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629 夏收一线报告:旱地丰产有窍门

来源:央视网2015年06月29日 23:22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在安徽省定远县,每到六月,就进入了最忙的抢收抢种的双抢时节。与种植旱稻相比,种植水稻不仅投入少,而且收成好,但是因为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这里年平均降水明显偏少,是典型的缺水易旱地区。为了多种些水稻,有些村民便自己挖塘蓄水。然而,小水塘里的水是存足了,不过却又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守着水塘种旱田 收入每亩少几百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就抽到水田里去啦?

  安徽省定远县蒋岗村村民黄再权:对啦。

  安徽省定远县蒋岗村村民黄再权这天喜上眉梢,因为自己挖的这个小水塘蓄够了水,这意味着这一季,他又能多种几分水田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水塘您自己挖的?

  黄再权:自己挖的。

  记者:挖了几年了?

  黄再权:挖了两三年了。

  在一片旱田的包围当中,黄再权的这几分水田格外显眼。定远县是缺水易旱地区。而蒋岗村的地势本来又偏高,不利于雨水的存蓄。因为缺水,村里人均一亩五分的地,只能分五分田的水,这就意味着,全村只有三分之一的水田。庄户人家都知道,同样是种田,但一亩水田的收成能比旱田高出三四百斤,多挣四五百元。

  记者:这一块全是旱田?

  黄再权:都是旱田,这都是我们生产队的,有水都能栽秧。

  村民:如果有水的话,这块地全能栽秧。

  黄再权:这都是栽秧田,过去都栽过秧,就是没有水。

  

黄再权告诉记者 由于没有充足的水 原本能够种水稻的地只能种旱稻

黄再权告诉记者 由于没有充足的水 原本能够种水稻的地只能种旱稻

  黄再权家十几亩地,每年只能种三四亩水稻。他说,今年老天开眼,多下了几场雨,这个水塘里子蓄的水就能让他把这几分田也能种上稻,这已经让他觉得自己足够幸运了,因为不是每一年都有这样的运气。

  记者:您这塘子水等了多久?

  黄再权:去年大概八九月份就开始张罗。

  记者:八九月份,从去年八九月份?

  黄再权:嗯,就涨这块水,就下雨的时候涨废水,在那里藏起来。

  记者:从去年八九月份开始存,存到现在?

  黄再权:就这么点水。

  记者:才这么点水?

  黄再权:哎,没办法。

  看着田里的水满起来,黄再权盘算着今年能多收入百十元钱。不过高兴归高兴,他发现自己还得先解决一个小麻烦:因为没想到水塘能蓄够水,自己根本没有为这块意外得来的水田准备秧苗。眼下正值插秧的尾声,他得抓紧时间向其他村民们借点秧苗。

  安徽省定远县蒋岗村村民蒋华强:你家今年秧不够?

  黄再权:秧不够,缺几分田。

  蒋华强:缺几分田我家秧也不够,我这秧还是别人家转过来的。

  虽然黄再权只有几分水田,但蒋华强能借给他的也不够,黄再权打算再到自己组的组长陈先山家碰碰运气。

  安徽省定远县蒋岗村村民陈先山:借秧?


  黄再权:秧不够了。

  陈先山:不够了。

  黄再权:不够,你也匀些给我,我这秧怎么搞呢?搞得半半拉拉的。

  陈先山:搞48个中嘞?

