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723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盾构机的创新基因

来源:央视网2016年07月23日 23:00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编导:刘新华 李慧)盾构机,又被称为隧道掘进机,它有上百米长、重达数百吨、由数十万个部件组成。由于主要应用于地下施工,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穿山甲”。盾构机的制造难度很大,在全球范围内,盾构机这个领域长期被德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制造大国占据着。

就在十多年前,我国95%的这种重型机械还要依赖进口。可是现在,国产盾构机已经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并开始在国外地下施工项目中攻城略地。从无到有,从模仿、学习到与国外品牌同台竞技,短短十多年时间,中国盾构机的快速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呢?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国产盾构机实现华丽转型

2016年7月17日,在郑州的一个车间里,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在一片欢呼声中成功下线。有别于常规圆形盾构机,这台盾构机的刀盘呈倒“U”形,形似马蹄,因此得到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马蹄形盾构机。

2016年,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成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的异型掘进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1997年,为了建设西康铁路咽喉工程秦岭隧道,中国花费3.5亿元从德国维尔特公司购买了一台全断面硬岩掘进机。这是我国在铁路隧道施工中第一次使用这种现代化的隧道施工装备。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谭顺辉是当时的项目经理,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小故障,让他体会到,对于盾构机而言,花钱的人未必就是上帝。

1997年,为了建设西康铁路咽喉工程秦岭隧道,中国花费3.5亿元从德国维尔特公司购买了一台全断面硬岩掘进机。

谭顺辉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当时国外的技术老总服务态度相当消极。这让他感到非常屈辱且不甘心。

一台掘进机停工,每天都会带来近百万元的损失。可是德国专家严守8小时工作制,周末不加班,甚至从走出家门那一刻便开始计算费用,一个小时的工资就达到600到800欧元。高昂的成本、闹心的售后服务让中国在盾构机的应用上处处受制于人。

而对于正在发展的中国来说,铁路、公路、水利、城市地铁、海底隧道等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盾构机的需求占到了全球60%以上,自主研发生产盾构机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唯一出路。

中铁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建斌:如果说我们都不去做的话,那这个产品永远是外国人的天下,我们为什么不去试呢?

在隧道里“摸爬滚打”了数十年、有着丰富隧道施工经验的李建斌,是中国最早开始使用国外盾构机的一批人之一。设计研发国产盾构机,不只是他们的梦想,更是现实的责任。

盾构机研发涵盖了机械、力学、液压、电气数十个技术领域、精密零部件多达3万多个。一切从零开始,花费了6年时间,在无数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中铁一号下线。自此,“洋盾构”一统天下的格局终于被打破,中国盾构机开始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原本均价在1.5亿元左右的国外盾构机被迫降价30%。

这是中国盾构机的一个成功开始,创新没有止境,如今,马蹄形盾构机的问世又将中国盾构机的研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中铁装备集团设计研究总院顶管所所长范磊是这台马蹄形盾构机的主要设计人员,他向《经济半小时》记者介绍,这台马蹄形盾构机是目前中铁装备做的最大断面的一个。整机部分已经可以达到900多吨。

范磊今年才刚刚30岁,走出校门没多久的他,虽然还很年轻,可是在盾构机领域,他得意的作品已经不止这台马蹄形盾构机了。范磊向《经济半小时》记者提到,自己的想法从图纸变成了实物,最终通过工业性实验,变成一个完美的成品,那种感觉是非常痛快的。

在范磊办公室电脑桌面正中心的这台盾构机,是他和同事们在2014年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

从常规圆形到矩形,断面的“变形”会使研制的难度系数呈数十倍递增,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盾构机敢在覆土只有3米的地下进行掘进。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中铁装备的专家、范磊和同事们花了整整三年时间,一次次实验、调试,最终研制出这台世界最大断面的矩形盾构机,这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异形隧道掘进机研制技术的国家。也就是在那一年,中国中铁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隧道装备供应商。

中铁装备研制出的这台世界最大断面的矩形盾构机,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将郑州市中心一条长达105米的主干道下穿隧道全部掘通

可是,与大多数机械设备的研发不同,每个工程使用的盾构机都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这给创新增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地下空间的每一寸掘进,都可能遇到棘手的难题,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和创新。

