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长三甲系列火箭第五十次发射全纪录(上)(20120422)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2012年04月22日 22:24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2012年3月31日,长三乙遥22火箭在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制造的亚太7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发射的第159枚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的第40次商业发射,它也是号称“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第50次发射。火箭发射前50小时,记者获准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零距离记录下这次具有标志意义的发射最后50个小时。
  3月29日,距离火箭发射还有两天,就在这间会议室里,下午两点半,火箭顺利通过了评审团的质量评审。晚上8点,指挥部会议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明天按原计划对火箭进行常规燃料加注。
  姜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
  就在指挥部会议结束之后,总设计师姜杰等人匆匆地赶往下一个会场。
  记者:现在是去开什么会?
  姜杰:一会儿要开加注前的动员会。
  记者:我们现在就准备加注了是吗?
  姜杰:对,指挥部之后,就按照后续的计划进行加注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金志强:欢迎各位领导到现场来指导工作。到现在为止长三B1-20号这发火箭,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
  加注,就是将燃料、推进剂等注入火箭内部,这是火箭发射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除了姜杰,火箭研究院的领导、老前辈都参加了这次动员会,质量和安全是他们反复强调的重点。
  长三甲火箭总设计师贺祖明:我就觉得,特别是像明天这种常规推进剂加注,我就担心怕大家麻痹,觉得好像现在都很顺利,没什么事,实际上这两种自然原料,而且毒性很大,万一发生什么泄漏,自己处理不好,造成的事故是非常严重的,弄不好就是箭毁人亡的事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有时候我上太行山,开车上去,别人开车,我是一句话不敢说,也不敢看,这边就是峭壁、悬崖,一个车只要稍微一改就掉下去了,那个心一直揪到上面去。如果我们每次发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如临深渊,我说我们就会把工作做细做透,能够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
  即将发射的这枚长三乙遥22火箭对于中国航天来说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告诉记者:从五十次来看,它标志我们系列的火箭,标志着我们研制的火箭,标志中国的火箭,乃至标志中国的航天事业一个发展历程。
  1970年4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这间会议室里,周恩来总理听取了卫星发射准备情况的汇报,22天后,中国第一枚火箭承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基地发射升空了。1970年的中国,自行车还需要凭票购买,第一枚火箭的顺利发射,让亿万中国人兴奋不已,在第二天的一场外交晚宴上,周恩来总理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
  历史资料:周恩来:为了庆祝你们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献来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这天晚上我们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今天,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也迎来了第50次发射,这也是中国火箭发射历史上的第159枚,从第1枚到第159枚,中国航天整整走过了42年。再过42小时,火箭就将发射,再过10个小时,最后的加注工作也将拉开大幕,这场加注前的动员会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直到深夜。
  梁小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记者:您怎么形容明天的加注工作?
  梁小虹:我们给火箭送了血液,人有血液系统,我们现在把血液加进去,我们都有动力,让火箭在最后完成我们所有工作的时候,我们一点火的时候,它带着我们的希望,带着我们对它的要求,飞向近地回到200公里,远地回到5万多公里的这么一个大轨道上,最后完成中国航天国际商业发射的这个合作,把我们亚太七号卫星送到预定轨道,我们有这个信心。
  广场大喇叭声:260准备!
  记者:在播什么?
  指挥:这是口令。
  记者:这已经在播放口令了?
  指挥:播放口令,你仔细听,刚才说的,就是让人员就位,准备加注。
  记者:刚才说的29?
  指挥:叫的260。
  记者:这个是(什么意思)?
  指挥:不能说,不能说。
  记者:这个是保密的啊?
  就是说260岗位已经准备就绪了?
  指挥:嗯,嗯,260本身是一个属于箭上动力系统的指挥,这应该还可以,他就负责整个加注过程中箭上的状态。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群山环绕,火箭竖立在97米高的塔架内。早晨八点半,山谷里准时响起了口令声,加注工作正式开始。
  指挥:刚才下的一个口令,是我们准备加注了,你状态准备好了没有,进行最后状态确认,确认完了以后就报回去了,报回去了以后再下这个口令,准备加注,就是一切状态都已经确认了,已经开始动作了,阀门这些东西该打开的就打开。
  记者:里面就已经开始相当于工作了?
  指挥:对,正式开始了。
  由于火箭燃料危险性极高,因此我们未能获准进入塔架内采访。在这里值班的副总指挥章杰平告诉我们,目前塔架内只有50名操作手,他们的工作是检查状况、排除隐患,保证易燃、易爆、易腐、剧毒的常规燃料顺利、安全地注入到火箭内,因此所有操作手都必须身着全封闭的防化服进行工作。
  此时,距离塔架不远处的加注控制室内,指挥口令持续不断地发出,我们在广场上听到的所有口令都来自于这里。
  由于相关参数的保密性,记者未能在这里停留太久。在控制室的旁边就是加注燃料车间,所有的燃料都存放于此,因此剧毒的标识随处可见。记者看见,救护车和消防车停靠在不远处。
  记者:就想问一下,你们是不是应急保障这一块的?医疗这一块?24小时都值班?
