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31019 黑龙江:秋收进行时

来源:央视网2013年10月19日 22:54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20131019《经济半小时》黑龙江秋收调查 主编:李想记者:侯珍玛摄像:何钢

  今天我们继续关注秋收。今年受暴雨天气影响,黑龙江多地出现了洪水围城的危急局面,农田被淹,内涝严重。8月23日,当我们的记者赶到黑龙江省同江市的八岔乡时,堤坝出现了一处决口,洪水就直接涌向了八岔乡、涌向了粮田。那么现在八岔乡的秋收进行得怎么样了?当地村民又遇到了怎样的秋收难题?《经济半小时》记者侯珍玛再次赶到八岔乡,我们一起去看看。

  一、种粮村民颗粒无收 保险补贴难有成效

  10月14日,记者再次来到了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沿途看到,防洪堤两边的农田里,洪水依然没有完全退去。刚进新颜村,记者就在路上遇到了村民刘学礼,他正打算到村里去领政府发放的生活补助。

  记者:现在家里情况怎么样啊?

  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新颜村村民 刘学礼:现在草房倒了。

  记者:那住哪啊?

  刘学礼:现在住我儿子房呢。

  记者:那这地里呢 ?今年的情况?

  刘学礼:地里淹得颗粒没剩。

  记者:领完了吗?

  刘学礼:完事。

  在村长家里,新颜村村民正排着队等着领生活补助,这也是他们现在生活的主要来源。

  村长:签你名吧。

  刘学礼:这个呗。

  村长:对,摁手印。

  刘学礼:这是两月的?

  村长:对

  刘学礼:一口人一天15元钱。

  今天,刘学礼领了自己和妻子、父母四个人两个月的生活补助,一共是3600元钱。接下来两个月的生活算是有了着落。

  记者:您刚才领的这些钱,能解决多大问题。

  刘学礼:那可解决不少问题,起码说这现在,菜、油、米、面你这不都得需要用钱吗?

  记者:吃的这些是吧?

  刘学礼:吃的这些呗。

  一个月前,八岔乡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侵袭,刘学礼一家的所有家当就在这场洪水中全部付之东流。当时老刘划着船带着记者到村子里去看了看。

  刘学礼:那损失可多了,就往里头,就光成本,不算收入,成本就得120垧,就得达到,一垧地得六千多。

  记者:那就七十多万。

  刘学礼:那可不。

  记者:这钱是怎么投的,是自己家的钱?

  刘学礼:贷款,亲朋好友抬吧,借吧。

  记者:现在怎么办?淹了一点回不来了吧?

  刘学礼:现在颗粒没有了。

  老刘说,在东北一垧地是指15亩,各家各户种几十垧地是很平常的事情,有的大户一家就种了七八百垧。这次洪水突然袭来,加筑了十几天的堤坝一下子坍塌,一年的辛劳全部泡汤。老伴,儿子、儿媳都转移到安置点了,老刘不肯走,留下来守着自己的家。

  刘学礼:这个水没了,我们还返回来。

  记者:这前面这个房子是您家?

  刘学礼:对,这个草房是我家,这个砖房是我两个儿子家。从那涨水开始收拾,收拾到现在,这还没开始收拾利索呢。

  看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家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刘学礼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但最让老刘心疼的还是自己的庄稼地。

  刘学礼:这个房,得咋说,倒了我都没心疼。主要这个地淹得太惨了,地种了100多垧地颗粒没剩下。

  说起今年种的庄稼,53岁的刘学礼眼眶发红。他带着记者来到了今年他承包的黄豆地边。

  记者:现在还有水吗?

  刘学礼:有啊,现在离得远,瞅不着,进不去呀。

  在这一大片刘学礼承包的地里,洪水还没有退去,今年种植的大豆现在还被水淹着。刘学礼又带着记者到了他自家种的黄豆地里,这边因为地势高,水已经完全退去。

  刘学礼:你看这豆子长多高,这么高都做到尖了,还有豆子呢里头,豆子瘪了,这瞎眼睛了,睁不开了,这没有办法了。

  记者:这个大豆当时被淹的时候,还有多长时间就可以收了?

  刘学礼:一个半月顶俩月的数吧。

  眼下正是黑龙江省秋收的时候,看着自己绝收的黄豆地,刘学礼心里说不出的心疼。

  刘学礼:起早贪黑,打药得起早打、贪黑打,中午晌午太热了还打不了。

  记者:都是几点起以前?