眼下,范磊就遇到了一个麻烦。他为成都一个项目研发设计的矩形盾构机试运行不久,就出了一些小问题。因此,范磊每天都要和成都项目上的同事通一次电话,了解调试进度。

成都项目的地质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范磊和团队的预期,设备掘进效果不理想,只能暂时停工。这是自己负责的盾构机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问题,业主的要求、工期的紧张、调试优化的难度,都让范磊感到了压力,项目设计负责人龚廷民更是不敢有丝毫松懈。

龚廷民(右)已经在温度高达35度的工地指挥中心里连续工作了二十多天

虽然提前对成都的富水沙卵石底层做足了功课,但当这台被寄予厚望的矩形盾构机正式开始试掘进时,设计之初的踌躇满志,很快却被失落的心情取代。

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院顶管所副所长龚廷民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一个设备,对于一个设计人员来讲,其实就是他的孩子。他的孩子表现不好,心态是非常失落的。

巨大的沙卵石导致设计的刀盘动力不足,掘进速度不理想,沙卵石沉积在刀盘底部,无法顺畅的出渣。虽然施工路段只有65米长,但却在成都市人流最密集的区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为了尽快让设备开始掘进,龚廷民和从集团赶来的专家每天都扎在工地上,工作时间超过了20个小时。从螺旋输送机的排沙效率、到增大刀盘搅拌能力、开口率、降低刀盘扭矩,一项一项调试、一项一项优化,工期就是命令,龚廷民必须担起这份责任。功夫不负有心人,7月11日这一天,设备终于调试成功,创新路上的又一个难题被攻克了。螺旋输送机打开的一瞬间,龚廷民整个人瞬间轻松了下来。

独有的薪酬激励制度、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用制度创新实现盾构机技术新飞跃

装备强则国家强,十年多年间,中国盾构机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它的每一寸掘进,都是一次挑战,都是一次创新。而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机制上。接下来,我们就去认识这样一家盾构机企业。

2016年7月15日,总部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正在召开一年一度的表彰奖励大会来表彰奖励在过去的一年中,在科技和营销领域表现突出的员工,他们都将从董事长刘飞香手中得到数额不菲的期权奖励。这是铁建重工独有的一种薪酬激励机制。

2016年7月中铁重工召开表彰奖励大会,对在科技和营销领域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表彰奖励。

凭借在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中的突出表现,31岁的电气分院研究员侯坤洲拿到了10万元的期权奖励,从幕后走到台前,自从上台那一刻起,他就笑得特别开心。

表彰奖励大会结束后,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飞香来到台下向员工表示祝贺,并肯定了侯坤洲的创新精神。

铁建重工成立于2007年,如今已是集高端轨道装备和重型机械装备研究、设计、制造、施工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化集团,历经9个年头,从零开始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据着国内高铁道岔和盾构掘进技术两大领域的半壁江山。2015年,实现盾构机销量60台,实现营业收入51亿元,作为一家成立不过9年的企业,这组数字,足够亮眼。而同样亮眼的是,这些年,铁建重工每年都会拿出400万元左右作为给优秀员工的期权奖励。刘飞香为什么会如此慷慨?真金白银兑现人才奖励政策的目的又何在呢?

刘飞香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机制和科技成果是因和果的关系。没有一套好的机制,不可能出成果。

九年前的2007年,刘飞香奉命来到自己的老家湖南,筹建中国铁建的装备制造企业—铁建重工。刘飞香向《经济半小时》记者坦言,在集团决定正式进军盾构机领域之前,他自己完全是个门外汉。

面对盾构机这一精密、复杂的工程机械装备,企业的掌舵者竟然毫无经验。而且在企业内部找不到一个懂行的人,没有基础、没有人才、没有经验,白手起家研制盾构机,这样的决定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在刘飞香看来,这些并不是无解之题。

种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对于白手起家的铁建重工来说,怎样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呢?

