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今年七月中旬,对南昌市兴隆巷90号、萝卜巷17号、合同巷12号、十字街247号、265号等老城区、棚户区进行了调研。他说这些地方已经不是陈旧简陋,简直是破烂不堪。那么南昌的棚户区究竟是什么样?《经济半小时》记者王海涛赶到了南昌进行调查。
一、棚户区孩子放弃高考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选择自考大学只为节省费用
8月17日,当记者来到南昌市翠花街萝卜巷的这栋老房子里时,26岁的程伟刚收拾好东西,准备出门。袋子里装的是他用来准备自学考试的资料,试卷是他自己从网上下载打印的,而书也买的是别人用过的旧书,他说这样能够替家里省点钱。
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便是程伟一家三口居住的地方。屋里没有安装空调,在三十七八度的高温天气下房间里就像蒸笼一样。在这样没有窗户的狭小空间里看书,程伟觉得很闷而且注意力无法集中,因此学习效率很差,所以他一般都在江西师大的自习教室里看书。
锁好门,程伟便朝公交车站走去。从萝卜巷到江西师范大学路上需要花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程伟每天8点从家里出发,晚上5点回家。考试前的一个月则要在学校复习到10点。
程伟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份薪水较多的工作,可以帮妈妈减轻负担,让妈妈不要那么辛苦地工作。
程伟的母亲今年60岁,退休工资只有1000元。为了补贴家用,从1995年开始,程伟的妈妈便在家门口摆起了修鞋的摊子。2007年程伟曾经放弃高考,开始打工赚钱,希望能够减轻妈妈的负担。
程伟告诉记者,当时他妈妈只有300块钱一个月,那时候条件比现在还要苦,想要提供高昂的学费,家里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没有参加高考,程伟就开始在社会上找些相对比较简单的体力活做,他先后做过保安、仓库管理员,然而每月的收入也只有六七百元。2009年,在母亲的支持下,程伟重新参加高考,最终考入了一所专科学校。
程伟说,他想通过另一种方法来改善生活状况,可是单靠现在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想改变家里的这种贫穷状况太难,所以自己必须另辟途径。
虽然程伟省吃俭用,但是每年光学费就需要6500元,母亲的修鞋摊便年复一年的经营着。南昌素有“火炉”之称,这一天的最高气温达到37度。尽管摊子上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遮阳棚,但是依然阻挡不了高温。
程伟的妈妈告诉记者,自己年纪大了有些事情做不动,只能做修鞋这样的小事情。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要读书,自己早就不摆摊和大家一样玩去了,但是现在想赚点钱,支持孩子读书。
可是每修好一双鞋只有两三元,仅能补贴家用。程伟的妈妈又在附近找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每天下午3点从家里走路去上班,晚上11点才能回家。望着妈妈每天忙碌的身影,程伟的心里也很难受。
程伟心疼的说,妈妈在外面辛苦工作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读书。
2012年专科毕业后,程伟决定通过成人自考获取建筑专业的本科文凭,这样每年可以节省几千元的费用。
程伟说,如果是正常去读大学,除了需要很多学费,还有住宿、吃饭之类的费用,而自己在那里自学,这方面的费用完全没有,就可以节省出很多钱,对他家来说, 更是一大笔钱。如果自考能通过,他会觉得有很有成就感。
翠花街社区拥有11条巷子,生活着1170多户人家。那里的房子大部分兴建于上个世纪初。在其中的一条巷子里,依然可以看到上世纪60年代一块人民公社的牌子静静地悬挂在斑驳的墙面上。这家世代传承的筛子铺如今只剩下一块牌匾记录着过去的兴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老式的砖木结构已经日渐脆弱。过去这里楼上楼下生活着七八户人家,如今只剩下程伟一家人。
