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522 来自扶贫一线的报道:产业铺就脱贫路

来源:央视网2016年05月22日 22:43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导读:当前,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而贵州省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

地无三尺平:五岁孩子每天走将近四个小时山路往返于学校与家园间。

早上六点刚过,田锦巧父子俩就出了门,儿子伟伟今年五岁,春节后刚上学前班。

每天,田锦巧父子俩都要沿着这条陡峭而狭窄的山路,走到村里的小学。

《经济半小时》记者:得走多久?

贵州省安顺市大禹乡大岩村村民田锦巧:差不多一两个小时。

早上山里水气重,既便是晴天,也会为因为露水凝结而变得湿滑,在危险的路段,田锦巧只好背着儿子前行。

这一路,父子俩需要先下到山脚,趟过一条溪流,再继续爬坡,翻过另一个山头才能到达学校。

每天走在漫长崎岖上学路上的孩子,并不止伟伟一个。在这条路上,《经济半小时》记者就遇到了其他两个孩子。

《经济半小时》记者:以前在路上摔过吗?

安顺市大禹乡大岩村小学学生:有时候摔伤过脚。

《经济半小时》记者:有没有因为下雨没有去上过学的时候?

小学学生:没有。

五岁的伟伟,已经习惯了每天走将近四个小时的山路往返于学校与家园间。而田锦巧要接送孩子,往返更是要走上八个小时。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一路虽然辛苦,但是想想孩子在学校能吃得比家里好,他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大岩村所在的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属于国家规划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5年全市贫困人口34.39万人,贫困发生率13.74%,1007个村中有569个是贫困村,大岩村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全都散落在砂石土质的陡坡上,全村644户,人均年收入低于2800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一半,达到333户,正是所谓“地无三分平,人无三分银”。

贵州省安顺市大禹乡大岩村村民田锦巧:这里太偏僻了,你需要去买什么要走几个小时,种点什么东西卖不出去。

田锦巧和妻子一共有三个孩子,还要赡养七十多岁的老母亲,田锦巧的哥哥和嫂子都是哑巴,夫妻俩有一个孩子。田锦巧一家至今居住在一间有着五六十年历史的木房里,冬天漏风,雨天漏水,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几盏昏暗的电灯。

田锦巧一家守着山里零星的一点土地,种点玉米。因为土质不佳,化肥农药又运不进来,完全是靠天吃饭。

2013年,为了加快全市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步伐,安顺市在全省率先选派市县部门单位“一把手”挂任1007个村“第一书记”,并派出1007个同步小康工作队、4775名工作队员进行帮扶。作为资源和项目相对较多的部门,安顺市发改委成为了全市贫困程度最深的大岩村的对口帮扶单位,发改委主任冯朝生成了第一任的驻村“第一书记”。

贵州省安顺市发改委主任冯朝生:发改委不到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如期脱贫是空话。

这几年,安顺市发改委的对口帮扶给大岩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2013年之前,大岩村连一条硬化路都没有,现在新修、改造村组道路达到39公里,硬化村组公路约30公里。

村里贫困户从2013年到2015年减少了248户,而生活率先得到改善的就是这些通路的老乡家。

杨胜兴过去一直在外打工糊口,直到发改委驻村帮扶以后,家门口终于通了路,他就回到村里养起了猪,短短三年时间,现在每年生猪出栏量已经达到500头,杨胜兴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六口之家的年收入从通路前的2万余元猛增到2015年的25万元。

在猪圈里帮着杨胜兴出谋划策的人叫皮松,他是现在大岩村新的第一书记,皮松之前是发改委重大项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今年4月刚刚走马上任。而之前的第一书记冯朝生则成了大岩村的帮村书记,这是安顺市为了加强扶贫工作,在2015年首创的的“双书记“帮扶工作格局。帮村书记就是对口帮扶部门的一把手,负责资金和项目的协调;而第一书记则长期驻村,帮助村民解决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脱贫工作“既有人办事、又有钱有项目办事”。

皮松认准了一条理:精准扶贫离不开产业,现在他最希望的就是像杨胜兴这样的养殖大户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致富。但是要致富还得先修路,大岩村虽然这几年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很快,但像田锦巧家住得太偏远,对他家这样的情况,别说水泥路,就是硬化路到户的可能性都不大,易地搬迁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这天一大早,皮松就和同事王彧来到了主要负责易地扶贫搬迁的规划和投资计划申报的发改委地区经济科。

科长孙云霞详细地给皮松介绍现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能享受的易地扶贫搬迁优惠政策。

