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31208 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展播(一)

来源:央视网2013年12月08日 22:30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201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展播(一)

  【今年是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第十四届,主题是“转型升级的智慧与行动”。今年的年度人物评选,将从推动力、影响力、创新力、领导力、社会责任、年度贡献度等六个维度上展开。】12月4日,30人的候选人名单公布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天,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带您走近他们中的一些候选人物。

  郑永刚:到上海来,才有跟鲨鱼同游的机会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我55岁又获得一个新的身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

  他是两家上市公司的掌门人,一家是以服装起家的杉杉股份,一家是以高新材料闻名的中科英华,但55岁的他今年又走进了考场,并取得了保险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

  郑永刚:我去考试的时候,正好碰到我们原来的手下一起考试,他们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我觉得没什么不可思议的

  做别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事,是他的天性。24年前,他接手宁波甬港服装厂,面对这家资不抵债的小厂,31岁的他提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口号。

  郑永刚:我们就做中国西服第一品牌。

  他四处筹款,但借来的钱却被用来打了广告。

  郑永刚:我们就中国服装行业,第一个到中央电视台来打广告的企业。

  《经济半小时》记者:您自己心里面有底吗?

  郑永刚:我,我是个敢干的人,没什么底不底,这个历史都是通过这样去行动才有结果。

  在短缺经济时代,郑永刚的品牌策略取得了显著的市场效果。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杉杉西服以200%的年利润率飞速成长,最高增长速度达到1000%。

  郑永刚:三分之一天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初不可思议的口号成就了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一段不可复制的神话,但就在整个团队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他又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诧异的想法:做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郑永刚:我们7个人开会,6个人不同意。

  杉杉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胡海平:企业很赚钱,产品供不应求,你干吗要上市?

  郑永刚:你企业老是自己玩儿自己,那你的就升不了级,管理升不了级,经营理念、战略思路都升不了级。

  要小富即安还是要转型升级,郑永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1996年1月,杉杉西服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但当所有人都注视着上交所的交易行情时,他又将目光投向了上海。

  郑永刚:到上海来,才有跟鲨鱼同游的机会。

  1999年,杉杉总部由宁波迁至上海,在这个和鲨鱼同游的地方,郑永刚急切地为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

  郑永刚:首先转型和升级,一定要记住,国家战略这是一个前提。

  这时,几乎还无人理会的锂电池材料引起了郑永刚的注意,经过反复论证研究,他拍板决定,投资8000万,杉杉由此迈入高科技领域。

  郑永刚: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一看这产品,一看黑糊糊的东西,高科技,我那个年代投了8000万,可是一笔大钱。

  从经营光鲜亮丽的高档西服到生产黑糊糊的锂电池材料,这次大转身并没有带来不可思议的奇迹。

  郑永刚:前三年特别痛苦,为什么?我们卖不出去。

  胡海平:担心工资能不能发的出的问题了。

  连续几年的亏损,杉杉高管团队决定卖掉这家工厂,但郑永刚矢志不渝。2007年的春天对于郑永刚来说来得似乎更早一些。这一年的1月9日,苹果发布了IPhone,很快在全世界掀起了智能手机的热潮,而这种手机电池所需要的正是杉杉所生产的锂电池材料。

  郑永刚:好像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一样,就供不应求,突然供不应求。

  现在,杉杉集团已成完成了对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铜箔、铝壳六大材料的整合,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之一,2012年锂电池业务占杉杉股份净利润61%。在郑永刚看来,新能源革命才刚刚拉开帷幕。

  郑永刚:随着我们国家新能源计划,汽车动力电池的推动,将来我们光卖这个锂电池材料产品,就可以做到世界500强。

  而当人们正在享受这场新能源盛宴时,郑永刚的一只脚又踏进了金融业,参股控股多家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他说要用创新模式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郑永刚:只有升级才有竞争力,只有竞争力你才立于不败之地。

  郑永刚带领的杉杉集团不仅仅从事生产服装,而且也致力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把产业升级作为企业改革的再生动力。在今年的榜单中,我们看到了不少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不懈努力,这种转型升级包涵多个层面,有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有通过业态创新创造需求和市场。这其中,董明珠带领的格力空调,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一个典范。

  董明珠: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创新,这个企业是没有灵魂的

  她曾是叱咤风云的销售女皇。

  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从4个亿用一年的时间做到了28个亿。

  可如今她却执着于科技创新。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百分之几?

