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430 向劳动者致敬:大巴山深处的铁路人

来源:央视网2016年04月30日 22:2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导读:《经济半小时》将连续播出五期特别节目《向劳动者致敬》,重点关注那些在节日里依然默默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无数普通劳动者就犹如满天繁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发光发热,为我们美好的生活付出着辛劳和汗水。劳动创造世界,平凡铸就伟大。

襄渝铁路线横贯湖北、陕西、四川、重庆三省一市,是联络我国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襄渝铁路线全长800多公里,火车穿越的地区多是山区,桥梁、隧道众多,路况非常复杂,铁路的养护难度非常大。在襄渝线上,以秦岭大巴山段的路况最为艰险。

舍小家为大家,线路工28年辛勤劳作保卫铁道安全

位于秦岭山脉深处的西安铁路局巴山工务车间,担负着襄渝铁路海拔最高、曲线最多、地质环境最复杂的81公里路段养护任务。这81公里线路包含了78座桥梁,66条隧道和27组铁路道岔,线路十分复杂。

在81公里的线路中,黑水河钢梁桥又是巴山工务车间管辖范围内跨度最大的一座钢架结构桥梁。由于受大巴山潮湿气候的影响,钢梁桥身容易产生锈蚀。干了28年养路工的王庭虎每个月都要带着徒弟们,上桥检查,处理铁锈。

黑水河钢梁桥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落差距离有103米,桥的两端则横跨在悬崖峭壁上。

出发前,师傅王庭虎给徒弟们一一绑好安全绳,28年里他已经无数次登上这架黑水河钢梁桥,但是小徒弟刘宏亮去年才刚刚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来到巴山。对于上桥,他心里还是有点打怵。

 

开工上桥之前,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工长王庭虎为徒弟们一一绑好安全绳。

王庭虎一边安慰着徒弟,一边寻找着钢梁桥上的锈斑。每次火车通过,钢梁桥都要承受巨大的重量,锈斑如果不及时处理,会给桥梁的安全埋下隐患。

王庭虎和徒弟们的工作就是把每一处生锈的地方用除锈铲刮平,再用铁刷和砂纸打磨并刷漆。在100多米的高空中作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胆识。

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一列火车从隧道里呼啸而出,巨大的气流让桥体产生剧烈的晃动,王庭虎和几名徒弟紧紧地抓住栏杆等待火车通过。

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线路工刘宏亮:今天风也比较大,它一过车的时候,晃动特别大,你只能蹲着,站都不敢站起来。

在襄渝铁路线路上行驶的列车较多,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养路工们只能在火车通过后的间隙完成除锈工作。

汛期是养路工人们最紧张的日子。在大巴山区里,长时间的降雨有可能导致山石松动引起滑坡。而一旦有落石从山上滑下,对飞速行驶的火车来说,势必会引发重大交通事故。王庭虎和徒弟们要做的就是爬上隧道上方的山体,对有隐患的落石一一排查。做好防护措施后,大伙开始往陡峭的山坡上进发。

扫山的时候根本没有路可以走,王庭虎在最前面用镰刀砍着树枝和杂草,为后面的人开路。

越往山上走,山体越发陡峭,王庭虎决定派一个熟悉地形的工友先上去,找地方固定好绳索。

越往山上走,山体越发陡峭,工友们依靠绳子和镰刀才慢慢爬上去。

工友们慢慢爬到了山坡的中间位置。这时,一块巨石进入了王庭虎的视线,徒弟刘宏亮紧随其后,跟着师傅也来到了悬崖边的巨石旁。师徒俩开始用红色的油漆给石头做标记。

日复一日,检查、排险,工作枯燥而辛苦,王庭虎却一干就是28年。他说,比起老一辈修建铁路的人来说,这点苦不算什么。

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工长王庭虎:师傅跟我讲过,巴山长眠了32位烈士,当时修这个襄渝线时牺牲的,最年轻的18岁,这条铁路能开通确实很不容易。

襄渝铁路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为了打通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轨道交通,十万铁道兵挺进秦岭山区,修建了这条襄渝铁路,仅在巴山段就有32名铁道兵战士牺牲于此。

谢和平是巴山的第一代养路工人,也是王庭虎的师傅。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在他看来,保护好这条铁路才是对牺牲的铁道兵英灵最好的慰藉。

王庭虎:当年看到师傅在大巴山隧道施工的时候,一根钉子都是把脚心都穿透了,然后用毛巾一包,站起来继续干,当时就说让师傅休息一会,师傅说不行。

老一辈巴山养路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当时还年轻的王庭虎,28年过去了,王庭虎的师傅退休了,王庭虎也带出了数不清的徒弟。