  刘学礼:两点来钟。

  每天起早贪黑,忙活了大半年,没想到到头来却是颗粒无收。而且今年,刘学礼还扩大了种植规模,在去年50多垧地的基础上,又多承包了70垧地,再加上大豆的长势比往年都好,产量又普遍偏高,眼看着就要丰收了,却被一场洪水吞噬了全部的希望。如今站在自家绝收的土地上,刘学礼只能幻想,如果没有这场大水,自家秋收的景象。

  刘学礼:人家那个秋收,粮食黄呼呼地堆成大堆。我们别说堆成大堆,小堆也没了,像我们如果不淹的情况下秋收,我这100多垧地。你算算得打2000多袋粮。

  记者:那你得多大一堆?

  刘学礼:那不得黄呼呼的一大堆。

  记者:今年要是没有这个水灾的话,您这能赚多少钱呀?

  刘学礼:要是没有水灾的话,也得赚六七十个、七八十个,这一淹我就得赔进去六七十万。

  今年刘学礼种植了120多垧地的黄豆,除了19垧地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外包地,一共投入了将近70多万元,除了18万元是银行贷款,还有近60万元都是从亲朋好友那借来的;而这120多垧地中,19垧的自家地刘学礼没有进行参保,部分在坝外的外包地因为风险高,不能参保,只有87垧在坝内的外包地参加了农业保险。

  记者:参加农业保险的话能赔多少。

  刘学礼:赔1800元(每垧地)。

  刘学礼种植黄豆,种子、化肥、农药、柴油、人工等投入,每垧地要投入7000多元钱,而保险公司理赔是1800元钱,还不到成本的四分之一。借来的这几十万元的债,刘学礼现在不知道该拿什么来还。

  刘学礼:太惨了,想起来心就酸,眼泪就止不住。现在这大窟窿得两年。

  记者:您说这大窟窿是吧?

  刘学礼:那可不,你这一下就六七十万,银行贷款才多少,亲朋好友借的抬(贷)的,这玩意儿你怎么办?

  刘学礼:推倒就行,推倒完了木头我给扒出来,来年我准备盖个小牛圈,要不你都弄折了。

  中午十二点半,村里组织给村民拆除危房的挖掘机过来了,看着20多年前,自己亲手盖起来的家顷刻间变成一片乌有,刘学礼心里百般不是滋味。

  拆完房刘学礼准备进屋吃午饭。他在心里盘算着,今年种地借来的几十万元,除了贷款和亲朋好友的钱,还有从典当行借来的高达两分利的26万元,他现在最担心的是这笔债务拿什么去还,还有承包地的协议签的是三年,来年再种地又该从哪借钱,想到这些,这顿饭刘学礼一个人吃的是食不知味,只能将泪水往肚子里咽。

  刘学礼:这么大窟窿,你不种咋整啊,该人家的你不得还吗。

  八岔乡乡长傅海峰告诉记者,刘学礼的遭遇并不是个例,今年因为洪灾,八岔乡21万亩土地全部绝收。而在这21万土地中只有4万多亩地参加了农业保险,除了有些农民保险意识薄弱之外,还有部分土地不允许参保。

  傅海峰:有4万亩土地参加保险,还有一部分土地,就说我们保险作物不让我们参加,我们现在受限的太多了。你像坝外地不给保,这两项就基本上把我们乡的土地面积很多就预除在外了。

  在八岔乡,因为土质的关系,这里的土地旱田多,不适合种水稻,除了玉米和大豆之外,很多村民种的都是芸豆等一些杂粮,而农业保险的范围目前只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种农作物。

  傅海峰:我们东城乡的比较多,就是金川、宁江这四个乡镇种杂粮比较多,尤其是我们乡镇比较多。我觉得作为农业保险来讲,应该扩大一下它的那个经营范围,尤其是从各项品种来讲,四大作物来讲比较少,应该把它那个一些杂粮,还有一些其它作物应该纳入进来。

  洪涝灾害对黑龙江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八岔乡村民刘学礼自家的19垧地和一部分外包地又都没有参与农业保险,剩下的87垧外包地尽管投了保但保险补偿赔付又太低,连成本都难以覆盖,这让刘学礼今年受灾又受损,一年的辛勤付出就这样打了水漂,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保险本应该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险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在黑龙江其它地方,今年的秋收又怎么样? 前面我们看到,因为受暴雨天气影响,今年黑龙江多地受灾严重,农作物绝收,农民的秋收没啥收头,天凉心更凉。那么在黑龙江大部分没有受灾的地方,一年到头在土地上的默默耕耘农民,眼下又都在干些什么?他们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我们再一起去看看。

  二、合作社资金仍缺乏  惠农政策亟待出台

  离开同江市,记者来到了黑龙江省的产粮大县富锦市。在富锦市农业重镇二龙山镇的路上,记者遇到了康庄村村民毛政良正在卖粮。

  记者:卖什么价?

