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706 党支部里的致富带头人:红心伴红桔

来源:央视网2016年07月06日 22:20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重庆市万州区是三峡库区移民最多的地方之一,当地很多老百姓为了支持三峡工程,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为了他们的日子能过得更好一些,国家派出了许多有能力、有眼光、有激情的挂职干部进村驻点,加大力度帮助他们。沈东亮就是这些挂职干部中的一位。2015年8月,他走进了万州区的铺垭村,担任起了驻村第一书记。

四处筹集手术费救助患血管瘤5岁小姑娘;修建鱼塘实现“产业帮扶”。

沈东亮是国务院三峡办下派重庆万州区的一名挂职干部,现任大周镇铺垭村第一书记。他来铺垭村快一年时间了,这位5岁的小姑娘赖梦馨是他牵挂的人。

就在前一天晚上梦馨突然发烧40多度,折腾了整整一夜没有睡。奶奶徐敏担心孩子出问题,一大早带着梦馨从村里赶到万州城里来看病。

梦馨刚出生6个月时,被诊断出血管瘤。那年,为了给梦馨治病,心急如焚的家人变卖了房子,东拼西凑了10多万元,给梦馨做了手术。手术虽然做了,但血管瘤一般很难一次性彻底切除干净,梦馨的病情还是经常会反复。

近两年梦馨病情反复的频次更多,这让孩子的奶奶看得既心疼又无奈。

徐敏介绍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当年儿媳妇担心梦馨的血管瘤治不好,日后生活负担太重,撇下梦馨,跟儿子离婚了。为了偿还治病欠下的外债,梦馨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只剩下他们祖孙两人,在家相依为命。

门前这30多棵柑橘树,每年橘子能卖七、八百元,再加上村里每个月135元的低保金,一年下来,祖孙两人总共只有2000多元。可梦馨每月的医药费就要四、五百元,无奈之下,徐敏只能向亲戚朋友张嘴。

病难看,钱难借,日子过得很苦。虽说作为三峡移民,政府他们给盖了房子,但至今没钱装修,屋里除了几样简单的家具,连一件像样的电器也没有。徐敏很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让49岁的她看上去显得有些苍老。一个人带着一个身患重病的孙女,她常常悄悄掉眼泪。

对徐敏家的情况,沈东亮十分了解。

沈东亮:凑得不多,5000块钱,你先拿着这钱,回头小孩看病回来再检查。

这5千元钱是沈东亮帮助徐敏通过万州移民局申领到的救助款。

到铺垭村挂职的近一年里,沈东亮一直牵挂梦馨的病情。他不仅个人给梦馨捐助了3000元,还通过多种渠道,四处筹集手术费,希望尽快帮助梦馨完成第二次手术,让病魔远离这个可爱的孩子。

沈东亮:这是我们村的建卡贫困户,医保报销完之后,她自己还要负担一部分,也拿不出这个钱,咱们医院这块有没有类似医院扶贫帮助的措施?

重庆市万州区第一医院党办副主任付小红:我们第一时间跟我们领导反映这个事情,然后看能不能够从我们贫困政策当中,适当的优惠啊,让他享受点我们贫困救助的政策。

得到医院积极的回应,沈东亮很开心。这段时间,虽然努力帮助梦馨筹得了一些资金,但毕竟还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鱼塘有)多少条鱼?

徐敏:有100多条。

再过3个月,100多条草鱼便可以上市了。按照市场价12元一斤算,徐敏卖鱼能收入8000多元。

2016年,重庆市万州区的脱贫标准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元,如果顺利地把鱼卖出去,徐敏和梦馨一家两口人纯收入将达到6000多元,外加政府的其他帮扶,祖孙俩今年就有望脱贫。

铺垭村是“十一五”期间确定的市级贫困村,全村有建卡贫困户73户186人。近两年在政府扶贫攻坚政策的引导下,铺垭村扶贫攻坚工作进展顺利,2015年全村脱贫56户143人,2016年的目标是剩余的17户43人全部脱贫。

千年品种古红桔销售遇冷,改品种拓渠道期待红桔“红起来”。

大周镇铺垭村位于重庆万州区主城东部,村子依山而建,紧邻长江,平均海拔约400米,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60%,全村共有1763人,三峡移民占了44%。

