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40910 辽西:细水救旱

来源:央视网2014年09月10日 23:12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今年7月以来,辽宁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其中辽宁西部地区的灾情最为严重。然而面对旱情的影响,有的种植户损失严重,有的种植户却能安然度过大旱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继续关注旱情。今年7月以来,辽宁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从7月下旬开始,全省旱情持续加重,已经成为辽宁省63年以来旱情最严重的年份。其中辽宁西部地区的灾情最为严重。那么旱情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前不久,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辽宁西部干旱情况比较严重的朝阳地区进行调查。
  村里断水近一个月  村民:吃水都困难顾不上庄稼
  8月22日,记者来到了辽宁省凌源市三道河子乡五道河子村。这一天,气温仍然是将近37度的高温。在这个村的头道杖子村组,我们遇见了刚巧要准备出去挑水的项永成老大爷。
  记者:大爷,这个挑水的地方有多远
  辽宁省凌源市三道河子乡五道河子村村民项永成:这大概过去这个山。
  记者:每天都要挑是吗?
  项永成:那可不。
  记者:您今年多大年纪?
  项永成:77了。
  项大爷告诉记者,村里已经断水将近一个多月了,每天吃水都要走很远来挑。这里就是项大爷挑水的地方。井里的水位只有1米多深,水面还有很多的漂浮物。

  项永成挑水的水源中漂浮着东西
  记者:我看这水上面也漂了好多的东西。
  项永成:可不,那也得吃啊,不吃也不行啊。
  记者:除了这个地方还有别的地方有水吗?
  项永成:没有。
  项大爷每个水桶只打了大半桶水,在回去的路上,用扁担来回换着肩膀,吃力地走着。看得出,每天挑水回家对于今年77岁的项大爷来说,有些力不从心。
  挑水回来,项大爷累得喘着粗气,坐在炕上歇着。项大爷家小院里的这口抽水井,早就抽不上水了。
  项永成:要是以前吃水行,现在这一干,这个时候什么没浇,这个菜是我挑水浇的,这个井吧,现在是干井了
  说起今年的干旱,项大爷说,现在吃水都已经出现了问题,种的庄稼早就顾不上了。
  项永成:现在你看这苞米,哪有玩意儿啊,没玩意儿。
  记者:不旱的话,这能长多大,这苞米,
  项永成:这么长吧。现在,你看就这样的,几乎都完了,这都不中了,这都是割倒了燎着就中了,都这样,就得说,颗粒没有。

  项永成家的玉米基本绝收
  在项大爷的这片玉米地,往年本应该长到两米多的玉米现在才长了才一米多高,很多玉米都没有结棒,干枯泛黄的叶子看不出一点水分。项大爷说,这里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下过一滴雨。随后,项大爷又带着《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他的另外一块地里,地边的这口用来浇地的水井也早已经干枯。
  项永成:都是干的,一点水都没有
  记者:这是您家的井是吧?
  项永成:对,没水了,一点水都没有。
  项大爷告诉记者,他家一共种了7亩地。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玉米长势还是这几年中最好的一年,可没想到在最重要的玉米灌浆期出现连续近两个月的干旱,让这7亩玉米地基本绝收。
  项永成 :全绝收,一点也得不了。
  记者:那您今年一年就白忙活了?
  项永成:那可不,那也没招啊,天不下雨,现在就是马上下雨也不行了,多大的大雨也灌不过来了。
  项大爷说,现在玉米绝收已经成定局,即使现在下再大的雨,这些玉米也很难救得活。
  项永成:都愁得慌,我老伴儿都哭一鼻子,不说愁这些肥、种子,再一个,还翻一会呢,翻地还得搁肥。这没办法,有啥招啊。
  这片干枯的玉米地几乎颗粒无收,项大爷心里特别心疼。每亩地种子、化肥、二胺、翻地,光本钱要投入将近300元钱,7亩地就是2000多块钱。如果收成好每亩地能产1600—1700斤粮食,按每斤1.1—1.2元的价格,7亩玉米地能收入13000多元。可现在,不但钱没赚到,本钱也赔得精光,这一年的辛苦也白白泡了汤。
  项永成:老两口子都得指这点地活着,今年这地不是白种了嘛。
  在头道杖子村组,庄稼绝收的不仅仅是项大爷一个人。
  辽宁省凌源市三道河子乡五道河子村村民岳凤淑:这块都是,这是我们的地,没棒,你看看,都没苞芽。
  记者:没结棒。
  岳凤淑:没结棒,是,这一点粒都没有,缺水,都没结棒。那块有那些地,山坡地也都没有,都绝收了。
  她叫岳凤淑,也是头道杖子村民组的村民。今年种了将近20亩地,有近15亩都绝收了。
  岳凤淑:不敢瞅,心不好受,你说这本钱都扔里了,工就不算了,钱扔地了,白扔了。
  在离家几公里的地方,岳凤淑家承包了5亩玉米地。午饭的时候,她赶着去给在地里忙活的丈夫张国华送饭。最近,张国华每天都在地里忙活。岳凤淑家这5亩多玉米地是河滩地,旁边这口井还能勉强有些水。丈夫张国华这几天一直在这里浇地,连吃饭都顾不上回去。

