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408 陕西岐山:“生锈”的机井

来源:央视网2015年04月08日 22:48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陕西岐山是粮食主产区。2011年,我们栏目记者曾深入到岐山的多个乡镇进行春耕调查,发现有不少水利设施,要么荒废,要么用水成本太高,建成的水利设施反而弃置不用,成了摆设。如今4年时间过去了,那里的情况有没有改善呢?前些天,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再次来到陕西省岐山县,对4年前调查过的地方进行了回访。

  四年前种地望天收 四年后记者重访发现 水利设施毁坏更严重

  2011年,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解刀村的调查中,发现这里的6口机井仅仅只有一口能够正常使用。同时,在当地著名的抽水灌区,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也发现,这里的大型抽水站虽然设备完好,但由于水费较贵,已经多年没有使用,当地农民多年来,种地只能是望天收。

  陕西省岐山县蒲村镇赵家台村村民甲:这几年都没浇。

  陕西省岐山县蒲村镇赵家台村村民乙:这几年都没浇过地,再旱都没浇过。

  那么,最近几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水利设施的投入,这里的情况是否改善了呢?今年3月底,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再次来到了岐山县的雍川镇解刀村三组,见到了4年前采访的当地农民宁贾伟。宁贾伟和当地很多种植粮食的农民不同,他每年主要种植的品种是洋葱,靠销售洋葱种子获得收入。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解刀村农民宁贾伟:我现在是火烧火燎的,我现在坐都坐不住。因为这个你要是天不下雨的话,咱这个一亩地就是个四五十斤产量。四五十斤产量下来,种洋葱咱保不住本。

  今年,宁贾伟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机遇,在国家推进以带一路的过程中,通过陕西有关部门搭桥,他和哈萨克斯坦初步达成了供应120吨洋葱种子的协议。在哈萨克斯坦,洋葱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食品,宁贾伟考察中发现,当地一公斤洋葱的价格竟然高达20多元人民币,超市中竟然卖到了每公斤80元人民币。而相应的,洋葱种子的价格也高出国内一大截。

  宁贾伟:国内销售价一般是一公斤280元左右,如果咱对国外签的合同价是一公斤是560元。这就是说已经可以翻一倍了。

  宁贾伟说,他和哈萨克斯坦初步达成了120吨洋葱种子的意向,这笔生意除去关税、运费等成本开支,初步算下来光是利润就高达1000多万元。1000多万元,这在当地是很多村民打破脑袋都不敢想的数字。但是,要实现这个人生的巨大跨越,摆在宁贾伟面前的还有一个拦路虎,那就是当地水利设施基本荒废,而没有水的保证,他根本不敢大面积种植洋葱。

  宁贾伟 :我现在发愁的是一旦签下来,种子去哪找。

  解刀村,拥有4000亩左右的农田,这些农田主要靠机井和渠道进行灌溉,但和4年前相比,这些水利设施损坏得更加糟糕。现在宁贾伟的心情火急火燎,因为种植洋葱需要大量的水。如果缺水,洋葱种子的产量能够从每亩260斤降低到只有40斤,过去的4年里,就是因为缺水,他的种植面积也从300亩锐减到只有60亩,而现在要完成120吨的洋葱种子,宁贾伟需要1000亩左右的水利设施完好的农田。

  宁贾伟:种洋葱它需要大量的水,现在要找水浇地还真不容易。

  不久前解刀村连续下了几天的雨,解决了从去年年底以来几个月的旱情,这让宁贾伟心里好受了些。

  宁贾伟:没办法,现在只能靠天吃饭。现在都是听天由命着呢,你看这多粗。一有水洋葱马上就(长了)。

  宁贾伟说 现在种地只能靠天吃饭 不久前下了几天雨 缓解了近几个月的旱情

  记者:前两年干旱的时候,这个能有多粗?

  宁贾伟:它就和这个样子一样,就是这个样子,基本上就没长。

  记者:基本上没长?

  宁贾伟:基本就没长。

  那么,在解刀村,当地的水利设施已经荒废到什么程度呢?4年前,在解刀村三组,眼前这眼机井是唯一能够正常使用的机井。

  记者:现在还能用吗?

