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51006 屠呦呦:这是献给世界的礼物

来源:央视网2015年10月06日 20:24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首播:

CCTV-1

10月06日19:38

 

CCTV-新闻

10月06日19:38

重播:

CCTV-新闻

10月07日03:45

 

CCTV-新闻

10月07日05:4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 昨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这一评选结果,同时创造了两项历史: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奖,这也是诺贝尔医学奖首次颁给寄生虫疾病治疗领域的科学家。这位同时书写了两项纪录的中国科学家,都有哪些故事?

  2015年10月5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这次获奖的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

  诺贝尔委员会评委表示:“众所周知,早在1700年前,这种(含有青蒿素的)草药对治疗发热具有疗效,但是屠呦呦发现了并进一步阐明(含有青蒿素的)草药,或者其中的部分成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这在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使得(青蒿素)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并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而屠呦呦本人事前也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这个名字尽管很多人还比较陌生,但是在业内,这个名字4年前就已经广为人知。2011年美国拉斯克奖将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将青蒿素列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药学创举”,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说这是集体的功劳,因为她创制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是参加了国家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疟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自古以来死于疟疾的人口远远超过死于战争的人口,为征服疟疾各国科学家都在做艰苦的努力,但一直没有攻克。1967年中国政府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启动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的“523项目”,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参与单位之一。1969年1月,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该研究所参与这项任务的小组组长,时年39岁。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科学家。的确,“523项目”的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青蒿素。研究初期,屠呦呦从一些疟疾单秘验方集中筛选了一些药物,主要集中于胡椒,因效果不够好而放弃。之后小组继续提取了120余种中药,都未获满意结果。重新梳理思路后,屠呦呦把重点放在了青蒿上。

  古文献中青蒿要用水泡了以后,把汁挤出来服用,但青蒿素用水提取的话,活性低溶解性差。如何将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成了最关键的一步。

  提取青蒿素其实很多单位也都试验过多次,但都没有成功。当时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面临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屠呦呦的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姜廷良说:“以醚药来提取青蒿,青蒿素在青蒿里面的含量不是很高,在千分之一,就需要很大体积的容器去浸泡,这么大的容器我们没有,就买了社会上大家家里面用的大缸子去提,当时买了六、七个,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当时条件差到什么程度。”

  科研条件差不仅影响到实验,还危害到屠呦呦她们自身的健康。乙醚容易使人中毒,屠呦呦就因中毒肝脏受损。

  改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青蒿历经艰难,经过190多次失败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小组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这种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1972年11月8日,她和她的同事们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一种白色针晶,并将之命名为青蒿素。用乙醚在低温下提取青蒿素,既保持了活性,又极大提高了纯度,技术意义非常大。

  姜廷良认为:“她不突破头上这部分,就没有后面的整个工作。”

  1972年3月,“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中草药专业组会议,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代表,报告了青蒿对鼠疟原虫近期抑制率可达100%的实验结果,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关注。参与“523”项目的云省药物研究所和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开始着手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分别开展分离有效单体的研究。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获取的结晶因抗疟有效命名为“黄花蒿素”。而在1973年4月,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黄蒿素”。此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供的黄蒿素在临床验证中显示对恶性疟有极佳的疗效。从药材筛选、有效成分提炼、临床实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这也是所有参与“523任务”的科研工作者的荣誉。

  “523”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可以说,在数十个单位数百余位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青蒿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成为一个与以往抗疟药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抗疟新药,后来又在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下开发成功大量有效的一线抗疟药,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我国科研团队在当年科研设施落后、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创造出的对世界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

  1986年,青蒿素正式获得新药证书。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过去10年,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了38%,全球43个国家、其中包括11个非洲国家疟疾发病率和疟疾死亡率都下降50%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也表示了欢迎。在5日当天发布的一份书面声明中,世卫组织表示,这是对中国科学界在防治疟疾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致敬。在过去的15年里,青蒿素复方药物已经成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在复方疗法中,青蒿素复方药物可以降低产生抗药性的风险。所有需要治疗恶性疟疾的国家都已将该复方疗法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并低价提供这些药物。从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病人已接受超过10亿次以青蒿素药物为基础的疗程。

  “523”任务是由中国科学家群体集体完成的,屠呦呦研究员自己也说,这个奖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他们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他们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荣誉;他们的事迹,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10月06日 20:2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这一评选结果,同时创造了两项历史: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奖,这也是诺贝尔医学奖首次颁给寄生虫疾病治疗领域的科学家。这次获奖的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众所周知,早在1700年前,这种(含有青蒿素的)草药对治疗发热具有疗效,但是屠呦呦发现了并进一步阐明(含有青蒿素的)草药,或者其中的部分成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这在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使得(青蒿素)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屠呦呦研究员自己也说,这个奖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他们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他们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荣誉;他们的事迹,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焦点访谈》 20151006 屠呦呦:这是献给世界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