  二龙山镇康庄村村民 毛政良:价格还可以吧,两毛钱1(出米率)个米。

  记者:你这几个米啊?

  毛政良:6.8个的米。

  记者:卖多少钱啊?

  毛政良:1.36元呗。

  出米率是稻谷加工成大米之后,大米重量和稻谷重量的比率。100斤稻谷如果能加工成68斤大米,那出米率就是6.8。在市场上,出米率越高,价钱就卖得越高。

  毛政良:价钱反正还可以吧,但产量不行。

  毛政良家今年种了30多垧水稻,产量比去年每垧地少了半吨左右,出米率也比往年低了一些,因为着急还贷款,尽管有些舍不得,还是得把刚收回来的水稻卖掉。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水稻产量降低的还不止是康庄村的毛政良。岳仰军是西凤阳村的种田好手,每年的产量在村里都是最高的,但今年他家3垧多地的水稻,每垧地就比去年少了半吨。

  岳仰军:往年都八吨半(每垧地),今年少半吨。

  今天下午,粮食收购商要来给岳仰军的水稻取样检验出米率。这家收购商给的价钱很低,出米率达到7的话,价格给到每斤1.37元,但岳仰军种的水稻出米率不到6.5,每斤还卖不到1.3元。

  记者:现在就卖啊?

  岳仰军:是。

  记者:卖那么早,不打算放一放啊?

  岳仰军:马上要还贷款了,卖完好还人家。

  除了着急还贷款,粮食不好存储也是岳仰军急于卖粮的一个原因。

  岳仰军:年根底下,完了一下雪,一高气温也挺麻烦的。

  眼下,在西凤阳村,粮食存储是困扰很多村民的难题。

  黑龙江省富锦市二龙山镇西凤阳村村民 塔长辉:晚上搁这你还得看着,大车搁这看着,万一谁来扛几袋,到家都就丢了。

  记者:那自己放粮的话,都有啥风险啊。

  塔长辉:放不好的话,捂啊。地底下这湿,你看这下雨,底下塌底子。那人家收来,收的时候有红粒,人家就不要了,再不就扣钱了。

  岳仰山:咱这粮食出米率不行,所以说你想卖高价,人家不给你,有的卖1.2元就卖了我侄女前天卖的。

  据国家发改委公布,2013年粮食保护价还将上调,可是农民着急还贷款、粮食存放难,在国家粮食保护价没出台之前的这段时间给了粮食收购商压价很大的空间,他们把收购价压得很低。

  岳仰军:保护价说定的是照去年高,可是这一收,粮价还是低于往年啊。

  村民们告诉记者,今年水稻收成不好,和持续的低温天气有着直接的关系。村民范庆军就相对幸运一些。水稻、玉米、大豆他各种了两垧地。水稻、玉米产量不行,但大豆的产量比往年任何一年都要高。

  黑龙江省富锦市二龙山镇西凤阳村村民 范庆军:往年比这少,少个七八百斤(每垧地)。

  记者:那比如说今年种啥,明年种啥,您这是怎么决定,根据啥决定?

  范庆军:到时候再看吧,大伙种啥咱就跟着种点啥。

  记者:你根据有什么农业信息,来了解了解吗,来决定种啥。

  范庆军:那没啥信息。

  范庆军说,今年赶上大豆这么好的收成就像是撞大运一样。他后悔自己的6垧地没有都种大豆。水稻产量在下降,不仅困扰着西凤阳村的村民,相邻的新兴村同样如此,但是这里的价格却卖得更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黑龙江省富锦市二龙山镇西凤阳村村民 张运胜:今年反正产量不算太高,就是卖的价格挺好,要没有这合作社就白扯了。

  赵淑莲、张运胜夫妇都是新兴村的村民,一进屋他们就跟记者说起加入合作社的好处。他们告诉记者,这两天市场上水稻的价格有些波动,但因为他们加入了合作社,就避免了这种风险。

  村民:没入社他们才卖1.2、1.3元钱,对,1.36元,我们这卖最低得1.4元。

  三年前,张运胜家加入了村里的农业合作社,生产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购买生产资料。

  张运胜:省350元(每垧地),十晌地不就得省3500元钱,20垧地我不得省7000多元,省劲路费都省了俺们也不用去,有的肥啥的直接就在那个店直接就给发过来了,就是车给送到家。

