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30604 看好农民“救命钱”/缺失的“标准”

来源:央视网2013年06月04日 20:14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首播:

CCTV-1

6月4日19:38

 

CCTV-新闻

6月4日19:38

重播:

CCTV-新闻

6月5日03:45

 

CCTV-新闻

6月5日05:45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看好农民“救命钱”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提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就是新农合,很多农民都竖大拇指:每年只要交纳三、五十块钱,得了大病能够统筹报销;得了小病,在乡、村卫生点看病开药,只要不超过一定的数额,就不用自己掏腰包。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大问题。所以,在农民眼里,新农合资金就是救命钱。但这救命钱,却成了一些人眼里的“唐僧肉”。

  河南省濮阳县孟居村有5000多口人,一份报销记录显示,村里参加了新农合的人都常常看病吃药,不但气管炎胃炎等常见病高发,而且许多人得的还是重病,光是偏瘫患者,每10个村民里就得有1个。可记者到村里转了转,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在报销记录上,村民郑付建患有慢性胃炎和气管炎,可他告诉记者:“我没得过气管炎啊。”

  村民郑平均,记录显示是一位偏瘫患者。而他自己表示没有得过偏瘫。正在采访中,手机响了,他转身去接电话。接完电话回来,他的说法儿突然就变了:“我都60(岁)了,得病,手麻、脚麻是很正常的事。”接个电话,就有了偏瘫的症状,看来这病的确有些奇怪。

  记录单上还有一位病人叫郑东山,患有偏瘫、高血压,去年还因为感冒看过两次病。而村民们说,郑东山去世最少四、五年了。

  为村民安上这些奇怪病的是村里的村医郑国放,他告诉记者:“编了个病名,没病名你下不来钱。”他所说的下钱,指的就是新农合报销。

  新农合是一种互助性质的合作医疗。在濮阳县是按每人180元统筹的,分为门诊统筹资金和大病统筹资金两部分。门诊统筹资金包括农民个人缴纳30块钱和财政补贴30元;个人缴纳的部分,如果没有使用,可以留到下一年使用。财政补贴的部分,没使用,直接进入大病统筹资金。如果这部分资金被套取了,那么用于大病统筹的资金就会减少。一旦农民真的患上大病,就可能出现无法报销、无钱治病的窘境。这些新农合资金是怎么被套取的呢? 

  按规定,村民看病要拿医疗卡,进入联网的新农合电脑报销系统,刷卡看病,村医开出处方,把处方录入系统,根据花销的钱数,在一定限额内按比例报销。一些村民把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看成了自家储蓄的钱,索性把医疗卡交给村医,和村医联手套取。还有很多村民的医保卡,被村医以各种理由留在了手里。村医一旦手握着农民的医疗卡,只需要编造一个病名,开出虚假的处方,录入联网的报销系统,钱就被套取出来了。

  在村里的报销记录上,每个村民报销的钱数很有规律,每个人的报销额度都是60元钱。钱按照每人60元到了村医手里,但交给村民的只有30元钱。不仅这些钱揣进了村医的腰包,很多村民个人缴纳的本金也不见了踪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村医造假其实很容易,因为看病、开药、报销是他,拿钱也是他,所有环节都是一个人操作。唯一的一个监管环节,就是处方要由农民签字,而在实际中,这一环节也大多是由村医代签。

  新农合的钱,从每家每户看,都是小钱,数额不大。但如果扩展到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被套取的金额就触目惊心了。新农合资金是是让广大农民病有所医的救命钱,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就被套取了呢?要保证资金安全,就要靠监管。那当地又是怎么管的呢?

  为保证资金安全,新农合的报销设计了严格的监管程序:村级每个月把农民看门诊的处方、报销登记表等上交到乡镇,由新农合审核员审核,县新农合办进行复核。在这个程序中,乡里的审核最直接,也最容易发现问题。 

  报销记录表单上的问题其实并不难发现。比如村民集中得一种疾病,每次看病花费的钱数一模一样,连外行人都能发现蹊跷之处。还有更加明显的漏洞,比如记录上有位男村民竟然患有慢性卵巢炎。

  看来乡里的监管并不严格,形同虚设。那么县里又是怎么审核的呢?