  司机:我们在任务期间,根据任务调整需要,接受上级安排.
  记者:因为今天加注?
  司机:就在这儿和这儿两个地方。我们是根据上级通知,有任务,有需要,就随时过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栋办公楼被简称为“561”,火箭发射的所有命令都是从这里二楼的指挥大厅发出的。此时大厅里的人并不算多,但大家都密切关注着大屏幕上数字的变化。
  西昌发射测试站站长李本琪:开始了二级,听得到口令,现在二级准备开始了二级,听得到口令,现在二级准备加注燃料,开始加注,就会看到液体在沿着这个管路,这上面这种就是阀门号,主要的阀门都在这上面。你现在看到的是最少的阀门,最要紧的、最要命的阀门就在这,还有一些阀门在路上面,看不到,整个这套系统上,光阀门就有几百个。
  记者:很具体的数字,大概多少个阀门吗?
  李本琪:这个数不能随便说。
  这间指挥大厅被喻为火箭发射的“中枢神经”,但是在这里,记者并没有看见总设计师姜杰的身影。距离火箭发射只剩33个小时,她会去哪儿呢?
  姜杰:乘以四,分开算,把氧化剂的算起来,把总量再算一算。温度差不多。你们算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些偏差?
  工作人员:整个飞行过程中,推力是一样的。
  姜杰:这么大的偏差,…
  工作人员:考虑温度。
  姜杰:将来是不是要按照这个范围,我们再看看。
  在指挥大厅旁边的这间屋子里,记者找到了姜杰。
  工作人员:确实以前温度没有这么高。
  姜杰:控制它有一个比较好的温度。
  记者:现在你们做什么工作呢?
  姜杰:根据这两天的预报,把这两天天气的情况,以每小时的间隔这样都有一个预报值,根据这个值我们要计算一下温度,最后加注量是多少,因为马上就要加注,加注量是多少,库房对这个推进剂的温度要调多少。
  记者:天气预报可能跟实际之间有一定的出入,这些也会随时监测吗?
  姜杰:天气预报,刚才又拿来了一组数,8点钟又拿来一组数,他们弹道计算的,他们就是做了这个工作。
  记者:你们现在对弹道计算是哪方面工作?
  工作人员:到现在目前根据天气预报,可能会跟实际温度有一定出入,可能对最后额定值会有一定影响,现在一直在监测外界气温。
  记者:目前这个气温的出入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
  工作人员:今天早晨报了一轮,比当时我们调温的时候稍微高了几度,一两度的样子,根据这几天的经验,看天气,出大太阳的时候,艳阳高照,中午一般是20几度,一看见今天早上太阳很大,觉得中午可能会到20几度,他报的才13度,这一块我们一直有点担心,特别担心这一块。
  由于地处纬度低、海拔高的山谷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天气可谓瞬息万变,可是加注工作又和环境温度息息相关,所以突然的艳阳高照给姜杰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姜杰:最关注的是天气。
  去年也有一发火箭,当时在这之前,预报得没有这么严重,雷电、大雨,当时在发射的这个时段,这个时候就比较紧张了,后来我们一直在看这个天气,能不能打,因为火箭在雷电、大雨的情况下是不能发射的,后来一直在关注这个天气,气象预报部门也随时在监测天气变化的情况。当时我记得 火箭的测试程序一直在往下走,到了最后负五分钟,离点火只有负五分钟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决定发射点火。确实整个这个过程还是比较紧张的。
  上一次紧张的一幕会否再次重演呢?姜杰安排好了计算的工作,赶忙向在指挥大厅的领导汇报。
  姜杰:早晨起来看了一下天气,最高温度差3度
  领导:差3度
  姜杰:要高3度,2到3度,取个最好的中间值,因为天气会有变化嘛
  领导:最好发射的时候是在15度。
  姜杰:15度左右比较好,反正总之做个分析吧
  领导:好 好
  火箭的加注工作要持续两天,今天加注的是一二级火箭所需的燃烧剂、氧化剂,明天将加注三级火箭所需的液氧、液氢。中午11点半,燃烧剂的加注工作顺利完成。
  这天下午,在姜杰等中国火箭人密切关注着天气变化和加注情况的时候,这群法国人正在基地的卫星车间忙碌着。他是法国泰雷兹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距离发射还有一天半,由他们公司制造的亚太七号卫星已经被放置在了火箭的整流罩内。理查德和他的同事们需要密切监测卫星数据的变化。
  法国泰雷兹公司亚太七号卫星项目负责人理查德:有可能会发生突发情况,我们并不确定,所以有一个GO & NO GO准则(发射或不发射),想象一下一旦出现故障,我们需要叫停。
  此次发射是长征火箭第6次为亚太卫星提供发射服务,也是中国第40次进行国际商业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宇航部部长李同玉:1985年我们国家宣布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时候,特别是美国挑战者号出现飞行事故之后,整个国际市场呈现了一个很多卫星等待发射的一个状况。
  中国的首次国际商业发射是在1990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升空。4年后,长征三号甲型火箭首飞成功,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1995年6月的第四十一届巴黎航展,来自中国的火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特意来到中国展台,仔细地观看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就在这届航展上,中国硕果累累,其中美国劳拉公司的三枚卫星都要求用尚未投产的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宇航部部长李玉同:当时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大概在百分之八九十左右。