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1117 供给侧改革进行时:巧解“库存题”

来源:央视网2016年11月17日 22:2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调查】东莞小镇厉害了!一年卖出毛衣12亿件!全球1/6的人都在穿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2016年起,供给侧改革重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去库存的工作不仅涉及到存量房产的消化,事实上,纺织、家具等多个行业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库存积压问题,如何缓解高库存的压力?


  大朗镇的这30年: 9000多家毛织工厂 从天堂跌进深渊

  东莞市大朗镇,一个面积不足118平方公里的区域, 却云集了9000多家毛织工厂,每年生产销售出12亿件毛衣,全世界平均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穿的是大朗制造的毛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朗的毛织产业迅速发展,订单就像雪花般从世界各地飘来,不少人用麻袋装满现金前来寻找货源,只要能够按时交货立马即可成交,而这一派蓬勃的景象,止步在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尤其随着近年国内人力成本上涨、国外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大朗的毛织产业正在逐渐走出贴牌生产的老路。

  张凤金是唐兴针织厂负责人,这个针织厂她办了十三年,以前一直从事来样加工。前几年,在东莞市机器换人的政策推动下,大朗大规模换上了电脑针织机,数量从2008年的4156台一跃提升了到2015年的53000台。


  张凤金也给厂里更换了100台,每月净投入三四十万元,每年可以生成百万件毛衣,均价在100元左右。由于外单萎缩,张凤金把产品定位在了快时尚这一领域,转化剩余产能。

  唐兴针织厂负责人 张凤金:性价比特别可观,特别好,品质还有我们可以亲自监控,而且质监报告这些我们工厂都会做到,到消费者手上的一定是最好的东西。

  “大朗制造”升级“大朗设计” 毛衣之都走出金融危机

  定位快时尚风格,意味着需要不停地追赶潮流、更新款式。张凤金坦言,她的自主品牌刚刚成型时就积压了300多万元的库存。不光是张凤金,在羊绒品牌业内有十几年销售经验的吴秋英也面临着库存难题。

  吴秋英旗下有两个女装品牌,在上海、深圳都有着不错的销售成绩,在市面上也有着一定的定价权。但是在她的仓库里,还是堆积了六、七万件货品,占了总量的五分之一,总价值2000多万。

  在张凤金的办公室里,设计师带来了17年秋冬季度的设计手稿。


  好的设计师能引领潮流,创造销售奇迹,成了大家必须争抢的核心资源,而且为了更好地激发创作动力,合作方式也从原来的一次性买断作品,演变成了现在的计件提成。

  设计师:这两年就是慢慢的,就是说进入了一些设计团队,就是说很多人意识到我们没有设计师是没法生存的,或者说我们没有自己的灵魂也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因为设计师就是一个工厂的灵魂。

  这两年,大朗镇还组建了设计师协会,每年设立设计奖项,最终目的还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给企业减轻库存压力。


  大朗镇党委委员 刘瑜:以前我们是原料、辅料,这些后来又发展到有我们的机器、电脑的产业的发展,相应的专业界的配套,以及我们吸引了一大批的设计师,到研发设计,到产品的品牌打造,整个的是在不断地升级中。

  秀场即卖场:边看时装展览 边签贸易大单

  11月2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在大朗镇如期举办。而每年的织交会,都要举办一场毛衣的T台秀。临近开场,张凤金提前来到了后台,希望听取专业模特对于产品的建议。

  作为大朗织交会的一个环节,T台秀为人们展示出大朗毛织品牌设计的活力与动力。而织交会的举办4天时间,从世界各地前来的采购商们在这里最终促成了38亿元的意向成交额,这对于化解来年的库存压力,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