  岳凤淑给因为浇地而顾不上吃饭的丈夫送午饭
  记者:这一天能浇多少?
  张国华:一天能浇二亩地吧。
  记者:从早到晚才浇二亩地,怎么浇这么少?
  岳凤淑:没水了得停,水泵供不上。
  这几天,张国华早出晚归,每天都要在地里连续浇水十几个小时,用抽水泵接上这些管道,一垄地一垄地的浇。而对于家门口的15亩地,张国华已经基本上放弃。
  张国华:那边的地水源低,咱们国家投入钱打的井,都没有水,水源缺。
  张国华说,要想让玉米粒长得饱满,这几天是最关键的时期,必须想方设法将这剩下的5亩地保住。
  张国华:家里四口人都指着这点地,每年的收入两万多块钱,今年我看地一旱就不行了,我寻思着一片地能浇上,生活不还有点保障吗。
  对于岳凤淑张国华夫妻俩来说,这5亩玉米地是他们全部的希望。不过张国华告诉记者,尽管这5亩地能浇上水,但因为受干旱的影响,产量也和往年相比也会有所下降。
  张国华:今年就这样的多,这样尖的没长粒的,少三四百斤吧,我大概估计。
  正常的年景这一亩地能产1800斤玉米,今年顶多能产1500斤左右。再过一个月就是玉米收获的时候,这5亩玉米地能卖7000块钱左右,但是加上绝收的15亩玉米地,张国华夫妻俩不知道投入的本钱能不能收得回,明年是否还有钱种地。
  岳凤淑:都没有本钱往里投,种地得有本钱,种子化肥,人工得给钱,种子化肥也得往里投。
  张国华:慢慢对付吧。
  岳凤淑:都说慢慢对付,对付不得钱吗,过年种子化肥都没着落。
  现在,夫妻俩最盼望的是能下一场及时雨,尽可能挽回一点点损失。
  岳凤淑:盼雨,你磕头就下雨,我说要是下雨我给你磕头都行。
  记者:这里多少天没下雨了?
  岳凤淑:俩多月了。菜都干了,后半年的菜都没有,白菜萝卜都没有,要是下点雨,白菜萝卜就有点,冬天全吃萝卜白菜,酸菜。
  据了解,凌源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1毫米,但今年七八月份的平均降雨量仅为21毫米,比往年减少了80%以上。从头道杖子村民组往里走,还有三个村民组。不仅水井干枯,河套里的水也已经干涸。
  辽宁省凌源市三道河子乡五道河子村村民杜秀章:我今年56岁,从啥时候开始呢,河套没干过,就今年干了。
  记者:以前没干过。
  杜秀章:以前从来没干过,这个井是供全庄喝水吃水的。
  记者:全庄现在都喝这个井?
  杜秀章:喝这个井,现在干到啥程度呢,就剩一勺深水,供不上。
  记者:现在村里的乡亲们,还有水喝吗?
  杜秀章:有啥呀,这家借点,那家来点,
  村主任带着《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井口,这是二道杖子村民组40户人家用水的主要来源。
  记者:原来水位到哪儿?
  凌源市三道河子乡五道河子村委会副主任杜秀峰:原先到这个地方,这个位置。现在这点水量,一部分用户保证能吃上,其他户连洗衣服都不敢洗的,吃那点水,还得上别人家挑去压去。