1993年,王庭虎成为了巴山工务车间的一名工长,担负起区域内情况最为复杂的12公里铁路养护任务。在这段不是隧道就是桥梁的线路上,要想让火车能够安全、平稳地在铁轨上运行,就需要对铁轨的水平和轨道距离进行不间断地检测。

频繁的使用,加上巨大重量的不断碾压。有些铁轨连同枕木在火车经过时,可以明显看到有上下浮动的情况。

经验老道的王庭虎,通过辨别道渣石头的颜色,就能判断出线路是否存在问题。徒弟刘宏亮在一边仔细听着。铁轨的合理误差范围是正6毫米到负2毫米以内,但是王庭虎偏要要求自己养护的线路误差在正1毫米到负1毫米之间。

12公里的线路不仅需要无数次弯腰用轨道尺测量,每隔25米,王庭虎还要跪在钢轨上用肉眼观察。

轨道尺加上王庭虎的眼睛,很快就能找到铁轨上水平出现问题的地方。王庭虎试着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教授给徒弟刘宏亮,但是要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小刘现在还做不到。

刘宏亮对《经济半小时》记者说:你像我师父有时候发现有问题了让我过去点一下,但是你自己趴着一看,那地方好像平着呢没问题 。

王庭虎用肉眼检查铁轨的功夫不是一天练就的。按照《经济半小时》的统计,王庭虎每巡查一次线路需要弯腰1.1万次、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28年来,这些重复的动作都是天文数字。仅行走的线路就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而每间隔25米跪下用眼睛检查一次,一天下来也要跪上900多次。

王庭虎:虽然时间长了开始跪道不舒服,时间长了磨成茧子了,跪道也就没那种特别严重的感觉了。

在巴山复杂的地理环境下,王庭虎积攒了丰富的养路经验。每次检查,他都带上笔记本,记录每一处有问题的铁轨和枕木数据,回到宿舍后再进行分析比对。28年下来这些本子已经积攒成了厚厚的一摞。

只有高中文化的王庭虎是铁轨养护行业里的专家级人物,他总结发明的诸如“观天养路法”、“工厂化单元修”等新型养路模式,大大提高了养路的质量和效率,并且在全国铁路系统推广应用。不过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凭借眼睛看铁轨的王庭虎也意识到未来养路依靠的是科技。

2014年,王庭虎被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且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但是这一切荣誉背后是对家人的亏欠与内疚。

王庭虎:我父亲去世了,当时没有到床前照顾。其实在工作上,男人再苦再累,我觉得无所谓,咱到这儿来干这个工作,不管你再辛苦再累去干,应该都是应该的,既然出来工作了,要把心放在这里,是一种责任,把责任担好。但是对家人实际上也是应该有一种责任,但是毕竟忠孝不能两全。

最近正是巴山工区集中检修线路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王庭虎和工友们需要配合大型机捣车把每一根枕木下的石头道渣重新捣实、加固,让运行在上面的火车更平稳。此时,他们已经来到了巴山二号隧道,等待他们的是长达5.3公里的轨道机捣工作。

王庭虎:把这个道渣全上到这里面把它填饱,填饱目的就是为咱了今天晚上这个大机捣作业做个准备。

王庭虎和大伙首先需要把隧道内几公里长的铁路道渣重新填实,以便配合夜间大型机械的作业。隧道内漆黑一片,只有头顶的一盏头灯以供照明,机械的轰鸣声足以证明大伙正卯足了劲干活,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

施工期间,火车是不停运的。在王庭虎的指挥下,大伙停下手里的活,赶忙躲进附近的避车洞。在漆黑的隧道里,火车像一个巨大的活塞夹带着气流向前驶来,飞速的列车从面前驶过,离躲在避车洞里的大伙只有一米多的距离。

王庭虎有些着急,因为每间隔5到1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养路工们只能一次次停下手里的活进洞避车。大型机捣作业的时间锁定在晚上9点到12点三个小时。王庭虎的队伍必须赶在9点以前完成前期工作。

从中午12点进隧道忙到晚上八点,王庭虎和徒弟们终于抽空开始吃晚饭了。

一人一个馒头、一包榨菜,就是王庭虎和工友们的晚饭。馒头是中午从工区带来的,隧道里的气温很低,馒头早已经变得冰凉,但是大伙还是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刘宏亮:我来到巴山,我不是说为了说苦我就不干是不是,你干了这一份工作,就要对这一份工作负责,就像师傅经常跟我说的,第一要有责任,第二要有担当,这作为一个特别是我们青年人,一个巴山的一个扛旗的,然后你必须有责任,必须有担当,必须把这种巴山精神传承下去。

大伙简单吃过晚饭后,继续下道干活了。临近9点,伴随着轰鸣声和灯光,机捣车到达了王庭虎所在的位置开始作业。机捣车的钢爪一下下快速插向每一根枕木之间,加固道床下面的石块。王庭虎则跟在后面用道尺丈量着轨道的间距。