  董明珠:我可以告诉你我们没有这个百分之几的概念,要多少投多少,没有限额的。

  她说自己是一个管理者,而唯一的区别是自己比别的管理者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但科研投入,有时候就像钱投入大海一样,没有回应。

  董明珠:他们(科研人员)自己有时候觉得是不是不行,但是我总会跟他们讲,我说别人是不是长有三只眼,不是,那你跟他有什么差别。我愿意给钱你去失败,你为什么还是不敢,所以我们每年技术研发投入多少是不敢想象的。

  空调在零下30度不能制暖的问题,从空调发明至今100多年来都没有解决方案,董明珠却给格力科技部门立下了军令状。

  科研人员:董总给我们提出任务要求,希望我们挑战这一空调业界的难题。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经过429次淋雨可靠性试验;903次超低温可靠性试验;852次测试数据分析;534次静音验测试验,历经4年的时间,2010年9月,可以在零上54度超强制冷,零下30度超强制热的全新双级增焓技术的格力高端产品全能王终于进入投产前的最终评审阶段,可是董明珠却并不买账。

  董明珠:它依然还有缝,我要做到完全无缝。

  技术已经攻克,却因为外观而未能通过评审,科研人员觉得很是委屈。

  科研人员:这个样机已经融合了我们公司当时最好的技术,别小瞧这几毫米的改变,这意味着牵一发而动全身。

  又是3个月没日没夜的技术攻关,科研人员终于将缝隙从8毫米降到了3毫米。

  科研人员王友琳:我们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挺满意。

  董明珠:他们很自豪,以为这个新产品让我很满意,结果我一看就否掉了。

  这次又是因为一个支撑点不够美观而被否定。

  科研人员王友琳:董总跟我们提出这个标准,我们就觉得我们已经站到山顶了,我们还得往上爬。

  为了实现这个小小的改变,科研团队又耗费了3个月的时间。2013年,国际领先的双级增焓变频压缩技术的全能王系列新品终于完美问世。

  董明珠:你要用鸡蛋里边挑骨头的精神,来找他们的问题,

  她在科研上的执着换来的是格力电器在中国空调行业中,拥有最多的专利技术,目前每天就有7项专利问世。2012年格力销售目标突破1000亿,成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依靠单品销售突破千亿元的企业。在董明珠看来,这是技术为王的胜利。

  董明珠: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创新,这个企业是没有灵魂的。


  董明珠只做空调,并且大有一条道走到黑的劲头。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她正推动格力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董明珠:我的技术能让70亿全球人来享受,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我想说的也是格力未来一定是能代表中国走向世界,改变世界人现在对中国制造的看法。

  “董明珠走过的地方,寸草不生”,这是业内对这位格力集团女董事长的霸气注脚。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到今天的董事长,在与零售巨头国美较量的过程中,她成为“反抗渠道暴力”第一人;在地方政府采购招标中遭遇不公正待遇时,她大声喊出“我要替政府讨回多付的400万”。而今天她又有了新的口号:

  董明珠:我可以给别人模仿,但是绝对不能允许别人超越,这句话听上去觉得很霸道,你凭什么不让人家超越,我凭什么让你不超越就是因为我们始终掌握我们开发新技术的水平和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这就是我们的底气。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每一个企业都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最佳通道。我们今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就是要寻找这方面的榜样。转型升级,有的企业苦练内功,有的企业则打开国际视野。并购、海外建厂、抢滩海外市场都成为诸多企业壮大实力的体现。孙明波正带领青岛啤酒在海外攻城略地。

  孙明波:品质最完美的要求就是喝了还想喝

  青岛啤酒有限股份公司董事长孙明波:品酒先闻一闻它的香气。

  就在国际知名啤酒品牌纷纷踏足中国市场时,精通英文和德文的孙明波却反其道而行之。

  孙明波:首先立足中国,再把品牌影响力逐步地在全球扩大。

  对这个有着110年历史的老国企来说,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是国际化道路上缺一不可的两条腿。

  孙明波:在中国是我们这个积累经验,积累实力,锻炼队伍,在海外拉高我们的品牌。

  与很多品牌打价格牌不同,孙明波要走的却是一条“三高”路线。

  孙明波:高品质、高价格、高可见度。

  如何在强者云集的国际市场卖出高价?孙明波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品质。

  孙明波:品质最完美的要求就是喝了还想喝。

  在德国学习过啤酒酿造工艺的他研制出一套“啤酒风味物质图谱技术”,用近千种风味对啤酒的味觉品质进行了数字化解码,但是,在他看来高科技酿造出来的啤酒仍然不能称之为好酒。

  孙明波:好酒是品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他把品酒看作是一场人与啤酒的心灵对话。

  孙明波:啤酒里面是有灵性的。我们从酒的原料,从水开始品,从品水、品大麦,品麦芽,品大米然后品半成品发酵液,然后品成品,清酒,一直到瓶装,出来所有的这些酿造原来都要经过品评。

  孙明波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找青岛啤酒喝,一旦发现不足,就用手机拍下来,发给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酿酒师,要求马上整改。

