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40620 夏收纪实(三)

来源:央视网2014年06月20日 23:0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刘和宾包过煤矿,跑过批发,而现在他却当起了农民,而且还是种粮大户!掏空200万家底,从生意人变成农民,这笔帐他是怎么算的?走在田间地头,现在像他这样的职业农民越来越多,农业真的挣钱了吗?家庭农场到底能走多远?刘和宾的发财梦能实现吗?】从未下过地的生意人变成种粮大户,夏收时节不仅辛苦,更是遭遇种种问题,他对于作为种粮大户的未来又是怎样看的呢?

  夏收忙,累并高兴着

  河北藁城是全国产粮大县,最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这里出现了很多种粮大户,眼下正是到了夏收季节,要争分夺秒抢收抢种。我们的记者在当地也认识了一位种粮大户,跟着他一起体验了夏收的忙碌。一起来关注一下。

已经开始的繁忙夏收

已经开始的繁忙夏收

  清晨五点半,刘和宾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最近几天,小麦进入了成熟期,刘和宾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地里看看自家的小麦是不是可以开始收割了。

  河北省藁城市种粮大户刘和宾:早上起来看下小麦的干湿程度,今天可以不可以收。刚才看了一下,还不错,可以收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咬在嘴里嘎嘣嘎嘣的。

  刘和宾:对,咬在嘴里嘎嘣嘎嘣,估计水分都在14%左右就没问题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天就可以收了?

  刘和宾:对。今天可以收。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片地都是您的吗?

  刘和宾:对。从那个电线杆子,到那个村边,房子边上去。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一大片全是您的?

  刘和宾:对。这一大片全是。

  《经济半小时》记者:有多少亩?

  刘和宾:这小麦是九百多亩。

  眼前这一大片金灿灿的麦田,都是这两年刘和宾从别人手里流转过来的土地。

  刘和宾:挺兴奋,挺高兴。毕竟辛苦了一年,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我没事就喜欢地里边转一圈,地里边待会儿,感觉挺好的。

  眼瞅着要收获,除了高兴,刘和宾要操心、忙活的事情比平常更多了。这几天又要收麦子、又要种玉米,刘和宾请了两个驾驶联合收割机的农机手、雇了两辆运输麦子的三轮车,还请了几位工人给小麦打垛子、拉种子化肥、种玉米、浇地。十几个工人就要开始一年中最忙碌的抢收抢种,为了做好后勤保障,一大早,妻子杨玉平就从村里的早市上买回了这些碗。

  河北省藁城市种粮大户刘和宾妻子杨玉平:今天不是有工人来吗,不够了碗。我说买一些大碗。

  机器、工人都已经到位,马上就要到地里开始收割了,刘和宾放心不下,又给工人们叮嘱了起来。

  刘和宾:你们去地里头把这个收割机调一下,这个麦茬适当压高点,你俩就负责往回拉,拉的时候往后看着点,看别到时候丢了,然后都注意安全,尤其你俩不要吸烟。

  安全第一,干活多少安全第一。行,出发吧。

  伴随着联合收割机轰鸣的响声,刘和宾的麦田开镰了,在联合收割机刚刚收割过的地方,刘和宾蹲在地里扒开麦茬仔细地看了起来。

  刘和宾:这个收割机割过去以后,我把它扒一下,然后用嘴吹一下,下边如果看不见很多的麦粒就没事。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如果麦粒多呢?

  刘和宾:麦粒多的话要调一下收割机。

  《经济半小时》记者:调一下收割机。

  刘和宾:不能让它丢的太多。

  《经济半小时》记者:秸秆高低怎么样?

  刘和宾:秸秆也行,这个粉碎的也挺好。这个秸秆不能太长了,长了以后播玉米不好播。这样挺好。

  这边收麦子,另一边刚刚割完麦子的地里,刘和宾又开始布置工人种玉米、施化肥。

  刘和宾:这是抢收抢种。早种一天,它就早成熟一天。

  《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就要施肥?