程伟说,他孩提时候这里还是很多人的,后来因为房子不牢固,会掉东西下来,就都搬走了,也有人是买了房子就搬出去住了。
由于年久失修,后排的房屋逐渐倒塌,破旧的木板散落四处,随处可见层层的蛛网交织在一起。这条过去通往楼上的木梯也早已弃置不用。
程伟说,前段时间下大雨的时候,由于房子年久失修,支撑不了,上面的结构又很重,所以就倒塌下来了。他还提醒记者说这个地方,说不定等一下还会掉东西下来。
望着一间间废弃的房屋,程伟也希望能够和家人早日搬离这里。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够让母亲早日住进新房,安享晚年。
程伟是个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悄悄背负起家庭的责任。他告诉记者,他妈妈的身体不是很好,他经常劝妈妈别这么辛苦,多到家里休息一下,都这么大年龄了。而自己更是想通过读书,减轻她的负担,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这么努力地学习两个专业。他想工作以后能多赚点钱,让全家人住得好一些,有一个可以一起吃饭的饭桌,爸爸不必再睡在过道上,妈妈可以在下班回家后能住上有空调的房子。事实上,南昌棚户区里生活条件差早已不是新闻。来看记者在南昌十字街棚户区的采访。
二、一个马厩住了大半辈子 花甲之年打工9年只为还债抚养孙子
十字街过去被誉为南昌第一街,历史上曾是南昌市的交通要道和贸易中心。如今在这里已经看不到往日的繁华景象,只留下狭窄的巷道和破旧的房屋。1988年在附近消防器材厂工作的辛金明利用家里攒下的一万元钱在十字街买了这个老房子,25年过去了,63岁的辛金明早已退休,全家人依旧生活在这里。
原来,这栋建于清末的房子,实际上是有钱人家养马用的马厩。如今100多年过去了,这个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早已经破旧不堪。为了稍稍改善一下美观,辛金明便用白纸和塑料把顶棚裱糊了一下。这些年,辛金明已经把这个顶棚重新装裱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掩盖不住老房子的破败。如今厢房的屋顶上都已经长出小树,不但会漏而且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辛金明说,附近大多数人买了房子就搬走了,现在都空着没住人。
记者看到,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便是辛金明的卧室。房间里没有空调,由于纸板糊的棚顶无法安装吊扇,所以辛金明只能靠小风扇来纳凉。
旁边这间屋子是辛金明的小儿子结婚时的婚房。简陋的家具上摆着新婚时的照片。原来,小儿子一家三口一直住在这里。因为地方不够用,他们把上铺改成了储藏间。
辛金明的小孙子今年刚5岁。由于夏天屋里闷热潮湿,孩子身上长了不少痱子。
辛金明儿媳妇说,太热了身上就容易起痱子。平时擦爽身粉和水才会消一点,然后天热又起,一天到晚一身的痱子,前胸后背都是。
因为下午要去超市上班,刚过10点半,儿媳妇便开始给辛金明做起了午饭。对于这个家来说,辛金明的这份工作很重要。2004年,辛金明的大儿子因病去世,留下了4岁的儿子和10万元的债务。辛金明的退休工资只有1700元,老伴又没有退休金。因此老两口只能依靠打工,一面还债,一面抚养孙子。
辛金明说,他们60多岁还要去外面打工,因为过去他们的工资只有540块钱。
辛金明的老伴今年58岁,除了患有糖尿病,身体还算结实。为了让孙子能够好好读书,她也在附近的商场找了一份看自行车的工作,平均每天要工作7个多小时。这些天虽然气温高达37度,但她还是舍不得歇上两天。在她每个月打工一千来块的收入里,还要花一两百块钱治疗糖尿病。
老伴在烈日下辛苦地工作,让辛金明很是心疼。为了全家人能过得好一些,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他说自己在室内打扫卫生还稍微好些,而老伴天天在外面工作晒着都是为了孙子。
今年7月,辛金明的大孙子辛昊玮顺利考上了南昌市的重点中学——南昌外国语学校。看到孙子健康地成长,学习成绩还这么优秀,两位老人觉得非常欣慰自豪。
