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325 中介乱象:环评审批官商界线需厘清

来源:央视网2015年03月25日 22:47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中介乱象:环评审批官商界线需厘清
  来源:央视财经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这说的是一些中介机构利用政府权力,在手续、关卡、资质、认证等方面靠行政审批权谋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不久专门指出,要严防以“红顶中介”替代行政收费的现象。而前不久,环保部就率先开始在本系统彻查中介乱象。】

  环评业“红顶中介”现象严重 环保部部长:决不允许卡审批吃环保 戴红顶赚黑钱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环保部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

  3月7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承诺将彻底解决环保系统红顶中介,这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事实上,这一承诺并不让人意外。就在陈吉宁讲话的二十多天前,中央第三巡视组公开通报,环保部背后隐藏监管失职和腐败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中央巡视组的公开批评,让新官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毫无意外地把第一把火烧向红顶中介。

  陈吉宁: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它地方的所属环评机构也要分批分期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环评公司背景强大 专家称:解决红顶中介问题需行政脱钩

  这里中环联(北京)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是一家环评机构,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公开资料显示,中环联(北京)环境保护有限公司先后有四位法定代表人。目前的法定代表人谢玉红与2004年在环保部从事财务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同名。那么这家公司究竟是不是红顶中介?

  央视财经记者:你们在不在这名单里?

  中环联(北京)环境保护有限公司负责人: 我们在,我们是在。

  中环联负责人说自己已经接到了环保部的脱钩通知。公开资料显示,中环联(北京)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2008年6月获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这位负责人说,公司的业务原本一直经营得顺风顺水并且自己培养了不少环评师。

  负责人:我们真正有环评一些新手,都是从我们职工一点一点考上的,把环评证考下来的,我们基本都是自己培养的,也有从外来来的,但是很少,大多都是自己培养的。

  不过,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与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其他7家环评机构相比,这家公司无论是环评工程师数量还是经验上都是实力最小的一家。实力最小的公司目前的营业状况如何呢?

  负责人:我们每年的合同额,以前都是1000多万,但是我们去年因为加强了,所以我们去年的合同额有所增加,到3200万,这是合同额,但是有些还没有执行,而且有的合同会到,可能不是一年执行完,可能会连续两年。

  记者:像我们一年实际的盈利有多少?

  负责人:我们去年还算不错的,大概三百来万。

  那么每年的这些盈利又流向了哪里呢?

  负责人:我们完全是把这个钱用在我们支撑我们的公益事业,支撑我们的环境维权,还有我们的宣传,我们的国际交流,等等这些方面了。

  记者:用这部分资金来支持联合会。

  负责人:对,我们其实联合会整体就是收支平衡的。

  这里所说的联合会,也就是这家公司隶属的中华环保联合会。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中环联(北京)环保有限公司的四位法定代表人,李恒远、冯晓星、曾晓东和谢玉红都曾担任中华环保联合会的正副秘书长。现任中环联法定代表人谢玉红也是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

  负责人:其实在我们环评这块,是我们一个支持,而且社团成立公司,是允许的。

  在联合会的章程中,记者查阅到,中华环保联合会的经费来源首先是会员缴纳的会费。根据入会须知,单位会员5年的会费标准为:主任委员单位30万;副主任委员单位15万;常务理事单位10万;理事单位5万;会员单位1万。但是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实际缴纳的会费却并没有外界估算的那样多。

  负责人:整个在所有的社团里头,能收30%、40%都已经是非常好的,我们每年的会员费,就有一年超过100万,仅仅是一百零几万,还是一百一十几万,不会超过150万绝对不会超过这个数字,你想想这么大一个组织,我们做这么多活动,就算100万的会员费,根本就解决不了我们的经费问题。

  其实,收取会费本身并没有违反民政部对于社团组织的规定。中华环保联合会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违规之处。但是公开资料显示,中华环保联合会与环保部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联合会秘书长由环保部任命,组织机构中也有环保部高的官员;2009年9月,审计署公布的环保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显示,2006至2008年,环境保护部为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中华环保联合会的项目申请财政资金1145万元 (其中2008年545万元)。截至2008年底,该项目已累计支出1137.71万元,结余7.29万元。也许正是这些让环保部下决心,这是脱钩的关键所在。