  作为40户人家用水主要来源的水井已经干涸
  由于干旱,今年整个二道杖子村民组40多户村民家的坡耕地,玉米基本绝收。
  杜秀峰:就是绝收了。
  记者:全部?
  杜秀峰:全部。
  辽宁省凌源市三道河子乡副乡长盖全新:从6月份开始截止到现在,将近80多天的时间了,咱们这个地区没有一次有效降雨,整个地下水位下降4米左右。
  由于五道河子村大部分是山区,普遍耕种层只有30多厘米,地下全是岩石,所以打井难度非常大。但为了吃水,当地正在重新打井。在村口,我们遇到凌源市水务局的打井队,正在给村里打一口120米深的新井。他们随身携带炊具等生活用品。抗旱的这两个月基本上都是在野外吃住。

  抗旱的这两月打井队基本在野外吃住
  辽宁省凌源市水务局水利厅打井队队长王云峰:今天早上来的,今天早上9点钟到的这,现在到的下午已经,这一层该打透了,马上该进岩石了,进岩石就快了。
  王云峰告诉记者,因为现在旱情严重,地下水位下降,井只好越打越深。
  王云峰:以往像现在打了15米,现在基本上以往能出水,但现在看不到水,现在要看岩石里有没有水。
  就在这口井打到18米的地方时,由于地下的卵石层过厚,打井队只能在一米开外的地方重新打了一口井。
  王云峰:卵石太大,像那看的卵石全是河道里的卵石,相当大。但是必须得卵石掏出一个窟窿,把这管送下去,这个井不可能成了,所以移了一个眼,移了有一米多,再重新打
  辽宁省凌源市水务局副局长赵局长:都是灰沙岩地区,灰沙岩不含水,底下全是石头,打不出水来,现在这块,这种下游还能吃上点水,上游吃不上水了,现在到别的家借点水,勉强能维持,如果再这样旱下去,村下游没水了,整个村就是没法保证了。这块想打井打不出来,这是最头疼的事。
  不过,就在记者采访的第三天,头道杖子村口的这口120米的深水井终于打出水来,附近的老乡们全都开心地跑来看。虽然现在井水还没有完全清澈,项永成老大爷还是激动地用铁锹盛了一点水,用手来感受水的温度。看得出,头道杖子村民组的老老少少都特别高兴。
  项永成:高兴,哪能不高兴呢?这都打多少个井了,都没水。
  村民:这都多长时间没看着这么多水了,看这水我都欢喜的、激动的不知道说啥好了,掉眼泪了。

  打井成功,村民们非常开心。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走访的凌源市是朝阳地区旱情比较严重的地方之一,凌源市耕地面积71万亩,其中有46万亩绝收,占到全部耕地面积的65%,其它地块也不同程度地受灾。干旱给当地农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元。目前预计粮食总产量与往年相比将会减产三分之二。与凌源市相邻的建平县是朝阳市最大的产粮大县,每年产量能达到24亿斤,已经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那里的旱情又如何呢?来看记者接下来的调查。
  节水灌溉旱年不减产 建平县农户安然度过大旱
  他叫张万华,是建平县黑水镇出了名的种粮大户。他带着记者来到自己承包的玉米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黑水镇村民张万华:这边有70亩,现在因为年头太旱了,苞米已经绝收,就是割了喂驴的货了。
  记者:长这么低啊。
  张万华:你看这苞米棒,这啥也没有,没玩意。
  记者:这个多长时间没有浇过水了?
  张万华:这地就浇不上水,这就是旱地。
  这一大片是张万华承包的70亩的玉米地,每亩地的承包费200元钱,种子化肥等成本每亩地将近300元钱。由于这片地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附近也没有打井的条件,只能靠天吃饭。往年年景好的时候,这片玉米地在每亩能产800到1000斤的玉米,但由于今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三万多的本钱也打了水漂。