  黄再权:中。

  陈先山:只能搞48个,要不然我也不够了。

  正值抢收抢种季的尾声,村民们碰到一起,农田用水总是一个绕之不去的话题。作为组长,陈先山更希望能够帮助全组村民们早日摆脱这种靠天吃饭的局面。

  陈先山:年年缺水,南河有水还搞不上来。串塘工程搞好了,澜河水引上来就好了。澜河水引上来,不是解决我们这一两个队的问题了,一个村都能解决问题。从来没有灌满过,没有哪一年灌满过,现在我们还是想办法,一定要想办法,直接找村里,找了村里找镇上从来没有满过,不行我们多跑几趟。

  这些年为了解决用水的难题,陈先山和村民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这个水塘就是全组村民在2013年挖好的。陈先山说,当初他们的打算是,利用这个水塘一是存蓄雨水,二是可以将低处水库的水抽上来,解决全组,乃至全村的用水问题。但是塘很快挖好了,却没有财力再进行配套工程的建设,村民们用水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和这片水塘一堤之隔的这片地因为无法得到足够灌溉,依然只能种旱稻。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但我看这里不是有点水吗?

  陈先山:这一点水留着保这个,这个秧刚刚栽上,这稍微过一段时间,还要给它打一层水,走一层水,像这个水稻马上干了,再过以前,还要给它走一层水,然后就招了,就能保一段时间了。如果要不够了,那我们下次多少,你一家下次多少,只给你打多少分钟,拿个手表在这看,你只有这样,不然你搞不好。

  守着水塘种旱稻,陈先山和村民们都盼着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眼瞅着地里的活都忙得差不多了,陈先山,黄在权和另一位组员蒋帮奎找到了镇党委书记刘会明,希望政府能帮他们出出主意。

  黄再权:旱稻水稻最起码要差四五百元钱,我们向上申报,只有靠你们,靠党委政府了。

  安徽省定远县蒋集镇党委书记刘会明:但你们这个要开好群众会,群众要支持,集体要支持。

  刘会明告诉我们,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全省实施“5588”行动计划,即用5年时间,通过5项改革措施,在全省范围内以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等8类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推进改造提升,使现有小型水利工程除涝灌溉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80%以上。2014年,又颁布了《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改革实施办法》,镇上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蒋岗村的问题他们也正在积极解决之中。

 

 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

 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咱们镇上,整个镇上有多少个这一种小水利工程?

  刘会明:小水利工程,我们镇上已经建成的三个,在建一个,这个正在申报的两个。

  记者:正在申报两个?

  刘会明:对,总共是六个,我们争取三到五年做到八到十个,解决我们村镇将近两万亩的高冈田块解决用水问题。

  记者:那就是他们村的话,也在咱们的这个?

  刘会明:也在我们规划之内,我们现在正在积极申报项目和寻找这个承包主体,一旦有承包主体,愿意投资和愿意为群众服务的,这块我们争取尽快上马。
  
  刘会明所提到的主体,正是定远县在这一轮小型水利建管体制改革当中的一项有益尝试。按照 “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主体明确、管理规范、先建后补、多干多补”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养殖大户、村集体和用水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自主建设。在工程通过验收、审计后,按工程量决算审计的2/3予以奖补,补助资金由县财政直接支付给项目实施主体。而现在蒋岗村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主体。心急的村民们打算直接到县里的水利局再咨询一下。

  刘会明:必须要落实投资主体,建好部以后,我们政府借贷(音),省里面和县里面统一三家(音),你投资主体拿三分之一。

  记者:那今天刚才是一个什么样的答复?

  陈先山:答复叫我们回去,还要有个主体。

  我们现在马上回村的时候,我们就来找个主体。

  记者:那如果这个水利工程建好之后,您最想干的事是什么?

  陈先山:最想干的事是所有的村民全部都栽上秧苗,都插上水稻,这是肯定的。

  

陈先山告诉记者等水利工程修好 希望所有村民都能种上水稻

陈先山告诉记者等水利工程修好 希望所有村民都能种上水稻

  安徽省正在推行的水利建管制度改革,无疑给蒋岗村的这些村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只要能找到合适的项目实施主体,村民们很快就能如愿以偿种上水稻了。实际上,安徽在全省推广的水利建管制度改革正是发端于定远县,这当中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人兴建解决周边2000亩地灌溉问题 水利建管制度改革调动百姓兴建水利工程热情

  这天一大早,大庙村村民韩胜如一到田里就急了,眼瞅着邻居的地都已经灌好了水,可以插秧了,而自己家的一片地还是滴水未沾,眼下正值抢种水稻的时节,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韩胜如二话不说,立即把附近泵站的负责人张传凯拉到地头理论。

  泵站负责人张传凯:这么多水,你还担心放不上水吗?