  刘和宾:对。现在就施肥,现在把化肥就施到地里,然后苗出来以后一扎根,化肥就使上劲了。再一个是省工省时,以后就不用追肥了,一次性把肥施到底。前面这个,这是出化肥,这个是出种子的。

  播种机下地开始播种,刘和宾赶紧跟在后面,扒开地,看看种下去的种子稀疏怎样、化肥多少是不是合适。看了都没有问题,他才放下心来。眼看着收割机、拉麦子的车、播种机都按部就班正常运行,刘和宾赶紧拿起镰刀,割起了地头联合收割机没有割到的麦子。

  河北省藁城市种粮大户刘和宾:都要搞,不能浪费,种个粮食也不容易。

  看着刘和宾满头大汗在地里忙活,割麦子、种玉米、施肥好像都是行家里手,但在两年前,他却从来没有下地干过农活。

  刘和宾:我之前就是做生意的,就是卖锅炉,给人家按暖气,自己开过煤厂,在外边也做过两年工程。

  刘和宾在外打拼多年,两年前回乡时发现土地流转越来越多。不少村民靠着土地挣钱越来越多,刘和宾于是拿着之前做生意的积蓄,陆续流转了一千多亩土地,成立了这个家庭农场。两年过去了,刘和宾逐渐体会到,种地并不像最初想像得那么简单。

  刘和宾:当时的想法很幼稚,当时算的只是一个数字,我种500亩地,每亩地给我创造500块钱价值,就挣25万,其实这个账不是那样算的。以前没种过地,没接触这个,咱不知道种地里边需要投入多少,然后产出多少,都不清楚。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我们以前都是做生意,都是开店还有搞批发什么的,但是现在是体会到农民的辛苦,觉得太太辛苦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是你之前做的所有行业里头最辛苦的?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对对,最辛苦的了。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刘和宾的家庭农场处于投入期,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喷灌机、打药机、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在扣除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总计投入了近50万元,流转的一千亩土地,每年还要按每亩800斤麦子的时价进行兑付。再加上化肥、种子、农药、人工的投入,两年下来他们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肯定是不如我们一天做生意利润大的多,现在基本上是投入。投入了应该有200多万。

  《经济半小时》记者:那你们家现在所有的家底都。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已经空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已经都压在这个上头了?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对。

  刘和宾:一开始想施展一番,自己需要什么我自己都买,想节省下成本。然后今年买的都是必需的,然后不买不行的就买,能不买的基本不买。

  刘和宾夫妇现在押上了所有的家底。为了更精细地经营自己的农场,也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夫妻俩对农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历亲为、精打细算,生怕一有疏忽就会影响收益。

  刘和宾带着工人收麦子,妻子杨玉平也已经带着工人在地里收了一上午的洋葱。

  《经济半小时》记者:那边收麦子还挺忙活的,你这边也挺忙活?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就是一块收。到了农忙的时候了都得你麦子更得及时。这个东西该弄也得弄。安排好了我就出去回家赶紧做饭给工人,做午饭。

  平常的日子里,干活的工人都是回自己家吃饭,最近几天要抢收麦子,为了节省时间,收麦子的工人们都在农场吃饭。杨玉平忙完地里的活,匆忙赶回场房去做饭。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做大锅菜,炖白菜,放点肉,放点粉条、豆腐,吃的比较实惠一些,而且这种耐饥。天就热吗,工人那么辛苦。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收麦子的工人开始轮班回来吃饭,杨玉平赶紧给工人们盛饭、盛绿豆汤。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来点肉,来,大伯。香吗?行吗。

  工人:好吃。手艺不错。没失手。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就怕做得不好吃。

  而地里面,收割机并没有停止作业,刘和宾一直盯着进度,看到大部分工人都吃完了,他才坐下来匆匆吃了几口。

  生意人变身种粮大户,遭遇问题重重。

  种粮大户刘和宾的家庭农场开镰收割了。两年前,他从来没有下过地,现在却转变成为种粮大户。虽然对农业的未来很看好,把全部的家当都投了进去,但是农业似乎没有刘和宾想像的那么容易。那么今年麦收,他还会面临哪些困难?他的家庭农场前景如何呢?

