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518 来自扶贫一线的报道:簸火村搬迁纪事(上)

来源:央视网2016年05月18日 22:24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云南昭通市威信县地处云南省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乌蒙山区腹地,是一个集老、少、穷、山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2015年底,威信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63人,其中三分之一都属于易地扶贫搬迁户。按照政府部门的相关计划,威信县到2017年要成为昭通市第一个脱贫摘帽县。

云南威信启动扶贫搬迁,抓阄决定基地分配,让秸秆屋竹板墙成为记忆。

2016年4月25日晚上,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簸火村村委会里紧急召开了一场沟通会,参加会议的都是当地的几名扶贫干部。

2016年,威信县启动易地扶贫搬迁,簸火村有三个集中安置点。其中,搬迁人数最多的坪上安置点,22户搬迁户的房屋补助资金到底该何时发放?后续又该如何监管?项目总指挥、罗布镇人大主席李云飞和镇里扶贫工作站站长袁从立意见发生了冲突,两人谁都不愿让步。

罗布镇扶贫工作站站长袁从立:一分钱都没有,我问你,这房子如何修?

罗布镇人大主席李云飞:划拨资金一定要按照中央到地方的相关程序来,你认为特事特办就能够违反相关规则吗?资金使用不合规。

袁从立: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哪儿有那种好事情啊。

争论持续到了深夜,扶贫干部们还没能拿出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

在云南省东北部大山深处的这个小村庄,多少年来,村民们只能靠种植玉米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按照计划全村22户、85人要在短短8个月内完成的易地搬迁工作。干部们他们为何会产生冲突?事情还要从几天前说起。

4月23日,簸火村坪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正式动工。

虽然连日来雨水不断,但刚过早上9点,从坡上小组赶来的村民已经陆陆续续聚集到了位于坪上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一个小时之后,他们将在这里划分安置房的宅基地。坪上异地搬迁项目将安置苗族、汉族两个民族共22户、85人,为了公平起见,同时考虑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项目指挥部领导小组经过协商,并征求了搬迁户的意见,最终确定了“抓阄”分配宅基地的方案。

罗布镇簸火村党总支书记李坤像群众解释,如果苗族代表抓到1号,10户苗族人家就住在1号指代的区域,具体内部自行协商,汉族人家就从11号开始。

簸火村村支书李坤带着大家查看地基,同时讲解抓阄的相关规则。

正式抓阄前,簸火村村支书李坤又带着大家把宅基地序号、规则重复了解了一遍,可没等李坤的话音落下,本来说好的事情,又突然有搬迁户冒出了不同意见,这让李坤和袁从立有些始料不及。

这位搬迁户担心自己的运气不好,抽不到满意的宅基地。袁从立赶紧站出来给他做起沟通工作,因为涉及到宅基地的划分,只要有一个人提出异议,抓阄不能如期进行,整个安置点的搬迁都会受到影响。

根据县里的规划,8个月后,这片空旷的场地上就将建起22座风貌统一的新房并完成验收。

工期紧张,谁都不敢掉以轻心。好在经过大家轮番做工作,这位搬迁户最终认同了抓阄的方案。

袁从立:大家都想要上面,但是体现一个公平、公正,就必须要抓阄。

计划从10点就该开始的抓阄,就这样被拖到了11点。大家正准备开始正式抓阄,村干部又发现,22户搬迁户中,还剩一户迟迟没有出现。这让在场的干部和村民们有些着急。

李坤:涉及她的地基,她本人必须要到,不能别人代替,害怕出现其他问题引起争执。

簸火村最后一户村民终于在半个小时后赶来,在“抓阄”分配宅基地的方案上按下了手印。


  中午十二点,吵吵嚷嚷了大半天的簸火村坪上安置点终于安静了下来,抓阄正式开始。一张小木桌、一个旧纸箱,几颗被标上了序号的乒乓球组成了抓阄分配宅基地的全部工具。

事关簸火村坡上小组22户村民未来的安居大业,每个人都目不转睛地关注着村支书的一举一动。

考虑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苗族或汉族老乡将分别集中安置在一起。根据大家商量好的方案,苗族和汉族老乡分别派出代表,先抓阄决定出抽签的优先权,然后再抽签决定他们宅基地的具体位置,尽管抓阄的规则简单易懂、便于操作,但为了避免事后出现纠纷,李坤把规则重复了好几遍。

汉族同胞运气不错,获得了抽签的优先权,然后又顺利抽到了地势较高的宅基地。

答案揭晓的瞬间,八户汉族老乡的脸上都露出了笑脸,刚刚还在抱怨不公平的那位搬迁户更是来了个态度大转弯。

簸火村坪上安置点的抓阄一直进行到了中午1点。虽然错过了午饭时间,但村民们依然兴致勃勃。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能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建起自己的新房。从山高路陡的“坡上”搬到交通便利的“坪上”,这是他们多年来的期望。