  大庙村村民韩胜如:我也要赚钱,着急种上。

  张传凯:对,这是应该的,给你分好。

  韩胜如心急,甚至指责张传凯分水不公平,张传凯只能跟他耐心解释。

  张传凯:因为我们这有渠道,每个一块一块挺过来的,就是供水,不可能一下子放到他田里面,所以他就着急。

  韩胜如:能不着急吗。

  张传凯:就喊上了。他专门有放水的,昨天很不高兴,在喊,别人能放上,我为什么放不上。

  在灌溉季节,只要塘里有水,就得优先保障农田灌溉需求,正是这条小型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这让韩胜如和村民们在找张传凯时觉得理直气壮,因为他爱人就是是大庙泵站串塘工程的投资主体,这在当时他们签的协议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张传凯:它上面明确讲乙方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或迟放水。

  记者:在这种灌溉季节是吧?

  张传凯:对。

  说起用水,大庙村的村民以前也是深受其苦,在大庙泵站串塘工程运行之前,张传凯所在的村民组950亩土地中,有600亩都是旱田,水田只有350亩,既便是这样,遇到天干依然会激化用水矛盾,无奈的村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叫八两柴油法。

  张传凯:你家有五口人,就给你4斤油,你有10口人就给你8斤油,8斤油不管你去哪个堤随便你,8斤油为了保证你口粮,就是这样的。为了分水解决这个矛盾,要不然打架了。

  定远是个缺水的农业大县,八两柴油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张桥镇南杨村的种植大户张海清也曾经因为缺水而几乎血本无归。

  记者:这一片都是您流转的?

  安徽省定远县张桥镇南杨村种植大户张海清:对对。

  记者:一共有多少亩?

  张海清:一千多亩田。

  记者:一千多少?

  张海清:1650亩田。2012年干旱,一季下来简直苦不堪言,当时那种感觉你是想象不到的。

  记者:当时这片田是什么样子的?

  张海清:稻长这么高,看不到穗子当时。有水就收稻,哪怕这块田,这边低水放了就收稻,这边高水放不上就收不稻,就这么简单。

  记者:就靠天吃饭。

  张海清:就靠天吃饭。

  正当张海清为了灌溉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正在进行着新的尝试。201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张传凯回到家乡大庙村,用自己的积蓄在村里兴建了第一个泵站串塘的项目,使用的都是一个泵站+压力管道+数个塘坝+几个水库的泵站串塘模式,这个电灌站从水库提水,通过铺设地下管道,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将4个大塘串联在一起,可以满足村里1000多亩地的灌溉需求。原本打算一来可以自己搞些养殖,二来也可以帮助乡亲们解决一下农田灌溉的难题。但是60万的投资让他有些拙襟见肘,他尝试向政府寻求资助,却没想到,自己成了水利建管制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泵站串塘的项目,使用的都是一个泵站+压力管道+数个塘坝+几个水库的泵站串塘模式

 泵站串塘的项目,使用的都是一个泵站+压力管道+数个塘坝+几个水库的泵站串塘模式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县委书记郑斌:除了解决他自身的问题,还带动了周边两千亩老百姓的灌溉问题,所以我们觉得这样的一个农民尝试的水利的改革,是最大化的民生,也是民生水利,所以我们就是进一步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出台的一个政策,就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大户老百姓自己投资。财政拿三分之一的钱,县财政,它的工程总造价按照三分之一补贴给他,这样是极大的调动了我们的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