今年38岁的铁建重工总经理程永亮便是当时刘飞香名单上的金凤凰之一。

当时的程永亮虽然只有28岁,但却已经在盾构机领域小有名望,而且是一家国企的技术科长,事业发展、家庭生活都顺风顺水,因此,对于刘飞香的第一次邀约,程永亮并没有放在心上。为了说服程永亮,刘飞香三顾茅庐,并许诺让只有中级职称的程永亮来铁建重工担任技术主管。一方面给程永亮在盾构机研发上最大的权限,另一方面工资翻番、另外补助一套房,经过3个多月的“穷追猛打”,2008年9月18日,程永亮最终下定了决心。

2008年年底,刚刚走马上任的程永亮就带领着一个30人的设计团队开始投入盾构机的研发中。

程永亮走马上任之后仅仅一年,铁建重工的第一台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开路先锋19号”就正式在长沙轨道交通掘进

而让程永亮想都不敢想的是,就在这一年,他的收入甚至远远超过了集团董事长刘飞香。

通过人才引进的住房补贴制、年薪制、职衔制等机制的实施,铁建重工集团形成了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越来越多的盾构技术人才像滚雪球一样,加入到铁建重工的队伍中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更是被大大激发。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技术总监刘在政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他的书包和箱子都放在办公室,像当兵打仗一样,随时就可以出征。

《经济半小时》记者:不会觉得累吗,每天在外边这么奔跑?

刘在政:应该感觉到累并快乐着。企业给你创造的这个环境,让你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只管搞你的产品,不用考虑别的事情,所以干起来特别愉快,有成就感。

刘在政的箱子和背包都放在办公室,情况紧急的时候,这个背包就是他的全部行李

《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集团技术总监刘在政的时候,他刚刚从江西的项目上回来。7年前,刘在政从一家私营企业跳槽来到了铁建重工,工作的第一年,他的薪酬就翻了超过三倍。

《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工资单的时候,心里感觉怎么样?

刘在政:一个是在这个大舞台上,当时感觉确实受到重视了,而且确实感觉自己内心有一个自豪感,而且也增加了下一步再继续进行一个创造的动力。

7年间,搞研发的刘在政一路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连升七级,成为铁建重工的技术总监,收入水平也连年增长,这让他彻底没了后顾之忧,一心投入研发工作中。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是智慧的竞技场,如何激发竞技场中关键人物的积极性,取决于企业掌门人如何制定规定。除了对研发人员在收入上倾斜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外,刘飞香又想到了期权激励。

刘飞香:2009年我拿出了300万,对科技人员进行奖励,期权机制既可以奖励人才,又可以留住人才。

虽说铁建集团是家成立不久的年轻企业,但毕竟是国企,对于这种打破常规的新做法,所有人都闻所未闻。

刘飞香告知《经济半小时》记者这样的新机制在当时受到不少人的质疑,认为技术人员的年薪不能超过董事长。可刘飞香认为集团的发展没有别人,照样可以运作下去。但是没有这些高科技的研发人才,集团就寸步难行。

通过反反复复做工作,刘飞香终于说服所有人,期权奖励方式得以建立

刘飞香是一个勤俭节约、无意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在面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激励时,却出手大方、真金白银花得丝毫不心疼。

这个毫不起眼,布满了茶垢的普通塑料杯已经陪伴了刘飞香十多年

深夜10点的铁建重工,研发大楼依然灯火通明。如今,在铁建重工3000人的队伍中,研发人员就有将近600名。用人才支撑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铁建重工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20个城市施工,2016年的预计订单超过100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年均营收和利润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

深夜十点,铁建重工研发大楼依然灯火通明

刘飞香:有很多企业把如何打造夯实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当做一个口号。但是我们不一样,核心竞争能力变成一种标准,变成一个工作,一种体制、机制、一种资源来体现出来。

半小时观察:用改革激发创新的活力

每次谈到创新,都会关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团队,一个机构,一个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今天的节目我们看到,一家国企,从零到有,依靠的,就是改革的勇气。用改革这把“撒手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用改革构建了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用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松绑了,创新的活力被激发了,企业的业绩也上升了。

这些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改革对于激发创新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本身其实就是最大的创新,这些拼搏在产业发展一线的创新者,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也有不计毁誉的担当。但国家的企业最终依靠着改革创新,完成了国家资本的保值增值,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领先的地位。这其实是改革者最大的成绩和幸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们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用改革来激励和促进创新,由此展开的发展道路,未来,将更值得我们期待。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7月23日 23:00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7月17日上午,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在河南郑州下线。该马蹄形盾构机有别于常见的圆形盾构机,盾构机刀盘呈倒“U”形,远观形似马蹄,因此又得到一个形象的名字——马蹄形盾构机。它是中铁装备集团联合中铁四局、中铁三院、中铁六院历时9个月共同研制,将应用于国内最大规模运煤专线——蒙西到华中煤运铁路的白城隧道。本期节目为你解读构机的创新基因。(《经济半小时》 20160723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盾构机的创新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