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京、上海一样,2000年广州也被列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11年,又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垃圾分类制订地方性法规的地方,并且借鉴海外经验,推出了多种垃圾分类模式。那么现在广州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呢?《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广州进行了调查。
一、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几百户人家无一人进行垃圾分类
记者首先来到了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德和新社区。临近傍晚,记者看见有一位清洁工正在挨家挨户地上楼收垃圾。这位清洁工告诉记者,他每天要负责200多户的垃圾清理,从傍晚6点半开始,他就需要开始到各个街道小区收垃圾。他告诉记者,垃圾拿下楼之后,他还要继续细分,因为楼上拿下来的都乱七八糟什么都有。
提到垃圾分类,这位清洁工抱怨说,每天收到的垃圾,都是混在一起的,很少有居民能够主动把垃圾进行分类,所以垃圾分类的工作就需要清洁工自己来完成。即便以前媒体上说南华地区厨余垃圾分得比较好,那都是环卫工人做出来的,居民根本就不愿意分。他说他收过几百户人家,一家都没有分过。
记者注意到,这个小区在巷子里每隔二三十米就摆放着这样两个垃圾桶,一个装厨余垃圾,一个装其他垃圾。每天傍晚,清洁工把垃圾从楼上取下来,统统倒进手推车里,然后清洁工统一将垃圾一包包拆开,把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像矿泉水瓶、纸壳和塑料等分出来,放到手推车旁的袋子里。在这个街道的垃圾工具房,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收过来的垃圾。他也告诉记者,居民根本就不给分,都是清洁工自己来分。
南华西街位于广州市内珠江南岸,是广州市的老城区街道,辖区内12个居委会居民22000户,是广州第一批进行垃圾试点的A类小区。从2011年开始,这个小区推行垃圾不落地,定时定点投放。按照试点的要求,每天中午11:00到12:30;晚上18:00点到20点为垃圾投放时间。
那位正在清理餐厨垃圾的清洁工告诉记者,现在这条街上确实是垃圾不落地了。但是南华西街实行垃圾分类试点两年来,这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做得并不理想。按照试点要求,这里的居民必须将垃圾做到干湿分开,并将厨余垃圾单独分开。以前这个小区专门给居民配发过可降解的厨余垃圾专用袋,这些墨绿色的厨余垃圾专用袋是由物资回收企业免费赠送的,每个可装三公斤左右厨余垃圾。2013年上半年,由于企业感觉成本压力太大,也就不再给居民发放,小区居民重新改用塑料袋装垃圾,而塑料袋并不属于厨房垃圾,也就无法进行溶解,所以清洁工们又不得不自己分垃圾。这位清洁工还告诉工告诉记者,厨余垃圾每天会有专门的车运走,其他垃圾都会集中到同福西路的垃圾收运吊装站,由垃圾车统一运走。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同福西路上的垃圾转运站,这家垃圾转运站就设在路旁,几十辆装满垃圾的手推车就摆放在马路上,占满大半个马路。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这里每天分拣出来的厨余垃圾的量并不大,大约占了四分之一,每天有20桶左右,每桶大约50公斤。为了鼓励清洁工把厨余垃圾分出来,街道会按每桶5元钱给清洁工奖励。
垃圾转运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面的垃圾,一部分是工人分的,有百分之四十都是混在一起的。这些被分拣出来的厨余垃圾,每天有专门的运输车过来拉走。其他垃圾就要全部装上垃圾运输车,运到垃圾填埋厂或者焚烧厂。记者发现这些等待运走的垃圾各式各样,从手推车上我们能看到完整的书包和衣服,挎包,一辆手推车上还摆放着一个完整的橘红色沙发。这个沙发就会一起压到压缩车里。
记者看到,在这个垃圾转运站,很多大件垃圾就这样被直接放进了垃圾车。这张双人床垫,上面还放着一整套被褥,三名工人直接把床垫抬起,塞进了垃圾车。
二、 "政府公寓 率先垂范"小区垃圾分类依然依靠清洁工 居民自觉意识差
本应该是居民自觉自愿的分类,现在变成了清洁工人的工作,这也许是广州无奈的选择,数据显示,广州现在每天产生垃圾18000吨,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借鉴海外经验,广州在全市131条街道、35个镇分别推出了垃圾不落地、定点定时投放等分类模式,那么在其它小区,分类效果又怎样呢?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广州天河区的穗园小区。2012年10月这里作为"政府公寓,率先垂范"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开始全面启动垃圾分类。
一位长年负责小区内废品回收的保洁员告诉记者,很多居民都会把矿泉水瓶、纸壳等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挑选出来,然后电话他们上门去收购。走进小区就能看到每栋楼的入口处都放着灰色、绿色和红色三个垃圾筒,墙上贴着分类指示图标和垃圾分类光荣榜。穗园小区在试点之初,为了鼓励居民将餐厨垃圾分类,采取向居民免费派发可以降解垃圾袋的做法。试行一段时间后,也同样因为成本太大的原因,已经不再进行免费派发。
小区保安透露,试点一开始发放专门的可降解的厨余垃圾袋时,垃圾分类还比较规范,后来不免费发放袋子了,大家又把垃圾混在一个袋子里扔了。
根据广州当地媒体《信息时报》报道,穗园小区垃圾分类在小区的知晓率已达100%,正确率达80%以上。每月能分拣出厨余垃圾产118桶、约17700斤,减量比例达到20%。而穗园小区垃圾分类二次分拣点的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这个垃圾二次分拣点,主要是分拣穗园小区九栋楼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小区运过来的垃圾分类情况并不理想,初略估计完成分类的只有40%左右,需要清洁工人二次分拣的垃圾量依然很大。
