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627 夏收一线报告:智能机器下乡记

来源:央视网2015年06月27日 22:18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激光平地机,无人驾驶玉米机,用手机就能看到所吃大米的产地情况,这些看起来只有电影电视剧里能看到的场景,在我国已经渐渐普及。这些农机的广泛使用,正在让种地变成十分“享受”的事情。】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农业生产来说,这个“器”就是农业机械。这几年,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加速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化、规模化、专业的种植也越来越普及。包括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正在全面推动着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四川南部的宜宾,自然地貌是“七山一水二分田”,丘陵占到了70%,山地里甚至还有石漠化的喀斯特地貌。这样的地理条件,按道理是不适合发展农业的。然而,农业机械,却让这样的不适合,被彻底颠覆了。

  不足300人平均年龄50岁却实现了三年增产 秘诀在于用上了先进农机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您这是要干什么?栽掉那个秧子,要插秧,怎么自己手工插?

  四川宜宾县黄金村村民邱质彬:不用机器,机器去不了。

  记者:田小的话就用不了机器。

  邱质彬:那湾里面,多深。

  邱老伯今年67岁,他的这片地在一片山凹里,这样的地如果在其它地方,恐怕早就撂荒了,不过在当地,因为土地稀缺,再不好的地也都有人种。邱老伯靠种地,现在每年能有14400元收入,够他和老伴儿生活。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要用机器的话快一点?

  邱质彬:机器肯定快一点,快得多。机器一次插这么宽,插这么宽的话,人一次只插五行。栽过去又栽过来。

  邱质彬:那个田不平,我拿锄头挖的。

  记者:您全是用手工的?

  邱质彬:挖了两天。

  人工种植、收割,这在2006年以前,还是全村大部分人的状态。但现在,全村最难种的地,其实就剩下邱老伯这样的山凹地了。大部分村民,眼下都改用机械插秧。

 人工种植、收割,这在2006年以前,还是全村大部分人的状态。

 人工种植、收割,这在2006年以前,还是全村大部分人的状态。

  邱老伯其实也用上了插秧机,微耕机。家里保存的这些用了多年的农具,虽然不常用了,但邱老伯对这些老家伙事儿,有感情,不舍得扔。

  邱质彬:这个是铁犁,这个是打小麦用的连枷,要用机具来打。

  记者:稻米?

  邱质彬:小麦。

  记者:要打是吧?

  邱质彬:就这样打。

邱老伯家里保存的农具,虽然不常用了,但邱老伯对这些老家伙事儿有感情,不舍得扔。

邱老伯家里保存的农具,虽然不常用了,但邱老伯对这些老家伙事儿有感情,不舍得扔。

  有些农具是邱老伯自己做的,尽管用起来格外顺手,但和院子里摆放着这台插秧机比起来就要逊色很多,这样的农机,现在全村几乎每家都用上了,村里,零星还能见到人工插秧的,但基本都是边边角角,插秧机到不了的地方。对当地人来说,耕地比金子要珍贵,一寸都不能浪费。这里的地垄修得格外窄,只能站上一个人。

  记者:就这块是您家的?

  村民:她们家的。

  记者:你帮她们家干?

  村民:对。

  黄金村有700户人家,留在村里种地的,不到300人,平均年龄50岁。然而就是这些老人,眼下不仅种着3000亩地,而且还实现了连续3年增产。秘密其实就在村里的这间农机合作社里。肖佑兵,合作社负责人,他们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新型农机。

  四川宜宾县展鹏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肖佑兵:没用这个微耕机以前,我们当地老百姓都使用牛拉,用锄头挖。

  肖佑兵过去是农校的老师,后来辞职卖农机。2009年成立了这个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子里摆的农用机器都比较小,按肖佑兵的话说,只有小的农机在这里才耍得开。

  比如,种植水稻,插秧之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平整土地,过去整理土地是用牛拉犁,现在尤其是在黄金村这样的山区,这台机器用处可就大了。

  肖佑兵:这个激光平地机它是通过我们田埂上的一个发射塔,然后通过激光来指挥我们激光平地机上的一个接收塔。

  记者:就这个和后边那个,一闪一闪那个。

  肖佑兵:对,它是通过激光来连接起来的,然后它自动调节我们的液压杆。

  这个用于平整土地的家伙,叫“激光平地机”。水稻种植最怕地不平,稻秧插进去,一旦地不平,有些会被水淹死,有些则会缺水干死。用这种机器平整稻田,落差不超过三公分。黄金村是今年开始用上激光平地机的,去年整地,一个多月才把三百多亩土地平整下来,最多的时候用了一百多人,总共花费三十多万元。今年同样是这三百多亩地,一个机手、一台机器、半个月就完成了,而且只花了三万块钱。

  