  张万华承包的70亩玉米颗粒无收
  张万华:这就是辛辛苦苦,这一年,白瞎这是,全部白瞎
  记者:什么心情?
  张万华:从语言没法表达,哭的心都有了
  就在这片玉米地的旁边,张万华还承包了51亩地,用来种谷子,今年同样是绝收。
  张万华:也是承包的土地,像这个谷子现在就是一点粮食都没有,啥也没有,搓搓你看,都没玩意了,就是咱们吃的小米子,就是这玩意出来的。
  记者:现在都没长。
  张万华:没有粒了。
  记者:全部都。
  张万华:这些全部瞎了,绝收。
  张万华说,杂粮比玉米的价格高,这51亩谷子如果没有这次干旱,等丰收了,除去本钱能挣个两三万元钱,可现在不仅钱没挣着,两万多元的本钱也泡了汤。从这里离开的时候,张万华回到玉米地里拔了些干枯的玉米杆,他说准备拿回家喂驴。
  张万华:这就是一年的成果,到现在喂了驴了,就这样,旱到这种程度。
  不过,和凌源市的很多农户相比,张万华还算是幸运的,因为除了这些绝收的土地,他还承包了300亩的水浇地。所谓水浇地,就是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
  张万华:这块地就是我承包的300亩地。
  记者:全种的是玉米?
  张万华:全种的玉米。
  记者:今年怎么样啊?
  张万华:今年长得相当不错。
  看得出来,这300亩玉米地和之前绝收的玉米相比,长势明显不一样,接出来的玉米棒也丰满结实。张万华说,这300亩玉米地使用了覆膜滴灌技术,因此在今年的大旱之年,产量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

  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玉米却长势喜人
  张万华:今年产量减也减不多少,也得在两千斤左右的。
  膜下滴灌,也叫覆膜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一开闸,不用人工,自己就可以灌溉,这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可达95%。这也是辽宁省自2011年以来开始实施的节水滴灌工程。
  张万华:膜下滴灌比较省工省力,还省水,这么着,咱们费用就可能低一点。净剩就能剩六到七百吧,现在就剩这些钱了。
  张万华今年种地贷款50万元,70亩旱地的玉米和谷子,还有在内蒙承包的200多亩向日葵都因为干旱全部绝收。不过,这300亩玉米地今年能收入18万元左右。
  张万华:幸亏还有300亩的水浇地,要是没有这300亩水浇地赔的得惨了,赔得更惨了,那得赔多少钱啊。要不这么旱的情况下,我的纯收入能达到50万块钱左右。
  张万华告诉记者,目前在村里,水浇地的面积占了一大半,这让很多村民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辽宁省建平县黑水镇镇长王丙光:在2009年,就开始搞膜下滴灌和农业综合开发,现在老百姓是特别认可,也特别收益,特别是在今年的大旱之年,我们大部分的水浇地面积没给我们减产。
  辽宁省建平县水务局副局长田作兴:我们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是搞成了滴灌,管灌,还有各种水浇地,提前预防,这样的话今年我们大旱的损失程度,就相对减少很多。
  产粮大县建平县耕地面积有276万亩,其中水浇地有将近80万亩,在这次严重的旱灾面前,这80万亩水浇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凌源市粮食产量减产近三分之二的比例相比,建平县这次粮食产量预计减产约三分之一。
  辽宁省建平县黑水镇镇长王丙光:经过我们测产的粮食产量预计能达到15亿斤,就较去年得减少9亿斤的收入收成,预测情况来看,今年我们县如果产量能达到15亿斤的话,将要占到朝阳市粮食产量的一半。

  节水滴灌让朝阳市建平县的很多农户安然度过这场多年不遇的大旱。防患于未然,才能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能够及时应对。那么当地应对干旱还有哪些办法呢?朝阳位于辽西腹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朝阳地区具有“十年九旱”的特点。春旱、伏旱、秋吊现象时常发生,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传统农业灌溉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用水需求。那么当地究竟有什么办法来应对经常不期而至的干旱呢?
  “十年九旱”地区积极采用节水灌溉 调整种植结构等抗旱措施
  辽宁省凌源市三道河子乡村民盖希恩:这是我家地,看看着苞米粗吧?二十排,都挺好。这个也行。
  记者:今年干旱没影响是吧?
  盖希恩:没啥大影响。这个二十排,它正都能打个六七两、七八两。
  这位老大爷叫盖希恩,是凌源市三道河子乡的村民,今年种了7亩玉米地。和其他绝收的农户不一样,今年他家的这7亩地基本上没有受到干旱太大的影响。
  盖希恩:今年就这个大旱,也能打两千斤。
  盖希恩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他家这7亩玉米地,在今年春耕时使用了膜下滴灌技术。
  盖希恩:今年种的时候,春天政府给种,连化肥带种子,连工全都是政府的,种完了以后,就没事了。就在家扭秧歌的扭秧歌、玩的玩,没别的事,就等着秋天收粮食了。
  凌源市是个干旱多发的地区,十年九旱。为了防患于未然,这几年凌源市陆续开始推行节水滴灌项目。今年的大旱虽然让很多土地都绝收,但同时也让很多村民都看到了节水滴灌这一技术的优势。
  盖希恩:这个确实好,都怕国家到时候再给不给种了。
  记者:那以后就自己掏钱了?
  盖希恩:掏钱也种啊。