  宁贾伟:现在已经用不成了。当年看的时候,这边你看,一接线,闸刀一合,水就出来了。这是第二次换泵。换泵,泵也坏了。现在换了两个泵也抽不上来水了,现在这个井就等于报废了。要是换一个泵的话,配套起来得10万元左右。

  宁贾伟说,眼前这口井已经报废了半年左右,甚至连电闸都被人给卸走了,由于没水,和机井相连的渠道也被垃圾填满了。

  陕西省岐山县的雍川镇解刀村农民宁贾伟:这一荒废不用,垃圾都把这渠给填满了,全都堵了。你要是正常用的话,它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由于没水  和机井相连的渠道也被垃圾填满了

  看到村里最后一眼能出水的机井也报废了,宁贾伟非常着急,因为,这意味着他在本村大规模种植洋葱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焦急之下,他又去看解刀村三组的其它几眼机井。

  记者:上次我们来看的时候它还能用吗?

  陕西省岐山县的雍川镇解刀村农民宁贾伟:用不成了,塌方了。

  上次不是看这边,这边还开着呢,能看见对面已经塌方下去了。这个井现在就是这几年了一直就废弃着。这个也是咱当年拍摄时候看的井,还是废着,一直没动。

  记者:里面有水吗?

  宁贾伟:听一下,估计里面都没水了。还有水,有水。但是一直没用过。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由于这口井十多年都没有用过,通往这口井的300多米的电线杆上的电线也都被剪掉了。

  由于这口井十多年都没有用过  通往这口井的电线杆上的电线也都被剪掉了

  宁贾伟:这你杆子上要换电线,还要投资。这不是说谁都愿意投资的,农民投不起。再说农民也没有投资的愿望。

  同样,这口废弃多年的机井,和它相联的渠道也早已破败不堪。

  宁贾伟:这个井估计有10多年都没有用了。

  记者:10多年都没用了?但是还是专门为废井修了一条渠道?

  宁贾伟:对,修了一条渠。这个井已经报废很多年了,一直没用过。

  记者:有水吗?

  宁贾伟:说不准,我看一下。没水了现在。

  2007年,也就是8年前,宁贾伟将解刀村水利设施严重荒废的情况,通过电台对话的方式告诉了当时的陕西省水利厅厅长,水利厅厅长也当场作出了答复:

  2007年陕西省时任水利厅厅长:如果这里存在问题,比较迫切的话,我们可以尽快提早来安排解决你这里的设施老化问题,下面回来以后做一些调研,根据项目上报情况我们来研究考虑。

  但当年水利厅厅长表态的4年后,解刀村的6口机井只有一口能用。8年后,这里连一口能用的机井都没有了。采访中,宁贾伟告诉记者,4年前本栏目对当地水利设施大量荒废的报道播出后,上级部门还真给这里打了一眼新的机井。

  宁贾伟:就把井打起,用了一次,试了一下,一直到现在也没用。没有电线杆,没有电线,啥都没有,就是只有一个井,一个泵,没有配套

  记者:那修它干什么?你都不用修它干什么?

  宁贾伟:那你咋说,配套下来,光给你打个井,不配套。

  记者:这个门锁着呢。

  宁贾伟:锁着呢。

  宁贾伟说,这样一个政府投入20万元左右的新机井就这样晒了三四年的太阳,甚至这眼机井里的电机是多大功率他们都不知道。采访的时候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还注意到,新机井旁边的水渠也重新进行了翻修。但奇怪的是,新修的水渠被拆下来的老水渠的水泥碎块给填满了。

  宁贾伟:这都烂着呢,这肯定漏水。

  记者:这边是一条大裂缝,这边也是一条大裂缝?

  宁贾伟:对。这工程质量也是比较糟糕,你看这边就裸露着呢。

  记者:这肯定水就不知道流哪去了。

  宁贾伟:你看那边裸露处都把草长出来了。

  宁贾伟认为 新建工程质量比较糟糕 不少裸露处都长出草了

  记者:这已经是土了。

  宁贾伟:都已经长出草了。

  按照宁贾伟的说法,被拆掉的老水渠比新修的水渠质量还要好,那么宁贾伟反映的农田水利部门重复投资,建设豆腐渣工程的事情是真的吗?于是,在解刀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也找到了这条新渠旁边农田的主人。

  记者:老渠挖之前是好的吗?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解刀村农民宁周堂:好的。现在一挖这个渠也用不成了。因为啥,它没有粉的话,这个渠里面放不成水。你放水它就漏了,不起作用了。早先那个渠,粉的光的。现在那个渠,八面漏水,根本就没法用。

  记者:那个新渠是谁修的?