  2013年,随着安徽省5588行动计划的实施,政府的奖补比例由三分之一提高到了三分之二,张传凯又修了一个二级电灌站,使整体工程更加有利于农田灌溉。现在,这个蒋集镇大庙泵站串塘工程蓄水总量约30万m ,改变周边农户“靠天收”的状况,灌溉获得保障,张传凯所在村民组的水田由350亩增加到了800亩,水稻亩产量也由800斤提高到1100斤。

  张传凯:现在总共能灌2千亩,2千多亩。我自己承包水利,保证它灌溉的应该有1千亩

  张海清:一千亩都是两边高处埋的管子,下面就不需要管子,自流了。

  记者:这一千亩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张海清:这一千亩我这个塘子有一滴水,就是给他收庄稼,保证他。那个一千亩,你或者有水,按自发你来直接收水,你哪个在前面我就给你抽,但这收电费,因为这个有2/3国家出资,效益最大化,就是这样的。

  随着泵站串模式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奖补政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为水所困的张海清也动了心。2013年,他做为投资主体,兴建了岗头电灌站串塘工程,串联起9个大塘,工程总蓄水量29万立方米,满足了自己1650亩土地的用水需求。

  记者:这个电站是哪一年修的?

  张海清:去年这个季节。

  记者:就在这个季节,投入多少?

  张海清:投入40多万。

  记者:政府奖补的大概2/3是吗?

  张海清:2/3,不是大概,是肯定2/3。

  记者:它现在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张海清:它就是从我们定县最大的水库抽出流水,然后通过这个站,抽到上面岗头上面,我再细分,分到每个塘,分到田块里面,像现在就往田块里面分了。

  张海清建的两级电站总投入约为80万元,除去政府奖补的三分之二,他还自掏腰包将近30万元,但是他的投资正在慢慢得到回报。

  张海清: 2014年就像这个季节,满足我自己需求不算,而且我还卖了三万多块钱水。

  记者:这三万多块钱是怎么个收费法呢?

  张海清:收费就是我们建站初期的时候水利部门给我们核定一个基准水价,加上电费、人工和机器折旧,方方面面费用大概在每个千瓦每小时多少钱,折合下来两个电站算下来大概,我们去年收费是140,每个电站是70块钱每小时。

  而和张海清不同,张传凯并没有流转土地。他为工程一共投入60万左右,如何收回这笔成本,他也有自己的一笔帐。

  张传凯:我现在是综合效益,我拿他们农民的(每亩)50斤稻子基本上能保这个电费成本,我就要它这个水利资源,用水来养殖,周围的土地栽树,养殖,用这方面来收回效益。

  现在,张传凯的水塘里养着鱼,塘边放着鸭,下一步,他还打算把这里打算成一个农业休闲中心。

  张传凯为工程一共投入60万左右,他计划利用养殖来收回成本

  张传凯:这鱼塘总共我是200多亩。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块鱼塘收益能有多少?

  张传凯:鱼塘收益根据投放量,正常每年大概卖生产值应该也不少,但是真正效益现在刚刚执行,除了池塘收入,养殖这一块应该也有净收入十几万块钱。

  记者:您还养了鹅,鹅这边现在有销售吗?

  张传凯:鹅主要是养鹅种为主,然后慢慢发展。刚开始,因为在摸索。

  记者:依托这块产权自己做很多事情。

  张传凯:在保证群众用水的情况下,用这个资源慢慢开发然后产生效益。

  张传凯觉得搞农业得慢慢来,他也并不着急,因为自己对工程的权益是有制度保证的。让他觉得踏实的,就是去年政府颁发给他的“两证一书。

  记者:这就是当时的两证一书是吗?

  张传凯:对,政府发的。

  记者:看看。

  张传凯:知识产权证。

  记者:使用权证。

  张传凯:这是使用权证。

  记者:有两份。

  张传凯:这是电站跟水库分开的,就是塘坝。

  记者:电站和塘坝是分开的。

  这就是那个管护协议书是吧,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张传凯:要求平时给他维护好,达到他的要求,自己要正常运营。

  记者:谁来监管呢?