  孙明波:品酒是一个挑刺的过程。

  对品质的不懈追求“酿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青岛啤酒,也让口感挑剔的老外爱上了青啤。

  孙明波:我们看到有一个消费者在荷兰,在一个餐馆吃饭,他去了以后,他就说我要你们酒店推荐一个最好的啤酒,结果令我们大吃一惊的是,把我们青岛啤酒拿上来了。

  目前,青岛啤酒的销售范围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市场上最具知名度和出口量最多的中国啤酒品牌,并占据着美国、墨西哥等国家亚洲第一进口啤酒的地位。2012年,青岛啤酒在美国主流连锁便利店市场销量上升了22%;2013年,青岛啤酒在韩国销量增长50%;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主流渠道占总销量的比重已经突破50%,而青岛啤酒在海外的价格更是比当地产品高出50%到80%。

  然而就在青啤大踏步迈向海外市场时,竞争对手早已在国内市场的规模上突飞猛进,青啤销量连续多年屈居第二,孙明波面临着“销量”和“利润”的抉择。

  孙明波:哪怕我们这个步子迈得慢一点,但是我们这个方向一定要正确。

  以品质求利润,是孙明波坚定不移的选择。57岁的他晨跑8年,从未间断,他说跑步的过程也是体会坚持的力量。

  孙明波:跑步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把它做好,就像我们做企业一样,就要持续不懈,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2013年前三季度,在行业销量微增3.94%的背景下,青岛啤酒销量增长11%,利润率同比增长28.7%,孙明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青岛啤酒在海外的价格比当地产品高出50%到80%,足以证明中国制造不仅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更在改变着产业的新格局。甚至有的制造企业正全面逆袭,超越国际产业鼻祖。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体现,汽车工业的创新更具有标志意义。一起来看看,济南二机床的张志刚,为什么能成功地把自己生产的汽车冲压机床,装在了老牌汽车企业福特的厂房里。

  张志刚:只有与强手同台,才能成为强手

  2012年,中国生产了1900万辆汽车,每十辆车中就有八辆,车身出自济南二机床的冲压产品。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刚: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产品的水平在行业里面得到了我们同行的认可。

  作为这家企业的领头人,张志刚却并没有满足,好强、好胜的他,把自己的性格和企业的命运紧紧捆在了一起,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完美。

  张志刚:从我个人来讲,就是从小有这么一个习惯,做每件事情尽量把它做好,就想着每门功课都能答满分。

  2011年,张志刚迎来了一场大考。他要把中国造的汽车工业装备,第一次送进世界汽车工业的诞生地------美国底特律,送进汽车工业鼻祖---福特的厂房。

  张志刚:这个项目对福特来讲非常重要,他要在他最古老的工厂装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设备。福特内部是有两派的,一派是支持我们的,一派是支持用德国的。

  高速冲压被称为汽车工业四大核心技术之一,历来是德国、日本、美国等机械工业巨头的天下,张志刚率领济南二机床集团来到底特律,迎接他的不是掌声,而是处处质疑。

  张志刚:用德国设备,设备主管就可以做决定。但是如果要订中国的设备,对他们来讲,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张志刚对质疑声的回应只有两个字,技术。济南二机床在中国市场与各大国际机床巨头鏖战二十多年,不断引进、消化全球顶尖机床技术,荟萃各家之所长,最终研发出自己的独特产品,冲压速度创下世界纪录,冲压精度与德国设备比肩,这让张志刚有足够的底气打出自己的王牌。

  张志刚:比如说他也提到,你们济二的设备到底使用谁的技术,最后我们很坚定的告诉他就是我们中国济二的技术。

  从学机械,到造机床,张志刚一直伴随中国装备制造业而成长。他并不信奉大,而是信奉强。他的座右铭是,只有与强手同台,才能成为强手。正因为如此,张志刚坚信福特必将选择济南二机床的冲压装备,因为强强联合,并不只是济南二机床的诉求,这也是福特的必然选择。

  张志刚:不能够领先,不能超越,你可能就要落后,落后可能就要被淘汰。

  在福特全球招标中,济南二机床最终力压群雄,脱颖而出。福特汽车生产线拆掉了一台台德国设备,改造堪称历史地标的旧厂房,为来自中国的冲压机床让出空间。
  张志刚:使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制造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中国制造的形象需要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百年福特装上中国产的高速冲压生产线,这场标志性的翻身仗为济南二机床赢得世界声誉。中国造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和品质赢得的是尊重。
  张志刚:福特项目已经引起了世界冲压行业以及世界著名的汽车厂的高度关注。最近这一段时间,像奔驰公司、德国的奥迪公司以及克莱斯勒公司等等,很多世界著名的汽车厂都和我们进行了联系。
  虽然在张志刚的率领下,济南二机床站在了全球冲压行业的顶峰,但张志刚从没有喝过一杯庆功酒,在他看来,只有不断的超越自己,才能让中国的冲压行业更为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张志刚:珠穆朗玛峰登上了以后就是最高峰,但是在企业里面,它有无数个珠穆朗玛峰需要我们去登攀。而且这个高峰是在不断的增长的,是在长高的。
  对中国企业来说,转型升级不仅仅意味着老树发新枝,还可能是一种新的行业、新的业态横空出世。在互联网时代,跨界成为业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小米公司的雷军用“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诀,为发烧友打造了一个互联网品牌。