  下午,在刘和宾的农场里,不光要收小麦、播玉米,还要给刚刚播下去的玉米浇水,喷灌机已经拉到了地头,但地头的变压器却出了故障。接不上电,喷灌机就派不上用场。刘和宾急得满头大汗。

  河北省藁城市种粮大户刘和宾:这个是浇地用的喷灌机。现在我这个都已经安装好了,就是变压器上的电出了点故障。

  一个小时后

  刘和宾:修好了,现在可以浇地了。

  修了一个多小时,变压器终于修好了,喷灌机运转了起来,但刘和宾没有想到,接下来却接连出现了麻烦事。这台喷灌机工作不久就开始不停地漏水。

  刘和宾:加压泵的水风好像密封不严了。现在还勉强能用,明天得抓紧时间修一下。今天只能这样,没有别的办法。今天刚播上,浇一下,苗出的好。耽误了估计出苗要晚一点。

刘和宾地里出了问题的水泵

刘和宾地里出了问题的水泵

  而另一边,联合收割机在作业时也出现了故障,正在场房进行修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刚才是碰到什么地方了?

  刘和宾:碰到那个地有个斜坡,碰到那个斜坡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前前后后折腾了多长时间?

  刘和宾:折腾了一个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记者:一个半小时。

  刘和宾:少割了十亩地。

  《经济半小时》记者:少割了十亩地。

  又要抢修变压器、又要应付喷灌机和收割机出现的故障,一下午刘和宾被各种突发状况搞得焦头烂额。

  《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天是事赶事,我看你着急的满头大汗。

  刘和宾:地多事也比较多,这些事,那些事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一件一件应付吧。

  刘和宾:没事,办法总比困难多。

  晚上七点,刘和宾的场房里,收割回来的麦子已经堆得像小山,忙碌了一天,让刘和宾感到欣慰的是,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了很多。

  刘和宾:大概过了一下,估计亩产1200斤左右。

  《经济半小时》记者:比去年怎么样呢?

  刘和宾:比去年多。

  《经济半小时》记者:多多少?

  刘和宾:比去年多将近200多斤。

  辛苦了一天,工人们领了工资都已经回家了,刘和宾两口子还要合计合计接下来的事情。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今天下午我去收地里剩的那一点葱头,累坏了,特别累。

  刘和宾:对啊。你雇人不挣钱,自己干吧。种完玉米浇完地,就没事了,就可以歇几天,然后再等20天左右吧,打打除草剂,就没多少事了。就可以在家里轻松几十天。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还有几十亩葱还没卖呢,你歇不了,松不了劲。

夏收时还要在地里收蒜的刘和宾妻子

夏收时还要在地里收蒜的刘和宾妻子

  刘和宾:这是咱近期的工资单,谁谁谁多少钱。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大概花了多少钱?

  刘和宾:这几天,这段时间,加上上回浇地,一共是两万多元。然后咱到7月1日还要给人家地租。下来一亩地将近1000元钱,下来就是100来万。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咱家肯定没有那么多钱

  刘和宾:麦子现在卖不了。卖了不合适。要是一斤查三分钱的话,这一亩地就差30元,1000亩就差3万元。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那不行就让他们领麦子吧。

  刘和宾:那样也不合适。因为人家地都让你种了。人家还领麦子,找那麻烦干嘛呀。得给人家钱。借点吧。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上哪借那么多钱啊?

  杨玉平告诉记者,自从建了这个家庭农场,老公把所有的财力、精力都投入到了地里,最近几天事情尤其多,一天忙下来,他累得都不想说话。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我们上千亩的地,要安排联合收割机,要找这个,然后还要安排工人,还要安排种子化肥,一系列的,还要判断力,还要判断这个市场上明年或者下个收成,价格或者行情什么的,他的大脑已经处于那种好比一个机器,已经旋转好长好长时间,已经特别的乏力了。

  虽然今年的麦子的收成比去年好很多,一亩地多出了200斤的产量,但眼下却是刘和宾夫妇最发愁的时候。刚收回的麦子还没有卖出去,种子、化肥、农药已经又投入了近13万元,而更要命的是,7月1号,他要交地租,一亩地按800斤小麦的时价兑付地租,计算下来,1000亩地的地租就需要支付100万元。最近几天,除了要应付农忙时节各种琐碎的事情,资金的难题,更是压在刘和宾心里的一块巨石。