穗园小区垃圾分类二次分拣点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居民在家里根本不分拣垃圾,他们只好在楼下重新分,每天把剩饭放在一起,玻璃瓶放在一起,每天这个分拣点要上交四桶厨余垃圾。分拣完之后,专门有人来拉剩饭,还有一个垃圾车把其余的垃圾拉走。记者还了解到,这个分拣站的一些分拣工不领工资,他们的收入主要靠回收垃圾中一些可以利用的东西,比如废纸,木器,铁制品等。
晚上八点半左右,从穗园小区收回来的垃圾被清洁工人用手推车运回来。清洁工把一个个黑色垃圾袋倒出来,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垃圾大部分没有进行分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都混在了一起。这些垃圾经过清洁工人简单的翻拣,一些纸壳,报纸和矿泉水瓶等被简单分离出来之后,前后不到几分钟,这些垃圾就被倾倒进了垃圾车。
六榕街道是第一批分类试点的小区,在这个街道实行定点收集垃圾的制度。每天早上会有清洁工在小区内摆出垃圾筒,居民会定时来投放垃圾。但是清洁工告诉记者,居民们分得不是太好,有分拣习惯的也就半对半。
六榕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慧敏也告诉记者,去年开始试点,改变了以前环卫工人上门收垃圾的做法,变为定时投放,使很多居民的生活习惯得到了改变,楼道里不再有漏着汤渣的垃圾,味道也有所改观。
因为六榕街道小区是个建设较早的小区,没有专门垃圾间,楼道也相对狭窄,在楼道里增加垃圾筒对垃圾进行分类很不现实。所以选择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垃圾分类方式。这样,环卫工人不用上楼去运送,也能对一些分类不准确的垃圾及时进行分拣。
在广州,老旧小区采取的是定时定点的垃圾分类投放的方式,那么一些今年建设的新小区又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呢?7月3日,记者来到万科蓝山花园小区,这是一个封闭的小区。在楼道里,有这样两个垃圾筒----一个用来装厨余垃圾,一个用来装其他垃圾。
广州万科蓝山花园物业服务中心 经理 张宝昌告诉记者,蓝山花园小区在地下车库开辟出专门的垃圾分拣区域,记者在现场看到,废旧电池,灯管,药品等垃圾都用专门的垃圾筒分类存放。虽然万科蓝山花园小区能够将一些固体垃圾分离出来,但除了废旧的电池有专门的厂家来收购之外,其他的垃圾的最后还是要到填埋场填埋,这让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总干事罗建明很无奈,因为他们曾尝试把灯管之类的可利用垃圾单独分出来,并顶住环卫工人送到城管委制定的仓库里面去,但是工人们依旧是当无用垃圾进行粉碎处理。
三、垃圾分类有规定无监督无处罚 十年推广变成空谈
客观说,对于垃圾分类,广州市高度重视,截至2012年底,广州全市1400个社区中已经有1200多个推广了垃圾分类,广州市长为推广垃圾分类还专门创作过顺口溜,并多次强调对分类不力的要追究责任,但在广州我们同样看到了"先分后混"的尴尬状况,不仅如此,广州现在还面临着终端处理能力不足的尴尬。
广州市城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广州日产垃圾1.8万吨,进入终端处理的垃圾是14000吨,这14000吨中有92%填埋,7%是焚烧,1%左右是通过其他方式综合处理。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鲍伦军解释说,他们统计跟踪了十来年,垃圾处理量基本上每年是3%到5%的比例在上升。如果不大力推广源头减量进行控制的话,到2020年,垃圾的日产量将达到22700吨,这还是保守估计数字,到那时,垃圾处理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7月1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番禺区的火烧岗垃圾填埋厂。这是一个已经运行了30多年的老旧填埋厂。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块大土坑,现在这里已俨然成了土丘,在公路上远远的就能瞧见,山上的渗出液顺着垃圾山流淌下来,并伴随着一股股恶臭袭来。而在垃圾山下的分拣车间里面,一些工人正在对运过来的垃圾进行分拣。记者看到分拣并不彻底,一些可回收的牛奶盒也将运到垃圾山上填埋。
这里的工人告诉我们,这些垃圾只是经过简单分拣,将能卖钱的分拣出来,然后剩下的就会运到后面的垃圾山上进行填埋。记者曾经在两年前采访过这里,两年前,垃圾山并没有这么高,大量垃圾被车拉过来,压实,然后覆土。而现在,垃圾山已经比原来高出了几十米,距离周边仅一两公里的地方就是居民住宅。负责人介绍说,这里每天会处理1000多吨垃圾。分拣之后都会运到垃圾山上进行填埋。
记者了解到,在火烧岗填埋厂垃圾山的下面,一部分垃圾会在传送带上做简单分拣,附加值高的被分拣出来打胶,按8分一斤来卖,其余不能回收的就打包、除臭,运到垃圾山上进行填埋。但记者注意到,很多来不及处理的运送来的垃圾,被压缩车直接运到了山上进行填埋。垃圾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垃圾那么多分不了那么仔细。
随后,记者又来到到另一家兴丰垃圾填埋厂,这是2002年兴建的一家比较先进的垃圾填埋厂,距离广州主城区约40至50公里。兴丰填埋场的总经理童燕告诉记者,11年的时间,实际上是造就了一座垃圾山,如果说土地资源要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再次开发的话,还是希望垃圾能够从源头上进行减量。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垃圾运输车鱼贯而入,倒入后被推土机摊开,压实,掩埋。相关负责人承认,这个填埋场一直超负荷运转,按照当初的设计,这里每天处理垃圾是2000吨,但现在这里每天接收的垃圾达到了8000吨,远远超出了填埋场的处理能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垃圾围城危机,从总量上减少垃圾或者全部用于填埋已不可能实现,广州在2009年开始尝试建立垃圾焚烧场,现建成李坑一家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每天焚烧垃圾的能力为900吨。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运过来的垃圾几乎都是没有分类的混合垃圾,里面什么都有,整个西瓜、石头都混在一起。