铺垭村一直将古红桔作为主导产业,全村种植面积多达1000多亩,年产量400多万斤。

这里种植的古红桔具有4000多年悠久历史,《史记》、《新唐书》中均有记载,乾隆皇帝赐名"大红袍"。种植古红桔自然也就成了当地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可近几年这里的“大红袍”却红不起来了。

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村民冯如全:去年是卖八九毛,最后卖六毛、五毛一斤,最后搞的没有人要了。

村民冯如全种了30年古红桔,他家有400多棵桔树,去年产量达到2.8万斤,可他年底一算账,全家人忙了一年,却只赚了6000多元,平均一棵桔子树才赚了15块钱。

很多村民对种桔子失去了信心,干脆外出去打工了。

沈东亮一来铺垭村就得知村里的古红桔卖不动,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得知一江之隔的小周村,那里的桔子却供不应求。

重庆市万州区青山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家双:以前你看那个树多大,全部把它锯掉了。

沈东亮:要嫁接多久才能挂果?

唐家双:三年基本上都有果子了。

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村民:卖这个多少钱一斤?

唐家双:这个我们一般都是整车的,就是在三块五、四块。

同样是古红桔,人家的价格高出3、4倍,令村民听了吃了一惊。

沈东亮:那现在好销售不好销售?

唐家双:现在很好销售,供不应求。

售价高,还供不应求,这让沈东亮和在场村民兴奋不已,对于品质改良有了极大的兴趣。

沈东亮:你这个嫁接之后多长时间才能有产量,能挂果?

唐家双:嫁接三年。

沈东亮:这三年是没有收入的?

唐家双:基本上没有收入。

一听到品种改良三年没有收入,这又让大家心里打起了鼓。

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村民:我不愿意改。因为产量低那至少还能产四五十斤。

品种到底要不要改良?看到大家的疑惑,唐家双给铺垭村的村民算了一笔细账。

唐家双:我们明年一年就是350块钱,后年结150斤的桔子,把你们几年的收入全部一下赚回来了。再后年,平均一年卖六七百块钱一颗桔子树,你说你们家有几百颗树的话,你要收入多少?

不光学习了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有了转变。但品种改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眼下沈东亮最着急的是,如何扭转被动的销售局面?前些天,他在网上发现了一家专门销售古红桔的商家,这令他喜出望外,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一直想做电商的冯超。

通过电话核实了商家的信息,这让沈东亮很兴奋。这天,他赶忙拉着冯超赶到了位于万州城区的这家电商企业。

冯超:我想问一下潘总,像我们家这种差不多每年四万斤左右,它的合格率应该是70%左右,两万八千斤,销售有没有问题?

重庆优美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潘鸿鹰:我们肯定不会(全销),会挑选最高质量的出来进行售卖,最主要的东西还是品质、口感,包括个头、色泽这一块,如果说色泽、口感不怎么样,那么也许在平台上一年可能卖几盒。

信心满满的冯超听到潘鸿鹰这番话,犹如头上被浇了一盆冷水。他原以为,电商渠道会很容易销售,资金回笼也有保障,但没想到走电商渠道对品质的要求更高、更严格,这下更加坚定了他回去进行品种改良的决心。与此同时,冯超还有了新的打算。

冯超:我自己在想到时候回到村里面把整个村里的红桔资源整合一下,自己也可以试着在网上开一个小小的网店。

带领村委花两月整理文档资料,规范工作方式输入现代管理理念

他们还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对村里所有的文档都编制了规范的目录,文件标号、内容、所在页码都一目了然。这就是沈东亮到铺垭村后力抓的第一项工作。

2015年8月,沈东亮刚被派驻铺垭村担任第一书记。一次,镇领导要村里提供一份材料,村委会5个人把办公室从上到下翻了个遍,整整找了一天,直到快下班时,才将材料送到镇里,这件事对初来乍到的沈东亮触动很大。

规范严谨的沈东亮决定从整理文件入手,改变村委会的作风面貌。可是,把散乱的文件从各个角落搜集出来装订成册,大伙闻所未闻,而且一干就加班到半夜,村两委的成员们其实心里很抵触。

村干部并非国家公务员,并没有规定严格的工作时间,有事儿来,没事儿走,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很少加班。在他们看来,沈东亮这样搞,放着扶贫攻坚的大事儿不管,却每天加班加点跟这些没用的“纸片儿”较劲到半夜,十分不理解。