  大部分水浇地没有减产
  除了节水滴灌,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三道河子乡境内有一条河流叫青龙河,目前虽然已经干涸,但为了能保证青龙河流域附近的庄稼都能有水可浇,政府部门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在河道两边临时开挖了临时抗旱井。
  盖全新:这是我们临时挖的抗旱水井,上下挖了28个,为了解决青龙河沿岸老百姓浇地难的问题。随着旱情的逐步的这个,随着旱情的加大,我们就是能保证老百姓能浇上一亩是一亩,能浇上一分是一分。
  目前,朝阳市一共累计出动了50.75万人次投入到抗旱灌溉中,自流渠45条,清淘抗旱及生活用水水源井3200眼,抗旱浇灌面积184.65万亩。
  辽宁省朝阳市水务局副局长李世均:全市动用了机电井14000眼,动用了小机泵三万多台套。组织群众灌氻达到了240万亩,动用资金两千多万元。
  据了解,这次的旱灾中整个朝阳市粮食播种面积一共是580万亩,受灾面积约是363万亩,绝收面积达到197万亩。
  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吉存:朝阳市粮食减产预计是25亿斤,可以说比较严重。今年预计(产粮)是35亿斤左右,5.5成。
  目前,朝阳市正在积极准备想尽一切办法挽回农户的经济损失。就在记者采访的三道河子乡,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把绝收的玉米全部割除,准备在绝收的土地上发展设施农业。旁边的这片塑料大棚就是在今年旱情初期发展起来,主要种植食用菌。
  辽宁省凌源市农业局局长姚志坚:第一茬食用菌已经采摘上市了,这一片棚能解决20个左右农民家庭的生计问题。发展这种避灾农业,这样做,一个棚,像这样一个冷棚,一年的收入能够在一万五千块钱到两万块钱左右,它能够抵的上10亩地或者15亩地种玉米的收入。
  杨吉存:利用今年入冬之前的有效时间,准备在全市新建七万亩左右吧,这样就是说设施农业这部分能挽回十多个亿吧。

  凌源市兴建食用菌冷棚 希望挽回干旱损失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朝阳市采访中发现,全市的农作物耕种有90%左右都是玉米,因为很多年轻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种地的大多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更愿意选择比较省时省力的玉米来种。但是,由于玉米的抗旱性能差,一旦遇到旱灾,农民将会遇到致命的打击。经历了这次63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之后,政府相关部门也开始进行了反思。
  杨吉存:我们想法就是说要调整种植的结构,一方面还是要继续发展设施农业,我们想计划到2020年,将设施农业再发展50万亩,这样能够为农民提供一个可靠的收入来源。在水源条件的土地发展裸地蔬菜等经济作物,这样就是提高每亩的产数效益,在遇灾的时候,农民不至于返贫。

  半小时观察: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节水滴灌技术在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朝阳市目前完成节水滴灌工程面积133万余亩,计划到2015年,发展节水滴灌农田面积206万亩。每年增加农作物产量10亿斤,实现增收12亿元左右。并且为此可节约灌溉用水量2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一座大型水库的蓄水量, 其实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很多地区的农业设施都不是很完善,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一旦遭遇干旱,就只能面临绝收。此次朝阳的大旱,一方面使农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当地政府和农民更加注重设施农业的建设和推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期待今后无论旱涝,农民都能获得稳定的收成。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4年09月10日 23:12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辽宁省发生大旱,节水滴灌技术在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很多地区的农业设施都不是很完善,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一旦遭遇干旱,就只能面临绝收。此次朝阳的大旱,一方面使农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当地政府和农民更加注重设施农业的建设和推广。朝阳市目前完成节水滴灌工程面积133万余亩,计划到2015年,发展节水滴灌农田面积206万亩。每年增加农作物产量10亿斤,实现增收12亿元左右。并且为此可节约灌溉用水量2亿立方米以上。(《经济半小时》 20140910 辽西:细水救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