巾帼不让须眉,女防护员无私奉献保障工友安全

襄渝铁路每年担负着5200万吨货物、2100多万名旅客进出西南地区的任务。巴山公务车间现有职工163人,正是有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才保障了铁路的安全畅通,在这个团队中不仅有王庭虎这样的七尺汉子,还有8名女性同样坚守在第一线。铁路的安全运行,同样少不了她们一份奉献。

巴山镇卫生院里,身穿黄色制服的贾学珍正在输液。

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防护员贾学珍:集中修作业,我们的天窗工作是晚上,我要出去给大家防护,防护的地点就是在山洞里面,还是桥头,风就可大了。

由于天窗作业多在晚上,贾学珍患上了感冒,她利用午饭时间来输液,下午她还得赶回工区。

盯着瓶子里的液输完,贾学珍赶忙叫来了护士处理针头,下午她还得赶回工区。

贾学珍是巴山工务车间的一名防护员,她的工作就是对在铁道线上施工作业的工友们及时通报列车运行情况,保证列车的安全通过和大家的生命安全。

贾学珍:至少三到五分钟跟驻站的保持一次联系,我们就知道他们车离作业地点还有几分钟能到这儿,然后大致能掌握车接近了,我们就会发出下道信号了,让他们下道避车了。

防护员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因为防护工作的特殊性,外出行走时,贾学珍必须和队伍保持在20米的距离。而在施工期间,她则必须在800米远的地点独自一人守护。

贾学珍:怕打盹,害怕走神,害怕联系不上,漏报列车,那么多工友的生命都在防护员的身上,可不敢有一点马虎了。

工友们在几百米外的地点作业,贾学珍就一个人站在险峻的黑水河钢梁桥上为大家做防护工作。伴随着报话机反馈回的信息,下一趟列车马上临近了,贾学珍吹响了手中的哨子。大伙听到一长三短的哨声后,纷纷准备下道避车。

火车从贾学珍面前呼啸而过,近在咫尺,而脚下就是100多米深的山谷。

贾学珍:必须要跟到底,他们要干八个小时,你必须要在那儿坚持八个小时,我们一出去,没水喝,特别是有时女同事出门上厕所啊干啥都不方便。还有女同志每个月也有那个不方便的几天。

无论刮风下雨,亦或是酷暑严寒,防护员工作的特殊性让贾学珍只能长时间待在原地为工友们守护。

随着工友们的不断行进,贾学珍始终和大伙保持着安全的防护距离。虽然感冒了,但是进入温度较低的隧道仍是是不可避免的。

隧道内,贾学珍站在距离工友们800米远的一处避车洞里待命。周围漆黑一片,只有手电发出微弱的灯光。尽管已经习惯了隧道的黑暗,但是作为一名女性,独自一人的贾学珍心里多少还是会害怕。

贾学珍:特别害怕,反正非常的害怕,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一种想逃走的感觉。

贾学珍的父亲是大巴山里的第一代养路工。1992年,年轻的贾学珍跟着父亲成为了工区的一名防护员,一干就是24年,即使是怀孕9个月时,她也仍然坚守在第一线。

贾学珍:我当时挺着大肚子一直在这干防护员,我是回去几天就生孩子了,孩子是13日的,我是7日才回去的。

贾学珍对《经济半小时》记者说,这些年,丈夫又当爹又当妈的照顾着女儿,自己连上中学的女儿穿多大码的衣服都不知道。在巴山铁路线上24年的坚守,让她少了很多陪伴丈夫和女儿的时间。

作为在巴山铁路线上坚守时间最长的养路工王庭虎来说,他也有一个愿望。

王庭虎:底下车间有块牌子,38年无事故,一万多天安全无事故,这是我们上辈师傅传到我这,我希望在我身上,甚至我徒弟身上一直能把这个安全天数延续下去。

半小时观察:巴山精神薪火相传 创38年安全纪录

1988年,19岁的王庭虎来到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成为了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一名铁路养路工,这一干就是28年。

有人算过,王庭虎巡查线路,每巡查一遍要弯腰1.1万次、记录1.1万个数据、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28年来,仅行走的线路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通过这些单调重复的劳动,他和工友们消除安全隐患2819起。在许多像王庭虎一样的养路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下,襄渝铁路秦岭大巴山段创造了38年安全无事故的纪录。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经济半小时》向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谢谢你们!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4月30日 22:2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西安铁路局巴山区间担负着襄渝铁路海拔最高,地质环境最复杂的铁路养护任务。19岁的王庭虎来到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成为了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一名铁路养路工,这一干就是28年。本期节目记者来到大巴山深处探访那里的铁路人,敬请收看。(《经济半小时》 20160430 向劳动者致敬:大巴山深处的铁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