  刘和宾:现在我手里是没钱了,主要是现在需要好比跟人家农户地租。现在我个人感觉,就是说银行对农业上不是很看好。

  刘和宾说,自己也咨询过向银行贷款的事情,但是难度很大。而按照现在自己的投入和产出,在今年小麦丰收的情况下,卖掉小麦之后,仅仅够支付一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地租、人工等各种成本,等到玉米成熟并丰收之后,如果有利润才是一年的收入。计算下来,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每亩地一年的收益在200元左右。刘和宾承包了1000亩土地,去掉各种成本开支,一年能收入20万元左右。但如果要收回全部投入大概需要四五年的时间。为了能尽快收回成本,刘和宾希望能再多承包一些土地。

  刘和宾:打算明年吧,如果可能的话再流转一点,因为现在农机都有了,如果再多几百亩地来。把成本摊薄,成本还能小一点。

  目前,刘和宾已经购置了联合收割机、喷灌机、打药机、拖拉机、播种机等很多农机具。他告诉记者,建这个家庭农场时,他的初衷就是希望依靠机械化做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如果能够再多流转一些土地,成本就能摊薄,效益就会提高,但是眼下他实在没有能力再扩大规模了。

  刘和宾:我现在资金已经没有了,不允许我扩大了。

  刘和宾夫妇俩经过前些年的打拼,已经在河北的省会石家庄安了家,两个孩子也在石家庄读书,最近几天忙着在农场收割麦子,两口子已经有十多天没有回过家了,忙完一天的活计,好容易闲下来,杨玉平才想起给孩子们打个电话。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给孩子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去啊,收完麦子后再坚持几天。哭开了啊,哎呀,至于啊,还哭。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孩子哭了,说想妈妈。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儿子?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嗯,儿子。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也很想他们吗?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当然想了,特别想。特别想了就看看照片。两个礼拜以前,是我们把这个机器调试一下,就是麦收,然后他来的,坐着那台特别大的拖拉机,感觉特别威风,因为他上去还是我扶着他上去的。

思念儿子正在看儿子照片的杨玉平

思念儿子正在看儿子照片的杨玉平

  虽然刘和宾的家庭农场现在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他和妻子杨玉平还是很乐观。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我老公以前是特别帅,特别阳光的男人。现在已经是脸都是古铜色的了,非常接近真正的现代化的农民了。他如果要是打算还要扩大,我还是支持他,想办法。我们两个人是白手起家的,我们年轻结婚也是一穷二白的,所以我就说我就是说失败了,那我们也会从头再起。

  粮食增收,粮价上涨,关于未来农民普遍乐观

  前面我们看到种粮大户在夏收时节忙碌的身影,而他们仅仅是千万农民兄弟艰辛操劳的一个缩影。他们无不期待着辛苦之后能够把粮食卖上一个好价钱。在火热的盛夏,除了农田里收获麦子忙,小麦收购市场也是一片火热。对于辛苦一年的农民来说,能卖上个好价钱,拿到真金白银,曾经的辛苦才真正是得到了回报。河北藁城,连续多年获“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产粮大县”的称号,今年藁城小麦是否丰收,粮食价格如何呢?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天拉了多少粮食来?

  河北藁城市市民1:8000斤。

  《经济半小时》记者:您有几亩地打了8000斤粮食?

  河北藁城市市民1:八亩地。

  《经济半小时》记者:粮食卖多少钱一斤啊?

  河北藁城市市民1:一块二。

  《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的产量跟去年比怎么样?增产了还是减产了?

  河北藁城市市民1:增产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能增产多少啊?

  河北藁城市市民1:二百多斤。

  《经济半小时》记者:车上装了多少粮食啊?

  河北藁城市市民2:7000多斤。

  《经济半小时》记者:价格多少您问了吗?大概多少?

  河北藁城市市民2:一元二角。

  《经济半小时》记者:拉了多少粮食来卖啊?

  河北藁城市市民3:一万斤。

  《经济半小时》记者:多少地打了一万斤粮食?

  河北藁城市市民3:十亩地吧。

经机械化运作大丰收的麦子

经机械化运作大丰收的麦子

  这里是藁城粮食市场,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粮食现货交易市场。这里平均每天的交易量都在1000到1200吨之间。而每年的夏收时节,是这个粮食市场一年当中交易量最大的时候,日最高交易量将近3000吨。记者看到,前来卖粮食的车辆在门口排起了长队,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来卖粮食的农民,他们今年的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比去年增加了一二百斤,而今年的价格也比去年要理想。

  河北省藁城市粮食市场负责人:去年开头一收,就是1块5分。逐渐的一边收一边涨,。就涨到一块一毛多。今年一开场就是1块2。

  在藁城市刘家庄村的万亩示范片,由农业部、科技部、中国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组成的工作组正在进行实收测产。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是在做什么?