  宁周堂:新渠是岐山县水利局修的。

  记者:他们搞水利的,应该懂渠是怎么修。

  宁周堂:那都是给私人承包。承包,看怎么修。

  事实上,在解刀村,像这样的荒唐事还不只这一处。在解刀村8组,组长李拴虎非要拉着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去看他们那里更荒唐的一个新机井。

  记者:这个是井?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解刀村8队队长李拴虎:这个是井。

  原本要盖井房 水利部门却又把砖拉走了 为了保护好这口新机井 李栓虎只得把新机井上搭上木板堆上土

  记者:你要不说,谁也不知道这是一个井。

  李拴虎:去年给我把砖拉来了,准备给我盖井房,不知道啥原因就把砖就拉走了,为这我很生气。

  李拴虎说,盖井房的砖头被水利部门拉走以后,他讨要了好几次,对方都扯皮拉筋,拒绝归还。为了保护这口他们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新机井,他们只能在新机井上搭上木板,然后在木板上堆上一堆土,像个坟头一样把新井保护起来。

  李拴虎:所以说这个井,群众说了打了个干管管井。

  记者:打了个什么?

  李拴虎:就是干井,群众没有见上效益。

  由于缺水,拥有4000亩土地的解刀村基本都是望天收,很多人甚至连秋粮都不种了。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解刀村农民宁周堂:去年秋天一点都没有收。

  记者:就是玉米都没有收成?

  宁周堂:对,没收成。

  记者:是因为什么原因?

  宁周堂:没有水。

  记者:旱的?

  宁周堂:对,天旱,没有水。

  刚才节目我们看到,在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解刀村,4年前,6口机井只有一口是好的。当时我们的节目播出后,当地水利部门积极解决问题,帮助农民新打了一口机井。但如今,包括这口井在内的7口机井都不能用。当地农民宁贾伟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个出口洋葱的贸易大单,却要面对水利设施瘫痪,洋葱不敢种植的尴尬处境。那么,这些现象是解刀村的个别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呢?宁贾伟的难题能否破解?看了前面的节目,相信很多观众都有一个疑问: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目的是为了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让农民能够用上水,多产粮,能够发家致富,但为什么一些新修的工程却成了样子工程、晒太阳工程?除了刚才看到的雍川镇之外,陕西岐山其它乡镇情况会不会好一些呢?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新修水利工程成样子工程  农业靠天吃饭成岐山普遍现象 

  为了找到水利条件较好,能够种植洋葱的土地,宁贾伟也来到了解刀村附近的楼底村7组,在这里,他看到平展展的农田旁都铺设了渠道,这让他很高兴。在这里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也遇到了当地的农业劳模苗官科。

  平展展的农田旁都铺设了渠道

  陕西省岐山县楼底村村民苗官科:一年是靠天了。

  记者:靠天?

  苗官科:靠天了。秋季作物大片都没有种植,种上就是10%到20%剩下,都没有种。这有十年了种植面积都很少。前十年这大片的一年两季。

  苗官科说,当地农民不种秋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种秋粮需要壮劳力,但壮劳力外出打工每天能赚七八十元,而一亩秋粮的却只能收入几百元,因此当地农民农民不愿种秋粮。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种秋粮需要浇上几次水,但每亩每次浇水要花七八十元,因此种秋粮基本没有效益。更为严重的是,当地水利设施修建的让农民根本不敢用水。

  记者:上游十几公里以外,它那边要是水口打开,要是流到你这边,还怕。

  陕西省岐山县楼底村村民苗官科:要派下面的青壮年看水口,不看水口,邻村把水就排(邻村)地里面去了。

  记者:那要是从水口开的地方流到我们这个村子,浇一次水要派多少人出去?

  苗官科:最多要派30多个人。它就是白天晚上,也很辛苦。一个人看两个水口,跑来跑去。你不看水口,邻村人就弄水口弄(邻村)地里去了。

  苗官科说,如果是一家一户需要用水浇地,根本就找不出几十个人去看水口,往往就会形成花钱的人用不上水,而用水的人不花钱。而作为村里,也不愿组织农民浇地,因为有的家庭愿意浇,有的家庭不愿意浇,所以收取水费和怎么分配水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陕西省岐山县楼底村村民苗官科:管理没有跟上,人的素质还有点低。就是掏钱的人浇不上水,不掏钱的人把水偷偷引到自己的地里了。

  在苗官科看来,这种现象正好暴露了小农业与大水利之间的一个不能回避的矛盾。在建国初期,国家是大农村,大农业,用水的统筹和计划都很容易。但现在土地已经细分为一家一户的责任田,开始显现出大水漫灌的大水利和一家一户精打细算的小农田不匹配的问题,最后出现大家都不愿意或者不容易浇地的尴尬。此外,这些新修的、总是跑冒滴漏的渠道,也让当地村民感到这些钱浪费得让人心疼。

  陕西省岐山县楼底村村民甲:这渠是去年修下的,现在又都坏了。

  记者:去年修的今年就坏了?