在南昌陆军学院,记者见到了13岁的辛昊玮。作为刚入学的新生,他正和同学们一起,接受学校组织的军训。
虽然棚户区的老房子很热,每天都要把电风扇开到最大才行,但是从小一直生活在棚户区里的辛昊玮,不但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的条件不好,还和记者说他住久了也已习惯了。懂事的他知道,爷爷奶奶每天风吹雨打那么辛苦地去外面打工,都是为了自己可以去上学,去读书。所以,他一直很努力。
从2004年到现在,辛金明和老伴已经打了9年的工。9年间,他们省吃俭用,把当初大儿子治病欠下的10万元已基本还清。9年间,孙子辛昊玮也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对于他的未来,两位老人充满了期待。
辛金明老伴告诉记者,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孙子能够考上大学。至于学费,她会再想办法赚钱。
三、房子漏雨、老鼠猖獗 棚户区八户人家共用一平米简陋小屋洗澡
郑湖东今年已经73岁了。那间位于南昌市南浦路的老房子,是父亲留给她的遗产。房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木板搭建的阁楼有些地方已经腐朽,多年的雨水冲刷,使得房后的这面老墙也日显斑驳。在砖石的缝隙间,一株小树斜身穿出墙面,似乎也想出去透透气。郑湖东祖孙三代五口人便住在这里。
郑湖东和小儿子一家4口生活在一起。不足10平方米的卧室里摆放了上下两层床铺。夏天太热,上层床铺不通风,加上老鼠猖獗,自己被咬过三四回,还打了一次预防针,全家人就在地上铺点东西睡在下面。
最让郑湖东头疼的还是房子漏雨的老毛病,屋顶每年都漏雨都得修补,有时候一个大洞,雨水哗哗地就流进来了。在纸糊的棚顶上,记者随处可以看到雨水漏进来的痕迹。
由于心疼电费,加上电线老化,屋里始终没有安装空调。棚顶上安装的一台吊扇,加上床铺周边的一台台小风扇,是全家人每天用来降温的宝贝。
郑湖东解释说,那个电风扇是他大弟弟装的,已经装了好几年了。空调买不起,就算买来了也不敢用,因为一小时就需要一度电。
对于这里的住户来说,那个只有1平方米的小屋意义重大。它是大家公用的洗澡间。不过,这里面没有水龙头,所谓的洗澡,就是从家里拎上一桶水来这里冲凉。
郑湖东介绍说,在这里住的七八户人都来这里洗澡,因为大家都没有洗澡间。这里每天都有洗澡的,打工的有的9点钟下班,有的12点下班,大家都是轮着洗,自己家是每天6点钟开始洗。
在楼上的木板房里,记者见到了一位从外地来南昌打工的租户。由于屋里潮湿闷热,他只能在狭窄的过道里铺一卷凉席睡觉。
由于棚户区的房租便宜,一个月只要130元,许多外地来的打工者都在这里租房。老房子缺乏基础设施,这些租户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比如洗澡和睡觉。
在楼下的小水池旁,记者见到了那个用一块布遮挡成的简陋的洗澡间,楼上有五家人都在这里洗澡。
郑湖东的儿子是下岗工人,在外面做保安,今天是刚倒完一个夜班正在家里休息。他的妻子则在一家理发店工作,夫妻俩每月能收入两千多元。因为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他们的生活很节俭。
郑湖东的儿子说,他什么东西都不敢买,花的钱基本上以小孩子的费用为主。 而郑湖东每月的退休工资不到1500元,为了节省开支,家里的柴米油盐都要精打细算。在他们家,煤气罐是很少用的,吃饭烧水主要靠火炉。烧火柴则是她和儿子从外面一根根捡回来的。
郑湖东说自己有的时候送孙子上幼儿园,把他送到幼儿园后,她就在周围走一圈,带一点木柴回家。因为周围有房子拆迁,所以能捡一些木柴。但捡柴火有时候得来回跑好多次,每次都得捡很多才够用。
郑湖东小孙子上的幼儿园,每学期要花两三千。大孙子正在读高二,暑假在外面补课,晚上才能回到家里做功课。由于屋里空间狭小,吃饭和写作业都在一张小方桌上。一家人简单地吃完晚饭就要把桌子腾出来,给正在上高二的孩子复习功课用。
大孙子告诉记者,自己子每天写作业都得到十一二点,有时候弟弟看电视吵闹都会影响到自己读书,真希望自己能有个读书的小房间。