激光平地机通过田埂上的发射塔,可以自动调节液压杆来平整土地,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

激光平地机通过田埂上的发射塔,可以自动调节液压杆来平整土地,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

  肖佑兵:自动调节这个液压杆的高度,它遇到高的地方,这个轮子,这个液压杆自动收缩,这个轮子就上来了,它遇到低的地方,我们这个轮子,这个液压杆自动伸长,这个轮子下去。

  在另一块地里,这位来自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正在帮肖佑兵试验一项新技术--水稻直播。过去,水稻都是先育秧,然后再把插播到田里,而这项技术直接把水稻种子种到地里就行了。

  四川省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胡志彬:因为很多人都说今后十年、二十年谁来种地。那么怎么来种地,怎么人少了之后,还要把这么多地种下来,肯定就需要提高劳动力、效率,还有搞农业一直认为是劳动强度比较大的一个行业,那么如何减轻劳动强度,一个机械化,二是尽量减少管理的环节。

  这台水稻直播机,只需要把水稻种子放在机器里,就可以自动完成全部播种工作。

  记者:教授,您手里拿的是什么啊?

  胡志彬:这就是水稻种子。

  记者:色彩怎么不一样。

  胡志彬:在我们播种之前拌了驱鸟剂的。因为这个种子直接播在土壤的表面。放了一层驱鸟剂,涂了这个,那个鸟雀就不会来吃这个种子,因为种子是裸露在外面的。至少省去了育秧这一关,移栽这一关。

  胡志彬干的是技术活,而肖佑兵算的是经济账。

  这项试验,他们选用的是传统的常规稻种,每亩地用四斤种子,自己留种,大约只要六块钱。如果用杂交稻种,最高的每斤要120元,每亩用一斤半,需要投入180块钱。两者比较,用常规稻种可以节约170多块钱。

  从去年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亩产来看,相差不算大,但改用直播,可以一亩节约200到300元的资金。

  肖佑兵:节约成本,如果对老百姓来说,一家一户来说他无所谓,他一亩地,花费一百多块钱,他无所谓,但是对我们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规模总共几千亩,如果我每亩种子钱节约上百元的话,是个什么概念?我就节约很多成本。

  

这项试验通过比较,用常规稻种可以节约170多块钱

这项试验通过比较,用常规稻种可以节约170多块钱

  水稻直播机、激光平地机,这些新型农业机械的成本,少则在3万块钱,多则在6万块钱,农民们怎么承担的起呢?黄金村的办法是,土地流转。肖佑兵通过农机合作社与农户签定土地流转合同,按照每亩一年700块钱算,流转期限一般是15年。只要流转给肖佑兵的地,合作社都会免费提供农机耕种。像这块看起来比较大的地,是由流转的20块地改造成的。只有这样的地,农用机械才能派上用场。

  水稻直播机,激光整地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机械在深刻改变着农民的种植方式。我国土地广袤,不同地域也有着不同的耕作习惯。和前面我们看到的宜宾的山地丘陵不同,东北堪称大粮仓,拥有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更适合大型机械化作业。在黑龙江,使用大型机械作业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而眼下,这里的机械化生产,又和以前有了新的不同。


 
  “水稻大王”改行当上了技术指导 用手机就能看大米的产地情况

  位于黑龙江中部的望奎县,距离哈尔滨170公里,这里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5月中旬,天气渐渐转暖,人们又进入了一年当中最忙碌的劳作季节。水稻需要育秧,玉米需要播种,家家户户都闲不下来。

  刘二成是当地的种粮大户,这几天正在播种玉米。虽然他家的院子很大,但还是被各种农用机械堆得满满的。过去,种植玉米得把地里的玉米茬子刨掉,需要先旋一遍地,然后再平整土地,有了这台机器,这些工序就全省了。播种的同时,这台播种机还可以完成施肥,白色的颗粒是底肥,另一种是口肥。机器播种,功效到底怎么样?刘二成扒开了刚刚播种过的一垄地给我们看。

  

这台机器在播种的同时,还可以完成施肥。

这台机器在播种的同时,还可以完成施肥。

  黑龙江种粮大户刘二成:这里边就是籽,这不是到口肥了吗?

  记者:到口肥,口肥在籽上面?

  刘二成:这口肥跟籽是挨着的,这籽还不好扒拉。

  记者:这个是吗?

  刘二成:那不是,那不是。

  记者:这个不是?

  刘二成:这儿,带铅粉的这是籽。

  记者:还挺深的。

  眼前这片地,有30垧,大约有450亩,光这片地用机器播种,就要比人工播种节省至少2万块钱。刘二成最满意的,是播种机的全自动化。

  刘二成:不下籽的时候它就自动报警了。

  记者:感应器在这儿?

  刘二成:在这里头呢,瞅不着。

  记者:没有籽的话它就自动报警?