  村民甲:你路边一走就能看见了。

  陕西省岐山县楼底村村民乙:那个就是哄人工程。

  村民甲:这都十几年没见过水。

  记者:十几年都没浇过水?

  村民甲:没浇过水,我们是靠天吃饭。天下雨就有粮,不下雨就没粮。

  陕西省岐山县楼底村村民苗官科:我们这个村有4000多亩地。

  记者:4000多亩地都和你这情况一样吗?

  苗官科:基本一样,都基本一样。

  记者:就是有渠大家伙都不浇?

  苗官科:有渠,都是这种情况。

  看到娄底村的情况,宁贾伟也叹了口气,他感觉这里不是能够种洋葱的地方。于是他又来到了附近的何家村,。这个村庄的田地里,树立着很多新建的井房。

  在何家村的田地里 竖立着很多新建的井房

  宁贾伟:一直没浇过?

  陕西省岐山县何家村村民甲:没浇过。

  记者:浇麦都不用吗?

  村民甲:不浇麦。麦一直都不浇。不浇麦,没人浇。

  宁贾伟:去年、前年不是干旱的吗?没浇过?

  村民甲:麦就是再旱,也没人浇。

  这位老乡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用新机井浇一亩地的麦子需要七八十元的费用,所以天再旱他们也不浇麦,而秋天的玉米更是不种。
  陕西省岐山县何家村村民甲:不种,就光种麦,不种玉米。

  记者:那你们种麦子基本上也不浇,然后玉米基本也不种。那等于说这机井房修了也就没什么(用处)?

  村民甲:没有多大用处,说白了就是没多大用处。

  记者:那你们看这些新修的井,你们是高兴还是?

  陕西省岐山县何家村村民乙:还是高兴,高兴就是水费高得浇不起。

  离开何家村,宁贾伟又来到岐山县最大的抽水灌区,这个灌区通过4级抽水站,把水库的水抽到不同高度的农田里。宁贾伟首先来到的是这个灌区的四级抽水站。

  宁贾伟:去年干旱都浇地没?现在能浇地?

  陕西省岐山县刘家门村村民甲:没有,这四五年了都没浇。

  宁贾伟:这个水站能管多少地现在?

  村民甲:原来管一万多亩地。

  宁贾伟:我看路边不是还有好多渠。路边都修好多渠呢。

  顺着老人的指引,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和宁贾伟也找到了附近的渠道。记者看到,这里的渠道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始坍塌或被荒草掩埋。旁边放羊的老人告诉记者。

  附近的渠道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坍塌或被荒草掩埋

  陕西省岐山县刘家门村村民乙:十几年,没上过水。

  记者:没有上来过水?

  村民乙:对。

  看到这样的情况,宁贾伟也感到很失望。

  宁贾伟:这边的地肯定包不成。没有水,咱就没办法种植洋葱。

  失望之余,宁贾伟又来到地势较低一点的三级抽水站。

  记者:平常这个三抽浇过水吗?

  陕西省岐山县段家老庄村民:最近这几年没浇过。

  记者:这几年都没浇过?

  村民:对。就是靠天来吃饭。算下来两个队有1000多亩地。

  记者:1000多亩地都浇不了?

  村民:浇不了。

  三级抽水站已经几年都没有浇过水了,那么二级抽水站呢?就在距离二级抽水站只有200米的村庄,这位老人也带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去看了渠道。

  记者:我看这渠都已经给埋上了。

  陕西省岐山县段家老庄村民:埋上好,拖拉机容易撞烂。这还保护得好。

  记者:埋上了保护得好。这都埋了多少年了?

  村民:这都埋了五六年、七八年了。

  记者:像咱们这一带有多少村子的地都浇不了水?

  村民:现在全部都浇不了水,都靠天吃饭呢,这设备就这么放着。这你没办法。

  一句“没办法”,也让宁贾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他要抓住哈萨克斯坦的订单,就必须要找到600多亩有水浇灌的土地。

  宁贾伟:这边还是缺水,缺水咱这个产业还是发展不了,没办法做。

  在采访中,我们记者看到,政府修建渠道、机井、机井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钱虽然花了出去,但是在当地,农业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尴尬。记者努力联系岐山县水利部门,希望能就这些问题采访主管领导,但最终没有得到配合。几经周折,记者采访到了岐山县北三抽水管理站站长,来听听他的看法。

  农民不愿浇地 水站不愿抽水  全因水费贵

  此次岐山采访,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最大的疑问是:作为陕西省都赫赫有名的抽水灌区,为何当地的抽水站不抽水?