  雷军:最好的产品就是营销

  2013年11月11日零点,一场期待已久的网购狂欢拉开帷幕。

  零点30分,小米天猫旗舰店正式开场,3分钟内多款手机售罄,24小时销售额突破5.5亿。单店破亿速度第一,单店销售额第一,手机品牌关注度第一,小米一举摘得多项销售“桂冠”。

  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5.5个亿不过就是一周一半的销量的而已,所以其实对于我们内部来说我们就是去双十一打了次酱油。

  不以为然的背后是小米的奇迹。仅用两年时间销售过100亿,年增幅高达140%,小米成为全球商业史上成长最快的公司,而他也成为粉丝们心目中的“雷布斯”。

  雷军:我们的发布会,这个米粉都是买门票入场的。每个人跟你要签名、合影,然后很疯狂、很疯狂。

  推销自己是雷军营销的第一步。他的主战场则是在社会化的媒体渠道上。未见真金白银,他就大胆布阵百人新媒体团队,小米论坛、微博、微信都成为他的大卖场。

  雷军:我们用了不同的社交媒体来做不同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定位。

  2012年12月,在新浪微博,5万台小米2.5分钟内售罄;2013年8月,在QQ空间,10万台红米手机90秒卖完;2013年11月,在微信专场,15万台小米3,9分55秒被抢购一空。雷军带领小米在新营销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一次次改写着社会化网购的纪录。

  雷军:小米这种模式就是我打着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赖群众。

  雷军更是把自己定位为小米客服的001号,而整个小米是全员客服。

  雷军:在这种互联网模式下,用户会第一时间告诉我,我甚至会比很多的同事更早知道我们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刺激营销,小米屡下狠招。手机青春版的发布中,七个合伙人共同拍了一部微电影,雷军等人上演的真人秀掀起了聚拢粉丝的高潮。
  雷军:模仿《一起追过的女孩》那种海报拍了一张我们七个创始人的海报。

  一群老男孩儿的集体卖萌,随即就获得了203万次转发,粉丝瞬间暴涨41万。

  雷军:这个大家觉得就是OK,这一群还挺好玩的。

  急聚人气的小米,微博粉丝迅速达到180万、小米手机粉丝320万、微信450万,论坛1064万,这个千万级的粉丝矩阵,支撑了小米的营销神话。

  雷军:大家把这个总结为叫粉丝经济。

  除了自己的粉丝,别人的粉丝他同样不肯放过。今年11月23日,因《爸爸去哪儿》人气爆棚的林志颖在微博上暗示想为儿子kimi定制一款手机,雷军在两分钟内迅速作出回应。

  雷军:我说你的梦想非常容易实现。

  两天后林志颖就与雷军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

  雷军:一两天就能够达到一个七八成他的要求。

  雷军和林志颖的“联姻”,借助林志颖3700多万粉丝,微博6万条的转发量迅速传开。

  雷军:小米最核心的产品创新,在于高度可定制。

  但颠覆做法的背后也有着不绝于耳的质疑:没有核心技术,无休止的营销、炒作。一向以“语出惊人”著称的前中国首富丁磊率更是声称:“小米是伪操作系统,他并没有核心的引擎,就好比去买辆吉利回来,改装成BMW。” 面对争议,搞技术出身的雷军则这样回应:

  雷军:最好的产品就是营销,最好的服务就是营销。

  【半小时观察】

  2013年,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喜忧参半,中国也面临外需不足、内需乏力的严峻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转型升级”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改革再出发将帮助中国经济找到新道路和新希望。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将继续寻找让中国经济更加稳健、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榜样力量。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12月08日 22:30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国杉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永刚入围。服装业竞争激烈,杉杉谋求新的发展方向,抓住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契机,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全链条生产商,以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如今,郑永刚在新能源领域的名气盖过了服装。 被称为互联网“活化石”的雷军如今已经和“小米”紧紧绑定。小米是中国首个互联网手机品牌,雷军坚持“为发烧而生”的设计理念革新了传统产品的营销渠道。2013年小米手机全年销量预计约1900万台,含税营收将超过300亿人民币。 (《经济半小时》 20131208 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展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