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51028 五年成绩单(三)——长安街观察
来源 : 央视网 2015年10月28日 20:21 内容简介
《焦点访谈》 20151028 五年成绩单(三)——长安街观察
简介
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10月28日 20:21
  • 视频简介
    《焦点访谈》 20151028 五年成绩单(三)——长安街观察
主要内容

首播:

CCTV-1

10月28日19:38

 

CCTV-新闻

10月28日19:38

重播:

CCTV-新闻

10月29日03:45

 

CCTV-新闻

10月29日05:4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回望十二五,人们会发现,期间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目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过去5年,民生的含义已不再仅仅是“吃饱穿暖”“吃好穿好”的物质需求,而是有了更高、更多的内容,要满足群众更高、更深层次的需求,指向的是更有尊严的生活、更为出彩的人生。那么十二五期间,民生、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得如何呢?

  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开工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是一个非常具体而明确的指标,这是几乎涉及到近一亿人口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坐落在西长安街南礼士路路口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近5年来,他们对保障房的设计量占到总体民居设计业务的比例从10%提高到了现在的30%,而且为了给建设保障房的设计师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参考,他们还专门出版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建筑设计指导性图集,给北京市乃至整个行业提供一种参考和指南。保障性住房是民心工程,更是安居工程,所以不仅要在价格上有保障,更要在质量上有保障。

  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夹心层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成为了一个尴尬的群体。2010年以后,我国在细分保障房类别之后新强化了公租房,增加了限价房等类别,将他们也纳入保障房的范围,而这个群体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比较高。设计师介绍,近几年来,随着保障房发展越来越成熟,设计要求也有了变化。不久前他们完成了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一个安置房项目的规划设计,现在正在建设中。在设计师的眼里,这个项目代表了保障房建设的新高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李晓钟总建筑师介绍:“我们从平面布局全做到是南北向的,没有东西向的,而且环境跟商品房的环境是一致的,停车指标,环境,包括它的建造质量都跟商品房没有区别,所以这个水平很高。”

  这个保障房项目除了面积比商品房小以外,其他的建筑指标都是一样的,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除了设计师的功劳以外,政府对保障房这个问题的重视分不开。尽管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达到北京的标准,不过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的安居问题是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的一大目标。十二五规划中,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指标是3600万套,并且这是一个约束性指标,必须要完成,那么完成的情况怎么样呢?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超过3200万套,今年前9个月,又开工建设685万套,基本建成607万套,已经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除了棚户区改造,各地还根据情况,从实际出发,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占斌教授告诉记者:“除了各种保障房、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公租房以外,各地方有的还探索出了一种货币化的或者租赁补贴的方式,来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而且也对某些城市房地产库存也起到了一定化解作用。”

  “保障”二字,关系着亿万人的生活。十二五期间,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其他民生等领域,我国政府又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呢?

  与北京市第二医院一路之隔,就是西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在这附近的几平方公里之内还有协和医院西院,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宣武医院等著名的三级医院,在周围医疗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具备什么样的独特功能呢?在十二五期间,可以看到作为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正在更努力把便捷贴身的服务送到民众当中。

  这里的患者告诉记者,之所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看病,是因为这儿药品全,价格比较低廉,报销比例大,比大医院多报销5%,而且很方便,人也少,不用去排队预约。

  作为一个医疗机构,让来看病的老百姓众口称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社区服务中心在2010年时只有3个直属的卫生站,提供的服务内容有限,2010年后才正式建立了这个卫生服务中心。在长安街附近寸土寸金的土地里找到这么一栋楼,来做社区服务中心可并不容易,这个楼都是租赁的。5年来,从无到有,中心为辖区的5万多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这里有20多名全科医生,他们和社区居民签约,成为他们的家庭医生。

  西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菱说:“通过我们这种签约式的服务跟百姓建立签约式的关系,能够提升健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同时我们还对社区的慢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持续性地管理,提升整体的健康水平,同时政府还有很多优惠的政策,比如说药品的零差率政策,还有医保的一些相关政策,都是对社区有很大力度的倾斜。”

  除此以外,让居民们放心在这儿看病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心在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等方面有了突破。李菱说:“如果他病情需要我们联系上级医院转诊,北大医院直接把挂号端开放到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可以通过挂号端,直接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三级医院的挂号。”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5年来,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从2010年人均15元,提高到人均40元,而且将新增医疗资源重点投入农村和社区,保障群众就近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十二五期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为近20年的最低,年内有望降到30%。个人支出的比例降低,意味着在看病时花的钱在总花费中占的比例少了,尽管只降低了3个百分点,但这在医疗费用总体上涨的情况下非常不易。

  在十二五规划中还有一个约束性指标,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要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三项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跟2010年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完成了指标要求。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表示:“十二五期间主要的成就,概括为三点,我们织起了三个很重要的网,第一个是织起了一个全民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第二个是织起了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第三张网,织起了一个以传染病防控为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监测和服务网,这三张网给老百姓带来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这个改变,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除了医疗以外,在社保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建立了城乡统一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了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改革、出台了社保法、军人保险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大法规。

  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要达到3.57亿人,比2010年末的数字增加1个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2014年底,已经增加了8417万人,到今年底,有望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在十二五即将收官之际,在社保领域一些重大改革还即将推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郑功成教授表示:“今年之内可能会出台(医疗保险)两个制度整合为一个制度,这样一个新的政策性文件。它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改革。”

  除了制度建设以外,与社保相关的民生投入也不断上扬,社保资金投入的比例按照年均20%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长的2倍多。在5年前,政府每年为每个人投入的社保资金不到100元,现在达到300多元。这在近两年我国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更是难能可贵。

  回顾十二五,尽管有经济下行的压力阻力,民生指标仍然全线飘红,这既得益于发展宗旨上的高度重视,更源自于发展理念上的深刻转变。无论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是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无论是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保网,还是不断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公众幸福感的提升,正是源于国家不断加大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民生领域的制度安排。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展望十三五,我们即将迎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定性阶段。只要我们用好民生“指南针”,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让幸福的阳光温暖民心,照亮道路。

编辑:刘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