1

 
  2009年9月,审计署公布的环保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显示,从人事到资金,中华环保联合会的背后处处有环保部的身影。

  负责人:我们严格按照程序来办,我们不可能去做出社会层面那种想象的事,不可能。因为我们毕竟是环保部的单位,而且毕竟我们的主席团的成员都是有一些领导,我们不能做抹黑的事情。

  谈到这一次的环评机构脱钩,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脱钩将给联合会今后的运营带来不小的压力。

  负责人:因为我们过去环评这块,它毕竟支持的多少,毕竟还是有个支持,而且平时我们这边的流动资金周转金不够的时候,我们也会从账上,我说你给我们拨过来50万,我们至少应应急,或者这个活动急需用钱,拨过来50万我们主要是用于这几项,就是帮我们做日常流动资金的周转,主要是这两块的作用,那么现在如果一旦这块没有了,我就觉得至少我心里上咯噔一下,这大块没有支持了,我就会还是觉得很担心联合会的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一些NGO以及市场性的中介,背后可能会把行政权力、公益的社会的捐赠以及市场的经营功能有一个背后的线条,可能会把它们中间的界限模糊,这样就会出现比如说市场它的独立运作本来是一个经营性的。但是如果在这个经营性中,背后有一个行政的这个背书,那么就有可能企业在运营的时候,其实看中的不是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而是我看中的是背后政府行政的认可。

  贾西津,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多年来致力于社会组织的研究。在她看来,红顶中介的存在,可能会造成不正当的竞争和利益输送。

  贾西津:如果说这个评估中介本身是市场竞争中的一员,那么会涉及到我自己办的评估机构和市场上其他评估机构评估的结果是不是具有等同效益,那我的会员如果在我自己的评估机构里面评估,我会不会给它评估不合格。尤其是如果背后还有一个政府的行政背景在,与政府又有相关的这些企业在我自己的环评机构评估的时候,我是不是能够按照一个非常公平的方法来给它做出评估,中间就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我们说的利益输送的问题。

专家认为,红顶中介的存在,可能会造成不正当的竞争和利益输送

专家认为,红顶中介的存在,可能会造成不正当的竞争和利益输送

  根据环保部的公开资料,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已经有27个省级环保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送了违法案件清单,对68家企业的76个建设项目正在组织调查取证;印发了《关于全面清理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的通知》,召开了部属环评机构和部分省区环保厅及地方部分环评机构座谈会,动员部署环评机构脱钩工作。贾西津认为,脱钩之后还需要利益的监管。

  贾西津:一方面是需要对社会组织包括这些中介机构要有一些更细的行为的规范。不仅限制组织本身,而是说你的经营行为,各种活动如何来有一个法律原则。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真正行政脱钩,不管是NGO的脱钩还是“红顶中介”的脱钩,确实不单单是一个文件本身并且是通过组织部门这种内部审核的这个原则来实现,可能还是要更多有放开社会的市场,放开信息公开,信息监督,包括这种法律上的救济机制等等,要有更多元的途径参与进来,这样才有可能会逐渐实现他们自己的转换。

  环保局监察支队副支队长挂靠环评所成环评师 没环评人员一样承接业务

  今年3月,环保部网站上通报了一批违规的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对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和22名环评工程师分别做出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等相应处理,其中被取消资质的环评机构共有四家。福建省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3月初,记者赶到这里发现,这家研究所直接隶属于邵武市环境局,甚至办公也在同一幢楼里。取消资质后,眼下门口已经看不到研究所自己的招牌。在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研究所的现任所长黄义亮。

今年三月,环保部网站上通报了一批违规的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其中被取消资质的环评机构共有四家

今年三月,环保部网站上通报了一批违规的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其中被取消资质的环评机构共有四家

  记者:像你现在本身的职务是什么?