矛盾的情绪就这样不断酝酿激化,终于有一天,大家的情绪爆发出来,村委会全体成员撂挑子了。

沈东亮:我们村里没车,我一般都搭他的车回镇里,他就把我撂下了,他们四个开着车就走了,然后晚上没办法就走回镇里了。

这次事件对于沈东亮犹如当头一棒,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下子摆在了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面前。

沈东亮:感觉第一个是愤怒,第二感觉是很孤单,第三我也想打退堂鼓,想想也没必要。后来我在路上一边走一边想,感觉还应该坚持下去。

同时,他更加注意和村委会班子的沟通,给大家说清楚,把文档资料整理清楚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出乎村委会成员的意料,铺垭村资料整理规范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常常得到镇里大会小会表扬,这让村委会成员的荣誉感极大提升。事小作用大,沈东亮由此树立了威信,赢得了村两委的信任。

沈东亮通过规范严谨的工作方式,把现代管理的理念一点点带到了这个三峡库区的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的任期有限,但他带来的改变却会一直伴随着铺垭村。

经过调查研究,沈东亮摸清了铺垭村从点到面的情况,也找到了阻碍村里发展的障碍。基础设施差、产业空虚是铺垭村面临最大的问题。沈东亮把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排在了重中之重,修便道、改造电网、申请架设路灯,一系列举措,一点一点补齐铺垭村基础设施的“短板”。但铺垭村产业扶贫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沈东亮把目光投向了村边的长江黄金水道,围绕长江做文章。

用一条沿江文化长廊诉说长江历史,让游客将真金白银消费在青山绿水之中。

沈东亮:国家现在提出长江旅游要大保护,不要大开发,对于我们这个地方发展工业肯定会污染环境,发展旅游是一举三得的事,真正把我们这个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这条长廊现在已经成为铺垭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修建这条长廊,不仅美化了环境,带动了旅游,更重要是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沈东亮的老家在河南农村,能有机会再回到农村工作,是他多年的夙愿。

沈东亮:因为我父亲在农村工作了四十多年,他是一个老党员,对我寄予的厚望非常大。

沈东亮的父亲今年已经80多岁,十分重视他这次到铺垭村工作的机会,还专门把他叫回河南老家一趟,父子之间认真地谈了一次话。

还有一个月,他的驻村工作就要结束,离开铺垭村返回原单位。一年的相处,从抵触到熟悉,铺垭村的村民和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结下了深深的感情。

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黄小莲:沈书记来了以后我们工作更加细致,提高了效率。

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村民:因为他有事业心,他当时来就是为我们老百姓的利益出发,所以老百姓不愿(他走),只能是个遗憾。

这段难忘的工作经历,给沈东亮也留下了太多回忆,留下了太多对百姓的牵挂与不舍。

沈东亮:我最牵挂的就是梦馨,那么活泼,但是年龄那么小,我最担心她这个病能不能根治,确实把她治好了,她能快快乐乐的。

一年的驻村工作即将结束,回想自己与老百姓相处的日日夜夜,这个外乡人被村民的真诚与热情所感动。临别之际,他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记录在了心间。
    
半小时观察:扶贫也是一次启蒙

沈东亮通过自己的辛苦付出,把现代管理意识、方法以及产业发展的思路,完整地带进了铺垭村。虽然说,不久之后他要离开这个村子,但从节目里我们能感受到,他创立的规章制度、发展规划,和新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会继续推动铺垭村走得更远。

相对来说,贫困群体因为家底薄,收入低,抗风险能力差,所以更容易消极保守,安于现状。所以扶贫工作不仅是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提高收入,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让科学管理、市场规则、产业思路在贫困地区生根发芽。

在奔小康的路上,所有好的政策,都只会通过新的观念和作为,来带动那些曾经贫困的地方去发展,来激活那些曾经困窘的家庭,走向脱贫,走向富裕。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7月06日 22:20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万州区铺垭村是一个移民占44%的市级移民贫困村,因利益分配、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村内矛盾错综复杂。国务院三峡办下派的村“第一书记”沈东亮一来到这个村就发现,村工作人员居住分散,开会成本较高,立马建立“铺垭村工作交流微信群”,加强内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内部凝聚力增强了,他便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深入了解村里情况,最终同村支两委确定了“旅游立村、产业强村、文化亮村”的发展思路。(《经济半小时》 20160706 党支部里的致富带头人:红心伴红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