  张传凯:水利局,水务局,定期抽查,如果不合格,现在政府补助我们一个电站补助3000块钱管护费,如果你管制不合格,达不到他要求,他要处罚你。

  记者:就得不到政府补贴?

  张传凯:得不到政府补贴,还考虑能不能给你使用,因为你管控不好了。

  村民张传凯当初修建泵站串塘,原本打算自己搞些养殖,顺便帮助乡亲们解决一下农田灌溉的难题,没想到,自己却成了水利建管制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颁发两证一书,把资金投入、建设管理、建后管护三个关键环节紧密结合,兼顾投资者、建设者、所有者、管护者各方利益,建立利益驱动和共享机制。再配以泵站串塘的模式,定远县从机制到制度上,都为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并解决后续维护难题做出了尝试。目前,小型水利工程建管制度改革已经在安徽全省展开,它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局面?又带来什么样的新挑战呢?

  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维护难不再是问题

  这是在定远县张桥镇陶铺村,村民们正在为村里的电灌站通电运行兴奋不已,这个电灌站灌溉面积达到1500亩,这意味着村民们以后用水更便利,庄稼也能有更好的收成了。

  

村民们正在为村里的电灌站通电运行兴奋不已

村民们正在为村里的电灌站通电运行兴奋不已

  水利条件好,干田的劲头就足,张海清对此也是深有体会。眼下正值双抢时节,抢他天天都巡视在田间地头,随时关注抢收抢种的进度。

  而今年的这个时节,最让张海清兴奋的,就是因为农田用水充足,又有好些旱田能改成水田了。

  记者:今年一共有多少亩这种旱改水呢?

  张海清:旱改水大概这一个棚子上面接近两百亩吧。

  记者:今年秋天有个好收成。

  张海清:应该讲有个好收成。

  又要旱改水,又要抢农时插秧,张海清最紧张的就是人工短缺。每天下午他都要和村里的几个联络人接洽,尽量争取能多找些人手到田里干活。

  张海清:昨天讲找人,明天能不能找到?

  安徽省定远县张桥镇陶铺村村民:你不讲到五月初几吗?

  张海清:最早大概五月初几?

  村民:最早大概在二十几三十个吧。

  张海清:30大概能上多少人?

  村民:你一天要多少人?

  张海清:最多能上多少人?

