大,新武器迅速地被配备到了各个抗日前线,科学院的名声由此传遍了整个根据地。

  有了科技的力量,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工业建设也开始步入正轨。从1938年开始,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自己的纺织厂、硝皮厂、石油厂、煤矿、印刷厂、造纸厂、面粉厂等工业企业。根据地政府为发展经济,还施行了减税政策,发放低息贷款,鼓励华侨和工商业者到根据地投资建厂,兴办实业。抗日根据地经济的迅速恢复,使得抗日前线的军事胜利也不断传来。

  边区银行发行”光华券“作为辅币 建立统一规范的财政保障制度

  眼见着抗日根据地的逐步完善,经济建设的逐步复苏,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打击,也开始升级。1939年9月,华北侵华日军司令官多田骏向侵华日军总部提出实施所谓囚笼政策,华北抗日前线面临的战争压力,日渐增强。到1940年,日军侵华日军在华北修复铁路1870公里,公路1.5万公里,构筑碉堡、据点2749个,比1939年增加了4倍,全面展开了对我抗日根据地的残酷封锁。

 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打击开始升级。

 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打击开始升级。

  侵华日军的疯狂举动,开始于1938年的武汉会战之后,疲惫的侵华日本,开始在中国战场上,尝到了持久战的威力,尽管日本在经济军事上的实力强大,但区区岛国,资源匮乏,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让日军原本计划的速战速决战略完全落空。深陷中国战场之后,日军自1938年开始,就面临着在经济补给上的短缺问题。为此,侵华日军开始推出在中国战场上,要”以战养战“的策略,妄图从中国的土地上疯狂掠夺战略物资,维持自己战争机器的运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物保管部工作人员王楠楠:这是一张昭和14年1月1日发行的,也就是说,我们的1939年1月1日新东亚资源开发解说地图。从这个地图不难看出,日本很早就对侵华做了详细的部署。你看通过这儿可以看出,这里是对我们石油的勘测,这里是对我们矿产的勘测,还有这些部分是对我们一个物产的勘测。

  自1938年10月之后,侵华日军的战略目标,从消灭作战力量开始转向搜刮各种物资,抗日根据地经济也由此受到了严重冲击。支撑抗战前线的抗日根据地,再度面临着经济建设上的难关。建立根据地独立自主的经济运行体系,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打赢这场战争,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对抗日本侵略者的经济战场上,赢得主动。

  今天保存的这些票据,是抗日根据地在特殊时期的一份难得的金融记忆。1937年,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随即银行在西安、重庆等地陆续开设了办事处和分行。1938年6月,由于延安市面上小额法币短缺缺,抗日根据地的百姓购买物质都用邮票来找零,十分不便。边区银行以延安光华商店作为信用保证,发行票面为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的”光华券“作为法币的辅币。方便了群众的使用,虽然边区银行发行这种小面额的”光华商店代价券“,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但由此迈开的,却是抗日根据地独立建设自己金融体系的步伐。

  这些保存完好的”光华券“,迈开了抗日根据地独立建设自己金融体系的步伐。

  这些保存完好的”光华券“,迈开了抗日根据地独立建设自己金融体系的步伐。

  今天回到延安,人们已经很难找到昔日光华商店的旧址。但70多年前,根据地有了自己的货币之后,经济建设开始迎来了新的局面,随着抗日武装的迅猛发展,建立统一规范的财政保障制度,也逐渐成为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一个重中之重。

  1937年到1938年,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连续三次发出通令,要求在全区统一财政管理。在1937年12月边区政府发出的通令中,对于收缴财政权利的意义,通令是这样阐述的,”在抗战中统一财政的确是当前重要工作之一。因为一切抗战动员都需要调节款项,才能充实战争力量。

  在这本研究抗战时期财政历史的书中,有这样两张表格,清晰的记载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在1937年到1940年间的财政的收支变化,在收支的细则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不仅是钱款的收支,根据地的财政管理范围,已近延伸细化到了公粮的缴纳情况。

  财政部财政研究所研究员赵云旗:这是一张统一财政之后的边区财政收入的收支表,从1938年到1941年钱款的收入在大大地增加;从公粮的收入来看,除了1939年有所减少之外,那么到1941年,它的增加也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一张统一财政支出之后的财政支出的总共的表,那么大家可以看到由于统一财政收入,相应地财政支出也有所增加,实行了统筹统支财政政策以后,它有很大的意义。第一个意义就是在根据地,每个人都有统一的政策,统一的制度;第二个主要的是把分散的财政力量集中起来,财政收入大大地提高;第三个便于管理,那么贪污浪费的现象大大地减少。

从这份收支的细则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钱款的收支,根据地的财政管理范围,已近延伸细化到了公粮的缴纳情况。

从这份收支的细则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钱款的收支,根据地的财政管理范围,已近延伸细化到了公粮的缴纳情况。

  抗日根据地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保证了充足的财源,由此也保障了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前线上的各种军事需要, 1940年6月7日,八路军总部宣布,八路军正规部队由抗战爆发时的4万人,发展到了50万人,八路军共收复县城150座,毙、伤、俘敌伪40万人,抗击日军达47万人。

  1937年到1940年,中国的大地上,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苏北、华南等19个抗日根据地,如雨后春笋,牢牢地钉在了侵华日军的后方,抗日根据地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最终夺取抗战胜利,成为了可能。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8月29日 22:48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负责敌后战场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抗战伊始,面对根据地和侵华日军在经济上的差距,面对双方在军事装备、战争物资、后勤补给上实力悬殊。敬请关注本期节目,看抗日英雄梦如何贫困落后的根据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英勇抗日。(《经济半小时》 20150829 困境中壮大的根据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