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权威报告,1996年,全球航天技术产业创造利润为750亿美元左右,到2000年,利润就攀升到1250亿美元。2010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收入已高达到5000~6000亿美元。但是就在1996年,中国火箭却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当年2月,“长征三号乙”火箭首次发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卫星,在起飞不久便星箭俱毁。8月,“长征三号”火箭未能将“中星七号”送入预定轨道,这两次失利使中国商业卫星发射跌入低谷,大批订单合同终止。然而噩运并没就此结束,更坏的消息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宇航部部长李玉同:他不让他的卫星到中国来发射,这是一。第二,美国人对于欧洲来讲,是上面只要适用于美国出口限制的元器件在卫星上应用的话,他也不容许到(中国)发射。
  1998年7月18日,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在成功发射鑫诺一号之后,沉寂了长达7年之久,中国火箭也随之完全退出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直到2005年4月12日,长征三号乙型火箭携带亚太六号卫星飞入太空,中国才再次回到国际商业发射的视野中来。但今天,中国的商业发射份额与快速发展的国际商业发射相比,已经差距悬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副院长郝照平:市场份额上还不大,也就是3%、4%左右,相比其它国家确实还是一个零头。
  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乙型火箭的第19次发射,也是它第14次承担国际商业发射。它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呢?一直为天气情况担心的姜杰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天气的变化刚才已经做了分析,这种变化量我们也没有问题,也能够适应,火箭对推进剂的温度要求有一定的范围内,这个天气变化的影响也是在我们考虑要求的范围内。
  天公作美,下午的天气就变得阴云密布,气温有所下降,再加上火箭设计对气温变化的容忍度,姜杰悬着的心暂时放下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打电话)模拟现在火箭上的这个状态,不解锁的情况下,把插头,头座分开,看看这个力有多大,不解锁,如果是一旦出现不解锁,解不了锁,因为判断不好判断,是不是解锁了,就靠昨天咱们看到的摆杆摆开,脱差脱落,拉开。脱不下来有可能解锁,有可能不解锁,做个试验,不解锁的情况下,看看拉开,头座分开要多大的力,再分析分析摆杆摆开,把这个数据给我们,再分析一下,做一个预案,我们去考虑考虑。
  记者:这个实验也跟这次火箭发射有关吗?
  姜杰:刚才安排他们做一个试验,因为也是发射的一个,火箭要点火有几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刚才安排的做一个脱差脱落的试验。
  记者:现在为什么做?
  姜杰:因为这一次这个脱差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脱下来,没有脱下来,我们已经采取了措施了,发现了它的问题,采取了措施,而且也做了试验,都是没有问题,但现在要做预案,要做万无一失,把所有的事情都要想到,再看看还有什么措施。
  无论是在会议室还是指挥中心,姜杰永远都是温柔娴静的,举手投足之间十分亲和。可是在技术问题前,她却总是本着谦虚谨慎、科学缜密的态度,斩钉截铁、不容分说。下午17点30分,火箭氧化剂加注顺利结束。晚上的工作是对电气系统进行发射前最后的测试,21点30分,整个工作也顺利完成。
  姜杰:现在看来整个所有测试都做完了,工作的状态都是好的,所有的测试数据也非常好。
  晚上10点,姜杰离开了指挥大厅,这是发射之前的最后一夜。
  姜杰:到了发射成功了,星箭分离了,我们的轨道参数完全满足卫星的要求,这个时候其实才放心,应该真正放心在那个时候。
  这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采访机会,这是火箭发射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还有不到24个小时,长三乙遥22火箭就要点火升空了。它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姜杰和同事们的努力能否再一次收获?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夜晚。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22日 22:24

视频简介:本节目主要内容:2012年3月31日,长征三号乙遥22火箭点火升空,一阵震耳的轰鸣打破了深山的寂静,紧随其后的是来自中法两国的火箭、卫星试验队员们的欢呼声。这是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成功将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生产的亚太七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对提高我国长征火箭的国际信誉、进一步开拓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是我国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第50次执行发射任务,这创下了中国航天史上单一型号火箭发射次数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