发改委地区经济科科长孙云霞:贵州政策是贫困人口人均补助两万,而且如果签订了拆迁的协议,每个人奖励1.5万,所以在贫困人口身上就是3万五的住房安置费。

皮松飞快地算着账,田锦巧家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按照易地搬迁的政策,如果他是在安置点自建房屋,每人都能得到3万5元的安置费,这样他们九口人就能得到31.5万元,足够涵盖建房的成本。如果是选择政府建好的安置房,田锦巧一家最多只需要花2万元左右就能从偏远闭塞的大山中搬到县城。

孙云霞:就业问题一家至少有一个人要保证他能够有工作,因为我们的政策是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让这些人真正脱贫。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皮松一番打听下来,觉得这九个字已经不仅是口号,而是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从发改委出来,他和王彧兴冲冲地开车向村里出发,迫不急待地想把这些好政策告诉村民,一路上两人还在给田锦巧家出谋划策。

可是,当皮松兴致勃勃地把各种政策利好转告给田锦巧的时候,对方却并不感兴趣,一句话就把皮松和驻村工作组浇了个透心凉。

田锦巧:不能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的田锦巧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尽管生活贫困,土地贫瘠,但他觉得靠山吃山,总能维持生计,如果离开这片土地进了城,自己缺少文化没有技能,再加上还要照料残疾的哥哥嫂子,这让他心里没底。

皮松有些无奈,但田锦巧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而且扶贫工作也得首先尊重贫困户本人的意愿,但接下来,危房改造所需要的资金又让大家犯了难。

按照贵州农村危房改造的政策,危房改造建房面积每户为60平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户可以得到3万5千元的补助,这样的话田锦巧和哥哥两家能得到七万元,剩下的还有至少四万多元的资金缺口。

安顺市大禹乡大岩村第一书记皮松:你怎么做?

田锦巧:就只有找亲戚朋友先借。

皮松琢磨着,下一步帮田锦巧选一个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的地基建房。

皮松:想办法给他整合点资源,想办法跑住建也好,或者我们这里协调点资金、材料,尽量减少你的建筑成本。

听皮松这么表态,田锦巧原本凝重的表情轻松了很多。他相信,未来的家只要能紧邻公路,在政府的帮助下,不用背井离乡,他家一样能斩断穷根。

新官上任,皮松这一个多月都在忙着挨家挨户地走访摸底,一是为了了解村风民情,第二是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的工作,对村民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全面复核和识别,提高扶贫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皮松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走马上任之前,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真正直面一张张为贫所困的脸庞时,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压力,也对扶贫二字的份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皮松:这里的生活条件确实太艰难了。不管是跑项目、找项目,还是给他们想办法贷款,我们竭尽全力做这个事情。

皮松走马上任以后还召开了第一次村民代表会,在他看来,大岩村一直以来靠传统农业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救济式扶贫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只有产业扶贫才能让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急于为村民们找到致富门路的他,没什么客套,开门见山就抛出了在村里组建农业合作社的想法,希望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来发展产业。但他的话音刚落,就有村民代表提出了反对意见。

原来,2013年,政府为了发展种植产业,鼓励村民们退耕还林,发了一批核桃种苗,按理说是应该是三年挂果,但是现在三年过去了,绝大多数都长势不佳,更不用说挂果收获了。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扶贫支撑,从发改委一开始对口帮扶,就确定了以经济果木林种植来改善村民收入的大方向,可是没有收成一切都是空谈。一散会,皮松赶紧去到了核桃地里。

已经种了三年的核桃苗,如今稀稀拉拉地分布在山间,丝毫还没有挂果的迹象。

村民:栽着就跟栽杂树木一样,浪费庄稼又浪费管理,关键又没见收成。

皮松觉得,眼下要紧要的是搞清楚核桃不挂果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第二天,他取了一些土,打算去安顺市农业委员会想想办法。

在安顺市农委,皮松一是希望能够推荐专业机构对土质进行化验,二是打算咨询一下今年还有什么扶贫政策。

最终工作人员告诉皮松分管领导不在,这次既不能为皮松提供政策咨询,也没法联系检测土地的专业机构,皮松只能拎着他这袋从几十公里外的大山中取样的泥土无功而返。

皮松来不及懊恼,因为在市里的时间有限,他还打算再去一趟娘家单位安顺市发改委,他心里惦记着田锦巧的盖房款,毕竟发改委是大岩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村民脱贫一个也不能少。