据了解,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国外垃圾的热值比较高,经过分类的一公斤垃圾可以产生3000千卡的热量,而中国垃圾水分高达60%,垃圾最底层的渗出液有一两米深,经过处理后的一公斤垃圾燃烧产生热值只能达到900-1000千卡,而发达国家规定每公斤垃圾发热量达不到1500千卡,不适宜用于垃圾焚烧发电。工作人员介绍说,如果垃圾比较湿,炉温达不到900度,就需要使用助燃剂。
而对于厨余垃圾处理来说,瓶颈同样存在,宜居广州生态旅游保护中心总干事罗建明关注广州垃圾分类很多年,他给广州算了一笔帐,广州每天产生1.8万吨垃圾,保守估计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是6000-7000吨。而广州目前只有大田山一个100吨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一些零星的社区处理设备也只能处理少量的厨余垃圾。如果整个广州厨余垃圾全部分离出来,处理能力显然不足。
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总干事 罗建明告诉记者,就算把整个广州厨余垃圾全部分离出来,由于处理能力的不足,厨余垃圾没有去处,最终还是要混合去填埋或者焚烧,如果被居民知道了,他们心里就会有对垃圾分类的落差感,这也就是居民为什么不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一个理由了。
尽管如此,在垃圾分类的前端,也就是居民分类层面,需要提升的空间仍然巨大。广州市政府参事王则楚居住在芳村花园,这也是广州一个试点比较早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广州政府参事王则楚说,对于垃圾分类,芳村花园宣传至少有十年,只是在去年才正式开始实行,但实际上依然没有处理好。许多环卫工人只是按规定拣出足够的厨余垃圾,比如三桶四桶,一旦完成了任务,剩下来的就依然是混合垃圾,所以说,垃圾分类现在只是作为一个形式存在,人们并没有自觉树立起这个意识。
王则楚还告诉记者,2011年4月,广州施行《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处罚措施,其中针对居民的规定是: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每次50元罚款。这一规定实施两年来,由于惩罚措施贯彻不到位,导致这项规定始终没有真正执行,广州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因为不按规定投放垃圾被罚款。王则楚认为,垃圾处理和分类,应该本着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用按袋按重收费等经济手段虽能暂时有效却无法长久,因为没有人看着,没有人出发,什么也限制不了。所以现在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现有的按户按面积收取垃圾处理费的"吃大锅饭"的做法。
半小时观察:根据公开报道,得益于近两年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2012年广州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首次下降,全年减排4%,拐点已经显现。同时眼下广州市已着手出台《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管理办法》,今年有望实施按量收费,2014年开始还将对导致垃圾分类不到位的行为正式处罚,广州的探索和尝试为国内其它城市提供了借鉴,但分类意识淡薄、处理能力有限还是困扰着广州。根据计划,广州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率将达到50%,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达到9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我们期待着广州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更希望广州能在分类意识培养、处理能力提升上取得突破。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07月28日 23:26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00年广州被列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11年,又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垃圾分类制订地方性法规的地方,并且借鉴海外经验,推出了多种垃圾分类模式。那么现在广州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呢?《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广州进行了调查,却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分类意识淡薄、处理能力有限还是困扰着广州。 (《经济半小时》 20130728 广州:垃圾分类的尴尬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