晚饭过后,胡同里聚集着纳凉的老人。随着夜晚的降临,整个院落沐浴在静谧的月光下,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也各自回家休息。辛苦了一天,郑湖东也终于可以去小屋冲个凉。她盼望着能够早些告别这个已经住了61年的旧院,换一所新房安享晚年。
四、南昌市:按照市场价格规律 为旧城制定改造规划
2010年到2013年,南昌市已经改造近7万户棚户家庭;2013年到2015年,南昌市还将用三年时间改造剩余的1000万平方米的城市棚户区面积。
南昌市老城区包括东湖、西湖、青云谱和青山湖四个中心城区,根据规划,棚户区改造项目有243个,占地面积约3万亩,房屋面积1555万平方米,涉及7 5234户家庭,294904人。
江西省南昌市推进旧城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叶明和告诉记者,南昌市的旧城改造是从2009年开始启动,那么从2010年到2012年之间,全市已经完成了6.6万户居民的棚户区改造,其中2010年有3.52万户,2011年有2.93万户,2012年有0.2万户。
叶明和说,南昌市的棚户区改造采用就近、就地安置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其中居住面积不足36平方米的家庭要按照36平方米来计算。为了加快棚户区改造的进度,南昌市也制定了货币补偿的奖励机制。
叶明和认为,应该坚持按照市场的价格规律,按市场评估的供应价格来给予补偿。为了鼓励拆迁户,南充市还有一个奖励政策,其中评估价有20%的奖励,另外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按时进行动迁的,按时间节点,给予最高20%的奖励。
2013年南昌市将完成5000户棚户区家庭的改造,程伟一家居住的翠花街社区,辛金明一家居住的十字街旧城改造项目都将于年底启动。
叶明和说,他们现在正在做前期的工作,计划今年就启动,争取在这个春节之前全面完成征收工作。
2014年,南昌市西湖区南浦路地块改造项目也将正式启动。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郑湖东也将告别这片老房子,搬到新居。
叶明和说,根据初步规划,在2013年到2017年这5年之内,初步计划完成1355万平米的旧城改造任务,涉及到90个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项目,涉及的人口将近有20万人。
半小时观察:棚户区改造 功德无量
棚户区改造是全社会努力调整社会成员利益关系、改变贫困人群生活状态和生存发展机会的大胆举措。《经济观察报》房地产新闻中心主编吕尚春认为,现有棚户区大多处于城市中心地段、或是拆迁负担大的片区,这会造成拆迁成本高扬、资金需求巨大的状况,需要规划者付出极大的努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副总监杨春阳认为,纵观全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城市,弱势群体、贫困群体现象都不可能短期内彻底根除。如何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既取决于政府的态度、相关政策和决心,也取决于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这次棚户区改造不等于简单的房地产开发新浪潮,而与发展、增长、城市建设、扶贫,多种功能相契合的一个活动。改造中的价值增值部分如何实施共享。需要一种制度性的安排,特别是如何保证棚户区居民利益和安置这是重中之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08月26日 22:32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放弃高考,打工赚钱,棚户区少年自考上学路,一个马厩住了半辈子,长树的屋顶能否换来不漏雨的新房?本期节目我们将一起来到南昌棚户区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与状况。 (《经济半小时》 20130826 探访南昌棚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