  村民:最多我们也只能上二三十人。

  联络人能组织的人手还要晚几天才能到位,为了旱改水的200多亩地也很快能插秧,他赶忙又找到另外一位联络人,看能不能从外地调人手。

  就在张海清指望着今年的好收成的时候,张桥镇水利中心站站长高庭义也正在马不停蹄地奔走在自己负责的片区内,为小型水利工程提供调试和维护服务。
  这天,在张桥镇杨林村的小周生产队,又一个电灌站今天要通电运行。这又是一个由社会资金投入修建的电灌站,黄庆荣就是这个电灌站的投资主体。
  安徽省定远县杨林村村民黄庆荣:像我们这个从小周坝灌溉到上面,当时我们申报了六个,推了五个塘,容量可以,两个生产队在一千五百亩田左右灌溉。
  经过一番调试,电灌站抽水成功,高庭义不放心,和黄庆荣一起赶到塘边确认抽水的情况。
  黄庆荣:电站抽上来的,刚刚到这儿来的,水是灌溉农田。
  记者:直接到田里边,刚才是干的。
  黄庆荣:对对。
  张桥镇水利中心站站长高庭义:一直通到这里,管道上来的。
  黄庆荣:这个小机子,水包放在这个地方,就等着这个水上来,
  五口塘全部用管道串上了,你们刚刚看到那边出水,中间放水,这里面水打满过后,上面这一块,沿着那边一趟,全部都能灌溉到。
  电灌站成功运行,并不意味着高庭义的工作完成。回去之后,针对工程的奖补、收费标准,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
  高庭义:他这个工程现在还没审批,还没决算,投资的数额只是大概在40多万,马上我们经过审计部门审计,审计过以后奖补资金给他以后,我们要给他核准抽水价格,要有合理的费用。
  高庭义告诉我们,自从推行小型水利工程建管制度改革以来,他们这个中心站所服务的三个乡,在2014年就完成了五个小型水利工程的的建设运行,而现在在他们手里,还有七个这样的工程等待审批。
  郑斌:这几年我们测算了一下,可能建了四千多口塘,修建了几百公里的渠道,还有邦站,一百多处的蚌站,实际上应该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和收入,应该是在六七千万,我们测算了,一年要增加大概是在两万吨的这样一个粮食收益。
  通过定远的先行先试,安徽全省的小型水利建管制度改革也正在推进之中。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开挖了塘坝19.3万口,修建沟渠是1.5万条,改造中小型的泵站是23万千瓦,新搭机井和修复机井是6.9万口,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是121万亩,应该讲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按照这两年的进度往下推进,我们用五年的时间完全可以达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或超过80%这么一个目标。

  

纪冰告诉记者 安徽省计划用五年的时间达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或超过80%

纪冰告诉记者 安徽省计划用五年的时间达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或超过80%

  尽管改革初见成效,但是在记者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无论是投资主体,还是水利服务中心站,采访对象都反映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缺少资金。

  张海清:我们农村人本身价值就不是那么好,你全额定制的话,到最后这笔资金是不小的资金。

  高庭义:我们作为一个水利站,我们是事业单位,一共八个人,全部的费用是国家财政拨款的,但是在工程维护费用这块,还是靠上面政策奖补,县委县政府给一部分,但是指望我们在下面解决这笔费用也很难。

  记者:像他们打电话给你去维护维修,这个费用谁来出?

  高庭义:这个费用都是我们自己的。

  郑斌:像我们是一个省级贫困县,那么拿出这么多钱来投入到水利改革,那么目的是惠及百姓,但是确确实实捉襟见肘,需要干的事情太多。那么就是想能够在上级层面能够在这个方面能够给一些支持。

  纪冰,安徽省水利厅厅长,全国人大代表,他在大力推进小型水利建管制度改革的同时,也持续呼吁提高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通过我们初步的测算,一亩地每年平均管理维护经费大致要10到15块钱,这个钱也不多,我们全国18亿亩耕地,按照10块钱180亿,我们的建议,中央财政拿一半,地方的财政跟农民配套再拿一半,180亿中央就拿90亿,对现在国家的财政来讲是比较小的,不是讲下来平均分配,下来以后我们根据水利工程的建了多少来给予分配。

  半小时观察:小水利 大作用

  我国大量的小型水利工程一直存在着很多难题,比如像产权不清、管护主体和责任不明确、缺乏管护经费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现实的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的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安徽的探索,正是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建设的惯例,以同一水源或灌溉渠系为单元,由共同受益主体成立用水户协会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将土地流转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权流转给承包大户和龙头企业管理,从根本上厘清了责、权、利的主体。所以,才有了我们刚才节目中看到的这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变化。农田增产了,农民增收了,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更近。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6月29日 23:22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小水利,大成效,农田灌溉既实际又方便。政府引导、主体明确、先建后补,安徽小型水利建管制度改革正在进行中。安徽省定远县是典型的缺水易旱地区。2010年,张传凯回到家乡兴建了泵站串塘的项目,一个泵站+压力管道+数个塘坝+几个水库的泵站串塘模式,政府的奖补比例提高到了三分之二。现在,串塘工程改变了周边农户“靠天收”的状况,灌溉获得保障。 (《经济半小时》 20150629 夏收一线报告:旱地丰产有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