  除了降低生产成本,加入了农业合作社之后还解决了他们存储粮食的大问题。

  张运胜:要是不加入合作社,还得往家卸,完了还得自己买苫布,还得晒。下雨啥的,你要是整不好,底下还得塌底。这有合作社直接往那一送,直接就妥了,好处多,就是收完粮了。这下可高兴了,这粮食也送那也放心,昨天在电脑上唱呢。

  张运胜夫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水稻一垧地地租、化肥、种子、农药、电费等各项投入一共是16000元左右,每垧地产量15000斤左右,每斤价格是1.4元,一共能卖21000元,这和西凤阳村岳仰山家每垧地产16000斤水稻所卖的钱一样,但是盈利每垧地能多出了近1000元。在赵淑莲记得账本上,记着今年秋收的收获。

  赵淑莲:总投入28万多,再加上利息,再加上收割费大约就31、32万左右。

  记者:那现在整个卖了多少钱啊?

  赵淑莲:卖了将近46万。

  记者:减去31、32万,是吧。就刚才大哥说的还剩下15、16万。

  赵淑莲:14、15万。

  张运胜说,自己挣得在村里并不算多的。记者随后来到了新兴村农业合作社,很多村民在门口排队卖粮。记者在这里了解到,只要是合作社的成员,不管出米率多少,都是按照每斤1.4元的价格收购。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正在仓库忙活的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圣海。

  黑龙江省富锦市二龙山镇 孙圣海:现在整个场地仓库都是全都堆放的满满当当的(大意)。

  孙圣海是全国有名的种粮大户,几年前,因为种植经验丰富,被大伙推举出来做大家的带头人,成立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在新兴村90%的村民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孙圣海说,农民种田想要挣钱,就必须要绑在一起,实行规模化生产。

  孙圣海:打下来的粮食,水分大,见了就得慢,现在1.3块钱就得卖。我们把它进行了烘干处理了,烘干处理完了之后,我们把成本合到1.41、1.42,等到以后,国家粮库开了,我们能卖到1.5块钱。

  不过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以后,带头人孙圣海却又碰到了新的难题。

  孙圣海跟工作人员 谈粮食存放发热。

  孙圣海:这个都不行了,这堆也热了,这得随着后回来的后烘,完了一点点的往前撵,这才几天啊,这才三天就完了。

  由于统一收购回社员的粮食,合作社一时间没有足够的烘干设备,这些堆放在晾晒场的玉米,已经有些发热,孙圣海显得有些着急。

   为了能够将粮食存放到国家保护价出来,但是孙圣海的晾晒场和烘干设备根本不够用,现在这个场地还是孙圣海今年花钱租来的。

  今年合作社的粮食比去年多了5000多吨,为了解决粮食存储的问题,孙圣海今年已经贷款了400万元,建起了这个仓库。

  为了能满足农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明年孙圣海还打算投资再建一个晾晒场,可将近500万的资金成了困扰他的一大难题。

  孙圣海:合作社发展到现在,还是资金这一块,我认为我现在这个规模还小,那个农业化还是不足,水利设施还是不够配套。但是这几方面要全部完善了,还得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怎么办?如果我们要去全部贷款,银行不可能贷给那么多,现在我们合作社这个土地是集体土地,在这个银行这块,在这个金融这块,人民银行这快有明确的规定,集体土地是不可以做抵押的。

  黑龙江省富锦市农业局局长 焦长虹:资金这块毕竟他合作社农民,资金是有限的。那么咱们系统金融还不对合作社只对农民,对农户,这样这块资金这块也是问题。现在国家对种粮大户有补贴,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它现在没有补贴。

  记者:那现在对于针对于农业专业合作社这方面的有一些扶持政策吗?

  焦长虹:目前现在各个部门现在也都在搞调研,目前现在还没有什么有针对性的这个扶持政策。

  半小时观察:“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这是去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在采访中我们也看到,对于黑龙江农户来说,要想获得更多的受益,除了天公作美、市场认可以外,更为关键的是要在生产模式上进行根本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改变延续几十年的耕作方式,他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规模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让土地规模经营、统一田间作业和管理成为现实。我们也希望国家政策能在贷款资金、仓储运输等方面,在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给予更多支持,让农民的增产增收之路越走越宽阔。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10月19日 22:5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在10月16号的世界粮食日上,我们了解到,今年以来,受热浪及旱灾等反常气候影响,美国、乌克兰及其他粮食出口国产量大跌,全球粮食供需逼近临界点。不过从我国来看,由于充分注重科技投入,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12995万吨,比2011年增加356万吨,增长2.8%,超过1997年的历史最好水平。那么秋粮收成又如何呢?本期节目将带您赶往产量大省黑龙江,看一下那里的情况,敬请关注。 (《经济半小时》 20131019 黑龙江:秋收进行时)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