2019年,发改委对口帮扶的大岩村将实现全面脱贫。这是一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必须打赢的战役,但是前面的节目我们也看到,硬骨头”之所以“硬”,不是一个口号就能迎刃而解的,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拿下的战役,要想做好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就更是这样,这背后有困难有挫折。安顺市之所以形成“双书记”帮扶工作格局,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整合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资源,助推农村脱贫发展。目前困扰村民们核桃产业发展的土质问题已经去送检,同时还请来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共同出谋划策,我们相信大岩村全村脱贫的梦想将不再遥远。

旅游产业激发扶贫内生动力,企业运转盘活绿水青山。

在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邢江村,这两年在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陆续建起了一栋栋具有布依族特色的小洋楼。

雪白的墙体,万字格花窗,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的村貌看上去很美。

但走进这些洋楼里,白云镇党委副书记胡海却是忧心忡忡。洋楼里面的装修并没有完成,他询问楼内村民得知,不是不想装修,而是拿不出钱来。

政府集中投入到基础设施改善和整体村貌打造,并不是因为只要面子不要里子,而是为了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投资,发展农业观光产业。邢江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布依族人口占了82%,现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依然有12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7%,人均年收入仅为3400元,是镇里的一级贫困村。

现在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的依然只是传统的水稻种植,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还是急需产业支撑。

按镇政府的规划,将在邢河村流转500亩土地,种植莲藕,一来是是因莲藕经济价值比水稻高,二来还可以发展成为农业观光项目。不过这天在动员会上,村民们却对流转的前景提出了质疑。
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邢江村村民:去年,我们都同意把土地全部流转出来,到6月底又搞不起来,等着撂荒又实在太可惜。

胡海向《经济半小时》记者解释道,当时由于后期的开发商企业对涨水的顾虑的和一些问题,没有把土地流转发展好。

实际上去年这次流转风波并不是邢江村这些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次挫折。早在2010年,白云镇政府就尝试引进了一家房地产企业开发乡村旅游,但是因为村里整体开发体量太大,企业的资金早已捉襟见肘了。

企业负责人郑汝红:成本加起来是1个多亿。

《经济半小时》记者:当时您入驻这个项目的时候有想到资金投入这么大吗?

郑汝红向《经济半小时》记者坦言,当时企业和政府都信心满满,规划打造的范围有4平方公里,但现在只完成了一半不到。不过毕竟建成的部分确实让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观,如今企业和政府都不甘心半途而废。

胡海一方面在接洽其它的投资主体,一方面也和郑汝红隔三岔五碰头商量怎么先把建成的部分盘活。

郑汝红:肯定要首先把农业观光这个项目做起来,农旅结合,才能盘活我们这套资产。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党委副书记胡海: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在我们现有的基础上再继续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这个难关。

一直奔波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胡海深知,产业是扶贫的发动机,而产业离不开企业拉动。现在,邢河村已经又和另外一家企业签订了投资总额达8个亿的框架协议。

只有企业运转起来,才能盘活村里沉睡的资源,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胡海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尽管任何产业经营都会面临未知的变数,但是既然是扶贫攻坚,就更要迎难而上,如果不去尝试,就会连发展的机会都没有。
虽然旅游产业发展还在路上,但截止到目前,邢河村人均收入已经从2014年的2571元增加到了3400元,贫困户数从2014年的328户减少到123户,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显著。

而在安顺,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打造农业观光产业,也是很多地方都在寻求的脱贫致富之道。在平坝区小河湾,当地政府将扶贫开发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乡村休闲旅游,这个2014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的贫困村,去年人均纯收入猛增至1.2万元。

而在普定县秀水村,由一家企业全额投资3.77亿元,打造了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服务、餐饮商贸为一体的城郊休闲旅游基地。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5448元提高到2015年的10038元,同比增长84%。

不到一年时间,秀水实现了从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的“三无”贫困村到生态秀水、美丽乡村的嬗变。

安顺市规划中扶贫开发的相关指标。

贵州省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经过新一轮扶贫攻坚,我们容易脱贫的已经脱贫了,这些都是在深山区、石山区,所以难度很大。我们就是要补基础设施的短板,同时要补产业的短板,争取到2018年实现小康。

半小时观察:精准扶贫,产业是“根”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产业的发展不可能顺风顺水,就像今天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的,从产业选择,到产业扶持,再到市场培育,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很多的曲折,企业可能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产业本身也会受到自然条件、市场规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世上无难事,我们坚信有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有贫困地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脱贫致富一定会梦想成真!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5月22日 22:43

视频简介:当前,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而贵州省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