  县级的审查采用的是抽查的形式,每月抽查一次,抽查的量有限,自然就让很多套取行为漏了网。 2010年8月份县新农合稽查队抽查了9个定点诊所,9个诊所都存在虚构门诊记录、虚构处方、实际花费与处方金额不符等问题。而平时接到群众举报,查出的类似问题也很突出。由此看来,目前新农合的报销制度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套取新农合资金的现象,这几年在多地都有发生。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套取行为之所以普遍存在,一方面是套取很容易,监管很难到位;另一方面即使套取行为被发现,处罚的手段和力度也不够,违法成本很低。怎么样管好救命钱,让它真正用在农民身上,是挑战更是考验。

  缺失的“标准”

  现在的婴幼儿用品,样式越来越多,好用、好玩还好看,但它们的质量是不是合格,用起来是不是安全呢?对于产品的质量,人们通常的一个判断,就是看它是不是合乎标准。标准是衡量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过关的硬指标。按法律规定,事关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应制定强制性标准。但记者调查却发现,现在有些生活用品,甚至是食品,根本就没有标准。

  年轻夫妇有了小宝宝后都喜欢为孩子购置大量的婴幼儿用品,这些婴幼儿用品种类繁杂,价格也普遍偏高。据了解,目前婴幼儿用品涉及服饰、塑胶、轻工、电子、医疗器械、钢材、纸品等数十个行业,其中真正有儿童标准的产品只是一部分。

  据质监、工商部门介绍,由于目前市场上很多用品国家标准里没有制定婴幼儿标准,所以他们对婴幼儿用品的检测只能参照这类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只要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就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至于是否可以打上婴幼儿专用的标签,工商部门也没有评判依据。

  像婴幼儿用品这样完全没有产品标准的现象是目前我国产品标准缺失的一种表现,还有一种表现为缺少某种成分的检测标准。以不锈钢餐具为例,市场上销售的各种不锈钢餐具,价格差异很大,原因在哪儿呢?

  据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负责人董金狮介绍,发乌的能用吸铁石吸住的不锈钢碗比较便宜,因为材料里面添加了金属锰,而发亮的用吸铁石吸不住的不锈钢碗贵一些,因为材料中使用了防腐蚀的镍。按照规定,用做餐具的不锈钢板材中锰的含量不能超过2%,但是,因为镍的价格每吨14万多元,而锰每吨才1万多元,所以有些生产企业就会使用较为便宜的锰含量偏高的不锈钢材料。而炊具是人体摄入锰的主要渠道之一,如果摄入量过多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目前我国不锈钢餐具卫生标准只规定要对铅、镍、铬、砷的析出量进行检测,并没有对锰析出量检测的标准和方法。

  此外,标准缺失现象还出现在一些绝对禁止使用添加的原材料的检测上。比如发泡餐具,按照要求,生产发泡餐具的原料禁止使用废旧塑料,但因为废旧塑料成本低,一些不法商贩就在生产中使用或添加废旧塑料充当原料。由于缺少检测标准,这样生产出来的发泡餐具居然可以检测合格、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而且为了让用废旧塑料生产出来的餐盒看上去更白,一些企业竟然还添加了增白剂。像这样的荧光增白剂也是不允许加到食品或食品包装材料中的,但检测标准中也没有这一项,这样的违法行为也就很难被发现。

  面对标准缺失现象,有专家认为,为了确保生活用品、食品等的安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完善标准体系,严格产品的终端检测。同时也并不是说标准越多越好,有专家强调,产品中明确要求不能添加的有害成分非常多,无法做到一一把他们都列出来,一一制定标准,成为必须检测的项目,这样高额的检测费用也会抬高产品的价格,因此,在完善标准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有更多的方式来监管生产过程。

  什么是标准?说白了,就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就会导致行业无序、低质的发展,就会给我们的健康和安全带来隐患。在我国,很多行业都存在标准缺失或者标准过时的问题。整治市场,标准先行。及时补齐、更新标准,产品检测才能有依据,查处不法行为才能有底气。但专家也说,制定标准也要有规矩,标准不能过多过滥,重要的还是要实现过程监管。生产的时候守规矩,产品的质量才会有保证,我们生活的品质才会更高。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06月04日 20:1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令农民看病得到实惠。但也有人盯上了新农合资金。村医以各种理由将村民医疗卡留在身边,每月套取现金。一旦农民真的生了大病,则将面临“无钱”医治的窘境。 婴幼儿用品品种众多,但质量却无法衡量。国家制定的质量标准中没有婴幼儿产品的明细,因此不法商家钻法律空子,将成人产品包装成婴幼儿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监管过程,比起终端产品的抽样检测要重要的多。 (《焦点访谈》 20130604 看好农民“救命钱”/缺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