  随着大朗本土毛织品牌的发展,去库存也是政府绞尽脑汁帮助企业减负的主要方向,既要有线上的桥梁,也要有线下的捷径。

  11月5日,大朗镇商务局、毛织协会又带领十几家毛织品牌的企业代表前往厦门参加中国服装产业国际合作洽谈会。

  大朗商务局副局长 刘惠瑜:我们就作为一个穿针引线,希望通过这样子的一个平台为我们镇内的毛织企业跟这些国际的资源来一个精准的对接。

  无论是在国内国外,参展的费用都是由镇里的毛织协会全部负担,组织好大家抱团参展,还能把大朗的毛织招牌推广出去。

  展会当天,现场有来自荷兰、日本、韩国包括国内的90家参展机构,吴秋英在一处展台前停下了脚步。

  眼前这个参展商手里的多媒体服装定制软件吸引了她的目光。在3D模型的显示下,一件衣服的设计元素可以任意调换,几秒钟渲染成型,并且可以依托网络对工厂在线下单。

  吴秋英认为私人订制既可以加大附加值,做到快速反应,又能降低库存风险提高企业运行能力,这是她为自己品牌转型的下一个目标。

  “家具之都”三件宝:自有品牌、定制产品、数字化工厂

  东莞市厚街镇是中国的“家具之都”。经过多年发展,厚街镇也不再是家具代工厂的代名词:厚街的近200个家具制造企业里,注册品牌就有2000多个。


  2002年,赵家尧来到了厚街办起了家具厂,他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时候许多工厂都靠代工为生,但近些年随着产能过剩导致的库存积压,不少工厂已经被市场淘汰,留下来的企业成为了现在厚街家具行业的中坚力量。

  从模仿国外家具,到现在的原创自主风格,赵家尧每年都要推出十几个最新款式与系列。他坦言,这条品牌之路走得并不容易,由于家具行业的设计和生产周期较长,单件商品的成本高,动辄就是上千万的库存。在他看来,创新才是企业去库存的根本途径。为此,他从去年开始把眼光放在了一个全新的销售模式上。

  赵家尧:这是我们的一个软件设计系统,专门为定制设计的,设计的这样一套软件,那这套软件系统就根据客户的自己的家里的户型,可以任意地进行这个装饰设计以及家具设计。


  通过3D模型,客户可以从素材库里选取各种各样的家具在屋内模拟摆放,家具尺寸的大小都可以调整,消费者不用再担心衣柜、沙发的尺寸是否合适,赵家尧把这种新的销售模式称为“全屋定制”。

  尽管目前,属于全屋定制的业务量只占到三分之一,但是库存已经从原来的2000万元飞速降低到了800万元。

  而为了适应下游客户的定制需求,上游的工厂生产也有新招。
  工厂负责人 汤敏:譬如说我们现在这张板我们有三个客户,有秦皇岛的、有长河的、有上海的,我的就统一一个材质的不同的客户,我都在一张板上把它的板件全部优化组合了之后,它的利用率就非常地高,是这样。
  这种数字化工厂可以把每一块板材制作成大小不同的尺寸,再进行开槽、封边,最后拼接成型。极尽其能地把每一块板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不光企业在费尽心思想办法降低成本,政府也在服务配套上,也给镇里的家具企业提供最大帮助。

  在当地政府看来,提供多种销售渠道,也是一种去库存的手段。早在1999年,厚街镇镇政府就组织了第一届家具展销会。但没想到,这个展销会却在当地发展出了一个特有的经济模式“展会经济”。

  每年100万的商贸人流不仅拉动了厚街的酒店、餐饮业发展,依托这个平台,企业也愿意把工厂落户到这里。现在,厚街的展览业不仅涉及家具、印刷、鞋业、装备制造,还承办了海上丝绸之路博览这样国家级的展会。

  坐落在厚街镇国际展览中心的9号展馆,是一个单体40万平米的巨大建筑,每到3月和11月亚洲最大规模的国际家具展就在这里召开,但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名家具世博园”。


  名家具世博园 许宗彤:这里的品牌店,既是它一个展厅,也是它的旗舰店。

  和美国著名的“高点”小镇一样,厚街的名家具世博园成了全年不落幕的中国家具展览。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给了家具企业一个长期展示自己的平台。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世博园里边一年的话,成交额能有多少?

  赵家尧:大概应该在三千万左右,纯粹是贸易这一块。

  如何抓住供给侧改革机会去库存?

  前一段时间国人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新闻备受社会关注。国人购买力之强大,令国外的企业家和销售者羡慕不已,这也给国内企业上了一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场课。因此要做好去库存的工作,最关键的还是要发现提升有效供给的方向,并用创新思维探索新需求,实现对新需求的引领。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供给侧改革,中央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些报告里的新词汇为正在寻求转型的纺织服装企业等指明了方向,增加新供给和有效供给,满足蓬勃兴起的新消费需求,进而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1月17日 22:2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6年起供给侧改革重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去库存的工作不仅涉及到存量房产的消化,事实上纺织、家具等多个行业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库存积压问题。如何缓解高库存的压力,本期节目我们就去广东的东莞,看看当地的纺织、家具行业是怎样去库存的。(《经济半小时》 20161117 供给侧改革进行时:巧解“库存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