  刘二成:这牌这玩意儿到头一根垄子,能下多少籽能知道,一根垄到地头能下1560粒。

  记者:就设定好的?

  刘二成:对对对,都知道。

  记者:还很先进,都是计算机控制。

  刘二成:都计算机控制,人开车就可以。

  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王跃贵,因为当年他种的稻子比其他农户亩产高,能达到700斤,而当地普遍只能收获500斤左右。在黑龙江有水稻大王的称号。他有20亩地,因为年纪大了,现在这些地都流转给了当地一家水稻种植企业。凭着过去的一手好农活,眼下王跃贵在这家企业做技术指导,每个月能挣3000块钱的工资。

  黑龙江望奎县农民王跃贵:中国现在就是说老一辈种地这些老把式已经退休了,他就干不动了。

  记者:您还坚持。

  王跃贵:我这搞技术这玩意儿和人家动体力不一样,要不现在我也转型,从原来体力,现在土地流转出来变成工人,工人完了变成技术指导。

  王跃贵经常感慨,年轻能干的时候,没赶上机械种地。以前全靠拼体力,种地是苦活累活,而现在差别和太大了,种地能让人找到工人的感觉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像刚才那块地,刚才您也看了,如果那块地用人工的话。

  王跃贵:那平地,就现在它扒那么一会儿,平那么一会儿地,咱用人工的话,可能得一个工日平不下来,得两天时间。

  记者:一个人?

  王跃贵:对。

  记者:两天?

  王跃贵:对。它这么一会儿就解决两个劳动力的问题。

  种地,对农时要求极高,比如种水稻,就有“不育五月苗,不插六月秧”的说法,所以一定要在四月育苗、五月插秧。在这家企业的控制室里,通过电视屏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里的情况。

  黑龙江望奎县龙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田伟成:可追溯就是说从源头,包括环境、土壤、空气、水等等,一直到它的种子,然后还有其它的植保的过程,一直到最后收获这个过程,那么全程都能够通过可视化的手段能够看到。

  在这家控制室里,通过电视屏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里的情况。

  记者:整个一个用计算机来操作?

  田伟成:对,能看到。

  记者:哪个是实时画面?

  田伟成:这个就是实时画面。

  记者:这四个都是实时画面?

  田伟成:这些都是实时画面,你看这里面咱们现在实景都在动。

  记者:就是每块地都有摄像头进行监控?

  田伟成:对,然后让咱们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有终端,他也可以通过手机可以看到,非常直观。

  消费者下载一个软件,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自己购买的大米在地里的生长情况,吃起来也会更放心。

  记者:这个就是其中的一块地?

  田伟成:对。

  记者:对应最下面的?

  田伟成:对,对应右下角的。它这个摄像头还可以来回缩放。

  记者:你在控制室里面可以控制它的摄像头的方向?

  田伟成:对。

  记者:这个实际像客户,他最感兴趣的是一个什么情况?

  田伟成:正常我们的客户通过这个手机终端,看到一是实时的田间监控画面,咱们眼见为实,再一个还能够看到环境相关的数据和监测的情况,再一个还能看到相关的检测报告、数据等等。

  

消费者可以在手机上看到自己购买的大米在地里的生长情况

消费者可以在手机上看到自己购买的大米在地里的生长情况

  为了保障数据的真实,整个生产过程都由第三方进行监管。而这套可追溯田间生产的技术设备,也是去年才装上的,企业拿出了12000亩地作实验田,算下来比上一年多赢利了两倍以上。今年他们又扩大了可追溯田的面积,现在有3万亩。消费者直接订货,点对点配送,虽然秋收还早,但预计预定数量比去年要增加接近1.5倍。

  田伟成:咱们可以规定一个时间,打个比方说我每月一号我可能这个米要吃完,那么我们会提前生产出来以后,那么在1号的时候,通过点对点这种方式配送到消费者家里面,然后他就不用去超市去采购了。

  从2004年到2014年,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经历了黄金10年,在这10年里,我国农机机械化率从33%提高到61%,增速、产值都位列全球之首。但是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仍然面临很多挑战。而正是因为看好中国现代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势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德国克拉斯等国际农机制造巨头,都开始了在中国设厂布局的脚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下,国产农业机械,怎样突出重围,跻身先进的行列呢?

  无人驾驶中国农业机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这里位于山东邹平县孙镇的一家农业机械示范农场。

  记者:您这是调什么呢?

  山东邹平雷沃示范农场厂长王允泉:它这个是把两个轮胎压的地方有点硬,我觉得这个深度不太够,给它一调节,才能和其它的一个深度。

  记者:这是无人的?