  陕西省岐山县北三抽水管理站站长贾天福:群众提出要水,没有这个需求。

  记者:没这个需求?

  贾天福:现在群众要算这个经济账。

  采访时,不少群众反映浇一亩地要花七八十元,这样贵的价格浇不起,那么,这些费用又是怎么构成的呢?

  记者:费用为什么会这么高?

  贾天福:这个费用牵涉啥,这边有四个高扬程抽水站。咱有水费,有电费。综合一方水就是二角二分钱。

  记者:农民浇一亩麦子一般是用多少水?

  贾天福:用水量大概就是100方左右。

  记者:抽这100方左右需要多少电?

  贾天福:100方这个电费大概就是400。

  记者:需要400元?

  贾天福:400多度电。

  按照这位站长的说法,每亩地浇水一次80元左右的收费,水利部门并没有赚钱。虽然各有各的经济账,最终造成了农民不愿浇地、高扬程抽水站不愿抽水。就在两边都不情愿的情况下,一个尴尬的现象出现了:国家花费巨资建设的抽水站、水渠无奈地成了摆设。

  贾天福:成了摆设这是一方面,关键是农村的经营体制不一样。一家一户的分散式,这用水,一家一户用不起。这是个高扬程抽水站,是个大泵量的。你抽上去以后,单户也用不了那么多水。

  记者:那当初设计这些渠道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些?

  贾天福:当时设计的时候,这建站是一九七几年建的。当时建的时候还不是一家一户。现在农村体制变了以后让大户承包了以后,这还能发挥一些效益。

  那么,对于岐山县一些机井由于没有配套日复一日的晒太阳,或者被土埋起来,以及大量的渠道质量低劣,跑冒滴漏的现象,究竟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贾天福:具体渠道这个我还没管这个,渠道下面施工搞这个,我这是抽水单位,负责上下提水。

  从这次调查看,4年过去了,当年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调查的地区群众种粮用水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随着更多机井房、渠道的建设,群众用水越来越难或仍然不愿用水浇地。那么,看到当地几万亩的农田每年只能望天收,投资巨大的水利设施群众却不选用,当地水管部门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记者:好几年也不浇一次水,您这个抽水站是怎样一种心情?是比较尴尬呢,还是?

  贾天福:心情当然从我来说,也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了。群众不愿意上水,心情也很沉重也没办法。

  而一心想要接下哈萨克斯坦120吨洋葱种子,赚上1000万的宁贾伟在这种困境下也非常着急,因为,如果再找不到有水源保障的土地,他刚谈的这笔生意可能就要泡汤了。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解刀村农民宁贾伟:这要是没有种子,这到手的钱就打了水漂了。出去考察费用也比较高,因为出去一次就要3万元钱。

  然而,就在陕西省岐山县的农田水利建设质量和运行情况令人担忧的时候,在岐山县,一个长度超过百里的渭河“百里画廊”景观工程正在上马,它的投入是1.27亿元。

  陕西省岐山县的农田水利建设质量和运行情况令人担忧之际在岐山县一个长度超过百里的渭河“百里画廊”景观工程正在上马它的投入是1.27亿元

  【半小时观察】农田水利不能只管建 不管用

  从记者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水利设施没有水,表面看是钱的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发展,将农田水利建设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加以强调,并明确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措施,剑指资金投入短缺问题。2013年和2014年,水利部财政部也连续出台措施,对各类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行指导,安排各级财政从资金上进行投入。但是几年时间过去了,陕西岐山的现实却依然是,一个个惠民工程“未用先衰”,成了田间地头的心病。看来要切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补齐国家基础设施短板,光靠增加投入还远远不够,如何把中央精神落到实处?如何克服农田水利设施“只管建不管用”的困境?如何让水流到农民的田地里,让钱花到农业生产上?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地方各级政府不能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责任。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4月08日 22:48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陕西岐山是粮食主产区。2011年,栏目记者曾深入到岐山的多个乡镇进行春耕调查,发现有不少水利设施,要么荒废,要么用水成本太高,建成的水利设施反而弃置不用,成了摆设。如今4年时间过去了,那里的情况有没有改善。本期节目栏目记者再次来到陕西省岐山县,对4年前调查过的地方进行了回访。(《经济半小时》 20150408 陕西岐山:“生锈”的机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