  福建省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黄义亮:我本身是总量(控制股)股长。

  黄义亮坦率承认,自己既是是邵武市环保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股股长、环境监测站站长,同时兼任目前被取消资质的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这家研究所对外承接的业务主要是为企业制作环评报告,并收取相应费用,也就是环保部要求取缔的红顶中介。

  黄义亮:环保部和省厅都有下文,要求把这个东西环评机构的环评职能,与环保局的审批职能进行剥离,不要两个同时存在一个地方,避免廉政风险。

  然而,在环保部的通报中,记者查到,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此次被取消环评资质的原因并不是红顶中介,而是环评工程师的数量不达标。那么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究竟有几名环评师呢?

  黄义亮:我们原先有两名环评工程师,因为我们所长考走以后,很多东西我们就不做了,环评报告表这种东西我们就不做了。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评价范围为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评价机构,至少有2名本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只有一名,显然不合要求。那么这位仅有的环评师又是谁呢?记者再三询问,黄义亮仍然不肯透露姓名,但他承认,这名环评师不属于自己的科研所,只是挂靠关系。

  黄义亮:就从外地聘来的。

  记者:相当于一种挂靠的形式?

  黄义亮:应该是挂靠。

  那么这名环评师究竟是谁呢?记者查阅了环评公众参与网保留的邵武市环科所的信息。黄义亮提到的两名环评工程师的姓名分别为赵雪银和郑进平。赵雪银是这家被取缔的科研所的原所长,已经离开,而郑进平则是涉嫌“挂靠”的环评工程师。通过进一步搜索公开资料,记者发现,郑进平竟然与邵武市所属的南平市环保局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同名。目前这两名曾经的环评工程师已经从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的数据中心里消失。不仅如此,这家环科所曾经做过的环评报告档案也消失不见了。

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仅有的一名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并不属于该科研所

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仅有的一名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并不属于该科研所

记者发现,郑进平竟然与邵武市所属的南平市环保局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同名。

记者发现,郑进平竟然与邵武市所属的南平市环保局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同名。

  记者:那像在你接手之前,总共大概做了多少个这样的环评?

  黄义亮:这个没有统计。

  记者:但是档案里面有。

  黄义亮:档案现在都没有固定的机构了,连位置都不知道在哪里。

  无论记者如何追问,作为研究所的所长,黄义亮无法提供自己的研究所究竟承接了多少对外业务,每年的收入有多少,都流向了哪里。更令记者感到疑惑的是,这个没有自己环评师的研究所究竟怎么运营呢?黄义亮告诉记者,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工作主要依靠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兼职完成。

  记者:还是你们自己招聘的?

  黄义亮:当时主要是以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是以环保局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

  也就是说虽然缺少全职的环评师,但是相应的工作可以由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完成,因此研究所仍然可以维持运营,并对外承接业务。当然环评师的名分在资质上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黄义亮:如果没有这两名环评工程师,就没有办法申请到这种资质,从这个角度上考虑的。

 福建省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黄义亮解释说,没有足够数量的环评师,就无法申请到研究所的资质

 福建省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黄义亮解释说,没有足够数量的环评师,就无法申请到研究所的资质

  环评师挂靠背后藏巨大利益 增加市场不正当竞争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4年环保部清理的62名“挂靠”环评工程师名单中,55名为环保系统的工作人员,占到了大多数。

  环评工程师:比如证挂在那个企业,肯定就存在利益关系。

  何宏哲是深圳市的一名环评工程师,十多年来一直在为企业做环评。为了保护自己,他在采访中使用了化名。早在2013年,何宏哲便向上级部门举报过环评机构中的挂靠现象。在他看来,如果挂靠者本人的身份是环保部门的公职人员甚至有一定职位,那么很容易导致利益输送。

  环评工程师:然后这个环评单位做的那个报告,或者通过他审批,那肯定会得到额外的照顾。

 福建省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黄义亮解释说,没有足够数量的环评师,就无法申请到研究所的资质