从山高路陡的“坡上”搬到交通便利的“坪上”,这是他们多年来的期望。说起搬迁,54岁的杨大相和49岁的妻子张在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几年前,杨大相在一次干农活中,摔断了胳膊,丧失了劳动能力。这些年来,种地、照顾3个孩子的重担都全部落在了妻子张在飞身上。可是他们家只有不到两亩的玉米地,山里又搞不了养殖,杨大相也打不了工,张在飞辛辛苦苦忙碌一年下来,最多只够一家人的口粮,额外的收入根本无从谈起。生活极度贫困的他们,从来都没敢奢望过,从山上搬下来、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新房。

抓阄这天正好是周末,张在飞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杨成凤也跟着来到了坪上。大人们忙着抓阄,9岁的杨成凤就一个人倚着锄头,漫不经心地看着不远处正在轰鸣作业的挖掘机。

9岁的她还不明白,抓阄、搬迁将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怎样的改变。

抓阄一结束,张在飞顾不上女儿,就急忙赶回家拿了干活所要的农具。连日的降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大家伙儿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不留心,鞋子就被淹没到了泥土里。就在我们前脚走出泥路,刚刚要松口气的时候,山路变得更加陡峭。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们每天都要走这条路吗?

张在飞:我们下来种庄稼,背上去都是走这里。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路这么难走,我看你们也不累?

张在飞:习惯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快到了吗?张在飞:没有,还要走半个钟头,翻过这座山才到。

4月份的威信县,温度只有十度左右。但《经济半小时》记者注意到,没走多久,口口声声说习惯了的张在飞,额头上还是浸出了汗水。在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后,《经济半小时》记者一行终于来到了张在飞位于坡上村民小组的家。眼前这间破败不堪的木屋就是他们一家5口人生活的地方。9岁的杨成凤,早已赶在我们前面回到了家。《经济半小时》记者的到来,让害羞的她藏在了门背后,然后干脆顺着梯子利索地爬上阁楼、躲进了自己的小天地里。在杨成凤的姐姐、15岁的杨成慧的带领下,《经济半小时》记者也决定爬上去看看。

顺着梯子爬上阁楼,其实就是一张床,这是7岁的弟弟睡觉的地方。再往上爬,才是杨成慧杨成凤姐妹俩的天地。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跟妹妹睡在这儿多长时间了?

杨成慧:很长时间了。

这就是小姐妹俩睡觉的地方。几根木头做房梁,秸秆堆起来做屋顶,塑料布搭起来就是墙壁。

春来冬去,孩子们就在这间屋子里渐渐长大。

《经济半小时》记者:冬天会冷吗?

杨成慧:冷,没有什么办法。

《经济半小时》记者:下雨的时候会不会漏雨?

杨成慧:会,这些都是漏下来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现在有什么心愿吗?

杨成慧:我想长大让爸爸妈妈住上好的房子。他们每天早上到大山上干活儿,都是为了支撑我们这个家。(哭)长大了我不会让你们受苦。

尽管才15岁,但让父母住上能够遮风挡雨、交通便利的房子,早已是这个大山里的女孩心中最大的愿望。上初一的她已经明白,待在大山里,重复父辈们的生活,要想摆脱生活困境,根本没有出路。

忙碌的母亲还没来得及把搬迁的好消息告诉女儿,就要赶着下山。而此时《经济半小时》记者注意到,在这间屋子里还有别人家的孩子,原来,张在飞一家5口并不是这座房子唯一的主人。这里,还住着另外两户人家。

李坤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总共不到四十平方的昏暗房间里住着杨大发一家六口人。李坤:没有楼板,就用细细的竹子凑合。

四面的竹板墙有着大大的缝隙,寒冷的冬天常常让人彻夜难眠。

但是这一切的困难和不便都将在8个月后成为永久的回忆。按照威信县易地扶贫搬迁“两年行动计划”,全县规划实施易地搬迁安置点136个,眼下,97个点已经全面启动,坪上安置点就是其中之一。

杨成慧也终于得知了搬迁的好消息,她迫不及待地想跟着妈妈和妹妹到坪上的“新房”去看看。

妈妈张在飞向女儿展示新房的图纸,两个人既激动又期待。

图纸上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让杨成慧感到幸福来得太突然,眼泪再次夺眶而出。此时的泪水早已不再是悲伤和隐忍,而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和满足。可是回到现实,母亲张在飞却开始发愁了。

按照威信县搬迁户房屋补助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能享受到4万元的房屋补助资金,还能享受政府贴息贷款6万元。但前提是必须先将安置房的基础工程完成,才能拿到这笔钱。而根据初步测算,在坪上安置点建房,要想完成房屋的基础工程需要花费2万元左右。张在飞一家没有一点积蓄,这个钱该如何筹集?
不光是张在飞在为筹钱发愁,簸火村2015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040元,这22户搬迁户年人均纯收入都不足2800元。2万块钱的基础投入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个天文数字。

威信县平均海拔在2000米,气候高寒冷凉、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搬到山下居住,一直是老乡们多年的夙愿。但是前面的节目我们看到,分到宅基地的喜悦还没过,想办法筹钱、建起地圈梁就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关。

