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200424 50年 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来源:央视网2020年04月25日 12:0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五十年前的今天(4月24日),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听到了从遥远夜空中传来的熟悉旋律——《东方红》,这一天,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入轨;五年前,4月24日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航天日。“东方红一号”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完成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没有计算机,也没有高端制造设备,要让“东方红一号”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老一辈航天人是怎么做的呢?

2020年3月28日20点37分到50分,“东方红一号”卫星过境北京上空,国家天文台拍到的局部轨迹,尽管视频中仅仅是一个淡淡的轨迹,但是也令人激动:“东方红一号”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于轨道高度较高,50年来,这颗卫星一直在太空中稳定运行,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不久前,记者来到“东方红一号”的诞生地,找到了当年卫星研制中留存下来的珍贵部件。

按照1967年确定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目标,卫星必须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看得见”就是人能够用肉眼看见发射升空的中国卫星。

研制人员回忆,为了保险起见,当年把这个卫星样品拿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专家反复计算验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上天后的卫星将处在看见或者看不见的边缘状态。也就是说并不能百分百地被地面人们肉眼看见。

专家们考虑到由于运载火箭的末级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并不大,如果在地面上可以看到火箭的末级,就能够在旁边找到“东方红一号”卫星。“借箭显星”的主意被采纳。

1970年4月25日晚8点29分,“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经北京上空。在全国各地,人们都激动地仰望着太空,仔细寻找着那颗中国星。

没有计算机,也没有高端制造设备,但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一本笔记本记载了五十多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热控系统的诞生过程。老一辈航天人用笔和算盘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算”出了“东方红一号”。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公式,即便是现在用计算机来计算,都要严谨再严谨才不会出错。

侯增祺告诉记者,卫星表面闪闪发光并不单单是为了“看得见”,还因为要保证热控的性能。它需要将卫星表面的铝进行光亮阳极化,得到一个对太阳光吸收和反射比最佳的状态。而这项技术,在当时几乎没有条件能够支撑。

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东方红一号”依旧走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航天路。五十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温控范围在5℃到40℃左右,这个数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能够满足大多数的卫星要求。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基础,五十年来我国已自主研制了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轨精度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代代航天人自强不息、持续奋斗,五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10月15日,让国人期待已久的时刻来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当杨利伟安全返回地面时,一直守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很多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2016年10月17日,航天员景海鹏、陈东搭乘坐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太空之旅。10月19号,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成功,两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在轨飞行33天后,两名航天员平安返回地球。

走过了初创的艰辛和彷徨,经历过痛心的挫折和成功的喜悦,中国载人航天正一步步走向建设空间站的梦想。五十年来,航天和深空探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推进剂在轨补加等重大技术的国家之一。

航天技术的成就跟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相连,现在,当我们打开手机或者导航仪使用导航服务时,接受的是北斗、GPS等卫星定位系统的融合信号。北斗导航工程已成功发射54颗卫星,即将完成全球组网。今后,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人们都可以依靠中国的卫星导航寻找到方向。

而高分卫星可以让我们手机上使用的导航地图更精准。高分卫星相继发射和投入使用,像“千里眼”一样给地球拍摄3D立体图像,显著提升了我国对地遥感观测能力,在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7年10月24号,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11月5日嫦娥一号被月球俘获实现绕月飞行。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进入了探索深空宇宙奥秘的新时代。

从五十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到现在的月球探索,许许多多的航天人把他们的韶华岁月留在了这条征途上。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所说,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正是靠着“两弹一星”精神,咱们中国人迈出了太空探索的第一步,未来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也将迈得更稳更远。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0年04月25日 12:0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五十年前的今天,4月24日,千千万万中国人都听到了从遥远夜空中传来的熟悉旋律——东方红,这一天,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入轨;五年前,4月24日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航天日。“东方红一号”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完成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没有计算机,也没有高端制造设备,要让“东方红一号”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老一辈航天人是怎么做的呢?(《焦点访谈》 20200424 50年 勇攀航天科技高峰)