 福建省邵武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黄义亮解释说,没有足够数量的环评师,就无法申请到研究所的资质

  在2014年环保部清理的62名“挂靠”环评工程师名单中,55名为环保系统的工作人员,占到了大多数

  那么究竟有多少环保系统官员或工作人员挂靠在其他机构成为红顶中介呢?记者利用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数据中心登记的环评工程师姓名,添加“环保局”、“环境监测”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挂靠情况比较多的五个省份进行筛查,寻找疑似挂靠的环保系统工作人员。截至今年3月22日,全国登记的环评工程师共计11368名。河南省507名环评工程师,178名涉嫌挂靠;四川省472名环评工程师,68名涉嫌挂靠;上海市380名环评工程师,34名涉嫌挂靠。

  在记者统计的五个省539名涉嫌挂靠的环评工程师当中,有96名与地方环保局局长或副局长重名;15名与当地环保系统单位的处长或副处长重名;15名与当地监测站站长或副站长重名;26名与当地环保系统单位的主任重名;19名与当地环保系统单位的科长重名。

  例如,河南省洛阳市铭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环评师张继鹏与洛阳市环保局环评科科长同名;驻马店市环境保护研究所环评师王品磊与驻马店市环保局副局长同名。

对部分地区进行筛查,发现了大量疑似挂靠的环保系统工作人员

对部分地区进行筛查,发现了大量疑似挂靠的环保系统工作人员

  环评工程师:就我们来讲,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因为做环评的话,很多现在就是大家都是靠关系来做,很多不是有资质来去找项目,而是因为你有了这个项目 或者有这些业务量,你再去找相关的资质合作,所以挂靠这些现象都比较多这个原因。

  何宏哲告诉记者,一份环评报告从数千元到数万元甚至上千万不等。这无论是对环评公司还是个人都是巨大的诱惑。从个人挂靠到环评公司的运营,背后都能看到红顶中介的身影。

  环评工程师:中央通报的红顶中介我感觉到它那个一是单纯指一些相关的单位,比如各环保局、环保系统有关的一些下属的一些事业单位,但是其实就我们自己个人来言理解,除了这些单位以外,还有像其它的一些比如环保系统领导下面的自己或者说是或明或暗控股参股的一些企业,环评单位,这种对我们来说也是红顶中介,另外还有一种就是那些比如环保系统的人员的亲属,他只要是从事环评业务,可能是借用别人的资质,只不过这些资质不是固定的,可能不是他自己的资质,其实这些就我们来讲,也算是一种红顶中介。

  何宏哲认为,无论是环保系统内的环评机构,还是其他更为隐蔽的红顶中介,都会给环评市场带来不正当竞争的风险。

  环评工程师:有些比较敏感的项目,你一般人做根本做不了,或者说你做了也批不了,所以这样就促成了这种红顶中介需要那些有关系,它会可能是从另外一方面可能或明或暗地暗示你怎么做,这个环评报告怎么写,这样的话通过这个审批,就是有些说得清楚点,就好象是有点做假。

  而在记者统计的涉嫌挂靠的环评师中,与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同名的比例占到了将近40%。这个比重还是相当惊人的。环评行业的混乱最终导致环境保护不力,让全体百姓承担后果。

  【半小时观察】靠制度阳光清理中介乱象

  立场公正、运行高效的中介机构,是健全的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旦中介打着政府的旗号,再加上缺少有效监督,就很容易“基因突变”,成为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市场公平的推手。近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15年底前,各地区要将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清单对外公开。这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的决心,也为彻底解决中介乱象开了个好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当中介乱象的种种行为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制度约束,接受公众监督,乱象就难以长期立足。因为只有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候,政府才能更好地发挥裁判员的良好作用,经济才能有更多的活力。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3月25日 22:47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最近一次的国务院党组会议强调,要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环保部要求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机构2015年率先完成。多年来在环评问题上一直存在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红顶中介”问题,将从制度上得到根治,环评机构将不能借“红顶”任性。(《经济半小时》 20150325 中介乱象:环评审批官商界线需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