建地圈梁钱从哪来,提前发放启动资金是特办还是违规?共同见证异地搬迁的泪水与欢笑。

4月24日,簸火村坪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动工进入第二天,一大早,袁从立就开始给村民们做工作,可是不管他如何动员村民们开工建设,却始终都看不到任何进展,这让袁从立有些为难。

22户搬迁户的宅基地虽然通过抓阄的方式尘埃落定,但要拿出2万块钱的启动资金打地基,对于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贫困户来说,确实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坎。

在日夜期盼搬出大山的他们,面对空旷的宅基地,却无计可施。

张在飞:喊我修房子,可是钱没有啊。

束手无策的张在飞也找到了袁从立,希望对方能帮自己解决眼下遇到的难题。

在罗布镇干了18年基层工作的袁从立心里也明白,单凭这22户搬迁户自己的力量,要筹措到房屋基础工程所需要两万块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没有启动资金,村民们不能动工,建材无法进场,整个安置点的工程进度也都会受到影响。该如何解决这22户的启动资金,眼下让他和村支书李坤很是头疼。

李坤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当前是雨季又正值农忙,村民都忙着防暴雨和抢生产,但根据县委县政府和镇里面的要求,2016年12月30号以前又必须完成验收。因为启动户数多,时间非常紧。

可是无论搬迁户有没有钱,无论工期催得有多紧,按照政府房屋补助资金发放流程的规定,在没有建好地基之前,都不能预支给搬迁户一分钱的资金。这让在基层深耕多年的袁从立和李坤陷入了两难,一边是扶贫资金使用严格的规定,而另一边则是搬迁户缺少资金的窘境。他们十分清楚这些搬迁户的家底,没有启动资金的援助,搬迁工作将寸步难行。两个人悄悄地背着《经济半小时》记者,也背着所有人,商量了一翻,最后决定冒一把险,提前预支给每户现金2万。

直到李坤开始撰写村民承诺书,《经济半小时》记者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经济半小时》记者:李书记,你在写的是什么呀?

李坤:承诺书。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承诺书是干什么用的?

李坤:老百姓没得这个启动资金,为了抢时间,先划拨预支一定的资金让他们启动。为了控制、监督好这个资金的使用管理,老百姓得到这两万块钱以后必须承诺接受镇村两级的监督,把这个钱用好。

袁从立:再加一句,自我保管好这个钱,要把这个钱保管好,不要被偷被盗。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属于先例了,其它安置点没有这样?

李坤:没有。

两个人写好了承诺书,赶紧召集安置点上的搬迁户们开会、发钱。

李坤:承诺书,今向罗布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承诺,经过坡上村民小组所涉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急需马上启动基建地圈梁建筑,由于没有资金无法启动,为按时完成建房的工程进度,今向党委政府大力争取,得到了党委政府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同意先预支划拨每户两万元的启动资金,为此特向党委政府以及簸火村两委做出承诺:领取启动资金不作它用,全部用于建房。

李坤:做得到不?

百姓:做得到。

李坤:保证不保证?

百姓:保证。

袁从立:按手印,一律不准代签、代领。

前前后后不过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雷厉风行的袁从立和李坤就把建房款预支给了老百姓。

李坤:数一下,两万。

大姐:哎哟,我都怕数不清哟。

张在飞:来钱我就放心了。

大爷:开心,两万,不知道这钱买材料够不够?

拿到钱,原本还愁眉苦脸的张在飞和其他搬迁户一样,此时脸上早已笑意满满。

袁从立:明天把家伙全都带进来,该动就动起来。

村民们的难题总算解决了,可是另一边的风暴已经开始酝酿。当项目总指挥、罗布镇人大主席李云飞从县里开会回来得知了这一消息,双方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夜深了,当簸火村的村民们兜里揣着建房预支款安然入睡的时候。簸火村村委会里,坪上安居项目领导小组的干部们还在争论中。

半小时观察:搬迁政策应因地制宜细致入微

对于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来说,搬迁就是“及时雨”、“救命草”,早一天搬迁,就可能早一天脱贫,早一点过上好日子。可就在簸火村,搬迁却遇到了难题。如果严格按照现有的规定执行,簸火村的贫困群众就可能不能按期住进新房子,这样做负责搬迁的干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而提前发放资金有可能让搬迁工作加快,但基层干部有可能面临着违规违纪的风险,孰是孰非、孰轻孰重引人深思。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异地搬迁涉及成千上万的贫困家庭,每个村寨、每户家庭都着各自的困难,如何面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困难制定出细致入微的政策措施以及灵活多变的方案也考验着相关政府部门的智慧。我们希望各地的异地搬迁政策能够细些,再细些。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5月18日 22:2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云南昭通市威信县地处云南省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乌蒙山区腹地,是一个集老、少、穷、山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2015年底,威信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63人,其中三分之一都属于易地扶贫搬迁户。按照政府部门的相关计划,威信县到2017年要成为昭通市第一个脱贫摘帽县。云南威信启动扶贫搬迁,抓阄决定基地分配,让秸秆屋竹板墙成为记忆。(《经济半小时》 20160518 来自扶贫一线的报道:簸火村搬迁纪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