  国家“丰产工程”实收测产专家组工作人员:这是在测它的含水量。因为咱们国家这个小麦,它的商品粮它是有国家标准的,国家标准是13%,刚生产也可能水分含量高,也可能水分含量低,现在测完以后把它折算一下,折算成13%的含水量。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要测几次呢,测几个样本呢?

  国家“丰产工程”实收测产专家组工作人员:至少要测五次。取一个平均数。

工作人员正在测麦子的含水量

工作人员正在测麦子的含水量

  经过近3个小时,对选定的6个地块逐一实收测产,扣除杂质和水分等,据初步测算,今年藁城市的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在1200斤以上。

  河北藁城市农业局局长赵圣哲:虽然说在5月份,在5月底遇到三四天的高温干热天气,但是今年小麦抽穗期比常年少七天以上,而且后期天气适宜小麦的灌浆,可以说今年小麦的灌浆的时间比较长,速度比较快,从现在看千粒重高于往年不少,所以今年从单产,总产创历史最好纪录的大丰收年。国家专家组在这儿测定,刷新了我们2011年,保持711.5公斤的高产纪录,河北省高产纪录。是721.5公斤。

  除了小麦的单产高,藁城的小麦生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种植优质麦的比例高。在藁城农科所的实验田里,科研人员正在忙着收获选种田,这里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选育优质强筋小麦,现在已经有7个品种通过了河北省农业厅的审定,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

  河北藁城市农科所所长张庆江:在价格上,一般比普通小麦高一毛到一毛五,像今年就目前高优2018小麦比普通小麦高一毛二分钱。

  《经济半小时》记者:一毛二分钱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张庆江:对农民来说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每亩可以增收120到150块钱。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在管理上和普通小麦没有什么差别。

  目前藁城的小麦种植面积超过了50万亩,有超过30万亩种植的是优质麦,在产量稳定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最近几年,除了加快像选育种这样的科技投入和带动,藁城还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运作。

  河北藁城市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李更顺:目前我市土地流转已经达到13万亩,占到粮食面积的18.9%,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已经接近100户。

  土地流转以后,诞生了很多种粮大户。藁城市的农业部门对种粮大户进行了大力的扶持,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种粮大户的资金压力,在种粮大户刘和宾的家庭农场里,当地农业局免费对农田进行了水肥一体化改造,每亩的改造投入将近600元;而在购置大型农机具时还能得到政府的补贴;于此同时,在藁城的标准化农田里,政府还投入资金,对道路、农田水利设施都进行了统一标准的修建。

  李更顺: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科技、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都在亿元以上,整合这些资金,重点农田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为农民的生产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刘和宾家庭农场的大门两侧,夫妻俩亲手种下了这片向日葵,他们希望这个农场的未来会像这些花儿一样充满阳光。

  河北省藁城市种粮大户刘和宾:现在我还是有信心的。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的信心来自哪儿?

  刘和宾:信心来自现在国家对农业的政策也挺好的,再一个就是我现在规模大了,规模这边能出效应。

  刘和宾妻子杨玉平:他应该能成功的,应该是没问题,他很有判断力,而且他那么辛苦,他付出了,他肯定有回报,我们现在就是创业阶段。

  【半小时观察】:家庭农场推动生产力

  今年藁城的夏粮丰收几成定局。随着机械化的大规模使用和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目前在农村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这也使得农村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摊薄。事实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出现“家庭农场”的概念,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目前在农村得到了有效落实,并成为推动生产力最重要的力量。家庭农场让农民更加职业化,在农村种地人口绝对减少的情况下,有效保障了粮食的连年丰收。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4年06月20日 23:0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包过煤矿,跑过批发,而现在刘和宾却当起了农民,还是种粮大户!掏空200万家底,从生意人变成农民。走在田间地头,现在像他这样的职业农民越来越多,农业也挣起了钱。家庭农场到底能走多远,刘和宾的发财梦能实现吗?敬请关注! (《经济半小时》 20140620 夏收纪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