  王允泉:对,这是无人驾驶。

  农户只需要把种子和化肥放进去,其它都是机器自己完成,这样的无人驾驶自动播种玉米的方式,是2013年刚刚研发投产的。机器行进起来,速度非常均匀,工作效率也极高,播种这块150亩的地,只需要5个小时。

 

 这样的无人驾驶自动播种玉米的方式,是2013年刚刚研发投产的。播种150亩的地,只需要5个小时。

 这样的无人驾驶自动播种玉米的方式,是2013年刚刚研发投产的。播种150亩的地,只需要5个小时。

  以前看电视,王允泉特别羡慕国外那些大农场的农民们,能用机器种庄稼。没想到,这样的生产方式自己现在也用上了。

  王允泉:这块是种,这块是肥,然后我把它拿,全拿了,得沉住气。

  记者:播得够深的。

  王允泉:四公分,我们这儿一般都是四公分,你看第一个了,这就是一个种子。

  记者:对。

  王允泉:然后再往前走,它这个是第二个。

  记者:有距离。

  王允泉:这第二个,你再往前走,因为正好是20公分一个。

  记者:20公分?

  王允泉:对。

  这台100马力的无人驾驶玉米播种机价格要20多万元,享受到政府农机购置补贴后,价格在15万元左右。对王允泉来说,即便自己掏也划算,无人播种,每年能为他节省3.2万元,以机器使用寿命10年计算,即便算上保养维护,机器为他创造的效益每年也在8万多元。

  记者:这个到底怎么高科技,高科技都在驾驶室里,是吧?

  王允泉:我给你介绍一下吧。

  记者:这实际也看不出来什么高科技,这很简单。

  王允泉:现在你看,这上面有两个显示屏,这个显示屏这就是我们导航和无人驾驶和整个的监控系统。

  记者:是不是需要设定?

  王允泉:对,全设定好了。

  记者:这主要设定什么?

  王允泉:这个设定它的AB线,也就说设定它的模式,按程序设定好以后就不用管它了,能自动驾驶了。这个主要是控制它的下种量,如果有种子不行,或者有不合适的种子可以报警,所以说用这两个监控器,我们一切的播种作业就没问题了。

 

王允泉为记者介绍无人驾驶机的监控系统

王允泉为记者介绍无人驾驶机的监控系统

  无人驾驶播种机,激光平地机,这些现代化的农机装备,事实上,是最近几年才研发出的最新产品。

  陈志,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从2003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以来,整整十年,他们一直在想办法缩小中国农业机械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这是咱们的实验室,这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叫农业机械国家工程实验室。

  记者:这名头可够响。

  陈志:对,这实验室建得还是很有水平的。

  记者:所以说我们进来以后,这些农业机械代表一个顶尖水平了?

  陈志:应该是这样,在国内这是顶级的水平。

  记者:这是什么?

  陈志:这是一台玉米收割机的割台,就是在做实验的时候,这一个夹子上,因为我们要把玉米,田里面的玉米整杆的把它夹在这上,夹在这上就变成,这就相当于田里的四行玉米,然后它就模拟田间的工况来做实验,采集它的很多参数,然后再进行分析。

  2003年,我国农业机械全年产值只有800多亿元,2014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将近4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中国农业机械生产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全世界每制造两台农业机械,就有一台是中国生产的。

  然而,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大国,但还算不上强国。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目前是61%,与农业发达国家全面实现机械化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陈志:比如我们现在一些高端的产品,比如大马力拖拉机,我们这个采棉机,高档的采棉机等等,还有一些特殊的经济作物的作业机械,还要依赖进口。另外我们这个产品的可靠性,就是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还不够稳定。

  采棉机是农业机械里,科技含量较高的品类。像这样的采棉机头,过去中国完全依赖进口,而现在已经实现了国产化。

  陈志:我们差不多就光这一个采棉头,我们叫采棉头,光这个东西我们从科研到制造工艺、制造技术,差不多前后攻关有十年,我们才现在把它基本上拿下来了。原来完全依赖进口。


  【半小时观察】农用机械 变革在即

  看到这么多充满智慧的机械设备,和它们给我们的农业生产带来的深刻影响,我想借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表达一下观点:技术改变世界,创新超越梦想。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始终都在借助于机械的力量。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在经历了替代人力畜力的初级机械化阶段,和以电控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应用阶段后,正在朝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与先进制造方向发展。目前,这样的装备制造,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无论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都把农业机械的发展突破放到了突出的位置。相信未来,在先进的装备技术支持下,我们这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将会在农业种植上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6月27日 22:18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种植越来越普及,农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四川宜宾黄金村通过成立农机合作社和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全面机械化,不仅减少了农民成本,而且提高了劳动效率。黑龙江望奎县不仅实现农业机械化,而且通过互联网实现客户、产品、基地的实时监控和互动。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一些高端机器还比较依赖进口,国产机械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经济半小时》 20150627 夏收一线报告:智能机器下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